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旅游

福建省文物古迹介绍

魏杰故居
  魏杰故居原位于福州鼓楼区东门塔头街,坐北朝南,三面围墙,共四进,第四进早己倒坍,只留一片空地。“鹤山草庐”面积1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四面围墙。主座建筑祠厅辟左、中、右三门,大门六扇。入门,三面环廊,廊下天井,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木构架,双坡屋顶,斗拱、挂洛、檐、楣雕画精美,是奉祀魏杰生父富友之祠厅,帝建静修书屋、寿泉厅、泉石居(花亭)等,分别作为祭祀、课读、书画及住宿之所;泉石居是魏杰长住的宅院园林。魏杰故居现移建于金鸡山顶,只剩两进。前围墙中为石框门,上有多跳偷心式雨蓬,下悬“魏杰故居”匾,下为三步石台阶。门内为天井回廊,插屏门额曰“诗农债”,对联“布衣名士烟霞傲批好,农家诗人山水知音”。首进厅堂穿斗式木构架,双坡屋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中间有插屏门隔为前后厅,前厅正中陈……[详细]
红军第108团旧址
  红军第108团旧址位于莆田市仙游县钟山镇麦斜村麦斜岩。1930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207团在莆田建立后,中共仙游县委也开始走上创建红军队伍的道路。同年9月,中共仙游临时县委通过多种渠道,筹集了10多支长-,组建了一支红军游击队。10月,游击队决定利用善化民防团团长大宴土豪劣绅之机袭击善化民团总部,夺取-支弹药,此役,游击队击毙团丁4人,击伤3人,缴-20余支,-千余发。战斗胜利结束后,游击队向群众作革命宣传,并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布告。随后,游击队撤离到兴太山区麦斜岩山腰上的麦斜岩寺,宣告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108团,由黄英任团长,林植任政委,并决定以麦斜岩为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以便同莆田的广业、常太根据地连成一片。红军第108团的成立,使仙游自建党以来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武装,在仙游……[详细]
晋江福林寺
  福林寺坐落在晋江市龙湖镇檀林村东南,檀林旧称福林。据《福林移溪并建福林堂记》碑载:同治甲子年(1864年)兴工移溪于乡外,溪旁旧有福林堂,已废为墟基,于同治丙寅年(1866年)复建,后改为福林寺。 现寺占地面积3026平方米,建筑面积1380平方米,分前、后两殿及护厝、园林等设施。前殿为大雄宝殿,古朴庄严,中祀三世尊佛,旁祀观世音、地藏王 菩萨,两边墙壁彩绘十八罗汉。后殿祗园楼原为二层楼宇,系1932年乡贤许经梨与开山祖师转伴和尚倡建,一楼祀千年千眼观音;二楼祀释迦文佛、普贤菩萨、 文殊菩萨,并设有禅房。后殿楼宇历经六十余载沧桑,屋盖梁木腐蛀,墙面脱落,有坍塌之危。1994年由福林村老人协会倡导,向海内外贤达募捐资金鼎新扩 建,改建后为三层楼宇,一、二楼依旧祀奉诸金尊,三楼为藏经阁,并勒碑纪……[详细]
泉州郭氏宗祠
  郭厝村隶属峰尾镇,东临湄洲湾,北接福炼生活区,是泉港著名的回族人民居住地,迄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郭氏始祖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时值唐末闽王王审知开发福建,郭斌、郭质兄弟二人避难入闽,初居长乐,至五代后梁迁居仙游。后来,郭斌娶戴氏女,迁居泉州,另分一脉;郭质迁居仙游碧溪旗峰下,娶苏氏女,繁衍生息。至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郭质后裔郭霖到泉州惠安荻州(今郭厝)定居立业,成为如今郭厝郭姓回族的始祖。现宗祠中厅一对清代留存下来的石柱镌刻的对联“系起汾阳世代源流由固始,支分荻水故家文献壮莲山”,即言明郭氏渊源。郭霖之母林氏,教子极严,虽然家境贫寒,仍含辛茹苦供儿子求学。郭霖自幼聪敏,能诗善文,丞相极赏识其才,逢铨叙选拔,郭霖被赐为进士出身,官调仙游县尉。因仙游乃郭霖祖籍地,郭霖避亲不就,再调任建安……[详细]
中共闽南地委机关旧址
  中共闽南地委机关旧址位于漳州市云霄县和平乡通贝村乌山共头里。1946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撤销闽粤边临委,成立闽粤边工作委员会,同时宣布撤销闽南特委,成立闽南地区委员会(简称闽南地委),隶属闽粤边工委,陈文平任书记。1947年5月,闽南地委改隶属闽粤赣边区工作委员会,地委领导班子也相应进行调整,卢叨正式从边工委调回,任闽南地委书记,陈文平任副书记。1948年8月,成立中共闽粤赣边区委员会,书记魏金水,闽南地委书记卢叨、副书记陈文平等15人为委员。至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前,闽南地区党组织得到空前发展,闽南地委下辖中共平和县委、中共诏安县委(原云和诏县委)、中共靖和浦县工委、中共永和靖县工委、中共南靖县工委、中共漳南工委、闽西南白区共产党组织、中共安南同县工委、中共安溪中心县委……[详细]
146、南阳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阳楼
  南阳楼位于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的狮形山下,走近南阳楼,“福建省土楼博物馆”几个大字跃入眼帘。南阳楼系二宜楼创建者蒋士熊之孙蒋经邦所建,时在嘉庆丁丑年端月(1817年农历正月)比二宜楼迟建47年。由于有二宜楼作为蓝本参照,因而二宜楼建筑设计方面的优点特点为其所吸收,可称是二宜楼的缩影,其木雕、石刻用材方面较之二宜楼更胜一筹。南阳楼坐东南朝西北,占地3100平方米,楼高13.25米,直径51.6米,设4个单元,每个单元均为7开间,共有房间96间。现楼内陈列了土楼主人当年的家具、文具、文玩等物品、劳动工具等保存完好的珍贵文物,再现了当年土楼主人的生活原貌。”庄子曰:“南方有鸟…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澧泉不饮”,南阳楼的楼门,便是这“凤栖之木”所制,可见其用料之精良。门楼为细磨的花岗岩砌筑,高5.……[详细]
晋江大觉寺
  大觉寺在晋江东石,是现代高僧瑞今法师亲建,其构筑新颖,风格独特,又紧挨在已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东石古寨,故相得益彰而蜚声海内外。  瑞今法师字寂声,号谁真,俗姓蔡,名德分,讳伦生,1905年农历十二月廿九日出生于晋江县东石镇东埕村。1916年仅十二岁即投南安雪峰寺,落发为僧,法名瑞今。40年代瑞今法师在龙江寺当住持时,就萌发了在故乡再建佛寺以弘扬佛法的念头。1948年春师偕  善契法师应聘往菲,膺任马尼拉信愿寺住持,曾多次回桑梓为建寺而奔波。终于1993年4月奠基开建,1994年冬落成。  大觉寺有二重山门,第一重山门系花岗岩结构,门分三通,绿辉石的飞禽走兽石雕装嵌其上,中门额阴刻着赵朴初书写的“大觉寺”三个 金字,两边柱联是“步入山门要放下尘缘俗虑,登临觉道须提起正念善心”;边门的楹联是“……[详细]
壳丘头遗址群
  壳丘头遗址,位于平潭县平原乡南垄村,是福建省迄今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5590~7450年。它代表着闽台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遗址地处山麓坡地,东距大海约3公里,北距大海不及1公里,是背风向阳的好地方,很适宜远古人类居住。遗址散布范围约3000平方米。1985年福建省考古队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出21个贝壳堆积坑和1座墓葬。出土石器、骨器、玉器、贝器、陶器等遗物200多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片标本。其中石器打磨兼有。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少量泥质陶。成型工艺以手制为主,兼有局部的轮制技术。陶器表面的装饰,具有加固陶和增添美观的效果,多出现在夹砂陶器上,泥质陶则多为素面。装饰方法,分为拍印、压印、刻划、戳点几种。烧成的陶器,依用途划分,有-用具和生产工具两类。-用具数量较多,品种有釜、支脚……[详细]
149、云霄阁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霄阁
  中国式的比萨斜塔——上杭中都云霄阁始建于1522—1566年间(明嘉靖年间),属于外斜内正的建筑结构。-游客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观察该楼,楼均向相反的方向倾斜,400多年来无人能解其中之奥秘。该楼位于福建中都镇田背村口一河道边,周边巨树相拥,碧水环绕,石桥虹卧,古宅比邻,环境清幽,是上杭县境内目前保存最好的、年代最久远的古建筑之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即列为上杭县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特点云霄阁于1582年(明万历十年)重修,距今己有400多年历史,系土木结构,呈迭式塔形,共七层,高20多米。底层分前后两座:前堂为夫人宫,门前有联云:“黄鹤归来带得松花香丈室,白云飞去放开明月照禅心”。后堂为仙师殿,供奉仙师菩萨,有联云“佛地有尘风自扫,禅寺无锁月常关”。第二层为观音殿,奉观音佛像,有联曰“紫金山清源山……[详细]
铜山古城
  在东山岛东北部,有一片宽阔的海域,是东山港的出口,进出东山的渔船、商船、货船、游轮都要从这片海域经过。因此,该海域也成为东山的咽喉要塞,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该海域与东山主岛相连接处,是一片巨大的海滨礁石群,怪石嶙峋,各具情态,海浪拍打礁石,激起千层雪浪花,引人入胜,是天然的海蚀地貌奇观。礁石群上,防风抗沙耐碱的木麻黄、相思树等树木,葱茏滴翠,郁郁蓊蓊。在绿树丛中,一条蜿蜒巨龙,起伏出没,连绵不绝,雄距在东海之滨,保卫着东山安宁,这就是闽海五大水寨之一的铜山古城。铜山古城建于明朝。据《铜山志》载,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御倭寇骚扰,派江夏侯周德兴到铜山,选择险要之地,征调云霄、诏安、漳浦等地民工,临海砌石,环山筑城。铜山古城建筑完工后,在此建置铜山水寨,设福船、哨船、……[详细]
莆田时事研究会旧址
  莆田时事研究会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涵东街道霞徐社区新宫里14号。抗战爆发后,闽中国共两党达成合作抗日协议,抗日舆论逐渐开放。1937年12月,中共闽中工委动员爱国知识分子出面在莆田涵江霞徐新宫成立时事研究会。该会以“集体研究时事问题及探讨救亡理论与实践为宗旨”,由学员自筹经费出版《时论》旬刊。同年12月15日,莆田第一份抗日救亡报刊《时论》正式出版,发行人蔡拱北(即蔡博文),该刊为16开版,每期6页计12版,按时出版到第5期后改为不定期发行。选稿“除本会特稿、座谈会记录及研究大纲外,以选载国内外刊物的优秀而足代表众意的公正理论的原则”,多采用《抵抗》、《救中国》、《抗敌导报》、《国民》、《中国农村》、《战时生活》等刊宣传抗日救亡的优秀文章。因《时论》针砭时弊,抨击片面抗战,力主全面抗战,维护……[详细]
外坑乡苏维埃政府旧址
  外坑乡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新县镇外坑村塘后小组。1930年2月,中共福建省委提出“造成泉属、莆田的赤色区域”的斗争任务,对莆田地区的革命斗争寄予厚望。6月,福建省委派军事干部黄琬到莆田开展工作,创建红军队伍。同年10月,中共福建省委派邓子恢到莆田,在澳柄建立中共莆属特委,领导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由于澳柄乡地处交通要道,当地-势力基础雄厚,使斗争屡次受挫。中共莆属特委决定把土地革命试点和红军据点由澳柄乡转移到外坑乡。中共莆属特委成立时,适逢惠安暴-动-失败,中共泉州特行委被敌破坏,省委决定把原拟调惠安的闽西红军团长张威和参谋长汤军等一批军事干部派往莆田,培养红军军事指挥干部,并把惠安县划归中共莆属特委领导。为此,邓子恢决定把红军第207团改编为福建红军游击队第2支队,同时成立……[详细]
云霄灵鹫寺
  灵鹫寺座落于福建省沿海地区的云霄县列屿镇境内,东朝漳浦古雷港、厦门岛,西朝福建南部常山、诏安、广东、潮汕,北邻漳水入海口、云霄将军山,南朝秀水浩瀚的东山岛、台湾岛,地理位置优势。“灵鹫寺”原名“擘峰岩”,相传,南宋(1157-1279)即高宗或孝宗太子同几位朝内太监逃难至此地隐居,发现此地的地理位置是建寺庙的宝地,并削发为僧建起庙,取名为“擘峰岩”,后来变成寺庙的古迹。据现已遗存的四面佛、石柱、石碑等遗物及遗物上的字迹,证知在嘉庆戊寅23年(1818)族人曾有修复,后因历史悠久而毁坏,在光绪壬午年(1882),由汤继昌等六人出资重修,民俗称之为“新岩”。在光绪壬辰年(1892)小刀会曾在此活动。后来由于历史演变失修而破毁殆尽。1996年,当地群众复修一间简陋寺院。历史文化的复兴,宗教信仰自由……[详细]
红军攻克罗源城纪念碑、纪念墙
  红军攻克罗源城纪念碑、纪念墙位于罗源县革命烈士陵园内。纪念碑于1984年建立,碑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叶飞题写。纪念碑为花岗石体,南面刻碑文,顶为红旗造型,东面和西面上部有红旗、五星造型。高约25米,花岗岩石基座。纪念墙为花岗岩石主体,高3米,长10米。中间嵌8块长50厘米宽80厘米的青禄石浮雕。纪念墙于2009年建立,以文字说明的形式,生动地再现了1934年8月14日红军解放罗源城的历史画-卷。文字共分成9个部分,分别是:前言、战前会议、侦探敌情、西门开战、突破南门、主攻北门、全城解放、威震敌营、影响巨大,还配有攻打罗源城战斗经-过要图。文字记述的主要战斗经-过如下:1934年8月上旬,以寻淮洲、乐少华、粟裕、刘英等同志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由赣入闽。12日,先遣队进抵距离罗源城……[详细]
林润故居(含林兰英故居)
  林润故居(含林兰英故居)位于城厢区霞林街道沟头村,类别为古建筑。林润故居也称为“御史大夫第”,原坐落于莆田城关下务巷,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当时宅第规模宏大,坐北朝南,临街有大门七个,小门二十一个。大门悬挂“谏臣世第”匾额;其门额枋板上就有楷书“御史大夫第”5个大字。大门联为“九牧家声大,谏臣世泽长”,宅内大厅4进,两旁依次为正房、厢厅、厢房及护厝等,为落檩品架本结构,间有天井,青砖大埕等。每厅形成一个单元,由一个大门出入,整体错落有致,又主次分明,布局十分严谨。采光、通风、排水等设备良好。整个建筑群原占地近6000平方米。400多年来,经过几个年代的修缮,其主体建筑迄今依然保持明代士大夫官宦第的特色。2002年,因旧城改造需要,故居最核心的建筑被整体易地搬迁至现在莆田一中新校园的东……[详细]
156、洪光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光塔
  洪光塔位于316国道右侧的福建省光泽县鸾凤乡卧牛山(狮山)公园景观休闲区的中心,地处光泽县城以东。(卧牛山公园景区布局由三个区域构成:一是景观休闲区,二是文化展示区,三是宗教活动区。)查清史《重纂光泽县志》卷六“见县治山一支由回龙后历钳山违直阜陇转西北向县东山作邑水口洪光塔在焉”印证了此塔的历史存在。又据史料查得,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乡人应从共塑,能工巧匠手搬肩抬,历时四年,在海拔286米之卧牛山顶建起基宽三丈高九丈的七层宝塔。后几经毁损几经修复,终于一九六六年夏,在文革-的“破四旧”浩劫中被炸毁。光泽县委、县政府顺应民意,责成新建洪光塔以民间方式运作,自2004年6月奠基动工,在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全县干部职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赞助下,获资助款387万余元,用于洪光塔和卧牛……[详细]
建宁县革命纪念馆
  革命纪念馆了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对人民群众和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1959年7月,建宁县以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旧址(毛泽东、-同志旧居)为依托,成立了建宁县革命纪念馆。1977年,国家文物管理局拨款,修复了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同志旧居)。1991成立建宁县博物馆,与纪念馆合署。1985年10月,纪念馆所辖的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旧址和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纪念馆又分别被团省委、三明市委确定为全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6月纪念馆被确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7月被共青团福建省委、少先队福建省工作委员会确定为省少先队雏鹰训练基地。建宁县革命纪念馆为三级达标纪念馆,纪……[详细]
陈埭丁氏宗祠
  陈埭丁氏宗祠位于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岸兜村。宗祠始建于明代初年,历经修葺、重建、扩筑,是福建省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回族祠堂。丁氏原系阿拉伯人,其先祖赛典赤瞻思丁(1222-1279)仕元,官拜平章政事。其后裔的一支于元代行商入泉。元明易朝,裔族避居陈埭,取其祖尾音“丁”字为姓。尽管陈埭丁氏回族在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已经汉化,但在其生活空间里,至今还不难看到伊斯兰教习俗的遗迹和民族意识的反映。这种既显现闽南汉文化的共性,又蕴涵伊斯兰教之遗俗而构成的文化特点,在其宗祠及其祖先崇拜的表征中,可以有助于我们作较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宗祠坐北朝南,建筑群体以廊院式组织,采用闽南传统民居的建筑技术,以砖、石、木构造,中轴线自南至北为泮池、门埕、前厅、前庭院、中堂(主殿)、0院、后殿,除……[详细]
仙游学生革命活动据点旧址
  仙游学生革命活动据点旧址位于莆田市仙游县鲤城街道师范路1号。1929年春季开学以后,仙游现代中学一批进步学生在中共仙游党、团组织的引导下,先后参加抗捐抗税等革命活动,--持续不断。现代中学的--是五四运动以来仙游--的一面旗帜。张兆汉、罗迎祥、黄明、张启基(女)等仙游县早期共产党、共青团组织负责人均是在现代中学读书期间参加革命活动的进步学生。黄棋、张霞等教师也是地下党组织的成员,他们争取了校长黄良骏的支持,以教书为掩护,推动了现代中学的--。1932年,仙游县党、团组织缺少经费购买油印机,为了革命宣传工作需要,现代中学几位进步学生巧妙地把学校中的两部油印机先后“送”出来,其中一部藏在二年级学生何庆烈家中。学生利用晚上时间刻写、印刷革命传单,之后在城关、郊区分头散发或张贴,有力配合了农民抗捐抗……[详细]
霞浦松山天后圣母行宫
  霞浦松山天后圣母行宫,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历史上别称「历史上别称「妈祖行宫」、「靖海宫」、「阿婆宫」,是继湄洲妈祖祖庙之后的第一个天后圣母行宫,是八闽创建较早,声名较着的祷祀“海峡和平女神”宫庙。素有「行宫之尊」的美誉。松山天后圣母行宫地处福宁湾西南部,坐落在松山村澳尾港的洄澜岸口、阿婆岗上,坐东朝西,依山面海而建。在《县志》、 《州志》、《府志》、 《福建通志》乃至全国性的《中国图书集成》中都有“建自宋朝·在洄澜岸口”或”当巨澜之要冲,面向七星:座朝五虎”的明确记载。记述其神业管理范围,南至浮鹰岛,北至四码列岛,东至嵛山岛,西至本村,可见当年神产之大香火之旺盛。明清多属官方倡建,整个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是悬山顶穿门式木结构,原建筑内分大厅、中殿、神龛,大厅前有戏台,两旁有环楼,台上藻井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