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古迹介绍

    刘炳宇故居
      刘炳宇故居位于来宾市武宣县河马乡莲塘村,始建于清末民初年间,座东向西,占地面积6267平方米,建筑面积3014平方米。主房三层,辅助用房两层,为青砖混合结构。故居在传统岭南庄园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引进欧式建筑风格,属中西结合的建筑群。2004年被来宾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在布局上仍为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中间主房布局紧凑,房间之间用内廊相连,左右严格对称。主房后设置神堂,前设前院,前院两侧均有厢房,院落四角设有岗楼,前两岗楼用走马楼相连。前院种植花草林木,与院前池塘相互映衬。由于清末年间法国教士的进入,带来了西方教堂的建筑形式,该宅建造也深受影响,立面造型荒诞奇异,给人以沉重、肃穆之感。主房地面为方砖面,墙体青砖砌筑,木楼板,青瓦顶屋面。厢房也系青砖建造,柱廊相连,青瓦顶屋……[详细]
    聿塘明远孔公祠
      聿塘明远孔公祠明远孔公祠,位于平山镇八桂村聿塘屯,始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由族人孔少芬倡建,请广东封川工匠承造,祠枕山而建,坐西北向东南,平面呈长方形,主建筑二进三开间,左右附建廊庑,组成四合院布局,面宽27米,纵深19米,面积513平方米,砖木结构,砖券无梁架山墙,硬山顶,小青瓦面,正脊饰博古架,正门墙有壁画装饰,廊庑砖木结构,硬山顶,镌耳封火墙,整个建筑宏大,结构对称,具有民国初期岭南地区建筑风格,为研究当地孔氏家族史和祠堂文化提供实物资料。时代:民国八年﹙1919年﹚地址:平山镇八桂村聿塘屯以祠堂前面墙边至学校球场边19米,后面墙边至后背山4米;左面墙边延至4米;右面墙边至学校空地5米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控制地带与保护范围同。2012.7.3平南县人民政府(平政发[2012……[详细]
    283、张翀墓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翀墓
      柳州张翀墓位于市郊柳东乡油榨村旁坡岭上,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从底坡至墓位标高35米。自一级墓台起始至墓座,长90米,宽30米。从下至上共3级墓台。一级墓台左、右分立石狮1对,稍上分立石羊1对,再稍上分立石虎1对。往上数道石级至第二墓台,左右分立石马1对,稍上则为相对而立的执笏翁仲(石人)。最后至第三墓台,左右分立石龟1对。右面石龟驮“皇明谕祭碑”,高约2米,近墓两侧还有石龟1对。三级墓台上部左、右侧有片石档土墙。墓体高1.92米,直径6米,用料石围砌。基顶球形顶戴。墓碑文字:“明故刑部侍郎兼都察御史嘉议大夫显考鹤楼张公之墓”,署款:“万历九年辛巳吉日,孝男仕、佩,孙继昌,曾孙秉忠同泣血立”。碑高1.45米,宽0.85米。张翀墓曾多次被盗掘,墓座及各种石雕经长期风化己有残失毁缺。近年……[详细]
    红八军军部旧址
      红八军军部旧址位于龙州县城新街19号,1985年2月1日对外开放。总占地面积4922.5平方米。原为龙州乃至广西西南地区有名的“瑞丰祥钱庄”,由一幢法式建筑风格的楼房和一幢中式传统建筑组成,是龙州起义前后党的领导机关和红八军军部所在地。当时左江地区的苏维埃临时革命政权机构-左江革命委员会也设在这里。1929年12月初和1930年2月初,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先后两次到龙州停留20多天,在此期间他组织、领导和发动龙州起义,开辟左江革命根据地以及创建中国红军第八军,他一直选择在这幢法式建筑里居住、办公。红八军成立后,在瑞丰祥钱庄设立红八军军部,以指挥广西左江地区的革命斗争和军事行动,瑞丰祥钱庄因此被称为“红军楼”。工作之余,邓小平同志在楼前亲手栽种下了两棵柏树。如今,这两棵柏树己长得挺拨、苍……[详细]
    红七军前敌委员会旧址
      红七军前敌委员会旧址位于东兰县城西南部32公里的武篆镇府内,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武篆民众筹款建筑,是座木石结构的4层六角塔,底宽7米、高17.5米。1923年至1930年间,该楼曾作为韦拔群组织农民攻打东兰县城时,指挥部和东兰县革命委员会和武篆区农民协会办公所在地,邓小平和军长张云逸就在楼上办公和住宿。红七军主力北上后,桂系军阀重兵镇压右江革命,下令将魁星楼上的尖项拆掉,改为平项,红色楼身也用石灰刷成白色。1958年上级拨款重修魁星楼,楼顶加高,增加了第四层,使魁星楼显得更加雄伟庄严。1963年2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魁星楼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再次拨款维修,恢复土地革命时期的原貌,1978年对游客开放,1995年被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详细]
    新埠赞绪公祠
      新埠赞绪公祠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上渡镇雅埠村新埠屯村中简介:郑氏赞绪公祠位于上渡镇雅埠村新埠屯,重建于清光绪3年﹙1878年﹚,由郑氏世守公后裔五房头的子弟出资修建,祠堂坐西北向东南,平面呈长方形,三进三开间,砖木结构,硬山顶,面宽10.8米,纵深34.2米,面积约369平方米。前座外墙上彩绘花鸟壁画,雕花压檐板,小青瓦盖面,明间抬梁式梁架,内墙上有花鸟壁画,堆塑花鸟和多宝架脊饰。中座明间抬梁式梁架,正脊堆塑花鸟和多宝架脊饰,内墙顶绘卷草花纹带。中座左右山墙,墨书“族规”、“劝学警句”。后座明间抬梁式梁架,原是供奉郑氏祖宗神位。该祠堂具有清代岭南地区建筑风格,为研究当地郑氏家族史提供了实物资料。2012年7月3日县人民政府(平政发[2012]5号)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西林教案发生地
      “西林教案”遗址位于现田林县定安镇,1852年起,法国侵略者派天主教神甫马赖潜到田林县定安镇一带,以传教为名进行非法活动。马赖等人目无官府,肆意横行。1856年2月,西林县知事张鸣风顺应民心,依法将马赖及其忠实信徒白小满、曹贵(女)等三人在定安教场斩首示众,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西林教案”。法国拿破仑三世以此为借口,与英国侵略者串通一气,向中国发动第二次-战争,并强迫清政府在西林县城定安镇建起规模较大的天主教堂,定安镇从此成为法国传教士宣传洋教的一个据点。鉴于“西林教案”曾经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热潮的前奏的特殊历史意义,1994年,自治区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驮娘江,在云南省富宁县剥隘镇境内,地处云、桂两省(区)交界。距富宁县城102公里,距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73公里。2019年1……[详细]
    桂林云峰寺
      云峰寺是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区象鼻山西南麓。相传唐代这里曾建有温灵庙。宋嘉定七年(1214)方信孺在此建一书斋,取名“云崖轩”。明代这里又建“范方祠”,祀范成大、方信孺。清代改为寺,名“云峰寺”,后又改寺为庵,名“福利庵”。清咸丰三年(1852)太平军围攻桂林,在此设攻城指挥部。原建筑于清嘉庆三年(1798)、咸丰十(1860)和光绪十六年(1891)都曾重建或修葺过,系砖木结构的三进建筑,抗日战争中遭破坏:但未全毁。1953年人民政府曾予修缮。1979年全面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的仿古建筑,两层、三进、五开间,弧形式山墙,朱红色柱梁和窗灵,碧绿色琉璃瓦,已辟为云峰寺陈列馆,先后举办过《太平天国革命在桂林》、《桂林明清瓷器绘画》、《桂林出土文物》、《辛亥革命在桂林》、《李宗仁在桂林……[详细]
    龙母庙遗址
      龙母庙遗址龙母是古代西江流域的保护神,她治病救人,带领百姓抗洪救灾,治理自然灾害,有功于国、有德于民。她以“利泽天下”为最高理想,受万民敬仰和爱戴。龙母庙遗址在龙母的诞生地——古代藤县一都水东街孝通坊,现在的藤州镇胜西村、西江大桥南桥头。藤县龙母庙历史悠久,1108年宋代的微宗皇帝曾赐额为“孝通庙”,宋代国家地理志《太平寰宇记》记载有藤县的龙母庙。藤县龙母庙是与广东省德庆县悦城镇龙母庙、梧州龙母庙并名的庙宇。现在的龙母庙是在原址新建的,庙里存有龙母庙印章、蛇身狮首兽一尊、莲花柱石墩,以及刻有“龙母娘娘”字体香炉等文物。每年农历五月初一龙母诞、八月初一龙母逝世的日子都有庙会活动。龙母诞期广东省悦城龙母庙都会邀请藤县派出四位良家妇女,到悦城龙母庙为龙母更衣沐浴,出发仪式在这里举行,仪式充满淳厚民……[详细]
    白马状元庙遗址
      白马状元庙遗址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丹竹镇白马圩东南面的白马双英纪念馆内简介:该遗址位于平南县丹竹镇白马圩西面东南面的白马双英纪念馆内,原庙坐东北向西南,建筑面积为512平方米“大跃进”年代状元庙被拆毁,1987年平南县人民政府在状元庙旧址东面20米建成了梁嵩纪念馆。现只存庙门头、门联、门槛、碑刻等。庙门头上有“状元庙”三字石刻,字周围雕双龙戏珠。门联为“阆石千秋尚记春风归故里,大江万顷有灵夜月湧寒潮”。1981年10月29日县人民政府(平政发[81]74号)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现双英纪念馆的围墙为保护范围,以围墙为基础,外延出5米为建设控制地带。以围墙为基础,外延出5米为建设控制地带。1981.10.29平南县人民政府(平政发[1981]74号)……[详细]
    地灵风雨桥
      地灵风雨桥位于龙胜县境西乐江乡地灵村南边小河上,桥两岸古树参天、风景秀丽;桥下游50米有副风雨桥一座,一条青石板路连接两桥径上游,一座石桥通往村寨。占地面积122.5平方米。龙胜早在北宋前就有侗族迁入居住,侗族《祖先入村》款词述:宋天圣二年(1024年)侗族由黔之黎平和湘之靖州径绥宁迁入龙胜境北、境西。至明代已有大量侗族居住。地灵侗寨是县内第三大侗寨,清代就有700(户)侗寨之称。寨中最早的风雨桥“地灵风雨桥”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是龙胜境内现存年代较悠久的侗族风雨桥,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桥的外部造型、内部结构、瓦顶造型等工艺为龙胜境内独有,也是仅有的一座硬山顶翘角风雨桥。该桥集交通、娱乐、观察、祭祀等多功能于一身,是寨中仅次于鼓楼的标志性建筑。1999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详细]
    竹山圩大同县古城遗址
      竹山圩大同县古城遗址级别: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 平南县同和镇同朝村利例屯竹山圩大同江西北面50米简介: 该古城址位于平南县同和镇同朝村利例屯,距县城30公里,面积约20000平方米,现是一片田畴和旱地,城址西北是高山,古城址的高坡上有瓦砾,从瓦砾断层分析,深约1.5米到2米。采集到的陶片有三彩釉陶和布纹瓦片和铁器等。此古城址的发现对研究我县唐代社会历史问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平南县志》载:“大同县在县治东北五十里,唐贞观七年(633年)置,宋开宝五年(972年)省。”计339年,距今1300多年,对其具体位置,《平南县志》载:“大同旧县去县二百步,东首有花憐水。”又载“大同县废置在大同里花憐水边”。1981年10月29日县人民政府(平政发74号)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石脚山灯盏岩古文化遗址
      石脚山灯盏岩古文化遗址该聚落位于平南县正南大新乡新和村石脚山灯盏岩,离城三十五公里。石脚山系大新乡山区白沙江冲积平原上的一座孤立石灰岩石山,全长170米,宽60米,高25米。山上、山下有灯盏岩、山顶洞、年鼻岩、半山岩、大岩和通天岩六个岩洞,除大岩、通天岩外,其他五个岩洞都有文化层,其中文化层最厚、最丰富的第一是山顶洞,第二是灯盏岩。这五个洞穴保存完好,文化层深2米至3米,其他洞穴文化层已被破坏,其中还能清理出部分遗物来的是山顶洞。对研究广西人类发展史,广西与中原文化的关系等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1973年12月6日县人民政府(平革字95号)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石器大新镇新和村石脚山南以该山平面形状为基础,周边延出10米为保护范围。以保护范围的尺度为基础,外延出1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武郎县古城址
      武郎县古城址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马练乡新河村东面简介:该古城址位于平南县马练乡新河村东面约50米,面积约10000平方米,在该址的南面发现有引大同江水修筑现在已开辟成稻田,长约0.5公里的护城河,二次调查,在河段村靠近大同江南岸的中心小学周围的水田田坎的断层上发现有大量的唐代陶片和彩釉陶片。村民耕作中发现完整的彩釉实心足碗。武郎县从建县起至废置止,共存376年,比大同县存在的时间还长37年。对了解和研究唐宋时期我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城市建设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据《平南县志〉记载“武郎县在县治北,前临驼礼江(即今大同江),唐永隆二年置(682年)宋嘉祐二年(1058年)省”。1989年7月20日县人民政府(平政发[89]号)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合浦汉墓群
      合浦汉墓群位于中国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境内,是一处包括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社会各阶层的墓葬群。合浦汉墓群主要分布在禁山、康南、平旧、杨家山、中站、廉东、涌口、廉北、堂排等村所辖区内,总面积约69平方公里。墓群内包括墓葬近7000座,现已发掘400余座。墓葬形制有土坑墓和砖石墓两种。墓室除放置棺具的主室外,有的还有耳室或侧室。墓道多数为斜坡式,个别为阶梯式。墓群内还出土了铜器、铁器、金器、银器、陶器、玉器以及水晶、玻璃、玛瑙、琥珀等随葬品万余件,其中包括铜凤灯、铜屋、玻璃杯碟等罕见的珍品。合浦汉墓群的发现,为研究汉代中国南部地区的丧葬制度提供了完备的实物资料。此外,墓葬0土的琉璃、玛瑙、琥珀等“舶来品”,对了解汉代中国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国家文物局)……[详细]
    古城峒遗址
      古城峒遗址位于广西宜州市城北郊3公里的木棉村后,1255年建造。此处群山环绕,皆峭壁悬崖,四面如铁,内可容万灶,外可扼咽喉,牢不可破,险不可夷,故号“铁城”,后称古城峒。古城峒分内城和外城,内城墙东西两端对峙的两山崖壁上各刻有一碑,东面山崖是《铁城记》,碑高300厘米,宽195厘米,刻于筑城的当年,该碑主要是记载建筑铁城的经过;西面山崖是《铁城颂》,碑高359厘米,宽230厘米,刻于铁城竣工后的次年三月,系地方人为歌颂云拱筑城的功绩而作。西面山腰有一洞,洞门上刻“紫霞洞府”四个大字,还有金银岩、凉风洞和“飞泉石井”。从外古城往东为马安村,莫马安山东麓建有“歌仙庙”,庙后山腰有明代参将威振的赞景诗生根石刻碑。保护范围:以古城洞坳口为中心,向东、向南、向西外延X米至山边边界,向北外延10米至古墙……[详细]
    梧州允升塔
      梧州允升塔在梧州市西江南岸锦屏山。清道光三年(1823年)建。据两广总督阮元诗:“云山郁蒸,江水澄凝。得此高塔,势欲上腾。梧岗吉上,从此其兴。”而名为“允升塔”。相传允升塔是吕洞宾为救一对鸳鸯鸟而掷下的一杆笔。塔平面六边形,底边长3.9米,七层楼阁式砖塔,通高36米,塔身叠涩出檐。底层以及三至七层正面各开券顶门,二层各面相间开长方形、圆形窗,其余各层相间、上下相错开5个方形窗。塔顶六角攒尖。塔内各层设木楼板和木楼梯。门额有阮元题刻的“秀发梧江”、“观文成化”、“光射牛斗”等石匾。1982年维修,改木楼梯为铁楼梯。保护范围:以允升塔四周墙基为基线,向四周外延5米范围内。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边界线为基线,外延20米范围内。……[详细]
    薛仁贵衣冠冢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县城南部5公里处。距柳州市77公里。是一处具有开发价值的人文旅游景观。薛仁贵衣冠冢位于回面山山顶,衣冠冢坐南向北,墓碑-“唐大将军薛仁贵衣冠墓”,今碑已毁,仅存坟墓。薛仁贵,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生于隋大业廿十年(公元614年),贞观末年,唐太宗李世民亲征辽东,薛仁贵应募从军,因战功显赫,被晋升为右威卫大将军。公元675年,薛仁贵因作战失利等原因,被贬象州。在象州期间,他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后唐高宗登基,大赦天下,薛仁贵赦归故里,监行前,将平日穿戴的白袍和盔帽留下以作纪念。683年,薛仁贵病逝,消息传来,州人始在城内北街建庙,将薛仁贵留下的白袍置于庙内,称“白袍庙”,后州人在回面山山顶修墓立碑,将其留下的白袍和盔帽置于墓中,以咨纪念。……[详细]
    学垌润亭潘公祠
      学垌润亭潘公祠级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平南县平山镇榄垌村学垌屯北面村边简介:学垌润亭潘公祠位于平南县平山镇榄垌村学垌屯,由潘氏三世祖名淙淋号润亭,于清光绪十五年建造。祠堂坐南向北,平面呈正方形,面宽18.8米,纵深18.8米,面积约353平方米。以主建筑二进三开间为主轴线,左右对称附建廊庑,主建筑前后两座,砖木结构,砖卷无梁架山墙,硬山顶,小青瓦盖面,正脊两端饰博古架,中间灰塑花鸟,垂脊饰钟钮纹饰,檐墙彩绘壁画。左右廊庑砖木结构,穿斗抬梁组合梁架,硬山顶,镬耳封火墙。前座内墙嵌有民国时石碑四通,后座敬祀祖先牌位。该祠具有清代岭南地区建筑风格,为研究当地潘氏家族史提供了实物资料。2012年7月3日县人民政府(平政发[2012]5号)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冯子材墓
      冯子材墓冯子材墓位于钦州城东沙埠镇泥桥村东北的小山丘上,距钦州城13公里,周围群山环绕,满目青翠,景色宜人。主墓坐北向南,占地约1200平方米,庙式屋檐墓顶用长2米、宽半米的花岗岩刻成。檐下碑前有1对雕刻精致的盘龙石柱,墓前有3个长5米、宽6米的拜台,左右分列有文士、武将、狮、虎、马的石雕像各1对。它们比例匀称,造型生动,制作也精巧。墓前横列狮头石柱8根,4根长4根短,刻有对联云:“万里干城,一方砥柱;寸心金石,万世馨香。”在墓后约500米的公路旁,有一碑亭,亭内有象征官阶等级的巨碑1块,碑文为“大清诰授荣禄大夫建成将军太子少保衔贵州提督世袭轻车都尉加一云骑车尉冯勇毅公神道”。墓碑上额为“功在-”,两旁对联为“遗爱岂独桑梓,勋名不让刘冯”。墓碑前有供案、台阶和地毯形拜台,气势雄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