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海南省旅游

海南省文物古迹介绍

澄迈火山岩古村落群
  澄迈火山岩古村落群位于澄迈县,时代为明-清。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美榔村以村中传统火山岩建筑集中区域为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范围:68309.29平方米。大美村将大部分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建筑群集中连片区划入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区的具体区划边界以《保护区划图》为准,面积约2.5公顷。扬坤村扬坤古村落的核心地段,将大部分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建筑群集中连片区划入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区的范围主要是古建筑集中的区域,具体区划边界以《保护区划图》为准,面积约2.4公顷。龙吉村东起村庄风水林西侧,南达浣衣池,西至村西风水林东侧,北到村庄北部新建村居南侧。核心保护区总面积约6.29公顷。罗驿村东起李氏宗祠东侧外墙,东南至文昌塔、观音庙和古驿站遗址,南达村前日湖、月湖南岸,西至岱之祖祠西侧,西北至用倒塔、侯……[详细]
临高文庙
  临高文庙,临高文庙位于临高县城美丽的文澜江畔,是海南省现存较完整、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大型古建筑群,位于监高县城美丽的文澜江畔。其主体临高文庙建筑由大成殿、大东门、东庑、西庑、名宦祠、乡贤祠等组成。大成门前原有棂星门、泮池、金水桥、东斋、西斋等、是临高县著名的旅游胜迹。一九九二年开始,由中央、省有关部门拨款和临高县人民政府出资修复,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历史临高文庙原叫儒学,明清时与孔庙合二而一,历称学宫,亦称孔庙、圣殿。临高文庙于北宋庆历年间,奉诏始建,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南宋绍兴年间移建于现址,毁于元朝。明洪武三年重建于旧址,亦已有700多年。文庙历经明代知县、清代知县募捐修建。民国初年,绅士谭鸣鸾等人组织了几十人,简装轻骑,深入各乡村、墟镇集资大修。据石碑记载,捐款人……[详细]
海南革命烈士纪念碑
  海南革命烈士纪念碑是海南省、海口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位于海口市公园路2号海口人民公园内。管理单位是海口市民政局。海南革命烈士纪念碑建于1954年4月,是为纪念坚持琼崖革命斗争和英勇渡海作战而牺牲的2万多名烈士而建。2003年由地方政府划拨专款进行重修。海南革命烈士纪念碑占地面积0.8亩,建筑面积36平方米。纪念碑用大方块花岗石砌成,碑四周设有石栏杆,呈四面体,碑总高14.5米,碑身高11米,碑身正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基座正面及碑身背面上刻有朱德同志的题词:“长期坚持琼岛革命斗争和英勇渡海作战而牺牲的同志们!你们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你们的英雄行为,对解放琼岛和全中国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烈士们的功绩永垂不朽!”纪念碑四周绿树成荫,松柏挺拔,为革命丰碑增添了庄严……[详细]
三亚妈祖庙
  妈祖庙位于蜈支洲岛上,是海南最古老的庙宇之一。渔人虔诚供奉航海保护神妈祖,妈祖冥冥中世代护佑着渔人的平安。古朴斑斓的庙堂,燃一柱香,许一个沉默的愿,怀想悠远的岁月往昔。据说是供奉中国汉字的创造者仓颉。清朝政府倒台后,庵堂无人管理,渔民不知所供何神,遂推倒重塑航海保护神妈祖。原建庙宇早已坍塌破败,1993年岛屿的开发建设者又将其重建。妈祖庙的传说:相传清代有位名叫吴华存的道人,遍游海南诸岛访炼丹修身之处,最终看中了蜈支洲岛的风水,欲占此岛结庐而居。此事被当时的崖州知府获悉,也来此岛,果见小岛风光和风水具佳,认为这块宝地不应为个人所有,理应造福众人。于是制止吴道人的行为,由州府集资于1898年在岛上建一庵堂,取名“海上涵三观”。地址:三亚市海棠区海棠湾镇蜈支洲岛三亚蜈支洲岛度假中心内类型:古迹寺……[详细]
陵水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琼山会馆)
  苏维埃旧址苏维埃旧址位于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椰林镇中山东路,占地面积1127平方米,现已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水苏维埃旧址原为琼山会馆,始建于民国十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不久,琼崖第一个红色政权——陵水县苏维埃政府就在此诞生,在这里重新点燃了全岛革命斗争的火种。解放后,陵水苏维埃政府旧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陵水苏维埃旧址是一幢精美的建筑,总体看来是一个祠堂式的多进式院落,分前、中、后三进建筑,每进建筑之间都有天井分隔。一进为单层,二、三进均为二层楼房,每进建筑之间有天井分隔。木照壁上的鎏金彩绘,门窗棂上的精致雕刻,白墙壁上的浮雕花饰等建筑装潢上都显现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同时还融入欧式抱厦、圆弧顶部、脊饰卷草造型、脊下彩塑双凤设计,卷形拱门下四根方柱顶佩以狮饰,门面采用……[详细]
王文明烈士纪念亭及故居
  王文明烈士纪念园是海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琼海市嘉积镇东风路(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校旁),纪念园占地面积2073.49平方米,园内建王文明烈士纪念亭和王文明衣冠冢。1985年,琼海县(今琼海市)人民政府兴建王文明烈士纪念亭。纪念亭占地面积0.5亩。亭呈六角形,高5米,顶缀琉璃瓦,六壁缀瓷砖。亭正面上方横梁上镌刻“王文明烈士纪念亭”,四周有水泥栏杆。王文明,1894年出生于广东乐会(今海南琼海),字钦甫。1917年至1920年,在琼崖中学读书时,王文明参与领导了爱国学生运动,曾被选为琼崖学生联合会副会长、-日货总会会长。1924年秋王文明就读于上海大学社会系,系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教育,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到广州,参与组建琼崖革命大同盟。他广泛团结琼崖革命青年,以《新琼崖评论》为阵……[详细]
琼崖工农红军云龙改编旧址
  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位于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海榆南路9号,原是当地“六月婆”庙场址,因琼崖工农红军在此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而得名。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共琼崖特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主张,表示愿意在团结抗日的前提下改编琼崖工农红军,并于师抗日大会在云龙“六月婆”庙隆重举行,部队番号定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简称“琼崖抗日独立队”),队长为冯白驹。各界人士、琼崖国民党地方当局官员及各地上万名群众参加了改编仪式大会。冯白驹代表独立队官兵讲话,表达了保卫琼崖的决心,宣告琼崖人民抗日队伍的诞生。从1939年3月起,独立队先后扩编为独立总队、独立纵队。1947年10月由中央军委命名为“中……[详细]
藤桥墓群
  藤桥墓群位于海南省三亚市海棠湾镇东溪村东3公里处。三亚在古代就是我国海外贸易的重要交通门户,也是我国和各国商船主要航行线路必经之地之一,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中转站。许多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教徒来到三亚,在这里定居,多年后客死三亚,于是就有了如今伊斯兰教徒古墓群。藤桥伊斯兰教徒古墓群在番岭坡海滩沙丘上,其范围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占地20.1亩。目前可看到墓碑的墓尚有42座。古墓均为竖穴土坑墓,上无封土,长1.8—2米,宽0.8—1米,深1.2米,没有葬具和随葬品。其墓和墓碑均用海边的珊瑚石制作堆砌,相对集中,排列有序,没有葬具和随葬品,遗体安葬在沙滩上的坑道里,头朝西北(或北),脚向东南(或南),侧身屈膝,面朝西,朝向伊斯兰教徒的西方天国,是典型的伊斯兰教葬俗。墓葬无封土,只立珊瑚……[详细]
29、仙沟塔
仙沟塔
  见龙塔又名仙沟塔,位于海南定安县城东南约7公里的龙滚坡上。是海南省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建筑时间较早的古塔之一。塔由砖石砌成,共7层,高25米。依《易经》八卦设计为八面体,墙上分别纹印着“日、月、星、辰、天、地、玄、黄”等字,底层正门刻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今仍清晰可辨。见龙塔共设有28个实门,门的设置很科学。每层有8个实门和假门,其中第1层实开东、西、北3个门,其它5个门都为假门。第2层则与第1层刚好相对,实开5门,虚开3个假门。这样虚虚实实交错而上,预防塔身纵向开裂。楼阁式塔的内部是空心的,塔内壁设有砖梯,通向各层。整个塔并无任何现代建筑材料,没有水泥、没有铁钉,没有支架。一块块塔砖在糯米等原始建筑材料的粘合下累叠成塔,200多年来,任凭狂风、雷电的肆虐,屹然矗立。定安见龙塔始于清乾……[详细]
澄迈金山寺
  澄迈金山寺,位于海南省海口市西南56公里处的澄迈县城金江镇城郊金江花园,依山而建,可俯视全城。寺庙建筑气势雄伟,金碧辉煌,回廊曲折,气象万千。该寺院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解放前夕毁于兵乱,1993年重建。规模宏伟,是海南省目前较大的佛教建筑物。澄迈金山寺“头枕”地坡山,“脸向”长升莲花池,拾级而上,步步高升。来到寺门,先见“金山寺”门匾,而后是天王殿,最顶乃大雄宝殿如来堂。偌大的寺院,左是铜钟、金兰亭,右是鼓楼、功德坊,满院琉璃绿瓦,四周粉墙漆壁。整座金寺,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南渡江为玉带,南蛇岭作念珠,窥海口迎日出,眺五指山于云间,登临此寺,沃野千里,江岸碧翠,心旷神怡!金山寺占地360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三级三座三厢式建筑群组合而成。迎面山门一副脍炙人口的楹联:“自在自观观自在,如来如见……[详细]
龙婆西湖庙(西湖娘娘庙)
  从海口绕城高速往右下高速,往观澜湖度假区的出口方向隐藏着一处风光旖旎的冷泉湿地。这里是海口美舍河的源头,也是海口一处文物古迹所在地——龙婆西湖庙(又称龙婆庙或西湖娘娘庙)。下了高速进入辅路几十米之后,你会看到右手路边有一块半人多高的火山石上,刻着“龙婆西湖庙”字样。路口左边的湿地就是西湖,水面清澈。婆西湖庙,景点总占地面积20余亩,比一个标准足球场略大。主要由一座独立的庙宇,包括庙前的西湖湿地;庙宇广场(停车场);玉龙泉井;一条小溪流;一座火山岩石桥,还有一座“西湖”牌坊等文物和景观组成。景区虽不大,但在湿地清澈甘甜的火山岩冷泉水(当地人也称之为“龙水”)长年泽被之下,周围植物丰茂、婀娜秀气,灵气十足。泡一泡“龙水”能洗净都市尘埃;喝一口“龙水”能涤荡心灵,让你暂时忘却世间的烦恼。这就是海口……[详细]
海口天后宫
  海口天后宫位于中山路87号的海口天后宫(也称天后庙、妈祖庙)始建于元代,距今有700多年历史。解放后,海口市财政部门将天后宫当公产接收,后转归海口市房产局管理。海口市房产局将其当做直管公房,长期租赁给海口市商贸局所属的海口市特需商品供应总公司的中山华侨商场使用。2000年6月,海口市政府批准公布天后宫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5月,海南省政府批准公布天后宫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明正德《琼台志》记载,最晚在元代,在琼山(今属海口)、万州(今万宁)、崖州(今三亚)和感恩(今东方)等地,就已经出现了“天妃庙”。不过,万宁、三亚和东方的“天妃庙”已无遗迹,唯有海口的尚存,遗址就在海口老街中山路和白沙门上村,庙名现叫“天后宫”。日本人小叶田淳的《海南岛史》也提到:“海南岛最初的天后庙,是元朝……[详细]
信冲洞遗址
  信冲洞遗址位于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镇,时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更世中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信冲洞坐落在混雅岭南部悬崖峭壁上,海拔高近60米。昌化江支流南阳溪自东向西流经洞口下方,西距昌化江仅约1公里。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信冲洞距南阳溪河面高约20米,其地质结构较为复杂,因长年雨水侵蚀,石灰岩山体形成了洞中有洞的地貌特点。洞底斜着向上、向后延伸,洞的后壁和洞顶呈弧状连成一片,洞底上部和下部各形成一个小平台,洞的上部至洞顶则为一条很长的裂隙。此外,在洞内东壁还有3个小支洞。主洞口高约15米,小支洞口高约2—2.5米。信冲洞遗址是跨越数十万年的文化遗产,是珍稀资源、旅游资源和科学研究资源。在洞顶的裂隙堆和几个支洞中发现动物化石,其中包括灵长目、食肉目、长鼻目、奇蹄目、偶蹄目、啮齿……[详细]
珠崖岭城址
  海口琼山珠崖岭城址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博抚村东珠崖岭博抚村。距海口秀英港东南26.2公里。距海口骑楼老街东南20.9公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后,于次年在海南岛设置珠崖和儋耳二郡,下设16个县,这是中央王朝在海南设置的最早的行政机构。因官府对老百姓横征暴敛,激起原住民的反叛,儋耳郡于公元前82年并入珠崖郡,自此,珠崖郡成为当时海南岛的最高行政机构。然而,汉朝官兵对海南岛的掠夺性开发并未止息,反而变本加厉,珠崖郡守孙幸曾征调当地原住民的手工纺织品“广幅布”进贡朝廷,老百姓不堪重负,被迫攻入郡城将其杀死。孙幸的儿子孙豹继任郡守,并向朝廷请命剿灭民乱,官民矛盾日渐尖锐。此后,海南岛的原住民“三年一反”,朝廷不得不采纳贾谊曾孙贾捐之的建议,放弃对海南岛……[详细]
万宁青云塔
  当地亦称这山尾岭、万州塔。青云塔体为八角形,用火砖和零星石料砌成,塔高约27米,分七层七檐。顶层正中,突出一个八棱柱,柱顶托道一个球形塔刹。底层内壁为八角形,上面六层内壁均为圆形,每层从不同方向对开两个拱门,一供观赏,二供通风透光。底层西面开一个门,门顶塔墙上嵌有一块长方形的石碑,上面刻有青云两字。旁有道光壬辰年建小字。塔的第三层与底层塔门同向。又嵌有一块同样大小的石碑,上面刻有甲峰两字,旁有小字,因太高看不清楚,塔腹中空,光线充足,风清凉爽。游人从底层西门进去,可仰望塔顶,纵观塔腹全貌,领略古塔的高超建技和迷人景色。青云塔是海南现存地稀有古塔之一,建于清朝道光壬辰年(公元1832年)。据《万州志》载,青云塔的前身是文魁塔,始建于清朝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毁坏后于道光壬辰年重建,取名青云……[详细]
老城文庙大成殿
  老城文庙大成殿大成殿,位于澄迈县旧县治老城镇,即今老城墟集市区。建于宋代,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成殿是文庙的正殿,文庙(又称学宫)是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之所,始建于宋宝禧三年(1255年),县主簿纪应炎代理县事创建学宫,整修于宋咸淳元年(1265年),元、明、清各代都有修茸,清道光七年(1827年)重修,至今没有维修。文庙坐北向南,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面宽34米,进深150米,占地面积5100平方米。大成殿为重檐歇山顶,穿斗、抬梁式混合梁架,廊屋结构,四周走廊宽1.84米,面阔五间20.52米,进深三间10.82米,建筑面积355平方米,其梁枋、檐板、门窗、隔扇均有雕刻和彩绘,殿内设孔子和七十二士神位。殿前月台正面宽14.10米,深7.07米,高1.04米,三面用石雕干砌,都设石阶,……[详细]
甘泉岛遗址
  甘泉岛遗址位于海南省西沙群岛中的甘泉岛坡地上。文化堆积层厚度约1米,地层中有少量植物燃烧剩下的炭粒灰烬。1974-1975年发掘出土有半陶半瓷器双耳罐10件、卷沿罐5件、棱形壶2件,器盖3件,年代为唐至五代。出土瓷器有小口瓶、点彩瓶、点彩罐、粉盒、凸唇盏、莲瓣纹钵、宽沿画花大碗等,时代为宋。大部分器型同于广州西村皇帝岗晚唐至北宋窑址所产,胎釉、纹饰均一样。1974年3月和1975年的两次考古调查中,曾先后两次在岛西北端沙堤内侧深一丈处发现了唐、宋两代的居住遗址。考古专家在岛的西北部发现一处我国唐宋时期渔民建造的砖墙小庙1座,珊瑚石垒砌的小庙多达13座;出土了50多件日常生活用的陶瓷器,其中有唐代青釉陶双耳罐、卷沿罐,宋代青白釉瓶、四系小罐、青釉碗、划花大碗、莲花纹大碗,突唇碗、粉盒等瓷器皿,……[详细]
琼崖“一大”旧址
  琼崖“一大”旧址是海南人民革命的摇篮,是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策源地。位于海口市解放西路竹林里131号原邱氏祖宅,占地面积1839.09平方米,建筑面积994.26平方米。建筑为砖木结构,建于1920年。1926年6月,中国0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这里秘密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0琼崖地方委员会领导机构。从此,琼崖革命事业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1950年海南解放后又先后成为部队、海口和海南机关办公和住宿的地方。1984年市政府将旧址确定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1月,省政府又将其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8月海口市政府开始修复旧址、搬迁住户以及拆除20年代以后的建筑。2000年5月1日,琼崖“一大”旧址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旅游景点,正式对外开放。景区地址:……[详细]
杨善集纪念亭及故居
  杨善集纪念亭及故居建于1958年,坐落在琼海加积镇富海路。杨善集,是我党早期的革命活动家,琼崖党组织和武装斗争主要创始人,1927年9月23日,在领导全琼举行武装总-的椰子寨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7岁。杨善集(1900-1927)字义甫。1900年2月4日生于海南琼海市福田北捅村。1916年就读于琼崖中学,参加-。1919年毕业回乡任小学教师。1921年秋考入广东公路工程学校。1923年12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曾参与创建琼崖革命同志会等进步青年团体,出版《新琼崖评论》等刊物。1924年被派往苏联,先后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同年12月转为中国0党员。1925年8月回国,9月起任共青团两广区委宣传部部长、区委执行委员兼广州地委书记和宣传部部长,12月任共青团广东区委书记,发……[详细]
马伏波井
  “天南第一泉”为汉代古井,名叫“汉马伏波井”,位于东方市西海岸。井口颇大,直径八尺多。据乡人传说,此井原系方井,后人扩大为圆井,以砖砌成,井近处原有伏波祠,久已毁废。墙上嵌一块石碑,题“汉马伏波之井”,署“乾隆辛巳”(清高宗二十六年即公元1761年)。“汉马伏波井”,四面环山,时而云雾缭绕,幽静之极。一条高山河流从西侧奔流而下,浓浓的负离子散发着扑鼻的自然气息,令人心旷神怡。夏日水凉,冬日水暖,十所村数百家汲取井水,即遇天旱,井水从不枯歇,自古水质清甜,故有“天南第一泉”和“感恩第一甘泉”之美称。据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大诗人郭沫若1961年视察海南观看此井时证实,此井确为汉光帝时马援将军经过海南时所造,已有一千九百五十多年了。郭沫若饮品井水,连口称赞,诗随口出:“水泉清冽异江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