•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旅游

    安徽省文物古迹介绍

    芜湖广济寺
      位于安徽省芜湖市赭山西南麓。殿宇依山构筑,自下而上有天王殿(又称“山门”)、药师殿、大雄宝殿(又称“大佛殿”)、地藏殿、广济寺塔,共有88级台阶,四重殿宇从山脚下一直延伸到半山腰,后殿比前殿高出数十米。整个建筑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天王殿内是十米多高的弥勒、韦驮像,两侧是哼哈两金刚。药师殿正中供奉着药师佛,药师佛曾发十二大愿,医治众生病苦,消灭延寿。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着三尊大佛,左右各有一尊配像,两边是十八罗汉。最上一层为主殿-地藏殿,两旁护以铁链。该殿是寺内最具特色的建筑,它仿照九华山的肉身宝殿式样建造,正中供奉着地藏菩萨像,高达12米,十分庄严。殿前一株银杏古树,为宋代所植,至今枝繁叶茂。地藏殿西侧,有一栋两层0“滴翠轩”,传为宋朝书法家黄庭坚隐居读书处,楼下墙上嵌着许多碑刻。相传唐开元七年……[详细]
    广德云门寺
      德云门寺,位于安徽省广德县新杭镇横岗村,有1500多年历史,庙已被毁,庙原约1000米左右山坡上有和尚坟三座,现存寺碑一座,为“重建云门寺碑记”此碑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重建时所立。为开发旅游资源,重建云门寺,现已建观音殿一座。云门寺原名正觉寺,位于新杭镇横岗村板桥组云门山麓,后以山得名。现云门山地名已被遗忘,当地群众称之为“东卡”、“西卡”。云门寺旧址中有块,旧址四面环山,南边两山之间有一条弯曲的小溪,修有一条不宽的水泥路从坳口的小桥边顺山逶迤而西直达村内。2007年,云门寺还存有三间青砖、木架、小瓦的平房,里面堆放着杂物,前几年已经倒塌。旧址上破碎砖瓦、残碑、石建筑构件遍地都是。三棵高大的古银杏悬挂着县政府制发的古树名木保护牌,应该是寺院的遗存。。古碑就竖立在云门寺旧址中。碑高2……[详细]
    铜陵新桥高科技农业示范园
      新桥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目前建设面积3700亩,其中核心区1200亩,示范区2500亩。 在“十五”期间,园区全面开展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实施国家、省、市、县级农业项目50项,引进新优品种600多个,应用新技术100多项、新材料50多项,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科技示范的协调发展。其中,核心区累计实现产值2500多万元,仅2005年就创产值850多万元。园区2001年和2004年两次被评为省级农业示范园。整个园区初步探索建立了以工业园区理念抓农业园区建设的机制。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该园区根据有关要求制定了“十一五”规划,即到2010年,将园区核心区建成铜陵农业科技应用创新基地和国家级农业旅游观光点,实施国家、省、市、县级农业项目50项,基地产品无公害,生态环境达AA级以上。建立健全园区科研和……[详细]
    宁国仙人塔
      仙人塔地处雾灵山前坡的仙人塔景区,位于海拔1400米左右的“V”型山谷之内,沟谷两侧山崖陡峭,崖高均在百米之上。云里雾中,时隐时现地冒出一座独秀奇峰,她从山峦中突兀拔地而起、挺拔向上。犹如破空利剑,又似擂鼓神槌,更似一峨冠博带、信步山间的得道夫子,吟诵着雾灵山的“奇、险、秀、”;犹如南天玉柱,又似定海神针,穿云刺雾,傲视苍穹,更像一位凛凛仙人,围柔纱、系银带,指点雾灵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云消雾散之际,我们会发现,这孤立的山峰,不像承德的棒槌山浑然一体,却是由岩石天然节理发育而成,岩壁自然裂缝较多,似乎由大小不等的许多石块自然砌合。峰体左无毗连,右无依托,平地而起,突兀挺拔,似令箭荷花一枝独秀。这独秀奇峰的峰体,基本属于四角形状,高48米,地际部分宽9米,厚5米,上尖下粗,就像一座四角宝塔。……[详细]
    钟离城遗址
      钟离城遗址位于凤阳县临淮镇东1.5公里处凤阳至明光公路北的望城岗上。是安徽省现存最完整的春秋古城遗址,为春秋钟离子国故城遗址,后为吴、楚兵争之地。该城南接丘陵、北凭淮河、左依濠水、右拂花园湖支流。公元前538年,楚箴尹宜咎筑此城。秦建县、晋置郡于此,隋移治至城西称濠州,即今临淮关,该城废圮。史书载,周代在此设方国钟离子国,并筑钟离城。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楚攻占钟离,钟离为楚属邑。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吴、钟离边邑儿童争桑,致两家相攻,互有死伤,吴王发兵攻楚,钟离城又被吴王夺去。越王勾践灭吴后,钟离城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2年)楚灭越,钟离城又属楚。秦统一中国后,钟离城属九江郡,秦汉时均在此设郡县。至唐代武德年间移至城西今临淮镇,故城遂废。钟离城自建至弃,沿用时间长……[详细]
    周馥接官厅及周氏宗祠
      周馥接官厅及周氏宗祠位于东至县。周馥接官厅,坐西朝东,建筑面积190平方米,抬梁兼穿斗架构,硬山墙仰瓦屋面,正脊1米多高。接官厅有门楼、主楼两层,内设会客厅、客房、设施豪华。厅内悬有御赐匾额:“七旬齐案,五子登科。”七旬系指周馥和夫人寿诞,五子系指长子学海、二子学铭、四子学熙、七子学渊、九子学辉,他们兄弟都中了进士、举人、拨贡等科举。还有一块御赐“风清南服”匾额,是对周馥督江南各省,为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时为官清正,受南方人民爱戴的褒扬。另有一块本县绅耆赠送的匾额,上曰“嘉惠桑梓”。接官厅右侧,是周姓义塾的楼房、花园、厨房、厕所等。周氏宗祠位于接官厅西约150米,坐南朝北,建筑面积109平方米,抬梁兼穿斗架构。前部分为“四水归堂”天井房,后部分是硬山墙仰瓦屋面,与接官厅几乎同一形制。两幢古建均……[详细]
    亳州汤王陵
      位于亳州市谯陵北路东侧,涡河北岸,是商汤王的衣冠冢,又称汤王墓。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汤王墓的记载,最早见于三国时期曹丕著的《皇览》:“涡北凤头村,有成汤故垒”。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商成汤葬于涡河之阳”。据《亳州志》记载:“汤陵西有桑林,是成汤王祈雨处”,东北有桐宫,是伊尹囚禁太甲之处,今具无存。汤王陵坐落在曹县城南10公里的阎店楼镇土山集村西,东距菏商公路约3公里。现存封土南北长70米,东西宽50米,高1.5米。陵前现存有明、清两代的“重修汤陵碑”。商汤,子姓名汤、名履,又名天乙、大乙、武汤、武唐、天一场等,史称“汤有七名”,他是商朝的建立者。商汤是仁者之君,如《史记-殷本记》载,一次成汤外出游猎,见有人张网捕鸟,那人还祝祷说:“原从天上飞的,地下跑……[详细]
    348、孟表墓
    孟表墓
      孟表,字武达,是我国南北朝时代济北蛇邱人。他起初在南齐明帝时,任马头(今安徽寿县西北)太守,后归顺北魏,任南兖州(今山东兖州)刺史,赐谯县(今亳州)侯,镇守涡阳。涡阳即今蒙城。北魏皇兴二年(468年),魏军大举南进。夺取南齐淮北四州,建涡州涡阳县,治所在原山桑县城。后迁至蒙城涡河闸北的漆园故址。涡阳当时位于北魏与南齐边界,是两-事上的必争之地。南齐永泰元年(498年),齐派豫州(今河南汝南县)判史裴叔业率精兵五万夺取涡阳。仗打得异常惨烈,齐军大兵压城,把涡阳重重包围,魏军孤城固守。齐军把魏军尸体堆在城外,城内粮尽,孟表率领守城将士吃枯草、草根、树皮,顽强固守二个多月才被救解围。因镇守涡阳有功,北魏孝文帝封孟表为汶阳(今山东泗水县北)伯、平西将军。孟表最后卒于齐州(今山东济南市)任上,谥号为“……[详细]
    方以智故居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龙眠愚者;法号弘智,字无可。明末著名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九岁能文,二十岁著书数万言。以文会友,与陈贞慧、侯方域、冒襄等交往密切,议政论文,是为著名的“明季四公子”。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出入禁廷,尽阅内府文献典籍,常与汤若望讨论医学、天文等科学。后脱离宦海,削发为僧,云游各地,著书立说,倾心书画,娱情山水之间。清康熙十年(1671)三月,因“粤难”被捕。十月七日,由庐陵押赴岭南途中,船至万安惶恐滩,卒于舟中。方以智在哲学、文学、书画、音韵、天文、地理、律学、医药、物理等方面有系统的研究,他在我国历史上首次把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物理)、社会科学(宰学)、哲学(物之至理)三大类。在哲学上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的见……[详细]
    狮山中学玉玺楼
      狮山中学(今名上土市中学)创建于民国14年(1925),是霍山县最早创办的一所正规中学,原名霍山县立西镇初级中学,位于上土市狮山南麓,故习惯称之为狮山中学。学校背倚巍峨耸秀的狮山,东临源远流长的漫水河,水秀山青,环境幽美,是个理想的教育园地。老校舍建于民国11年(1922),楼房系砖木结构,共38间,造型古朴宏伟,转楼拥抱主楼,池台亭榭相映,堪称山区的大建筑,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56年复校以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现占地面积约百亩,分教学区与-区,两区间隔着千余平方米的体育广场,有“一、二、九”路相连接。道路两旁的风景树,行列有序,荫翳蔽日,给人以静谧之感。出校门是霍山边陲山区商品经济和文化活跃的集镇——上土市,沟通安徽、湖北的干线——霍英公路贯穿其境。教学区两幢新建的教……[详细]
    霞潭古建筑群
      霞潭古建筑群(邹峨新宅、邹柏林宅、霞潭造纸坊)位于板桥头乡庙山村霞潭自然村中,其中邹峨新宅、邹柏林宅、霞潭造纸坊三栋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原为中共旌绩县委驻地之一。1945年,旌绩县委机关以此为基地,开展军事活动及群众工作,领导游击战争,对研究霞潭红色革命历史,有很高的文物价值。邹峨新宅位于板桥头乡庙山村霞潭自然村中,坐北朝南,占地面积90平方米。一进三开间,单层,三和土地坪,人字顶,青瓦,整体无雕饰。外墙用红砖垒砌,右侧为厨房,已有部分倒塌。该宅曾是旌绩游击队居住场所,门口的空地是练兵场。邹柏林宅位于板桥头乡庙山村霞潭自然村中,坐北朝南,占地面积84平方米。一进三开间,单层,三和土地坪,人字顶,青瓦,整体无雕饰。外墙用红泥垒砌,左侧为厨房,已部分倒塌。厨房左侧有42平方米的附属房。曾为旌绩游击……[详细]
    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集中地旧址
      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集中地旧址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荫山巷金家大院。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新四军军分会,于1938年1月6日在南昌正式成立,军部移驻南昌。随后,主要领导人分赴各游击区传达中央指示,做好部队集中改编工作。把由各红军游击队改名的“抗日义勇军”等抗日武装改编为新四军,组建新四军的四个支队。从1938年1月中旬起,项英、曾山、陈毅、黄道、张云逸、赖传珠等先后到湘赣边、赣粤边、闽浙边向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指战员,宣传国际国内形势,并就国共合作、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问题作了动员。当时,有些游击队干部、战士对改编不理解,认为改编是向国民党“投降”,尤其是对“穿国民党军服”、“戴国民党帽徽”意见最大。面对这些思想问题,项英等领导人耐心细致地做说服教育工作,明确指出:国共合作、下山改编是……[详细]
    353、洞山寺
    洞山寺
      洞山寺位于上窑镇东北神山,山道东侧。 洞山寺原名大圣庙,其建成年代已无可考稽,据传始建于佛教盛行的唐代,位于上窑镇之神山。《怀远县志》、《大清一统志》载:“……其东峰曰神山,高二 百四十五丈”,“中有仙人洞,故名洞山”。农历二月十九日,为观音圣诞,适逢阳春,为此,洞山寺会期即定于该日,其会期盛况空前,四面八方,白叟黄童,欢声笑语齐来赶庙会,淮河两岸善男信女,顶礼求神竟至。登其庙台,但见焚香点烛,膝地而拜者无数;又闻锣鼓喧鸣,礼佛求嗣声不绝。洞山寺松竹掩映,山林野趣,又有洞山八景,更使人流连忘返。清道光年间拔贡朱第在《庙启》中这样描述洞山八景:“奇峰障日,并银杏参云;峭壁摩天,挂仙桃而隐雾;洞里则仙人留迹,滩头则王母遗踪;桥落 长虹,横悬崖经度;岩开斗室,藏石佛以称尊。信以为稀有之名区,真属……[详细]
    354、三元洞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元洞
      三元洞又名三官洞,是采石矶五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素为江南天然胜景之一。三元洞得名有二:一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僧人定如云游,悦此清幽绝俗,遂率众僧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于此而得名三元洞。另有民间传说,湖南三秀才乘船赴京会考,途经采石忽遇狂风骤雨,幸得神仙保佑,方才化险为夷。后三人皆金榜提名,为官一方,为报神仙救命之恩,捐资就洞筑楼,改名三官洞。2010年11月9日,三元洞被公布为马鞍山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本体外东南北各10米,建设控制地带:本体外东南北各20米。交通位于采石风景区内,火车站乘游1路公交车前往。……[详细]
    东门渡官窑址
      东门渡古称符里镇,三国东吴时建镇,位于芜湖县花桥镇东门村,境内的东门渡官窑,建于皖唐至北宋时期,是最早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包括小山、营盘山、康王山、-地、窑头山、小竹园等6处,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陶瓷堆积厚达10余米,遗物主要有容器、动物造型、砂质碾槽、陶楼、蓬花钵、舀子等。“古窑址”与境内的“万佛塔”、“宝鼎庵”、“符川观”、“登亥井”、“百门潭”及“营盘山”、“康王山”等名胜古迹相映成片,与花桥镇沿山村南村的宋代9座古窑群遥遥相望,距新丰林场甚近,可建成集旅游、观景、购物为一体的休闲观光中心。东门渡窑址,为五代-宋窑址,位于花桥镇东门渡行政村,1985年经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门渡窑址分布范围包括-地、康王山、营盘山、小山、窑头……[详细]
    金寨县列宁小学
      金寨县列宁小学位于金寨县汤家汇镇瓦基村境内。民国19年(1930年)春,苏维埃政权创办。校匾为六区一乡列宁小学校。创办时有4个教学班,1个早晚识字班,适龄儿童和成人均可免费入学。教师4人,学生百余人。学校由苏维埃政府管理,校长由乡苏维埃主席兼任,共青团支部受委托领导学习工作,成立学生公社,下设总务、教育、卫生、宣传、音乐5股。学生学文化、学政治、学军事,参加劳动,站岗放哨,开展政治宣传活动。吴尚慈、周百莲均在宣传活动中不幸被捕,英勇牺牲。民国21年秋,国民党军进犯大别山,列宁小学停办,大部分学生参加红军长征,校舍被焚,仅存前幢瓦房6间。农民程德燊(音:shen)和周百龙机智地保存了六区一乡列宁小学校校匾。1957年,瓦屋基小学与四道河小学合并,迁入列宁小学旧址,复名为列宁小学。1961年,该……[详细]
    二野渡江司令部旧址
      渡江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部(简称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旧址,位于桐城市北大街桐城中学校园内。1949年4月19日,司令部由舒城移此。作战室设在中学图书室内,此系一幢高台基的近代建筑,面积231平方米,座西朝东,抬梁式砖木结构,下为砖石垒砌台基。面阔一间,进深三间,四周设回廊,宽1.2米,回廊设16根木柱,垫以四方石柱础。砖砌隔墙,东设大门,南北墙各设五个券窗,两旁设边门。西墙设两个券窗。梁架结构露明,五根硕大七架梁,四角用扒梁与之连接。屋顶四坡水,小瓦铺盖。现辟为“二野渡江司令部展馆”,向海内外开放。据《二野大事记》和二野司令部《阵中日记》记载:4月15日二野在此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传达0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号召部队:“用最大力量,进行渡江作战准备和加政治思想工作”。4月17……[详细]
    多宝庵塔
      多宝庵塔,时代为北宋。为楼阁式砖塔,平面六角形,原有9级,第八、九级早年已毁,现存7级,残高21.6米,底层边宽4.4米,高3.9米。以上各级逐层收缩,呈锥形。多宝庵塔为平面六角形,楼阁式造型、大砖结构的空心塔,现存7级,残高计21.6米。基层每边宽4.4米,高3.9米,各级宽、高逐层缩小,呈角锥形。第七层(即现在的顶部)每边宽3.1米。塔身正面向西,基层有塔室,室门为圆拱形,高3.3米。室内地平面随塔壁转折同为六角形,其每边和角的上方都有仿木作斗拱,承托着叠砌穹窿顶。室内原设置有佛龛、佛像,于“文革-”期间毁去。塔体外部的各级平座(塔檐),均系平砖叠砌挑出,下承以砖雕斗拱。塔心(塔桩)和塔壁(外层)之间,有50至80厘米宽的砖砌梯道,沿梯可盘旋登上塔顶。《六安州志》(清同治本)载:“多宝庵……[详细]
    林散之墓
      林散之墓位于马鞍山市雨山区采石街道牛渚社区采石风景区林散之艺术馆内,采石风景区大门右侧约80米处。1989年林散之先生辞世后,与其妻合葬于马鞍山市采石镇的小九华山。1996年马鞍山市政府投资将林散之夫妇合葬墓迁入采石风景区林散之艺术馆内的“江上草堂”之左,建成墓园。墓园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中间是林散之先生和夫人盛德粹的合葬墓,墓体用黑色花岗岩砌成,墓形为印章样式,正面刻有启功先生书写的“林散之先生之墓”碑,背面刻有墓记。墓园最高处用花岗岩砌成半弧形照壁,赵朴初先生在上面题写了挽词“雄笔映千古,巨川非一源”。墓园在建造时保存了原有的名木古树,依地就势,阶梯布局,显得十分自然而不失庄重。现该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林散之,自幼喜欢书画。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详细]
    360、天寿寺
    天寿寺
      天寿寺大圣塔位于广德县城迎春街北侧。1956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寿寺大圣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天寿寺创建于唐代天佑年间(905年左右),塔随寺名,故称天寿寺大圣宝塔。该塔初建五层。宋元符二年(1099年)塔为火焚,元符三年至崇宁四年(1105年)重修建成七级浮屠,体形高大,属江南楼阁式建筑,砖木结构,挑檐窜角,角悬风铃,高31.34米。明万历35年(1607年)和清康熙七年(1668年)又两次修葺。光绪26年(1900年)毁于火,仅存砖砌塔体。1983年10月,发现一“地宫”。“地宫”为砖砌直口坑,深110厘米,正方形边长32厘米。宫内有石碑一块,刻记塔之渊源。1986年重修。复修后的大圣宝塔基本保持了原来特点,七级六面,六角飞檐,铁链式塔顶,总计高42.8米,塔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