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旅游

江西省文物古迹介绍

中共会寻安中心县委旧址
  1932年5月,邓小平调任中共会昌县委书记。6、7月间,邓小平受党的重托,在筠门岭坝笃下和芙蓉寨,先后组建了中共会寻安中心县委和江西军区第三分区,并任中心县委书记、三分区政委。从此,邓小平坐镇中央苏区南大门,领导南线军民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之中,在筠门岭工作、生活了10个月。邓小平到南线任职后,根据闽粤赣边区实际,坚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主张,抵制王明“左”倾错误。一是加强了各县党政建设,发展党员3000多人,建立健全了县区乡各级党政组织;二是根据南线军事斗争需要,发展壮大赤卫军、游击队等13528人,采用灵活机动的“十六”字诀,粉碎国民党“围剿”;三是深入土地革命,贯彻执行正确的土地分配政策,重视经济文化建设;四是积极扩红支前,拥军优属,密切联系群众,关心民众疾苦,极大地激发了南线……[详细]
万村古民居
  时代:明清类型:古建筑地址:南昌县三江镇三江村前、后万自然村简介:万村古民居位于南昌县三江镇三江村前、后万自然村,自北宋神宗年间故兵部尚书、爱国先贤万迪公始迁至此,迄八百余载。该自然村地临四县之交,秀挹三江,世代文风蔚然,忠诚义士,人才辈出,历朝金榜题名之进士,有记载就有十五人,举人秀才数百名。该自然村自宋迄明肇基以来,世代繁衍昌盛,古建筑群蔚为大观。现存的61幢古建筑,均系砖木石结构,外墙下砌花岗岩石(角砺岩),上砌青灰色斗砖,室内铺青石地面,内部为木构建筑,梁柱粗大,梁檩均为双合梁,雕刻明窗,宅内布局一般为一、二进,厅堂侧舍,因地取势,布局合理,高大宕明。幢与幢之间巷道规划整齐,水道畅通,房室栉比鳞次,高低有序。明代居宅建筑结构特点:外墙多为五垛山字墙,内厅正梁作拱形,柱基为木墩,并多雕……[详细]
283、万杉寺
万杉寺
  由秀峰寺东行约一公里,便来到庐山五大丛林之一的万杉寺。寺后北上,原有庆云庵、五乳寺;东去抵卧龙冈、多一庵;东北距栖贤、海会寺约十余里。这所寺院位于庆云峰下,因宋代僧人在寺院四周种植杉树万株而得名。宋代大文学家苏辙记述:“仁宗初年,有僧手种万杉,特为建此寺,仍以禁中佛赐之。”万杉寺始建于南朝的粱朝,原名庆云庵,唐代称为庆云院。宋景德年间,僧人大超播兴-,扩建庙宇。天圣中,仁宗听说万杉美景,赐名“万杉寺”,并御书“金佛宝殿”匾额。此后,万杉寺名声鹊起,高僧名儒往来不绝。宋代朱熹曾来此行寻,著《万杉寺》诗。赞叹万杉奇观:“门前杉径深,屋后杉色奇”;称道千载佛光:“当年雨露恩,千载有馀浊。”志书记载,万杉寺先后建有金佛宝殿、庆云亭、暖翠亭、散珠池、散珠亭等。此外,卧石立壁之中还曾有许多名人石刻。其中……[详细]
谢灵运墓
  谢灵运墓 谢灵运墓 坐落于县城东北康乐里泉村12组莲花形山,距县城约2公里。谢灵运(385~433年),南朝宋时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有大量山水诗流传于世,被誉为中国山水诗开山鼻祖。其祖父谢玄在晋太元八年(383年)的淝水之战中战功卓著,-为康乐(今万载)公。谢灵运袭承祖爵为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后降为康乐侯。曾任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内史等职。宋元嘉十年(433年)10月,谢灵运在刘宋统治集团的政治倾轧中,被诬犯有叛逆罪,在广州被行弃市刑,时年49岁。据《万载南源谢氏族谱》载:“瑍公幼子公义,字灵运,少好学,灵心秀质,吐吸山川,与颜延之齐名,文章为江左第一。刘宋乙丑(425年)官任秘书监,后为临川内史。袭封康乐公……晋宁康甲申384年(……[详细]
大井毛泽东同志旧居
  大井毛泽东同志旧居座落在大井村中央,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大井村时,驻扎在大井新屋下“邹屋”中的农民自卫军首领王佐,便将他这幢兵营腾让出部分房间来给工农革命军居住,毛泽东便居住在此屋的东厢房内。在大井,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对王佐部队的团结改造工作,派何长工等同志到王佐部队进行政治工作和军事训练,1928年2月,王佐部队与袁文才部队被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1928年夏,红四军医院由宁冈茅坪迁到大小五井,在这房屋的中厅设立医疗所,红军医院院长曹?U也曾在这里居住。1928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同志率红五军一部上井冈山后曾来到大井,在房屋的西厢居住和工作。1929年2月,国民党反动派占领大小五井,烧毁了大井的全部房屋。此屋仅存一堵残墙和屋前毛泽东平时读书、……[详细]
286、如愿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愿塔
  如愿塔位于江西省萍乡市城区西西南的龙山岭(俗称“宝塔岭”)上,为萍乡名胜。据《萍乡县志》记载,该塔始建于唐代(南唐),后圮,清道光年间(约1821—1830)重建。该塔为七级六面,高26.97米,底部直径8.8米,底层占地面积60平方米。底层和顶层系麻石结构,其余各层均由砖砌成,尖俏玲珑,建造精良,气势恢宏。原有扶梯通向顶层,如今不复。塔内嵌有石碑,碑文记载建塔经过。碑以浮雕石龙框边,上有浮雕丹凤朝阳。塔底层为麻石砌成,以上为青砖砌筑,每层以青石条叠伸成檐,各棱为石制马首形挑檐,每层设有4个窗孔。如愿塔是当地一道景观,是祖先留下的较为完善的古建筑。据《萍乡县志》记载,该塔始建于唐代(南唐),唐朝年间,当地村民建造此塔以镇凶龙,保百姓平安。后该塔曾因久失修坍倒,清道光年间在原塔基上(约1821……[详细]
兰田古瓷窑址
  兰田古瓷窑址(含万窑坞、朱氏岭、小金坞古瓷窑遗址)兰田古瓷窑遗址,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湘湖镇兰田村金星自然村,地处丘陵山区,东北山势较高,铜钱尖海拨746米,属黄山余脉。山脉向西南腹地延伸,地势多在300~500之间。腹地南北两翼分别为历水、南河谷地。村庄南距南河约1公里,东侧约200米处有一条小溪连通南河,西南4公里处是湘湖窑址,稍远处为盈田窑址。这里群山环抱,植被茂盛,为古代烧造瓷器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燃料;这里地下瓷石蕴藏量大,西面不远处的进坑便盛产优质的瓷石,它为“一元配方”时代景德镇制瓷业输入了源源不断的原料。这里溪河交错,水量充沛,水路交通便利,历水和南河成为了古代瓷器输出的主要通道。因此,兰田具有得天独厚的制瓷条件,自古便“水土宜陶”。兰田古瓷窑遗址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景德镇浮梁地区烧造……[详细]
红十六军军部旧址
  红十六军军部旧址(红十六军军部旧址、团部旧址)红16军驻地旧址有两处:一处是位于修水县渣津镇西堰村军部旧址,一处是位于渣津镇东堰村更尾垅的部队驻地旧址。1931年11月,国民党军独立第32旅刘夷部两个团和江西省保安团,在探得修水马坳、渣津地区均无红军后,长驱直入,妄图占领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驻地——修水上衫。为粉碎敌人的图谋,红16军军部偕一个团急回修水,与红军独立第3师、修水赤色警卫1、2营和区游击队一道,利用渣津黄坊三面环山的地形地貌,设下“口袋”,并以小股力量且战且退,诱敌深人;另在马坳至渣津一线设下埋伏,在渣津黄坊塅待机伏击。11月16日,敌分三路向黄坊塅搜索前进,红16军伏兵四起,经激烈战斗,俘敌团长1人,连长4人,排长以下官兵300余人,缴-437支,-4万余发。残敌向县……[详细]
大余兴教寺
  赣州兴教寺位于县城西南二里的梅关镇新余村,是1957年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传为唐初尉迟恭监建。《大庾县志》载:南唐保大年间兴建庙宇,宋政和间(1111—1118年),徽宗赵佶皇帝赐额为兴教寺。清咸丰八年(1858年)毁于兵灾,寺院仅存僧舍,前殿高丈余的铜质接引佛(俗称田螺菩萨)无处存身,遭受风雨侵蚀。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知府杨谆率乡绅捐资重建殿宇,修葺后栋。民国时香火兴旺,尤受农村信徒崇拜,每年播种秋收都来朝敬田螺菩萨,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文革”期间“破四旧”致使接引铜佛和殿宇全毁,仅存后栋。1981年落实宗教政策后,僧徒捐资陆续重建,香客才日渐增多。兴教寺现占地面积约五亩。主殿仍为土墙平房,三开间,殿内木柱栅架,边墙高五米,顶高七米,殿前廊柱上 书“兴旗悟帝……[详细]
蒙山圣济寺
  蒙山海拔一千多公尺,登上主峰白云峰顶,昼能观百里田园美景,夜能赏三州灯火霓虹。“蒙顶晴云”变化万千,“蒙岭积雪”漫天皆白,是上高八景之一,这个好地方早被前人赏识,远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佛教盛行,六祖惠能的高徒道明禅师,就长途跋涉,来到蒙山脚下,建起了圣济寺,历经宋元明清,多次遭毁而又重新修复。明清之际,台阶、屋柱、坛座皆用大理石加以修葺,前后三进,雄伟壮观。寺里悬挂一副特别引人注目的对联,说是乾隆皇帝亲笔写的,上联是:“佛自西域来如大冶洪炉是铁皆堪铸。”下联是:“僧往东蒙趋似孤鸿野鹤何天不可飞。”气势非常之大。再加上嘉庆皇帝钦赐的“唐朝佛国”的碑刻,使得山门更加高贵了。圣济寺两侧有两棵参天古柏,棵棵都是三人才能合抱,枝叶非常繁茂,常言:凤凰高楼。很多年以前,这两棵柏树上来了两对天鹅,筑巢……[详细]
红四军大柏地战斗旧址
  红四军大柏地战斗旧址位于江西省瑞金市市区象湖镇北30公里大柏地、杏坑村一带,是瑞金通往宁都必经之地,四面环山,地形险要。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和陈毅率红四军主力3600余人从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2月10日到达瑞金大柏地,利用有利地形,亲自部署指挥红四军在此伏击并消灭了尾追之敌刘士毅部,俘虏敌团长萧致平,歼敌800余人,缴枪800余支,为红四军进军赣南、闽西后首次大捷。前村(原名杏坑村)刘尔津的一幢有百余年历史的民房墙壁上,至今还留下清晰可见的弹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9年1月1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主力在军长-、-表毛泽东率领下离开井冈山向赣南挺进,2月9日转战至江西省瑞金县以北的大柏地、隘前地区。此时,尾追红军之-军第15旅两个团由旅长刘士毅率领,也自澄江进到瑞金。0红4……[详细]
292、罗坝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坝塔
  罗坝塔位于距龙南县城25公里的汶龙镇罗坝村境内罗坝岽顶,故名,是由汶龙镇罗坝村蔡氏家族集资建造的风水塔。罗坝村地处发源于岿美山的罗溪冲积而成的小盆地里,罗溪自岿美山发源后蜿蜒数十里至罗坝岽山谷口,拐弯流入相邻的里陂村,再流至临塘乡水口汇入渥江。罗坝村里除邱姓、李姓人外,大多数人为蔡氏裔孙。罗坝蔡氏始祖蔡七郎原迁居福建长汀,后移居上杭,三世孙蔡斌、蔡兴随母刘氏于明景泰七年(1456)迁安远徙寻乌又徙龙南罗坝定居,至今传20余代。蔡氏族谱记载蔡氏先祖斌、兴二公相阴阳,观流泉,于罗坝建蔡氏宗祠一座,门朝罗溪水口。为补全风水,蔡氏裔孙逊清等倡议于水口建塔以补蔡氏宗祠大门朝向之缺憾。众人纷纷解囊捐资,不数月而大功告成,罗坝塔像一支尖峰雄踞罗溪水口,塔形峥嵘拱护、祠宇势欲摩空,使罗坝地形风水0-。罗坝塔……[详细]
大莲山福寿寺
  位于江西省铜鼓县三都镇三都村,距县城14公里。大莲山福寿寺坐落在三都镇东北角的大莲山之颠,四周峰峦叠嶂,像九品莲花,福寿寺就修建在“莲花”之上。距三都集镇3公里,始建于唐天宝年间,至今一千二百余年。据台湾明代版《义宁州志》记载: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开道场于钟陵开元寺(今南昌佑武民寺)号选佛场,道一尝至分宁武乡之龙崖,栖禅四载,今号马祖崖,过修水口,飞苇而度,今称马祖湖。这一史实证明马祖道一在766—779年开道场于开元寺期间,于769-773年间,曾经到分宁武乡二十三都的龙崖,今铜鼓三都大莲山龙泉埂的龙崖,“山形蜿蜒,似龙头鳞角,须髭俱,其势若张口”,今称马祖崖,在此修禅四年,另从遗存的塔林碑铭记载,马祖曾一度成为福寿寺的方丈,被后来徒子徒孙敬称为十七世恩师。由于战争和温疫等原因,福……[详细]
红一军团驻地暨湘鄂赣省委旧址——深埚民宅
  红一军团驻地暨湘鄂赣省委旧址——深埚民宅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高桥乡白石村。该旧址建于清晚,坐南朝北,土木结构,斜坡面阴阳合瓦屋顶,泥土地面,两进一天井5开间,总占地面积440平方米。1928年4月少共铜鼓临时县委成立,下设儿童局及直辖第一特支部,并随县委驻扎在此。1928年12月,中共铜鼓县委恢复成立,并注重发展区、乡红色政权。高桥白石深埚原属铜一区,后改为梁塅区,该区所属列宁小学便设于此。1929年11月11日至13日,铜鼓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此召开,选举产生了第二届铜鼓县苏维埃政府。1930年8月20日,红一军团攻克浏阳文家市、孙家段,8月23日在永和与红三军团会合,8月22日曾在此作短暂停留。1931年7月,刚刚诞生的中共湘鄂赣省委及全部省级机关因敌进剿,从浏阳东门楚东山转移到此……[详细]
介岗八大山人出家地建筑遗址
  “介岗八大山人出家地遗址”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黄马乡涂洪村界岗自然村北侧约300米处。分为“鹤林寺遗址”和“灯社遗址”两部分。“灯社遗址”在“鹤林寺遗址”东北方向约200米处,面积约1800平方米。该遗址现已辟为旱地,种植了约500棵梨树。地下隐约可见残砖碎瓦。“鹤林寺遗址”地处豺狗山、和尚山和鹿牯岭三座小山之间。“鹤林寺遗址”南侧存有山门残墙一堵。残墙具明代晚期风格,通高3.7米,残宽6.19米,厚0.32米。墙中开门洞一个,用红砂岩条石作门框;上部为半圆形,红砂岩筑成拱状,门洞宽1.32米,高2.28米。残墙用青砖眠砌,一丁一顺,中空部分用泥土添塞,可起到冬暖夏凉的保温效果。残墙上部用三层青砖叠涩出檐形成墙头,上覆灰土瓦。墙砖和红砂岩均打磨精细。明代残墙后面约20米左右的东面,尚存清代……[详细]
296、南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塔
  站在永新县东华岭山顶向北眺望,只见禾水河蜿蜒蛇行,杨柳岸边,一座巍峨耸立的茅塔映人眼帘,岁月的风雨吹打磨损不了它的雄姿。这座位于城南中学校园内的茅塔,就是江西现存最早的宋塔——南塔。南塔属密檐式青砖宝塔,始建于北宋至道元年(995),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塔高16.5米,9级,每级的西南面均有弓形门状。级与级之间叠有腰檐,塔内第二级以下为空心,以上为实心。第一级的西面开有一门,高2米,宽1.3米,其他三面各设一假门。第二至第三级两面设一壁龛,龛内原放置佛像。第九级为圆筒形,上置铁刹,铁刹底部有一覆钵,钵上置有一个莲花座,座上为一圆筒形铁柱,有三重相轮。铁刹和相轮上铸有栩栩如生的金刚佛像和绘制精美的花纹图案。在佛像和图案中间空端处及相轮的外部,均铸有浮雕及技艺精湛的铭文。铭文共686字,分成4……[详细]
港口铺摩崖石刻
  清江摩崖石刻,位于清江乡车下村西北6华里左右的港口铺独立岩下,岩前白沙绿水,四周空旷宁静,与船滩镇河潭村相望。独立岩为红色砂质岩,外貌扁平。岩前2米处,有一淤积而成的泥沙台地,为岩刻挡风抵水的天然屏障,是该岩刻历时700余年仍能大部分保持清楚的主要原因。整个岩面长约30米、宽20米左右,上有宋元摩崖石刻文字及图画十米处。崖刻呈-式,字为楷书,阴文、直排,自右至左长约3.75米,诗文字大小不一。拟书:“辛酉嘉泰元年七月十九日姜宅在此修船,匠人吴监谩志云耳”。3行直排揩书,字5厘米见方,南宋(1201年)镌刻。“丙寅嘉泰定三年五月初六日刘监公”。2行直排楷书,字5厘米见方。元代(1326年)镌刻。“玉卓岩崖几暑寒,因营石室涉江干。山川千载谁为主,笔记今留万古传”。4行直排楷书,字10厘米见方。“……[详细]
“双龙出水”古建筑群民宅
  “双龙出水”古建筑群民宅“双龙出水”古建筑群民宅,坐落在上池自然村南,砖、木、石结构,由清乾隆年间金溪浒湾书铺街印刷出版业“二仪堂”创始人王接云所始建。王接云,名国康,讳文康,号南浦,清太学生诰赠奉直大夫,王接云是个真正的儒商,在江西省金溪县浒湾镇开创了全国闻名的印刷出版行“二仪堂”,并在吉安、樟树、南昌等地开设有大书店。他在从事经商,教育事业的同时,更注重教育子孙从文习武,在上池老宅后构建“二龙出水”双宅,并同时在“二龙出水”宅后构建了一幢书院,以供子孙读书习武之所。双龙出水”建筑群以“双龙出水”紧密相连、结构相同的双宅为主体建筑。“双龙出水”坐北朝南,进深16米,宽22米,两大门前封有4米高的照墙,每幢均设上、下二厅一天井,两屋中间设券门相通,连同前庭院,西庭院和东走廊,共占地约600平……[详细]
299、镇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窑
  镇窑 蛋型瓷窑。明末清初景德镇首创,全称景德镇窑,简称镇窑。因历史上景德镇烧窑主要燃料是松木,故又称柴窑。 清末景德镇有一百多座镇窑,现存一座镇窑始建于清乾隆初年。窑炉长十八米,体积近三百立方米,窑场占地约八百平方米。该清代古镇窑的型制体量、结构比例、砌筑材料和手工技法,代表了中国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的最高水平。镇窑里不同窑位温度不一样,可以同时烧造出高低温几十种不同类型的瓷器。曾为清朝皇族和民间烧制出多批精美陶瓷。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因传统坯源不足,该镇窑窑炉缩小三分之一,最终因比例失调,几次点火烧瓷均以失败告终。一九九五最后一次烧窑,十几年来再没有正常烧炼,窑体出现裂缝,窑房受到白蚁侵蚀。为在生产中有效保护古代镇窑及传统手工技艺,让镇窑营造技艺和烧成技艺传承下去。二零零九年十月十九日……[详细]
大石门摩崖石刻
  大石门摩崖石刻位于双溪乡大石门村门前自然村公路旁,其南靠上犹至双溪以公路,北临双溪河,高于河床1.5米。文字面约一平方米大小,刻有十四句四字诗一首,文字从上至下、从右至左,石边石壁较窄,字略显小,有一指大,左边字形渐大,有的达三指宽。字体属正楷,工整绢秀;雕法为阴刻,刚健、有力度。文字内容是:青山翠色,磊落葱茏;石濑浅浅,飞龙翩翩;壁立中柱,波涛汹汹;形曰灵龟,羲文是宗;显千万世,申锡天穷;蔚起人文,有虞歌风;猗与胜地,於焉托踪。建兴二年虞去虎书。以上字面分析,这是一首赞美山河、抒发文人情感的诗篇,可能出自当时不得志文人士大夫之手。作者鉴于当时国事混乱、战争频繁,文人难以施展才华,流露发泄心头不满;面对眼前秀丽山川,他希望有文人出来描绘,写出好的文章传于后世,也希望有一个重视文人、文化兴旺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