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旅游

云南省文物古迹介绍

雍家村民居建筑群
  雍家村民居建筑群位于陆良县芳华镇雍家村。建筑群坐东向西,为明、清时期形成的家族式聚落民居建筑群,总占地面积667万平方米。雍家村在南、北、西三面各设一道大门,进入大门形成网状式闾巷,通往每户人家,各户均为四合院汉式民居建筑。现存建筑附近部分被拆除或局部拆除外,完整保存的尚有10余座院落,规模布局、雕刻制作基本相同。各四合院相互连接并贯通,深入其中,宛如进入迷宫。除大门供出入外,全部建筑的外部墙体均相互连接成一个封闭的整体。建筑大多数为硬山顶穿斗式土木结构。正房,均为3开间,通面阔均在10.5米左右;厢房,通面阔均为2开间;门楼,通面阔均为3开间。所有房屋均为一楼一底二层,楼上楼下各家各户都有通道相连。村西南端,尚存1座清光绪年间的寺庙,为雍氏家族的宗庙。与寺庙相近处,保存有中华民国年间的一座……[详细]
钟屏街大佛寺
  钟屏街大佛寺位于会泽县金钟街道钟屏街483号。建筑坐南向北,分别由门楼、天王殿、东西厢房、观音殿、东西两庑、后殿(大雄宝殿)及水井组成3进院落布局的建筑群。占地面积2708.55平方米。门楼,重檐歇山顶穿斗与抬梁混合式土木结构。3开间,通面阔10.8米、进深6.4米。明间一楼设通道。天王殿,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3开间,通面阔13.75米、进深10.5米。前檐及门窗饰彩绘。东西厢房,单檐硬山顶穿斗式土木结构。3开间,通面阔13.4米、进深6米、出廊1.5米。观音殿,单檐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3开间,通面阔13.5米、进深10.6米。东西两庑,单檐硬山顶穿斗式土木结构。3开间,通面阔12.1米、进深4.3米。硬山顶墙体高出屋顶正脊,呈“猫弓墙”(俗称“风火墙”)。后殿(大雄宝殿),单檐歇山……[详细]
栗柴坝渡口惨案遗址
  栗柴坝渡口惨案遗址位于泸水市上江镇栗柴坝渡口,距州府六库26公里,海拔770米,云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栗柴坝渡口是泸水市境内怒江与腾冲、泸水、保山之间往来的重要渡口,东连保山、云龙,西通腾冲和缅甸联邦,为我国南方丝绸之路的怒江古渡口之一。公元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占领东南亚,旋即向我滇西进犯。一九四二年五月十九日,侵华日军一部自腾冲越过高黎贡山,进犯泸水。日军窜至栗柴坝西岸时,发现渡口已被我东岸守军封锁,不能渡江东犯,便恼羞成怒,向我滞留在西岸的难民发难。当时西岸待渡的难民共有三百余人,多数是从缅甸逃回祖国的华侨同胞,一部分是腾冲、龙陵逃向内地的难民,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嗷嗷待哺的乳婴。除少数脱险者外,有二百九十余名难民同胞惨遭杀害,一时江岸积尸成堆,死……[详细]
扎西红军烈士陵园
  扎西红军烈士陵园威信县扎西红军烈士陵园始建于1984年,总占地面积4.67公顷,共计投入建设资金220余万元,建园之初是县级陵园,1988年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之一,1995年被国家民政部批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之一。扎西红军烈士陵园建有高10米、碑体边长2米、占地1189平方米的柱形“红军烈士纪念碑”一座,纪念碑南北两面分别刻有毛泽东书体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和“英勇奋斗的红军万岁”碑文,从东、南、西、北四面台阶皆可步上纪念碑。四周种有塔柏、雪松、白玉兰、万年青等花草树木,绿树成荫,花香四溢;建有红军烈士个人生平事迹碑83块,成排树立在“红军烈士纪念碑”周围,隐现于花草丛中,整洁优雅,庄严肃穆。……[详细]
诸葛武侯祠
  诸葛武侯祠位于姚安县烟萝山,是诸葛亮南征驻地,故垒遗址。武侯祠始建于唐朝,明嘉靖丁已三十六年。2010年诸葛武侯祠开始重修。诸葛武候祠主体建筑群由大殿、四厢及两院组成,总占地面积为70亩,座东南朝西北,整座建筑庄严古朴、气势磅礴。大殿内正前方这一尊铜像是诸葛亮坐相,青铜浇铸,3.6米高。诸葛亮手拿鹅毛扇,穿长袍、慈眉、慧眼,头戴饰玉官帽,喻示着“有求必应”,在诸葛亮两侧,两个铜铸侍童陪伴,一尊抱着“上方宝剑”、一尊抱着 “佛尘” 民间一直把诸葛亮视为保护神。诸葛亮于公元181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汉族,字孔明,号卧龙居士,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17岁时师从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十二年(公元227年),诸葛亮27岁,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详细]
246、无为寺
无为寺
  无为寺位于苍山兰峰东麓,无为是佛教名词,亦称无为法,与有为相对,指非因和合形成,无生灭的绝对存在,原是涅的异名。寺东边的村子叫阳乡村。无为寺始建于明朝永乐八年(1410年)。当时有山门、过厅、正殿、两庑、花苑等设施。明嘉靖年间,在无为寺后面又建了一座救疫寺。明正统十年(1445年),住持僧人无碍,集资铸铜钟一口,高1·2米,口径1米,这口钟现存在寺中。清朝末年久倒毁。1984年,阳乡村民集资历证明建大殿。1987年,修复了两面庑及山门。无为寺有八景:传说唐僧取经路过此地,曾在这里晒经书,所以有晒经坡;无世祖忽必烈片大理时,曾在附近驻兵,有驻跸台(帝王出行时没途停留暂住称驻跸);明代,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汝南王朱有枥居大理期间,曾在无为寺听经学法,并写了篇《无为寺记》,刻在玉磬碑上,玉磬碑石口极……[详细]
孟孝琚碑
  孟孝琚碑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境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五月,于昭通白泥井出土。此碑书法苍劲,文辞典雅,浑朴古茂,现嵌于凤池书院(今昭通第三中学)壁。从内容上看,它主要记述孟孝琚的生平。孟孝琚,原名孟广宗,“十二随官受韩诗,兼通孝经二卷,博览(群书)”,改名孟。他先聘“蜀郡何彦珍女”,未娶夭亡于武阳。其父的下属-刻此碑送孝琚归葬朱提朱茔,以纪念死者,安慰亲属。由此可见当时的边疆少年是如何用心学习中原文化,钻研典籍,也透露出当时婚、丧习俗。从碑四周所刻的龙、虎、龟纹,可以窥见汉代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石刻艺术水平。从书法上看,碑文系方笔隶书,取势横扁,左右舒展,笔画瘦劲古朴。它的发现,不仅打破了“北方南圆”的陋说,而且可以探索“汉隶与今隶递嬗痕迹”(梁启超语)。现存孟孝琚碑,上端断残,下端完整,……[详细]
丽江普贤寺
  普贤寺,地处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大研街道办事处七一街崇仁巷76号,清朝时期古建筑,是丽江古城内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汉传佛教寺庙,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寺内供奉普贤菩萨。 [1-4]据《光绪丽江府志》载:“普贤寺,在府城西门外。道光年间修建。”普贤寺的建筑格式既有纳西族四合五天井的风格,又有汉地佛教寺庙的明显特征。普贤寺建筑是典型的“四合五天井”院落,大殿为平房、坐西朝东、单檐九脊悬山顶抬梁式建筑,南北两面各有三间厢房,东边是两层重檐悬山顶门楼。大门左侧立有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的“永远遵守”石碑。院内树木清幽,还有民间自行组织的纳西古乐队演奏古乐,是游玩古城的小憩佳境。 整个寺庙坐北朝南,大门从门楼中间进出,东西两边有两所平房厢房,中间有一个正院落,四角边上还有四个小天井、大殿内原塑有普贤、文殊……[详细]
狮子关石窟
  石宝山风景区的自然景观中,非常引人注目的是遍山嶙峋的奇峰异石,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描写它们“峰头石忽涌起,如狮如象,高者成崖,卑者为级,穿门蹈瓣,觉其有异”。这些紫红色砂岩球状风化石构成了千姿百态的造化奇观,与石钟寺遥相对应的正是这样一片崖坡,崖顶巨大的紫砂岩形同一只静卧的雄狮,隔箐相望,默默守护着石钟寺的“石宝”,因而得名“狮子关”。狮子关区亦有三处极为重要的石窟:其一为俗称“全家福”的南诏王及后妃子女雕像。其二为雕凿在狮子崖之下峭壁间的10号窟梵僧观音造像。窟高1.8米,上宽1.1米,下宽1.8米。龛内雕刻梵僧像一尊,高1.7米,头戴莲花冠,深目高鼻,背有佛光,右手结怖魔印,左手握净水瓶,脚穿靴。左下方有一犬弓身回首,项系铃。左上有榜题“紫石云中,信境兰若”两行,落款为“盛德四年六月七日造……[详细]
阿猛会议遗址
  阿猛会议遗址“阿猛会议”会址位于砚山县东北方,距砚山县城37公里,座落在323国道线旁的阿猛镇中心小学校内。会议遗址房屋是1875年建盖的一间“文武庙”。1993年11月,“阿猛会议”会址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4月,被列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向长江以南进军之际,为迎接和配合野战军解放滇、桂、黔,0中央作出关于调整长江以南党的领导机构的批示,决定将0桂、滇边工委和0云南省工委合并,成立0滇、桂、黔边区委员会,统一领导滇桂、黔边区的斗争,并决定林李明作书记,周楠、郑伯克任副书记。1949年5月,0中央华南分局派林李明到昆明向云南省工委传达0中央指示,酝酿成立边区党委有关事宜。同年7月19日,林李明及两工委主要负责人在云南省砚山县阿猛主持召……[详细]
斑鸠坡茶马古道
  斑鸠坡茶马古道有一条神秘的古道,其源头在思茅,她向南延伸到东南亚;向北直达昆明,入昆后可快马直上京城;往西蜿蜓直上青藏高原。她具有悠悠1800年沧桑历史……古道沿途高山逶迤,峡谷纵横,风光旖旎,气候多变,民风古仆,她曾经见证过普洱茶贸易的盛衰,她是博大精深的普洱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她,就是著名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的源头思茅是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中心。普洱茶和其他产品交换流通以马帮为主要驮运工具,是中国民间国际贸易、茶文化交流的通道。古道由思茅为始发点,经景东、大理、丽江、中甸等进入西藏,沿途为人烟稀少的高山深谷,原始森林,险绝的雪山,缺氧高原,炎热的澜沧江、李仙江、元江、金沙江河谷,哀牢山、无量山、梅里雪山,海拔从普洱茶的产区千余米到4千多米。古道莽莽苍苍,悠悠漫……[详细]
252、法明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明寺
  位于昆明市宜良县匡远镇寿山路。1926年11月7日,中共云南特别支部成立。根据中共广东区委的指示,特支成立后迅即开展工农运动和“倒唐斗争”。1926年12月,特支派云南籍中共党员黄丽生到宜良县城开展农民运动。黄丽生在宜良县教育局长兼宜良中学校长李梅轩(国民党左派)的支持掩护下,串联发动农民,吸收农会会员达500余人。1927年4月,宜良县农民协会在法明寺成立。5月,由农会主持在县城召开了声讨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大会。6月宜良县农民协会发动和组织会员、农民群众和中学生等几千人举行--示成,包围了宜良火年站,反抗法帝国主义侵占文公河水。省-也在昆明组织----和演讲,支持宜良人民的反帝斗争,最终迫使法帝国主义者归还文公河水。1927年2月16日,在中共云南特支的推动下,云南二.六政变”的主要人……[详细]
云南大学会泽院
  云南大学会泽院位于云南大学东陆校区,占地面积2484.05平方米,建筑面积3953.49平方米。文物构成由会泽院、《会泽唐公创办东陆大学记》铜碑、九十五级台阶及西式喷水池组成。《会泽唐公创办东陆大学记》铜碑立于会泽院主楼大厅内墙上;九十五级台阶位于会泽院主楼大门外南向,上下共有95级青石台阶;九十五级台阶中段第二平台有西式喷水池一座。史料记载,1923年4月20日,云南大学前身私立东陆大学举行开学典礼暨会泽院奠基仪式,1924年12月18日会泽院建成,并在会泽院外南侧的九十五级台阶两侧新增红色弧段砖体空心栏杆,台阶中段修建西式喷水池,依山顺势,与台阶浑然天成,与会泽院融为一体。1927年会泽院内大厅立《会泽唐公创办东陆大学记》铜碑。会泽院代表了当时国内大学建筑的较高水平,建筑本体及其文物构成……[详细]
嵩明县龙王庙红军标语
  嵩明县龙王庙红军标语位于昆明市嵩明县嵩阳镇东村村委会西村北约2千米处的龙王庙山墙上。1935年4月29日,红军攻克嵩明县城并占领杨林兵站后,红一军团奉命佯攻昆明,以迷惑敌人,顺利抢渡金沙江。4月30日,红一军团兵分三路向西推进。左路从杨林出发,经白邑的得食、龙潭营等村到达阿子营羊街、大西村。中路从县城出发,经大村子进抵果东、冷水沟一带。右路从县城出发,经西村、竹箐口入寻甸七甲,与中央军委纵队会合(这条标语就是该部红军路过龙王庙时写下的),进一步形成威逼昆明之势。正当敌人全力防守昆明之际,红军各路大军在中央军委领导下,于5月1日至9日从禄劝皎平渡顺利渡过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标语长5.1米,宽0.7米,从右至左横书“农民起来实行土地革命”十个楷……[详细]
江川文庙
  江川文庙,是中国云南省江川县的孔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位于江城镇北的钟秀山南麓,今为江川二中的所在地,占地31亩,是江川县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文庙是中国传统的宫殿式砖木结构建筑群,中轴式对称,由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东西庑和四祠组合而成,还有附属建筑崇圣宫、钟秀书院。现主体建筑尚存。江川文庙是玉溪市保存较为完整的文庙之一,也是江川县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文庙在江川二中校园内。文庙与学校合二为一,有其特殊的渊源,-战争后,林则徐由广东赴新疆,途经云南时到过江川文庙,为其题词“钟秀书院”,从此,文庙成为清政府培养人才、灌输统治思想的基地。民国时期,文庙内也一直在办高小,培育了鲁子材、唐淮源、金汉鼎等爱国将军。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亦在此创办小学,文庙一直得到有效保护,只是在文革期间因“破四旧”遭……[详细]
螃蟹坡梁堆墓
  俗称大谷堆。位于宣威市丰华街道办事处螃蟹坡村西南约 200米的耕地中。1983年宣威县文物普查时发现。由于封土高于地面,较为明显,多次被盗。2004年3月,曲靖市、宣威市文物管理所征得云南省文物局同意,对墓进行抢救性清理。墓封土堆顶部平面呈椭圆形。南北长 11.5米、东西宽 9米、高 3.2米,面积约 103.5平方米。封土全部为黄褐色。经清理发现此墓未挖墓坑,直接在地表用石灰岩石板竖砌成 1长方形墓室,石板与石板间未使用黏合剂填缝。墓室长 3.34米、宽 2.04米、深 0.9米,墓向北偏东 10°。石板宽窄不一,厚薄不等,最大者 70×70厘米、厚度 2.8~4厘米,多数厚 3厘米。墓室外部用红褐色黏土填筑,以支撑石板,并在墓室上口处用不规则块石平砌二层,压住墓室下部用石板镶砌部分,使之……[详细]
刀安仁故居暨干崖宣抚司署
  “边塞伟男”刀安仁的故居,坐落在盈江县新城乡,距离县城约30千米,是德宏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原址为干崖土司署,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为土木建筑结构,分三进四堂。曾多次遭遇浩劫,在修缮之前只剩下三间厢房。2008年当地政府出资440万元进行修缮,在故居内长期展出的有192件文物,其中包括干崖土司大印、刀安仁生前使用器具、留洋油画以及兵丁戏服等珍贵文物,全面展现了傣族民主革命第一人刀安仁承袭土司、留学日本、发起腾越起义等历史史实。刀安仁主要著作有《抗英记》、《游历记》、《狱中纪事》、《傣文诗韵》、傣剧本《阿銮相勐》、《陶禾生》等。在刀安仁故居附近,还有远近闻名的“中国橡胶母树”扎根于此。树高20余米,主干树围2米多,根部直径1米左右,已有上百年的树龄,是刀安仁于1904年赴日本留学,途经马来西……[详细]
建水文笔塔
  文笔塔坐落于建水城西南四公里拜佛山顶。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造型奇特,式样别致,在中外塔林中别具一格,因形如文笔而得名。塔呈八面体,塔体为青石砌成的实心石塔,下部呈四方八棱形、中部方形,顶端呈扁状。塔身不分级,通体无檐,无装饰,只可分为塔基、塔体和塔顶3个部分。塔基周长与塔高相等,塔基周长31.4米,塔高31.4米,为圆周率数值。塔身由底向上逐渐收缩,顶部较小,长条状,似笔头。远远望去,凌空拔地而起,犹如一支巨大的文笔挺立于天地之间,故名文笔塔。此塔所在地名为拜佛山,然而整座山上并无一座寺庙,也从来没有善南信女到此朝山拜佛。它的造型与佛塔没有丝毫相同之处,倒很像现代的纪念碑。文笔塔建造的缘由——和已倒塌的天柱塔同为风水塔,有“重教兴文”、“修文偃武”之意。是出于“以文压武”,以息古时……[详细]
三佛祖佛房遗址
  三佛祖佛房遗址西盟县三佛祖佛房遗址西盟“三佛祖”佛房遗址-云南普洱,在云南普洱西盟佤族自治县勐坎镇水库公园南西边的佛殿山顶上,有一块山间平地。平地中央,有三座相依而立的用块石垒砌而成的方形凸形石塔,四周还有残留围墙。登上石塔放眼观看四方,起伏的阿佤群山犹如在云海中沉浮的绿岛,美不胜收。这里,就是新中国建立前百余年来,信徒众多、云中古刹、香烟缭绕的拉祜族佤族大乘佛教朝拜地——云南普洱西盟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勐坎佛殿山‘三佛祖’佛房遗址”。据有关资料记载,三佛祖佛房始建于清代同治末年至光绪初年(1874-1875),至今已120多年的历史。原建盖有土木结构佛房4栋,“三佛祖”大殿在正房中央。殿内有佛龛、铜佛像、并有佛爷和尚念经。整个佛房占地2500平方米,佛殿后立有块石方形凸字形佛塔,高5米,长……[详细]
白雾太阳宫
  又名“通海庙”,也称“通海会馆”。位于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委会第八村民小组内。地理坐标为:北纬26°29′17.0″、东经103°11′31.0″,海拔1964米。建筑坐东北向西南,原由山门、东西厢房、正殿、东西配殿、墨石香炉等组成建筑群,现仅存山门、门房、东西配殿、正殿、东耳房,占地面积1320.46平方米。山门,单檐歇山顶土木结构建筑。通面阔4.24米、进深2.89米,建于3米高的基石上,台前置石台阶15级,现台阶上覆盖水泥。门房,硬山顶土木结构建筑。东门房3开间,通面阔13.35米、进深3.03米;西门房1开间,通面阔3.5米、进深3.43米。正殿,建于高1.7米的基石上,单檐歇山顶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土木结构。3开间,通面阔13.75米、进深10.66米、檐高4.2米;屋顶覆青色筒板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