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旅游

    江西省文物古迹介绍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座落于修水县城凤凰山路60号,东临县城凤凰山路,北靠县政府招待所,西接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南抵林氏祠堂。旧址座北朝南,一进二重,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四水归内,麻石门框,整个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上堂前为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设计、制作的地方,上堂前左右各一间房,为师长、副师长办公居住,下堂前左、右各二间房为师部八大处办公室,天井为青石铺砌,两侧厢房为警卫战士陈士榘、韩伟(解放后分别被授予上将、中将军衔)值班室,旧址正门前为练兵场。该旧址原系修水县商会,1927年8月,准备参加南昌起义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卫团因起义部队南下,追赶不及辗转来到修水。8月12日攻克修水县城,在县城驻扎了近一个月,期间,警卫团汇同平江工农义勇队及通城、……[详细]
    荣山十字街古建筑群
      荣山十字街古建筑群(含登科第、日升川至宅、儒林第、州司马第、外翰第、花六庄民居)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荣山乡新街村,古建筑,年代为明末清初。含当地吴姓家族兴建的二十余幢砖木石结构的住宅而组成的纵横交叉约千米长的明清古建筑群,故称“十字街”。古十字街有近三里长,街两边是老宅,砖木结构,墙高门阔,雕梁画栋。街面1.5米宽,显得狭窄、幽深。每幢建筑前都用青石雕刻兽面图腾及书法四字横匾,建筑大多为两厅一堂,两边附厢房形式。村中明清古建筑鳞次栉比,规模宏大,结构规整而富有变化。尤其是雕刻品类丰富,门窗格扇十分精美,花卉、祥禽瑞兽、人物故事在古建筑上栩栩如生,不失为明清民居雕刻的杰出珍宝。古宅“基接武陵”为三进三回,分别设有“登科第”和“天地君新师位”的门楣和牌位。屋内天井开阔,厅堂宽敞明亮,门窗镂花烫……[详细]
    塘边毛泽东旧居
      塘边毛泽东旧居(含红四军三十一团团部旧址)位于江西省永新县沙市镇塘边村,它是一栋砖木结构的两层民居,属典型的清末民初建筑。它是井冈山革命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三十一团在塘边成功地开展了土地革命的试点工作,并在边界迅速得到推广,加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步伐,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塘边土地革命的经验为制定我党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奠定了基础。2000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批准为永新县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28年5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三十一团一营从井冈山先后三次来到永新县西乡塘边,进行革命实践和社会调查。在大屋村召开了永新县委和塘边党员会议,亲自建立塘边党支部。《井冈山土地法》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土地法就是毛泽东同志根……[详细]
    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
      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在南昌中山路和胜利路交叉处的洗马池,有一座灰色五层大楼,原为“江西大旅社”,是当时南昌城内的大去处,共有96个客房,1927年下旬,贺龙领导的起义部队到达南昌,包下这个旅社,在喜庆厅召开会议,成立了以-为书记的0前敌委员会。“江西大旅行社”成了南昌八一起义的总指挥部,1957年,在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旧址上兴建立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纪念馆大门临街而立,门楣上悬挂着陈毅元帅手书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金匾。一楼按原貌恢复了当年曾举行领导会议的喜庆礼堂。二楼、三楼开辟了四个陈列室,此外,按原貌恢复了-,林伯渠等起义领导人的居室,以及军事参谋团、警卫连、卫生处的部分住房,此外,还展出了当年有历史文物和照片,系统地介绍了南昌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详细经过和重大意义,供旅游者参观。落……[详细]
    安远东源寺
      东源禅寺,原名五里街观音堂,始建于明朝万年历间,迄今四百多年。该堂明末清初因兵乱被毁,后由一尼领众修复一小庙。相传该堂主座观音,内宿一尼,衲衣苦修,终年托钵,日中一食。有年大旱,该堂蚊虫成群,尼手持破扇,四处拂扫,口念“扇子送慈风,吹蚊到空中,观音洒甘露,蚊虫往西方”,顷刻,蚊虫嗡拥而出。此后,世人称该尼为慈姑,故民间相传∶“五里观音,普渡众生,百姓有愿,心诚则灵。”西元一九九二年秋,在信众的迫切要求下,由善信郭福善、李文星、王圣德、叶全坤发起,后有在家佛弟子唐世宗、王有金、胡细英、黄来秀、叶喜添等人参加,并组成以王有金为首的九人理事会,向十方信众集资,买叶姓土地重建五里街观音堂,一幢三间,中间为殿堂,左右为住房。此后,香火日益鼎盛。因殿堂狭小,不能满足信众朝拜需要,善信叶柳青先生又慷慨助地……[详细]
    新余昼锦堂
      昼锦堂座落在今新余市仙女湖区观巢镇汉泉村。系明兵部主事张均海私宅,又称“张均海官厅”。张鼎(1344-1413)字均海,新余市观巢镇汉泉人,进士,学问渊博,擅长词章,洪武十五年(1382年),以人才荐授兵部驾部主事,推贤让能,廉干有声。《明胡兵部主事张公均海墓志》云“……张主事之为政也,上不负于国,下不病于民,在职六年,举无过事。”昼锦堂,为明国兵部驾部部主事张均海兴建,是一座典型的明代官厅建筑。据《汉泉张氏家谱》载:“汉泉在县西北长乐乡,地名汉下,山隅巨大屹立,中虚如屋,乡人呼为‘石屋’,其下水泉与汉泉通,虽大旱流溉不竭,张均海主事居此也……。”载二:“明洪武二十八年乙亥也,学士解缙先生亲笔书‘昼锦’二字以赠行,故后名其祠曰‘昼锦堂’。至今子孙世世相传,于勿替云”。昼锦堂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详细]
    黎川商会旧址
      黎川商会成立于民国二年(1913年)。明清以来,黎川属于闽赣边境重镇。东面和南面与福建光泽、邵武等五县与武夷山相连,西面和北面与南丰、南城、资溪三县相接,有“闽赣八县通衢”之称。源于武夷山脉的黎滩河,成为黎川交通的黄金水道。优越的地理环境,促使了黎川的商业繁盛。明清老街的南津码头,成为闽赣两省重要的货物转运站。这里的河埠,船帆星点,商旅如云,白日人头攒动,至晚笙歌达旦。清道光年间,南津码头五里长街,经商人士2500余人,大小商号750多铺,“恒春”“万泰和”“全昌”等百年老字号已逾百家。汉口、南昌、抚州等地物资沿长江,逆抚河再上溯到黎河于南津码头卸货,再由商贩的独轮车或担挑越过武夷山转到光泽、邵武、南平直至福州、泉州一带;而武夷山一带的香菇、木耳、笋干、竹荪等山珍及福州沿海的燕窝、海参、鱼翅……[详细]
    浮梁古城
      浮梁古城位于景德镇市郊,距离景德镇市区8公里。建于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是历代浮梁县治之所在。全城布局形似八卦,城墙全长20余里,高1.6丈,宽丈许。景德镇历史上一直隶属于浮梁县管辖,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叹“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充分体现了浮梁古城瓷茶文化源远流长。颜真卿、柳宗元、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佛印、范仲淹、杨万里等历代文人墨客都曾为浮梁的山水与文化而折腰。浮梁古城内有全国唯一的五品古县衙和宋代佛塔——红塔;有气势宏伟的古城门楼、堪称世界一绝的历史文化长廊、正在申报世界纪录的千年瓷坛、体现喜庆浪漫的千禧良缘广场;曲径通幽的千年古井;体现陶瓷文化的精品陶瓷馆魁星阁;在建的宝积寺和韵琴湖等。用时参考3小时交通1、景德镇休闲广场乘坐16路支线可达……[详细]
    龚氏祠堂
      出金溪县城,沿206国道南行12公里,就可以看到一座名叫猫儿岭的山峰,山下有一个风光绮丽的小山村,这就是左坊镇后龚村。村子不大,人口不多,但这个村子却因有一段烽火连天的红色的历史闻名遐迩,引得络绎不绝的游人前来瞻仰。从206国道拐进村子,便可以看到一座红色牌坊,牌坊虽然建于现代,却含几分古意。沿牌坊路东去,远远地便可以看见一棵郁郁葱葱的大香樟树,樟树下是一座古老的祠堂,这便是龚氏祠堂,龚氏祠堂就是当年红一方面军司令部旧址。1933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黄狮渡大捷后,直属部队进入左坊一带驻防,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以后龚村为驻地,司令部驻后龚村龚氏祠堂,政治部驻离龚氏祠堂半里的王家仓下。朱德总司令住在后龚村南靠近竹山的一间民房里,竹山边 挖有一洞,以防空袭。朱总司令在洞内多次召开……[详细]
    庐山观音桥
      观音桥,座落于庐山东南麓的星子县境内,由白鹿洞循九星公路南行,经五里公社再折向西北行数公里,即可见一座石桥横跨高崖,这就是著名的千年古桥——观音桥。观音桥又名栖贤桥或三峡桥,建于北宋初年,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是一座石造单孔桥,长24.4米,宽4米,桥面铺以大石,两侧砌有石栏,桥孔内圈由七行长方形石首尾相衔,凹凸榫结,渐弯呈弓形。在桥孔正中石块上刻有当日造桥的能工巧匠的名字:“……江洲匠陈智福、弟智汪、智洪”。观音桥,被誉为“南国桥梁建筑上的一颗明珠”,千百年来任凭桥下“银河倾泻,起蛰千雷”的三峡涧水狂奔撞击,桥身却安然无恙,至今经受汽车重压仍岿然不动。难怪游人观赏古桥,遥想当年陈氏兄弟凭着劳动的双手凌空飞架巨桥,无不拍手称赞:“神施鬼没,巧夺天工”。观音桥畔,秀林葱翠,景色如画。桥的南端……[详细]
    本觉寺塔
      本觉寺塔位江西省吉安县永和乡窑岭曾家南西端,唐开元年间建,塔高36米,砖木结构,八面九层,第一至第五层中空,有螺旋台阶拾级而上。1984年省拨款整修,塔顶发现铜钱、佛像,佐证建塔年代无误。1957年7月1日,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收入《中国名胜辞典》。传说,本觉寺塔是一座“飞来塔”,很久以前从西昌飞抵。古时庐陵县治设今泰和县西昌。本觉寺塔原是西昌的一座宝塔。后因县治迁今吉安,西昌日趋冷清,此塔闲来无事便参禅--,吸纳了天地灵气之后,竟然长出一对隐形巨翅,每当雷雨交加之夜就能腾空起飞。有天夜里,它趁雷雨大作腾空飞落赣江之畔的永和白沙村二王庙旁。当得知此非庐陵县治新址后,便伺机飞离此地。又一个雷雨之夜,宝塔再次振翅飞到数里远的永和吉州窑本觉寺旁,以为到了新县治。次日一早,本觉寺僧……[详细]
    石邮傩神庙
      石邮村距南丰县城约30公里,是一个有近2000人的以吴姓家族为主的自然村,村边有一座远近闻名的明代傩神庙。据考证,这也是我国现存的历史最久远的傩神庙。石邮村傩神庙位于村西南口,是一幢三开间的清代建筑,为青砖砌成。傩神庙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元代建筑风格。据村谱记载,傩神庙始修于明代,毁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重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并从村北的塖头山移至现在的位置。1985年春节,傩神庙不慎失火,傩神神像、面具俱毁,仅存石刻庙门,后来村人集资照原样修复。现在看到的傩神庙,朱红大门八字朝外开,上方刻红底黑字“傩神庙”三字,两侧有一对武将砖雕,一人执斧,一人握锤,脚踏狮形瑞兽,背插翎旗。檐口线角有一对形制较小的文官砖雕,各手执“平安吉庆”、“天官赐福”竖联。檐口外侧下方亦有两对人物……[详细]
    萍乡孔庙
      萍乡孔庙(含大成门(戟门)、名宦祠、乡贤祠、东庑、西庑、月台、大成殿、明伦堂)萍乡孔庙,是在中国已知的22座孔庙中兴建较早,也是江西省保存最为完好的孔庙。始建于唐武德年间,为唐萼倡建,故址在萍乡市南正街的宝积寺后,北宋时兵毁。自南宋后经过八次迁建,清顺治十年(1653年)重建,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所建。孔庙,1987年就被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在1981年时,萍乡孔庙就被辟为萍乡市博物馆,在大成殿西侧的训导斋和明伦堂内,还有萍乡古代文明陈列馆。有着“世界罕见、亚洲第一”之称的巨型千年灵芝,以及距今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的恐龙蛋化石都曾在这里展出。2010年,萍乡市博物馆迁出了孔庙,搬到了新的地址,孔庙则变成了博物馆的一个分馆,时常举办一些关于孔庙文化的展览。大成殿前……[详细]
    源溪古戏台
      源溪古戏台位于芦溪县源南乡源溪村的刘家宗祠内,相传建于清乾隆50年(公元1785年),戏台是砖、木结构,砖上刻有“源溪刘黄公祠”模印。四根1丈2尺高的四方石柱,石柱前联刻有“作戏喜逢场家传乐事外平世,酬恩宏发愿人识丰年笑语声”;后联刻有“祈报本先民息蜡歙幽宜雅乐,和平依古调清歌妙舞答神底”。整个戏台进深2丈长,2丈宽;左、右马门演员进、出处,宽5尺2,右侧门(放道共处)宽3尺3;后台(化妆室)进深7尺2,宽3丈4尺,戏台上木质雕刻艺术精致,富丽堂皇。据说这里是乾隆年“探花”刘风浩的祖祠。在古戏台化妆室的后墙上,记载自清道光二十六年二月初四[义班]开台大吉起,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直至解放后“大跃进”年间在此演出过的有三十余戏曲班社:他们是[高林班]、[贵和班]、[洪泰班]、[洪春班……[详细]
    赣州蒋经国旧居
      1939年蒋经国到赣南后,在此建立官邸,从1940年至1945年,他和妻子--都住在这里。来过这里的还有白崇禧以及蒋经国的弟弟蒋纬国。官邸依山傍水,环境优美。这是按照西方建筑的特色建造的一个小别墅,院内白玉兰是1941年蒋经国先生亲手种的。旧居内有一块“有功文教”的木匾,是蒋经国先生书赠给江西安远县欧阳振先生的,欧阳振因为捐款一万元,修建了安远中学,蒋经国觉得他慷慨可风,所以就题写出了这块匾赠给他。《新赣南家训》,是蒋经国先生当年在赣州的时候根据《朱子家训》的格律和韵文写的,要求男女老幼都会读,都能背诵。赣州很多老人至今还能背出这首《新赣南家训》。蒋经国先生的卧室,这一张办公桌是他用过的原物,是他的司机在1997年捐赠出来的。在他子女的卧室里,主要陈列的是和蒋经国先生有关的文史资料和一些照片……[详细]
    峡江会议旧址
      峡江县峡江会议旧址位于峡江县巴邱镇横街100号。旧址建于清末,占地面积6748平方米,建筑面积598平方米,为赣中地区典型民居。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与江西省行动委员会联席会议(史称“峡江会议”)于1930年10月17—19日在此召开,是红一方面军9月间二打长沙久攻不克撤围,10月初夺取吉安后移师北上向袁水流域推进途中的重要会议。会议由总前敌委书记、红一方面军总政委毛泽东主持。会议讨论了时局、红军行动、土地、资本等问题,通过了《关于土地问题决议案》。会议对纠正党内、军内左倾错误思想,胜利粉碎敌人第一次围剿奠定了思想基础。该旧址对于了解和研究革命战争史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详细]
    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兴国)
      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第一次无线电密码通讯、红八军团指挥部旧址)中共苏区中央局位于古龙岗镇古龙岗圩,原址为邹氏宗祠。1931年6月,中共苏区中央局迁驻此。7月4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后方台)报务员利用缴获的收发报机及任弼时从上海带来的电台密码,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三次“围剿”的军事情报发给福建建宁的红一方面军总部及总前委,这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无线电密码通讯。1934年10月9日,红八军团军团指挥部驻此。军团长周昆、政治委员黄苏、政治部主任在此罗荣桓召开会议,宣布将阵地移交,前往于都集结,实行战略转移。1999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黄龙寺摩岩石刻
      在进入黄龙寺前两公里下马石处公路旁一块巨石上“黄龙山”三字映入眼帘,震憾人心。苍劲端庄灵秀的“黄龙山”三字相传为黄庭坚所书。楷体,从右至左阴刻于石上,字直径为85厘米。其中“黄”字与“龙山”两字有一条石缝。雄壮飘逸“灵源”二字,行书阴刻于黄龙寺前灵源桥头左侧三角形巨石上,“灵”于左,下部分掩没土中,“源”于右,比“灵”字稍小。黄庭坚晚年自巴陵略平江临湘入通城,无日不雨至黄龙谒清禅师继而晚晴,邂逅禅客戴道,作长句呈道纯诗句中有灵源两字。踏上灵源桥,目睹“灵源”两字,黄庭坚不禁怆然泪下,思绪万千,赋诗云:“山行十日雨沾衣,幕阜峰前对落晖。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灵源大士人--,双塔老师诸佛机。白发苍颜重到此,问君还是昔人非。”山谷老人赋诗表达了对授法恩师祖心和师祖慧南的尊敬钦佩,对已谢世……[详细]
    景德镇观音阁
      观音阁,距市中心龙珠阁约3公里,处在昌江河上游。与旸府山下的旸府滩村隔江相望。景德镇的别称“陶阳十三里”就是以这里为起点,即“上到观音阁,下至小港咀”,是为古代景德镇城区的最北端。此处背山临江,山上茂林修竹、鸟语花香,江中水秀如碧、青山倒映。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题绘的佳境。观音阁,就其位置来说,它建在石埭山的层崖间,是景德镇的南北通衢,又是地势险要的关隘。距有关资料介绍,从浮梁县旧县治(今浮梁古县衙一带)到景德镇,有长约20华里用石板铺成的“官道”。城外有一小石桥,过桥即为城门,上有石板刻字曰“江南雄镇”。城门东依石埭山、西临昌江水,是个险要雄关。进城门,有石径直达镇内。进门靠左边沿石阶而上,就有一古阁背东面西,凌驾在通衢之上,这就是“观音阁”。阁下有亭,西有短墙,亭柱上有木档,可供坐憩。离……[详细]
    青原山净居寺
      青原山位于老县城(今吉安市)东南9公里,赣江之东。属嵩华山脉,海拔116米。汉代张道陵(张天师)封天下三百六十五座名山,青原山为其中之一。佛教自古便人“天上云居”之说。诗人杨万里赞它是:“山川江西第景”。山上的潭泉溪峡共35处。有游喷雪、虎咆、珍珠、百茅溪、小三叠、飞龙潭等泉,攀天岳、芙蓉、翠屏、鹧鸪、西华、华盖等奇峰,还有试剑、石漱、青峡、坠字石、剑台、滴水崖、飞云石等名胜,处处留下古人兴吟咏的手笔诗章。唐代名臣、大书法家颜真卿篆书“祖关”二字,刻石碑嵌在进净居寺山门之首。山门镶有文天祥手书“青原山”三字。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亲笔长诗《游青原次韵周元翁》,后人把它分刻在八通石碑上,分嵌大雄宝殿二侧。宋朝抗金名相李纲的《游青原山记》也分刻在四十二通石碑上,嵌于净居寺的老斋堂壁间。以上名人墨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