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旅游

江西省文物古迹介绍

徽饶古道
  徽饶古道始建于唐代,均用长约4尺青石板条铺砌而成的,由长江以北通往徽州、饶州等地的客商必经之道,故被称“古徽道”,“徽饶道”即属旧时的“国道”。徽饶古道穿越是徽道的其中一段,全程15公里左右,由于年久失修,现在尚未完全开发,沿途断崖峭壁林立,崇山峻林,自然风光秀丽,适合初级户外爱好者的穿越体验。最佳徒步线路:休宁县汪村——桐子岭——连坑——石屋坑——塘窟——婺源沱川——理坑——白石坑——虹关——岭脚(耗时约13小时)一条斑驳的古道,纵横深山老林,贯穿阡陌乡间。它就是徽饶两地文化中的亘古大脉——徽饶古道。历史上,徽饶古道又称“徽州大道”,始建于唐代,自皖南歙县城起,从休宁至婺源,最后蜿蜒而达瑶里,全长百余公里,路面皆由长约4尺青石板条铺砌而成,未经任何人工雕凿。在交通闭塞的古代,这条徽饶古道相……[详细]
麻姑山石刻
  山石刻(含一勺之多、月泉、玉练双飞)位于江西南城县,石刻时代为明、清。原名仙都观邓真人墓及石刻造象等,观、墓、造象已毁,现存“一勺之多”、“月泉”、“玉练双飞”。为抚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山属武夷山系军峰山之余脉,海拔不到一千米。相传唐代邓紫阳真人在-山习道修练,道士相争来此讲学,名流贵赫往来不绝,成为东南一带道教中心。秦时,大学者华子岗遨游万里来到麻沅著书,华子岗有他藏书的石室。南宋诗人谢灵运曾慕名而来,看到了华子岗留下了不少赞美-山的诗篇。悬崖上的碑额、摩崖造像和雕刻工艺,达到了非常精妙的地步。晋时,大医学士葛洪炼丹登临-山,称赞“神功泉”是他走遍天下名山大川少有的好泉水。唐代抚州刺史颜真卿游历-山时,亲自撰文并书《-仙坛记》,是仅次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天下第二……[详细]
叠山书院
  叠山书院位于江西弋阳县城东、滨临信江,占地近7000平方米,原是南宋学者谢枋得早年读书学习的地方。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南宋为元所亡时,全家殉难。元仁宗延佑五年(1318年),当地民众不顾官府的阻挠,建成这座书院,以纪念榭枋得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后毁于火,明嘉宗天启年间重建。书院建筑古朴宏伟,礼堂大门上金匾“叠山书院”四字,为民族英雄林则徐手笔。礼堂中木质楼台、巨大石柱均保持旧貌。礼堂后文昌阁,是当年书院祭圣的地方。青石墙壁上留下的“八仙过海”、“嫦娥奔月”浮雕,为明代原物。叠山书院自元、明、清以来,一直是赣东信江流域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培育了大批民族英才。1916到1919年期间,方志敏、邵式平等革命先辈曾在此处求学,现为弋阳二中校址,其校校名为原江西省省长邵式平所题。叠山书院一直是传授知……[详细]
关西新围
  位于江西省龙南县关西镇新围村和杨村镇鲤鱼寨,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两座大型土堡。其中,关西新围始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占地2.7万平方米,有建筑20栋,建筑面积7898平方米。围内有祠堂、厅堂、内花园、戏台、小花洲和梅花书院。燕翼围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围屋四层,平面呈“口”字形,占地3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741平方米。围屋四角设有炮楼。关西新围,是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徐名钧在兄弟中排行第四,故又称老四。徐老四曾经营木材生意发了大财,后又开药铺、当铺,资产越滚越大,成为一方富豪。因为子女增多,原居家围屋日显拥挤,于是耗资百万,费时十多年建造了这幢围屋,因未正式命名,与老围“西昌围”相对映,俗称为“新围”。关于关西新围,有下面这样一个故事。关西新围占地总面积7700多平方米。依……[详细]
65、龙珠阁
龙珠阁
  珠山自古就是景德镇的象征。建在珠山之巅的“龙珠阁”,自唐代兴建以来,几经兴毁。现在重修的龙珠阁红墙黄瓦,重檐飞翘,秀丽端庄,气势恢宏。明、清王朝曾在此设立御窑厂,并派督陶官距此坐镇,监造皇宫用瓷。该阁遂成为御窑厂的代表性建筑,后逐渐衍化成景德镇的标志性建筑。阁内陈列了明清官窑复原模型和被评为全国十大文物精品系列展的明极盛时期出土官窑瓷器展。龙珠阁1990年重建,采用明四暗七的结构,阁内珍藏有大批官瓷珍品及官窑史料,对景德镇官窑器的研究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价值。现阁内陈列了青花釉里红万件花瓶、明正统官窑巨型龙缸及珠山出土的明代官窑陶瓷珍品等。作为明清官窑遗址,龙珠阁周围的地底下还埋藏着无数宝贵的文物。龙珠阁内珍藏有大批官瓷珍品及官窑史料,对景德镇官窑器的研究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价值。作为官窑遗……[详细]
66、东华寺
东华寺
  东华寺,位于江西省万安县五丰镇东华山,从万安县城东门出发,经龙溪、富坑口来到蕉源水库,由水库大坝沿山间长约5公里简易公路蜿蜒登山而上,这就是有名的东华山,山上有一古剎,名为东华寺。说起东华寺,先要介绍东华山。东华山座落在万安县五丰镇,枧头镇的西南边,五丰镇龙王潭上方,离县城二十公里,海拔五百六十二.二米,面积三十多平方公里。虽然海拔不高,面积也不大,但却有着悠久历史,充满了神话色彩。据《万安县志》记载:“道教在万安,始于三国,由丹阳人葛仙翁携子弟传入,并在仙坊岭炼丹。后其儿子葛洪亦好道术,云游至仙坊岭,至今尚有丹灶、丹池故址,相传旧时有天灯,现则时和,紫殿绕堂,则神人降,后人即于其地立观,名玉华山,山南有雷坛,祷之辄应。”这葛洪(二八四年至三0年)是东晋道教理论家、道学家、炼丹术家,其子葛玄……[详细]
如日山普照禅寺
  如日山原名高寨,古时山顶有一个尼姑庵,相传庵中有块玉碑能随日而转,故高寨改名为如日山。该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历经兴废。普照禅寺是江西规模最大的寺院之一,总体结构呈阶梯状,寺内有大小佛像100余尊,该寺有过两次人数超千人的活动。一次是84年10月的三坛大戒,另一次是88年12月的佛像开光庆典。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为该寺“大雄宝殿”题名。明代万历年间,僧性期来此建寺,该寺自明清以来,曾出过四位佛门宗匠,即:惠显禅师、了凡稀寿大师、德勤亮如禅师、印慈大师。后有正静、慈慧、法登、能良、仁善等名僧先后在寺担任方丈,弘扬佛法。0期间,寺废僧散。1979年后,仁善和尚率徒福贤等来山,以其两师徒在佛教界的影响及缘份,引进大量海内外资金,重造古寺,建筑面积共6000多平方米,常住僧……[详细]
铜鼓县摩崖石刻群
  摩崖石刻群于1983年公布为铜鼓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铜鼓石”石刻,是我县最闻名的石刻,我县因其取名,也因此而古今闻名。据《义宁州志》载:“铜鼓石在武乡二十四都,屹立数丈,形如铜鼓,相传许旌阳逐蛟过此,石中有声,疑以为怪,挥剑劈之,今一石中分,宛如剑劈,县诸石屹矗,森若列载,故因其胜而建官司马。”“试剑”石刻,明末隆庆年邓子龙书,与“铜鼓石”同一石体,又名“试剑”,下则署“武桥”二字,为邓子龙之别号。“潘周过化”石刻,与“铜鼓石”同一石体,明末邓子龙书,是我县重要石刻之一。“潘周过化”其含意是:江西巡抚潘季驯,巡道周思敬派鄱阳守备邓子龙到赣西边陲,镇压了李大銮农民起义之后,铜鼓地境才开化了,为表现潘周的功满,特在石壁上刻下了“潘周过化”四字。此石刻,反映了明末封建王朝与起义农民的一次浴……[详细]
嵩山岩塔
  “嵩山岩塔”地处冈上镇兴农村圆塘雷家的一个面积约600平方米的竹园内,四面均为翠竹,西侧约20米处是该竹园主人的住房。“嵩山岩塔”原名“普陀佛塔”(该塔基下刻的“嵩山岩塔引”已非常明确地言明塔名),但因当地群众见塔上多刻佛龛、佛名和--,故习惯地称其为普陀佛塔。据刻在塔基部位的“嵩山岩塔引”介绍,该塔是当地老百姓为了驱邪、镇邪而于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建造并于清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由原位置向东前移数倍至现位置的。处于塔基部分的“嵩山岩塔引”全文如下:嵩山岩塔引是塔也昉于嘉靖五年揆厥所自大都其间无居人□□条之属又濯濯然一童山也旅里父老嫌其荒辟谋建是以镇压之迄今百余年矣高者平之下者堙之所植之木欲森托处者已成比屋似无烦是塔但以昔人之旧迹在焉因舍旧图新移前数武崇扩较前盖倍亦聊示不忘□尔时……[详细]
浮梁程氏宗祠
  宗祠是一个以姓氏、宗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和组织起来的,用以宗族内的祭祖和其他公共活动的空间,它承载着一个家族的传统和文化。程氏宗祠又名“惇睦”堂,释义为“惇厚诚实、相敬和睦”,“惇睦”二字,即是程氏祖先对族内子孙后代的期许,也是长辈对晚辈的教育。程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中叶,清代道光年间重新整修过,是当时瑶里程姓人家的活动空间,他们在这里祭祖先、议事、审断、举行婚丧嫁娶仪式,他们将之视为神圣之地,敬畏、信仰它。瑶里程氏以唐代开国元勋、瓦岗寨英雄程咬金为始祖。每年冬至和清明节,族人都在这里祭祀他们的先祖,其中尤以冬至节祭礼最隆重。立于程氏宗祠之中往日的祭祀场面仿佛历历在目——跪拜、上香、祭酒、奉食、进汤。“子孙入祠堂,当正衣冠,即如祖考之在上,不得嘻笑、对语、疾步。”意为晚辈进入祠堂时衣着要整齐,……[详细]
广昌大觉寺
  大觉寺位于广昌县东盱江镇吴家岭,占地2000平方米左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现有僧尼及管理人员18人。  该寺始建于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今存佛殿既有明代构建,又有清末、民国之建筑风格。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觉寺宗风不减,有僧尼数十人,50年代中叶,僧尼被解散还俗,随后佛寺几易其主。90年代初,广昌县人民政府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批准大觉寺为开放寺庙。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大觉寺的房产权问题也得到了妥善解决。至此,大觉寺禅风佛影再展新姿。  大觉寺是一座省内外驰名的古寺。它之所以驰名省内外,这与他的古佛、古韵、古风、古碑有关。  古佛显圣乃大觉寺的一神奇光环。清同治六年(1867)《广昌县志》记载:宋代中叶有一尊古佛,自河流而下,然后又逆小溪而上。佛像能逆水而上,这真是一件怪事。于是,人……[详细]
武功山祭祀遗址
  武功山祭祀遗址,位于安福县钱山乡、泰山乡境内,处在东经114°10’,北纬27°27’,以主峰金顶葛仙坛、冲应坛、汪仙坛、求嗣坛、白鹤峰寺为主,范围衍及观音岩、三天门、九龙山、集云庵、箕峰、行台、南坪、文家一带,面积3000公顷,散落在60平方公里范围之内。金顶海拔1918.3米,被誉为:“乾坤之胜境,神仙之福地”。这里地处吴楚交汇之要冲,自古以来,即为湘赣两省先民朝天祈福的圣地,吴风楚韵演绎、发展和丰富了武功山祭祀文化。祭天祈福之风历代不衰。直到明代,地方官吏率吏民上山祭祀的活动,仍不绝于史书。自三国吴赤乌年间,葛玄入山--,首开武功山道教之风,后世道徒来山修真者甚众。葛仙翁也成为武功山历代宗教信徒崇祀的主神。唐宋以降,道、释、儒三教融汇于山,逐步形成多教派、多神祗、多坛庵的局面。道徒羽流……[详细]
羊角水堡
  羊角水堡 位于江西省东南部的会昌县 筠门岭镇(距县城56公里,东毗福建,南临广东,扼闽粤赣三省咽喉,为交通要冲)羊角堡村。该村距筠门岭10多公里,处湘水上游,紧邻省级风景名胜汉仙岩。 羊角水城堡,汉仙岩脚下的湘江绕城堡而过,宛如一只羊角,城堡则依着羊角水而筑。这是赣南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村落,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因为扼湘江守会昌,自古以来便是兵家重地。 在江西南部与粤、闽边界线上有数百条大大小小的道路彼此相通,延伸着客家人迁徙的脚步。赣南客家古村(镇)甚多,其历史成因诸多,大多数古村(镇)因道路处于关隘或要汇之处而形成,部分因为军事、商业、围屋因素形成。 府志载:“会昌羊角水,扼闽广之冲,为南赣咽喉重地”,作为江西东南通往闽粤的水陆交通要道——羊角村,很早就有依寨屯兵据守的兵营。明成化年间,在羊角……[详细]
赣县宝华寺
  宝华寺系佛教大丛林中之古刹,位于赣县田村镇东北边境的东山村,与兴国县永丰乡李树下村之交界处。据《赣县志》记载:唐开元年间,马祖禅师到龚公山传播禅法,为开山祖师,后历代高僧在此传经诵佛,为赣南佛教圣地。该寺建在群山环绕之中,清净幽雅,风景独特。今存三殿,雄伟庄严。寺内有十大宝:大宝光塔、出木井、古鼎锤、千人锅、龙泉井、千年杏、千年柏、千年松、四方竹、灵照女莲。宝华寺在中国佛教发展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自从马祖在宝华寺建佛教丛林(俗称佛学院)开始,僧人就不再受颠沛流离之苦,才使得佛法在中国大地上有发扬光大,深入人心的机会。宝华寺佛学也因此源远流长。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的佛教与宝华寺皆有缘源,其佛教人士每年都会专访宝华寺。主要景点1、出木井。传说此井位系马祖率众侍所穿。井深三十余米,井底……[详细]
清华彩虹桥
  彩虹桥建于南宋,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长的廊桥,被众多媒体誉为“中国最美的廊桥之一”。彩虹桥的魅力,不仅在于桥体与青山、碧水、古村、驿道的完美结合,而且更重要的体现在建造的生命力,科学合理的选择了建桥的地理位置——建在最宽的河面上;分解洪水冲击力的半船形桥墩设计;根据洪水主流速桥墩之间的差异分布;条石砌法的紧密牢固;桥面设计理念的长远、实用,易于后人维修,充分体现越简单实用的工艺越容易传承、延续的哲学思想。历经八百多年,依然完整、古朴、厚重、积淀感强。彩虹桥与登云桥一高一矮、一大一小的连接,解读了古徽州桥文化的精髓:祈盼吉祥、发达。人生的最佳境界,无论读书、做官、行商……登青云,踏上一道吉祥、美丽的彩虹,飞黄腾达,何等风光、潇洒、光宗耀祖。两桥桥名的巧妙组合,正是古人对子孙后代……[详细]
景贤贾氏宗祠
  景贤贾家古村依山傍水,村内古巷道纵横交错,路面皆用青砖、麻石铺设,深深的车辙印痕是贾家村沧桑历史的见证。古村排水系统科学合理,沿用至今,村内散布着12口水塘,用以调蓄雨水、吞吐淤泥。古建筑历史悠久,庵、堂、祠、寺、观、书院遍布于古村内外,抬轿、神龛、匾额、古陶瓷、木质家具等文物众多,七级玉塔矗立于古村前的田野上。 称贾家为现实中的“荣国府”,是说贾家的官宦发达。对此,从村民口口相传的一个掌故可以说明:因为贾信身为朝廷要员,与皇室关系密切,贾信的父亲贾季良在入宫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只会跪拜男性的皇室成员,而拒绝向女子跪拜,理由是“左脚踏金,右脚踏银,怎肯低头拜妇人?”以显示自己的不寻常。 当然,对于这种说法常人只当传闻一听了之,不过贾家古村至今还保留着明显的官宦建筑风格,依然可以印证这一点。“也……[详细]
武宁弥陀寺
  武宁杨洲凤凰山弥陀寺,据考开山于汉朝末年,有异人观此山郁葱之佳气,结茅隐居,以待机缘之合(《西瓜寺长明灯会碑记》载),察该地酷似双凤朝阳,便冠名“凤凰山”。三国前期,孙权祖父——孙钟,种西瓜于凤凰山瓜畲口,因此冠名为“西瓜古寺”。李唐之后,有尊者在此潜修,取名为“毗卢冈”,后改名为“凤鸣禅林”。明万历癸丑四十一年,释弘耐禅师,为复古意,又将此寺改名为“西瓜寺”,沿至1985年,经该寺住持释传开大师(当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的法曾孙——洞云宗五十一世传人,1961年由庐山东林寺迁锡于此)与中国佛学院副院长传印法师商磋,敬请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大德题辞,遂更名为“弥陀寺”。凤凰山弥陀寺,前有奇观吴王峰(相传三国吴王孙权的曾祖母葬此山顶)为屏,后有异境武宁岩作靠,左倚西源,右偎东源……[详细]
宁都会议旧址
  宁都会议旧址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东山坝镇小源村委会小源第四村小组,原为曾氏房祠“榜山翁祠”,总占地面积283.5平方米。榜山翁祠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平面长方形,座西北朝东南,通长22.67m,通宽13.55m,通高9.9m,占地面积307.2㎡,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檐口设勾头滴水,垒瓦脊,脊角上翘装饰兽吻,硬山顶,山面为叠落式封火山墙。建筑由门廊、门厅、天井和正厅组成。地面主要为青砖工字缝墁地,局部卵石墁地。墙面为青砖眠砌下碱,墙身为单丁一斗一眠空斗墙,封火山墙,顶部设三级砖檐,饰以白灰抹灰带,小青瓦压顶,如意卷草形翘角。1932年7月,蒋介石发动第四次--军事“围剿”,中央红军奉命从漳州千里回师北上。8月上旬,苏区中央局在兴国开会,讨论红军行动计划。会议采纳周恩来的意……[详细]
定南围屋
  定南围屋(含车步虎形围(含方氏私塾)、明远第围、太公八角围(含郑氏私塾))定南围屋,是赣南客家围屋的一部分,分布在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境内,保存各类客家围屋200余座。定南地区,“围”作为民居,最早见于清初。围屋在赣南大量出现,并形成规模和特色是在清代中晚期。民国后,定南围屋便少建造。定南围屋包含车步虎形围、明远第围、太公八角围等,不同于闽西永定客家围屋,定南的围屋突出的是头,即以虎头为门面。因此为虎头围屋,又叫虎形屋。凝聚着客家人的勤劳智慧,是中国富有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之一,是客家文化的象征。2019年3月7日,定南围屋(含车步虎形围、明远第围、太公八角围)被列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定南县几乎各乡镇均有围屋,多用生土夯筑墙体,屋顶形式多为悬山,为其他县所少见。定南的围屋,常为夯土墙,屋……[详细]
宁都永宁寺
  永宁寺位于江西省宁都县城南面的水口塔旁。宁都自三国吴嘉禾五年建县以来,因交通便利,经济繁荣,而成为江西省东南部的重镇,元、清时期曾设过直隶州,1949年前后也设过专区,据说,宁都的这些发展都是得益水口塔和永宁寺。 宁都城东面,梅江河蜿蜒而过,流至城南一公里处,形成一深潭,传说是孽龙巢穴。孽龙作怪,引起洪水泛滥,淹没城池。邑人受高道指点,拟在潭中建塔,以镇孽龙,遂投以大量石块,但因孽龙用妖术将石块化得无影无踪,无法立椿奠基。这时,农夫叶柏捐出自家的聚宝盆装以石块投入潭中,始得堆石成山,在山上建起了水口塔,镇住孽龙。故水口塔又叫“镇妖塔”。被水口塔镇住的孽龙,虽不敢轻举妄动,但一直耿耿于怀,总想伺机报复。为彻底制服孽龙,人们便又在水口塔南边建起“永凝寺”。自此,孽龙常受法会之甘露,圣水焰口普济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