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旅游

江西省文物古迹介绍

中国共产党湘鄂赣省委旧址
  中国0湘鄂赣省委旧址位于仙源月山下王家屋。旧址坐西朝东,依山而建,土木结构,民居建筑,房屋呈“凹”字形布局,共有5厅10房,总面积877平方米。0湘鄂赣省委932年4月由修水上衫迁驻万载小源。至今旧址中厅正墙上,依然保留有“办公厅”三个大字。省委机关迁驻小源后,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壮大武装力量,统一全省财政,奖励生产,发展文化教育,颁布一系列方针政策,有力地巩固了苏区政权。1932年9月,全省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小源水口召开,会议传达了中央指示精神,确定了全省党的总任务,通过了《大会宣言》、《政治决议案》等11个文件,选举了由林瑞笙任书记的第二届省委执委。此后,在省委的领导下,苏区各项事业迅猛发展,湘鄂赣革0据地不断壮大。至1932年下半年,湘鄂赣省委管辖湘鄂赣边境地区近30个县委、中心县委,……[详细]
洵口张氏家庙及照壁
  张氏家庙占地面积为364平方米,纵深26米,横宽14米,是一栋三进式古院落建筑,整体为砖木结构,宽敞古朴,格调雅致。据黎川县洵口镇洵口村《张氏族谱》记载,张氏家庙是当地张家的宗祠,由张氏九世祖张槚所建,里面供奉着张家祖先的牌位。张氏家庙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由当时的南京工部尚书张槚自捐俸禄筹建,后几经修缮。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经家族商量后续建,于三年后动工,至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完工,而后在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毁于粤寇。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张氏十九世祖金诰公乡试回村,即邀瑞麟诸公率族众出资出力重建,辛勤三载,于同治十一年(公元1873年)竣工。在张氏家庙整座建筑中,最吸引人眼球的非大门照壁莫属,它也是整座宗祠的经典所在。在当地村民张……[详细]
东山红一方面军指挥部遗址
  陈坊东山村红一方面军作战指挥部旧址,1933年黄陂.登仙桥大捷后,3月初朱德总司令带领部队从乐安来到东山,并设立作战指挥部。同年六月,中共崇仁县委由谷岗迁入东山,并在东山建立了崇仁县苏维埃政府。东山村红军作战指挥部——东山村“山水清晖”民居,位于相山镇陈坊村委会东山村小组右侧一座山旁边,背靠青山,穿斗式砖木结构,屋后山中有两处作战掩体。该建筑是1933年“东山岭战役”的重要物证和历史遗存,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据有关资料记载,1933年春,为了粉碎蒋介石发动的第四次“围剿”,朱德等红军将领率中央红军一、三、五军团在东山这幢“山水清晖”的民居内设立了指挥所,指挥了著名的“登仙桥”和“黄陂”战役。1933年6月在东山村成立“崇仁县苏维埃政府”。从此,东山成了崇仁革命的摇篮和领导全县革命斗争的中心。……[详细]
安源盛公祠
  安源盛公祠位于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安源镇,为原萍乡煤矿总局旧址,1898年煤矿开办时建造。初为矿局总公事房,后为矿局所聘德国工程技术人员住房。1916年汉治萍公司总经理盛宣怀去世后,矿局为纪念盛宣怀,将此屋命名为盛公祠。屋前存有为驻守所筑炮台遗迹。该建筑物为德国样式,因建立山坡顶部,显得突兀雄拔,三层砖木结构,有一定的建筑艺术价值。现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萍乡旅游景点。震惊中外的安源路矿工人大-时,1922年9月16日上午,-司令和路矿头目在矿局总公事房约见-,-在刀光剑影中一身是胆地走进大楼,大义凛然地声言:“不从磋商条件入手,无解决之希望!”-司令威胁说:“如果坚持作乱,就把代表先行正法!”-毫不为动,坚定地说:“万余工人为此要求,虽把代表斫成肉泥,仍是不能解决!”这时公事房被数千工人……[详细]
七星堆古墓群
  七星堆古墓群坐落在江西高安市城筠阳镇东北隅,东起东方红乡邹家村周围,西至桥北新路东岸,占地面积达2平方公里。三次共发掘墓40余座,坟墓发现和征集的随葬品累计达3000余件,文化含量极大。它是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高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高安市城筠阳镇东北隅,处地砂石累累,土丘连绵。新石器时代,七星堆,俗称鹅卵山,是一群大型古墓葬群地。东起东方红乡邹家村周围,西至桥北新路东岸,占地面积达2平方公里。考古情况自80年代初至90年代由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和高安县博物馆组成的考古发掘队,前后对该墓葬群进行了三次发掘,共发掘战国、西汉、东汉、六朝、唐、宋、元、明墓40余座,发现和征集的随葬品累计达3000余件。所发现的战国、西汉和唐代墓葬多为土坑墓,东汉、晋、南朝和宋、元、明时代的多为砖式墓,亦发现有火葬……[详细]
秋收起义总指挥部旧址(渣津万寿宫)
  渣津万寿宫,是渣津境内最大的古建筑,始建时间无考,当在渣津形成街市之时,原称“灵剑仙宫”。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宫殿一进四重,前重为牌坊戏台;中重为麻石天井,两侧为酒楼;上重为正殿,供奉许真君、吴猛等神像;后重为谌母殿,供奉谌母娘娘。两侧建有厢房,为庙会活动场所。占地一千六百多平方米。整个宫内有二十四只支柱,(正殿有六只大木柱,二只石柱,大木柱粗约二围)。所有看面梁都有人物浮雕,飞檐翘角,气势宏伟,蔚为壮观。万寿宫不仅具有道教朝圣之功能,而且集宗教、民俗、商贸、文娱为一体。旧时每年在万寿宫内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赛会、唱戏、商贸、议事等活动。1927年9月9日,震惊中外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在修水打响第一枪,当晚起义部队抵渣津,总指挥部就驻扎在万寿宫左厢房内。卢德铭总指挥召集师部机关人员在……[详细]
黄庭坚陵园
  黄庭坚墓坐落在双井村西南,墓茔坐北朝南.黄庭坚(1045—1105),北宋治平四年(1067)进士,崇宁四年(1105)9月客死在宜州(今广西宜山县)贬所,其墓是大观三年(1109)苏仙固、蒋纬护柩归葬双井祖茔之西,其墓宋代以来多次维修,1959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拨款予以全面维修.修复后陵高1.93米,直径2076米.在召开黄庭坚960周年研讨会前,县政府又拨款对陵园进行了重修。陵园南面对着开阔的田野和远处的修河,南面大门楼上方有我国书法协会沈鹏同志的“山谷园”亲笔题词,左右两边题有“杭山拥翠碧水扬波此处诗魂称鼻祖,左史垂名右军揽胜先生笔法耀千秋”长联。四周是水泥围墙,墙外是一圈挺拔的白杨。据传说五六十年代墓地全是合抱的松、柏,可惜“-”与“文革”时都被砍光……[详细]
洞头朱德旧居
  洞头朱德旧居位于洞头乡洞头畲族村,该建筑始建于明朝后期,系当地畲族的蓝氏宗祠,距今有500多年历史,是畲族蓝氏在洞头最早的建筑。该宗祠座南朝北,占地面积约400多平方米,是蓝氏族人举行各种社仪及信仰的地方,在建筑风格上有它独特的民族风格和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同时该建筑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根据洞头老人蓝昌启(苏区老干部,已故)、蓝锦长(85岁,曾担任洞头乡乡长)、兰瑞良(79岁)等人的口述,革命家朱德同志曾在蓝氏宗祠住宿,并做诗一首(现未收集到)。此外,苏区红军也多次在蓝氏宗祠内休整、招兵。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从井岗山出击赣南。2月6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红四军主力由福建省武平县的东留乡进入江西省会昌县洞头乡,经过下东坑村的会武山路(现仍保存有当年朱德走过的会武古桥)到……[详细]
后万村古建筑群
  后万村古建筑群位于南昌县三江镇三江村委会前、后万自然村,自北宋神宗年间故兵部尚书、爱国先贤万迪公始迁至此,迄八百余载。该自然村地临四县之交,秀挹三江,世代文风蔚然,忠诚义士,人才辈出,历朝金榜题名之进士,有记载就有十五人,举人秀才数百名。经世代经营,该村村容整肃,绿树芳草,碧水如镜,街巷洁净,古宅民舍,文物胜迹,蔚为省邑望族名胜。如万芳园之迪公铜像、道光古井、必大之门、金榜棋杆石、鲤鱼塘、双节牌坊、十八坡及明、清古建筑群,处处无不展示出三江古文化底蕴。该自然村自宋迄明肇基以来,世代繁衍昌盛,古建筑群蔚为大观。现存的61幢古建筑,均系砖木石结构,外墙下砌花岗岩石(角砺岩),上砌青灰色斗砖,室内铺青石地面,内部为木构建筑,梁柱粗大,梁檩均为双合梁,雕刻明窗,宅内布局一般为一、二进,厅堂侧舍,因地……[详细]
250、紫阳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阳堤
  紫阳堤位于江西星子县城南鄱阳湖畔。因前面与落星石相对,故又称“南康星湾石堤”。始建于北宋元棺间,郡守吴审礼以郡治濒湖,风涛险恶,往来舟楫停泊无所,于是构木为障。因草创简陋,仪十余年即废。崇宁间,郡守孙乔年报请以石为堤,长500余米,堤内又疏浚二个停泊之所,俗称“内澳”,可容小船千艘,岁久渐圮。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着手大力修复。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集理学之大成者,生于建炎四年(1130年),卒于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号考亭、紫阳。其上任伊始,见旧堤岁久不治,水波荡击,木腐土疏,澳内则淤泥堵塞。于是筹钱百万,米五百斛,于淳熙七年(1180年)动工。朱熹“间亦躬行于上,劳苦勤恤者甚至”,凡用工一万七千二百有奇,在旧堤上增高三尺,益以土石……[详细]
“八府君”祠
  “八府君”祠:是棠阴吴姓(吴姓为棠阴大姓,人数最多)的大宗祠,现为棠阴小学所在地。从建筑总体上看,前半部保存较好,后半部包括天井、寝宫已毁,前院门楼已拆除,改建成了小学校舍。据《吴氏族谱·八府君传》记载:八府君为棠阴吴氏开基始祖,即种甘棠者也。其姓吴,名竦,字敬文,排行第八,故有八府君之称。此祠兴建于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庚辰岁七月,原有中厅三门、东西二廊、二十八柱、房外左右楼店、祠西厨房。八府君祠宅基面积达4000平方米,中堂为三开间,步入中堂有三道台阶,中堂前是一院落,两旁设有厢房,相传每次乡试,皆在此举行。整座建筑宏观博大,其最具特色的中厅为单桅悬山顶,面阔3间,进深5间,有石础木柱30根,柱皆巨大,4根中堂立柱周长各为2.46米,专家考证为江南民居第一柱。石础周长达2.90米,有……[详细]
戴村上房、中房祠堂
  戴村上房、中房祠堂 名口镇戴村曾是古老的乐安县旧县址。历史悠久,古有“银麓朝云,洎口秋月,葛峰远峰,单埠翠屏,石痕仙迹,瑶渡禅祠,东楼琴调,西塾书声”等自然人文景观,凸显出戴村的山青水秀,风景优美。 上房祠堂坐落在中上村,坐北朝南,分上、中、下三堂,顶楼分一楼、二楼、三楼,前堂与中堂之间的两旁长廊雕刻麒龙盘柱,各种精细古雕显得十分壮丽,中堂的建筑更是别出心裁,屋柱都是采用香樟木、香檀木、株木、楠木上等材料所建,柱大无比,实为气派,香樟木大梁两人都无法合围。后堂天井四周石柱和石碑雕刻精细,条理清晰,各种图案微妙微肖。祠堂整体建设,工程浩大,造型精美,气势宏伟。厅内浮雕满堂,栩栩如生。整个雕刻彩绘壁画鲜艳如新。始建于道光年间,总共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其中祠堂1100平方米,与对……[详细]
流槎彭氏古祠
  流槎彭氏古祠 彭氏宗祠位于涌山镇流槎村东北面,村内集中地,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古祠前有车溪河流过,后倚青山,青山绿水,风景优美,它汇集了我国古代历史文物,成为乐平市远近闻名的古祠建筑之一。 古祠坐西朝东,东面为一大门,两侧有4栋小门。大门口的墙壁以巨大花岗岩砌成人,据老人说,此石为日本贡品——上雕各种国家及人像。墙壁上方石雕《彭氏宗祠》及双龙抢宝,格外耀眼。 从西南面小门入祠内,迎面可以看到祠内古戏台,戏台上柱子及悬梁上全部都雕刻了古代戏曲中的人物,人物雕刻栩栩如生。爬上戏台,如亲临古战场。站在戏台上向下俯视,中间有—露天大厅,大厅两侧各有楼台,据说此楼台是提供给富家小姐及公子们观戏的,大边为公子楼,小边为小姐阁。楼阁由16根柱子顶着,靠大厅8根柱均雕……[详细]
吴城遗址
  位于樟树市西南44公里的山前乡吴城村,处萧江上游的丘陵坡地,以村为名。当地村民自古以来亦称吴城为“铜城”,这与历史上出土过青铜器、冶炼过青铜器有关。距今有3500多年的历史。1973年秋,樟树市博物馆配合兴修吴城水库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吴城遗址。自发现以来,吴城遗址先后经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樟树市博物馆等有关部门进行了十次大规模的考古科学发掘。通告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该遗址分布面积约4平方公里,其中遗址中心是一座61.3万平方米的商代中晚期都邑古城。从揭露6000多平方米面积来看,清理了一批房基、陶窑、水井、铸铜作坊、道路、祭祀场所、墓葬、城墙和城壕等重要遗迹,出土了石器、陶器、原始瓷、玉器、牙雕等5000多件。出土有青铜戈、矛、刀,陶器及原始瓷器鼎、罐、盆……[详细]
拾年山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拾年山遗址位于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拾年村东面,其西南10里之地为蒙山之阳,东南北三面有蒙河水系环流,是一座台地型古文化遗址,分布面积约6000平方米左右。该遗址系1984年10月考古调查发现;曾先后三次进行考古发掘,出土遗物石器有:钁、锄、斧等;陶器有:鼎、缸、簋、杯等器物4000余件;清理墓葬136座等。通过大面积揭露和发掘资料表明,拾年山遗址是一座具有一定布局特色的原始村落遗址,整个遗址以高出周围数米为自然壕沟,它的北部为居住区,南部为公共墓区,东部系作坊区。其文化特征第一期文化与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相似,年代测定距今约5500~6000年;第二期文化与薛家岗三期文化相似,年代测定距今约5000~5500年;第三期文化与石峡文化、筑卫城下层、樊城堆下层、尹家坪下层有联系,年……[详细]
刘溉鼓楼
  刘溉鼓楼位于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土塘镇信和村委会鼓楼自然村。坐东朝西,楼进深8米,宽8.5米,楼高约6米。为明代正德年间刘溉而建,刘溉明正德二年进士,先后望江等县知县、苏州知府、吏部天官衔,为官清廉,有政绩,明廷旨谕在本村建鼓楼旗表贤劳。鼓楼后是一栋明建三进两井古屋。一进是万年古戏台,戏台两边是化妆房及行头把子房,大天井两厢是观戏楼,二进厅是观戏厅。大天井两头雕窗刻柱,四角均是龙狮撑,红色础石镂有花纹。自明代以来,历经沧桑,鼓楼的今昔面貌虽不尽相同,但主体没有大变动,为县仅存唯一楼阁,对了解当地宗祠的形制和建筑艺术等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刘溉鼓楼坐东朝西,鼓楼前面一口碧清池塘,走进刘溉鼓楼给人第一感觉就是震撼,这座明代建筑存世近600年,依旧能感受到她的威严和大气。整个鼓楼进深8米,宽约8.5米……[详细]
清园古建筑群
  清园古建筑群位于景德镇市区西南枫树山林场蟠龙岗,这些明代建筑和清代建筑是上世纪80年代从市区当地及邻近地区如浮梁拆迁组合而成的,目的是便于“集中保护和展示”。建筑群分“明园”和“清园”两部分,含景德镇市地区明至清两代遗存的十一栋村世俗精典代表作,较为集中地反映着该地区明清两代乡村建筑及乡村建设的基本状况。明园、清园古建筑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因其散处于偏远地区,难以保存,更无法利用,迁移到博物馆内均用作陶瓷文物陈列室、画坊、接待室等等,与陶瓷文化主题密切结合;此外,在迁移这些古建筑时也注意了多样性和典型性,选择了闾门、祠堂、不同等级官僚的宅邸和一般民居等多种类型的建筑,使人们对当时的社会概貌能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明园,处明清古建筑群的北侧,三面环山,一面临湖,由七栋明代世俗建筑组成。建筑的……[详细]
高士遗风旧宅
  “高士遗风旧宅”位于南昌县武阳镇徐桥村徐桥自然村中部南侧(门牌为徐桥自然村27、28、31、32号),属清末建造的砖木结构民居建筑(户主言称是1894年始建,1906年落成,历经12年)。旧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68平方米。青砖外墙,硬山屋顶,红砂岩挑枋雕花门罩,红砂岩门框,门楣嵌雕花雀替。门上部嵌“高士遗风”匾额。南墙的红砂岩肋石上刻有交叉的三角形大清旗样。内部木结构为穿斗式,面阔三间,进深为三进三天井,一、二进单层,第三进两层。每进均设木构拼花玄关。穿枋多雕花,纹饰精美。枋间夹竹造,外粉白,绘墨画图案。花窗尤其精工制作,有镂雕二十四孝故事纹饰(并一一列出图案名称),另有“苏轼爱砚”、“太白爱酒”等众多镂雕典故图案。柱下为鼓形和覆莲形木质,底部为八边形雕花石础。第二进地面为“金砖”铺就。“……[详细]
瑶里改编旧址
  瑶里是著名的皖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根据地之一。1937年七·七事变后,形成全面抗战的局面,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政治主张,并将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成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为了胜利完成红军游击队的改编工作,新四军高级将领陈毅于1937年底至1938年初亲临瑶里指导。整编工作分统一番号,思想整顿,加强军事训练,扩编等四步进行。1938年1月,新四军在瑶里敬义堂设立了招兵处,并分别到祁门、休宁、至德和浮梁、景德镇的广大农村城镇宣传,十多天扩军200多人。部队在整编期间,召开了边区游击队和地方党组织干部会,传达了党中央关于改编的决定和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具体指示,同时宣布成立皖赣浙省委,以李步新为书记。陈毅在瑶里程氏宗祠召开的群众大会上讲了话,宣传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详细]
太平天国幼天王洪福瑛囚室(桂花屋)
  清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南京)沦陷。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洪秀全长子)在干王洪仁轩等人的保护下,率太平军余部南下,10月9日途经广昌与石城交界处杨家排古岭脑时遭党清军席宝田部伏击,10月23日幼天王被清军捕,即囚禁于桂花屋花厅。月初,幼天王被押抵省城,28日被江西巡抚沈葆祯杀害于南昌。该客家民居与太平天国诸多巧合,时间巧合:该民居修建于1851年,落成于1864年,与太平天国起义、沦陷时间一致;地点巧合:起义于花都,建都于南京(石头城),终结于石城;人物巧合:该民居五个马头墙与太平天国五王石城蒙难巧合。幼天王曾用毛笔在侧室南面-墙上提诗一首“有志攘夷愿未酬,七旬苗格得难谋;足跟踏开云山路,眼底空悬海月秋。桂花屋是县城唯一保存较好的客家民居,是清代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体现了独特的客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