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旅游

贵州省文物古迹介绍

木黄会师纪念碑
  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左侧的将军山腰,前临横河。1934年5月,贺龙、关向应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由四川彭水西渡乌江,迅速攻占沿河、德江、印江、松桃、酉阳、秀山等6县的广大毗连地域,建立黔东特区政府和百余个乡苏维埃。同年8月,任弼时、-、萧克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从江西永新突围经湖南进入贵州,于10月下旬到达印江木黄、松桃石梁一带与贺部胜利会师(红三军则恢复二军团番号)。1976年0印江县委决定在木黄建立纪念碑,1978年6月落成,碑身正面是-题“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大字楷书,碑呈方形,上小下大,高14.2米,设有护栏和台阶,占地720平方米。……[详细]
七星关摩崖
  七星关摩崖位于七星关区杨家湾镇七星村南2公里的六冲河畔,古驿道旁摩崖上石刻多方。1985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一“黔服雄关”4字,横向楷书阴刻,每字0.5米见方,傅友德题于洪武十九年(1386);其二“应星桥记”摩崖石刻。离地1.5米,横长形,高0.5米,宽0.93米,竖向楷书阴刻,41行,满行22字,共计633字。记“七星关”之形胜、掌故及建桥事,并镌七言诗一首:“雄兵镇垒戍边廷,历代明关参七星。千障嵯峨山拥翠,一江澄澈水流清。横波铁作浮桥锁,悬崖辟开纪石铭。客遇升平天以□,皇图万载永清宁。”毕节指挥佥事秦光刻于永乐十四年(1416)。……[详细]
243、降龙寺
降龙寺
  降龙寺降龙寺位于贵州省桐梓县城东魁岩之岭的三岔垭。距县城约3公里。降龙寺原称“贫垭庙”,始建于1911年,1949年后被毁。70年代居士们供奉一些佛像,进行宗教活动。由于桐梓三岔地处高寒,山高路陡,又兼山上帝门外道充斥,地方迷信色彩浓厚,当地信众因陋就简,随意立塑供奉天神鬼怪及扭曲了的佛菩萨像,虽有香火,但无宗教,处于散乱的自发状态,很难弘扬正统佛法。80年代初众居士邀请高僧寂超法师来山讲经说法。当时,法师考虑自己年已耄耋,身弱目盲,精力不济,因此,来后不久即思归。后经桐梓县-、宗教部门负责同志及众多居士一再挽留,法师思虑再三,遂决定满足众生之愿,留驻桐梓。法师发大心舍身-,纵环境艰苦,旁门驳杂,亦无所顾及。……[详细]
永盛山龙泉寺古刹
  永盛山龙泉寺古刹龙泉寺古刹位于宝源场南约3公里的永盛山中麓。从宝源到联华4公里的公路缓缓上行便到达龙泉寺古刹。龙泉寺建于明朝末年,是最早来宝源凿业的周姓人修建的,距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整座寺庙分上中下三殿,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原左边为僧人、游客住所。右边及三大殿均供奉神像、神位。至今整座庙宇、殿堂建筑仍保持完整,慰为壮观的山门建筑完好如初,门前石坝内,一对雌雄石狮子雄姿未减,似卫士据守山门左右。山门”品“字形宝顶镶花砖额和额顶宝剑以及两面弧形龙脊挡墙顶,甚是轩昂。山门顶中央,镶嵌着一幅石帏,正中镌着”永盛山“三个大字。2006年,经有关部门核定,龙泉古刹被列为县市及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245、太虚洞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虚洞
  太虚洞太虚洞位于城西南2千米的燕子岩山腹中,主洞口即今后洞,高约50余米,高魁黄安有公路3千米直达。该洞高深宽广且洞中有洞(分上、中、下三洞,中、下洞深约里许通万安西侧崖间,三洞钟乳景观以上洞为佳)。洞内钟乳千奇内蕴,浑然天成。洞外则层峦叠翠,古木参天,有明建楼阁寺宇。后洞南向则光霞深锁、异光凝聚、恍如仙境,故又称为“太虚仙洞”。洞中灵岩异石,绚丽多姿,尤以“龙虎奇形”、“钟鼓逸韵”、“和尚拜观音”、“万佛攒崖”、“金沙灿地”、“骊外井田”、“漏莹仙室”是洞中奇景也。该洞早在明代便开发,建有亭、台、楼、阁,供人游览,逄节日还演傩戏和说唱戏文,历代文人墨士尚留有摩崖石刻40余处,现代人每逢礼拜节假日便相携往游。……[详细]
246、剑平池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剑平池
  剑平池剑平池位于兴仁县城解放东路,建于1934年,系当时驻防兴仁县城的国民政府第二十五军第二师长吴剑平倡议所建,故名剑平池。剑平池四周有环形柳堤、石碑坊、钟鼓楼,池中有人工岛、湖心亭等建筑,林木蓊郁,环境优美。后来园区被分割、挤占,建筑物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往日小桥流水、古木垂杨、随风摇曳、池水荡漾的景象已渐萧条。1983年9月,县人民政府公布剑平池为文物保护单位,并经过几次维修和抢救。2003年初,县人民政府又投资数百万元对剑平池进行大规模重建,除新建大门、池中曲桥、平桥、水上平台及湖心岛两座景亭外,还增建了聚会广场和中心广场,为兴仁县城人民提供了又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一个美丽、幽静的公园。兴仁县——剑平池,途径解放路商业步行街,驾车约行驶10分钟,无门票。……[详细]
楼上村古建筑群
  楼上古建筑群位于石阡县国荣乡楼上村,始建于明代初期。该建筑群以梓潼宫为核心,由民宅、街巷、屯卡、古井等组成,集建筑群村落建筑、田园景观和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构成了良好的、和谐的人居环境。梓潼宫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顺治十年(1654)建梓潼阁,康熙、嘉庆、道光均有扩建,咸同年间两次毁损于兵火,同治六年(1867)修复正殿及两厢,光绪六年(1882)重修后殿,1916年建戏楼。现存戏楼、正殿、两厢及后殿,均为木结构穿斗式悬山小青瓦顶,其中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带廊,民宅多为庭院式,有四合院、三合院共20余座,均为木结构悬山小青瓦顶建筑,多为面阔三间。民宅布局构思巧妙、道路畅达而机巧,建筑组合实用、合理而美观。石阡楼上村古建筑群的肇建、维护和变化的过程,保存了明末以来,当地社会的基本信息,从一个侧……[详细]
丹霞山护国寺
  丹霞山护国寺丹霞山护国寺距盘县古城南约15公里,坐落在水塘镇附近的群峰之中,海拔1888米。从外形看是一座圆锥状的山峰拔地而起,形似鹤立鸡群,气势雄伟。据传汉时有霞气在上空作鸾鹤形,因此称为“丹霞山”,被徐霞客描述为“峭枝擅秀”、“形如天柱”,有“丹霞景色秀,霞客三日游”记载,成为徐霞客在同一景区逗留时间之最。在山巅建有护国寺,因得光绪皇帝圣谕,赐《藏经》5048卷和銮驾、玉印等皇家珍宝而名盛一时,伴有“镇山之宝”2000年前的贝叶经,徐霞客三上丹霞,与不昧大师秉烛夜谈,品尝地方特色风味。“三月三”庙会,成千上万的游人,扶老携幼来到这里,登观日楼,仅为一睹“头上去天真不远,眼前得地自然宽”的壮丽奇观。景点位置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详细]
桐梓陈公祠
  陈公祠陈公祠,位于县城东南30公里尚嵇镇中街,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为纪念清乾隆初年知府陈玉殿而建,陈任遵义知府期间,从山东引进柞蚕种,教民放养缀织之法,开贵州丝绸纺织业先河,产品“销西域,贩南洋”,遵义由此而富。陈公祠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0、左右厢房、风雨廊、碑廊组成,占地面积约650平方米。大门为四柱三门砖牌楼,门内风雨长廊直通阁底,廊左右为一楼一底的厢房,主0和两侧的小0均修在一栋五开间的厅堂顶上,底层为同一栋房子,二楼以上才分别建阁,在正立面上构成“山”字形;五开间厅堂与左右厢楼及风雨廊联为一气,在平面布局上,又是倒“山”字形;这种巧妙的建筑布局,在贵州境内实不多见。……[详细]
清代安化文庙
  清代安化文庙德江文庙又称“清代安化县文庙”,位于县城光明路中段东测,初建于明代嘉庆年间,为孔子先师庙。清光绪八年(1882年),安化县衙从思南迁至大堡(今德江县城)占庙为“武官衙署”。文庙坐东向西,占地面积2180㎡,建筑面积876㎡。是中原汉文化、儒家文化在黔东北山区的重要有历史见证,是研究具有悠久历史的傩文化和德江土家族民风民俗的重要基地,也是研究德江古、近代社会历史和民族关系的实物资料。1981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以来,县文化局在上级文物部门和县政府的支持下,修复了大成殿、金桂台、两廊、配殿。现大成殿、配殿已辟为“德江县傩文化陈列馆”。200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南明永历皇帝陵
  南明永历皇帝陵明王朝政权被清朝推翻后,公元1644年,明永历帝朱由榔在广东肇庆被拥立,史称永历皇帝。南明王朝被清兵击败,永历帝于公元1657年逃至云南。公元1661年,永历帝率亲信40余人逃至缅甸。“咒水之难”后,永历帝逃离缅甸,在昆明遇害。明朝重臣扶纲曾随永历帝辗转入滇,因公元1657年回故里都匀而躲过“咒水之难”,获知永历帝遇害的消息,扶纲即通过原来的部属,千方百计找到永历帝的残骸,归葬于故里高塘山上(《中国文物报》1996年11月17日),建起永历帝陵。永历帝陵位于都匀市郊12.5公里的大坪镇普龙村。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时任贵州省长的任可澄令省志总纂陈矩修省志时,确认并整修。……[详细]
岩门长官司城
  岩门长官司城位于黄平县东南面的谷陇镇原山凯乡境内,距县城30余公里。岩门长官司城依山傍水,风光旖旎,是毗连台江,施秉、黄平三县,地处清水江航运要冲,地势险峻,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据万历《黔记》载平越地图,已经有岩门司,而岩门长官司首,任则为明代成化年间“征剿”有功受封入黔的何姓宗族。岩门司历史悠久,是重要的军事要塞,清咸同苗族农民起义著名的“岩门司战斗”就在此发生,“岩门司战斗”在农民战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岩门长官司城建筑保存完整,工艺精湛,在西南地区具有典型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军事防御价值。岩门长官司城是研究土司制度的重要实物依据,是清朝贵州少数民族不屈不饶反抗腐朽统治阶级的重要历史见证。……[详细]
青岩古镇慈云寺
  慈云寺位于北街5号。始建于康熙年间,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修,总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传说是西街吴姓人家捐修的。整个建筑构架保持完好,有很多石柱础为贵阳市石柱础中石雕艺术精品。位于青岩镇背街西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道光十二年(1832年)扩建。以一进院、二进院组成一大建筑群,占地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98平方米。一进院坐西向东,二进院坐南向北。除戏楼、大雄宝殿为穿斗式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外,其他均为穿斗式悬山顶木结构。寺内木雕石雕工艺精湛,属青岩古镇古建中精品。票价:10元(通票除外)开放时间:8:30-17:30景点位置花溪区青岩镇镇背街五号……[详细]
织金寿佛寺
  寿佛寺又名“三楚宫”,位于城关镇支前路中段东侧。始建于清初,乾隆五十六年(1791),由城南移建现址。道光二十一年(1841)至二十五年(1845)重修。坐西向东。由大殿、戏楼、厢房及牌坊组成。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10平方米。大殿面阔五间,通面阔21.28米,进深六间,通进深16.2米,抬梁穿斗混合结构硬山青瓦顶。前后带双步廊,深1.84米。山墙嵌“重修三楚会馆序”碑,青石方首,高2.25米,宽0.9米,厚0.24米。碑座高0.3米,宽1米许,厚0.4米。额题“庙貌常新”4字,每字0.1米见方。首题“重修三楚会馆序”。碑文记重修事。立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详细]
255、禅阳寺
禅阳寺
  禅阳寺  位于马店乡沈营村,南依阜蚌公路,北邻黑土沟,遗址现状为一处中间略高、四周低缓的坡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采集有鸭嘴形、扁凿形(表面有凹槽)、圆锥形鼎足。器形有夹砂红陶蓝纹罐形鼎,腹饰宽凹蓝纹的夹砂厚壁缸等。时代稍晚的陶片,其纹饰有大方格纹、方格填线纹、小方格纹、蓝纹和绳纹等。陶色以红陶为主,黑陶较少。距地表10厘米以下,有大量红烧土,可能是陶窑或房屋遗迹。从采集标本分析,禅阳寺新石器时代文化可以分为早晚二期,其早期属大汶口文化,晚期属河南龙山文化。在遗址中曾采集到铜箭镞、蚁鼻钱、楚国货币等东周文化遗物,说明该遗址亦有东周文化层存在。已列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包树红军井
  红军井在望谟县乐元镇包树村。此井原名冒沙井,年久失修,泥沙淤积,泉水干枯,群众用水十分困难。1935年4月,中央红军长征宿营包树村时,为解决群众用水困难,红军指战员淘沙修井,将废井掘修一新,并在井旁栽下两棵柳树。井深3米,长1米,宽0.5米,四周用卵石砌成。至今泉水长年不竭,柳树长大成荫。前人有诗赞云:“水自清凉沙自沉,资源丰富利民生。红军到此重修掘,饮水不忘掘井人。”此后,人们称此井为“红军井”,此树称为“红军树”。望谟县人民政府1987年12月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望谟县——乐元镇,途径X658县道,驾车约行驶1小时30分钟,无门票。……[详细]
红七军“五一”集会旧址
  红七军“五一”--旧址位于榕江县古州镇古州中路,面积800余平方米,场内有古榕树五株。原为前清道台衙门所在地,与红七军军部旧址(清代总兵署)隔街相望。1982年2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30年4月30日,红七军攻克榕江县城。第二天即5月1日,正逢“五一”国际劳动节,红七军政治部在广场召开了庆祝战斗胜利和国际劳动节的群众大会,宣传中共和红军的方针政策,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此次--,是贵州有史以来劳动人民庆祝自己节日的首次--,也是贵州历史上由红军组织召开的第一次群众--,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在全省特别是黔东南周边地区的影响。……[详细]
王若飞故居
  王若飞故居位于安顺市西秀区北街174号,故居座东向南,由门楼、过道、朝门、正房、对厅房、西厢、影壁…王若飞,贵州安顺人。中国0早期革命家、著名“四.八”烈士,1896年10月11日生于贵州安顺城北。中国0早期革命家、著名“四。八”烈士。1896年10月11日生于贵州安顺城北。1922年加入中国0,先后任豫陕区-,0中央秘书长,江苏党委省农委书记。1927年5月当选为0中央委员。1931年任0西北特区委书记,在延安时期历任0陕甘宁边区党委-部长、宣传部长、十八集团军延安总部副总参谋长,0中央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央党务研究室主任,0中央秘书长等职。1945年8月王若飞作为0代表团代表之一,与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同-政府签订了著名的《双十协定》。1946年4月8日,王若飞乘飞机回延安请示……[详细]
大洞遗址
  大洞遗址位于中国西南部贵州省盘县珠东乡十里坪村,距县城约49公里,是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大洞遗址属于石灰岩洞穴遗址,洞口宽55米,高约40米,主洞长1600米。1992年考古工作者在此进行了首次发掘,已揭露面积为80平方米。遗址内出土有石制品1300余件,部分石器的特征可与西方同期文化相比较。此外,遗址中还出土有属于中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动物化石40余种。大洞遗址是目前贵州省发现的最早的文化遗址,其文化遗物和原始生活遗迹保存了弃置时的状态,洞内的第四纪堆积丰厚且保存完好,为建立华南地区第四纪洞穴堆积的标准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国家文物局)……[详细]
金凤山寺
  金凤山寺金凤山寺位于县城东北,距县城10公里,山顶海拔907.5米,势雄奇峻秀。该山因明代初年一位云南官佐到此弃官修行而出名,曾建有48座庵院。从东、西、南三面上山,都修有大道,千级石阶蜿蜒曲折,绕山而上,附近邻县及县内到此朝山拜佛的人成千累万,香火鼎盛。游人立于山顶,四面群山低俯,阵阵清风送爽,历代均列此为登临游览胜地。游客既可观赏山景,又可瞻仰观音殿、南岳庙、宝鼎庵等寺庙,还可访古探奇,找到当年开山的和尚“坐化成仙”的石棺材及历代官宦、名人游山留下的诗文,县人民政府将此列为县内佛教活动场所。1984年被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