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旅游

    云南省文物古迹介绍

    习朗无垢庵
      无垢庵位于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期纳镇习朗村委会习朗小学内,现存正殿、阁楼、戏台三幢建筑。 其始建年代不详,为高氏土司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在原址上重建,正殿梁枋、斗拱和小木作的彩画,仍保持原样,具有鲜明的道教文化色彩。前檐为清式斗拱,雀替为镂空雕,所有木雕线条流畅,古朴雄浑,工艺精湛。 无垢庵始建年代不详,于清乾隆33年(1768年)重建,正殿座西面东,面阔三间,通面阔13.96米,进深五间,通进深11.9米,青筒板瓦屋面,梁柱式木架结构,20柱落地,梁、枋、斗拱和小木作的彩画仍保持原样,清晰可见,更难得的是在正殿右次间还保存有三幅描绘八仙过海的壁画,用笔流畅、生动,设色简补大气。墙体为土坯墙,硬山顶,四翼角,前檐为清式斗拱,雀替为镂空雕,木雕线条流畅,古朴雄浑,是永胜县境内保存比较完整……[详细]
    玄龙寺(玄珠观)
       玄龙寺在巍山县城东南3公里玄珠山上。寺始建于南诏时期,永历十年(1656)重建,清同治年间毁于战乱,光绪年间重建。寺依玄珠山而建,层台叠阁,气势雄伟。其布局为在南北中轴线上建山门、石坊、四圣殿、石牌坊、玉皇大殿。大殿之东,有关圣、三皇、吕祖、观音诸殿和弥罗宫、芭蕉楼、碧波室、禅堂等建筑。其布局一反南北中轴线,根据地势,采取由西到东上下三台横裂式,以二条路线穿插大小七个落,内多园林小景。玄龙寺建筑以山门及大殿最佳。山门为单檐歇顶牌楼式样,宽三间,前后檐下以如意斗拱,斗拱做工十分精细,大殿建于2米多高的台基上,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14.8米,进深16.2米,高12米。前为走廊,檐下施以七踩斗拱,整个建筑气势雄伟。    玄龙寺格局保存……[详细]
    钟屏街西来寺
      位于会泽县古城街道钟屏街375号。建筑坐南向北,分别由山门、偏殿、前殿、两庑、大殿等建筑组成建筑群,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现仅存山门、厢房、大殿。山门,重檐歇山顶置挑檐斗拱土木结构。通面阔3.9米、进深0.8米。大殿,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5开间,通面阔16.8米、进深4.2米。大殿前檐置斗拱装饰,屋脊两端置吻兽,正中装宝顶;大殿明间正中悬挂右起横书“大雄宝殿”匾额,楷书,阳刻。东西厢房,单檐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各3开间,通面阔11.3米、进深5.3米。西来寺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由比丘尼募建,供奉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清道光、光绪年间,均做过重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会泽县火炮厂生产基地,门楼和偏殿等建筑因不慎失火被焚毁。1976年修建新大街,前殿被拆除。1984年,……[详细]
    漾濞云龙桥
      云龙桥云龙桥位于漾濞县城西边的漾濞江上。志书赞为“濞江飞虹”。云龙桥始建于明代,为博南道古津梁,现已更换为钢缆吊桥。桥长53米,宽2.3米,高12.9米。9条钢缆临江飞跨,上复栎木访板作桥面,左右各是一缆当扶手,两岸均建有桥亭。云龙桥以险要壮观而成为漾得县的主要名胜古迹之一。漾濞是博南古道的必经之地,在这段古道中,要数漾濞江峡谷地段最为惊险。江边栈道人马难行,江流湍急舟揖难渡。明代曾有诗形容其险要道:过了漾濞渡,阎王清上簿;到得龙尾关(即今下关),才是到人间。以往,为了开拓漾濞江峡谷与外界的交通,当地民众曾不止一次在怪石磷峋的峡谷间扯溜索、拉藤绳、架木桥。但这些交通设施或毁于洪水,或毁于兵燹。传说某日清晨,忽见一缕彩云在漾濞古镇西角绵亘江上,如同蛟龙过江。民众认定是神龙显灵,示应新选桥址于此……[详细]
    光禄文昌宫
      光禄文昌宫位于光禄山东麓的凤岫山,俗称小团山。清乾隆年间,乡人鲁印姬等在凤岫山麓倡建文昌宫,同治十三年(1874年),赵子骧、马驷良重建。在东面大照壁上镶嵌着“忠孝廉洁”四个大字,字直径三尺,极雄健,出于名人手笔。文昌宫为三重堂。第一层为魁星阁,楼厅有魁星塑像,供奉着魁星神,魁星是求学为官的人必祭祀的星宿;第二层为大成阁,匾额曰:“鱼跃鸢飞”,并有一联:“德配天地,道贯古今”。楼厅有儒家“五圣”塑像: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至圣”;颜子,即颜渊,孔子弟子,被后世尊为“复圣”;曾子,孔子弟子,被后世尊为“宗圣”;子思,孔子的孙子,被后世尊为“述圣”;孟子,孔子再传弟子,被后世尊为“亚圣”;第三层为正殿,匾额曰:“经纬天地”,有文昌帝君塑像。北厢外有小花园,建于悬崖上,赵鹤清曾在园西……[详细]
    云仙庙山岩子
      云仙庙山岩子云仙乡境内大芦山顶上有一个天然岩洞,传说洞里居住过仙人,当地人就管它叫仙人洞,“云仙”也因此得名。又因大芦山为思茅区内海拔最高的山,最高峰为2154米,云仙乡也俗称“大芦山”。辖区面积678平方公里,拥有林地794706亩,海拔在680—2154米之间,平均气温在17℃—20℃之间,降雨量在1400—1700毫米之间,年平均日照2000小时,属典型的山区立体气候,适宜种植茶叶、咖啡、烤烟、水稻、玉米、小米辣等。云仙乡是个汉、彝、傣、佤等多民族杂居的大乡,全乡共有10余种少数民族,其中汉族11426人,彝族4850人,其他民族894人。彝族是云仙乡主体民族,彝族能歌善舞,男女老少都喜欢唱山歌,流行的舞蹈有跳笙、三跺脚、拖慢步、龙摆尾等。常用的乐器有三弦、笛子、口弦等,往往边奏乐器边……[详细]
    玉皇阁及文华书院
      玉皇阁及文华书院位于巍山古城东北隅。始建于明代,清同治八年(1869年)毁于战乱,清光绪元年(1875年)在玉皇阁旧址上创建文华书院。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玉皇阁。玉皇阁与文华书院并存,分立左右。玉皇阁始建于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依次为山门、前厅、中厅、大殿共四进三院及两厢组成。大门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牌楼式建筑,前檐饰如意斗拱,装饰华丽。后殿建于月台上,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上下层檐下均饰七踩三昂斗拱,门窗雕工精细,为巍山清代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殿宇。书院则位于玉皇阁之左,清光绪元年(1875年)创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成立劝学所,改文华书院为高等小学堂。书院占地4000多平方米,由大、二门、泮池、雁塔坊、奎星阁、藏书楼及两厢等大小九个院落组成,现仅存藏书楼、奎……[详细]
    罗雄文庙大成门
      罗雄文庙大成门位于罗平县人民医院内。大成门坐西向东,现存文物主体包括大成门和耳房,占地面积540平方米。大成门,重檐硬山顶穿斗式土木结构。5开间,通面阔25.5米、进深12米、通高9米。明间一底二楼,翘角飞檐,前设11级石台阶。明间内凹,外置2.1米宽走廊,内置6扇雕花格子门,后部设木质楼梯。檐柱顶端楔(锲)有镂空花草角饰。三楼为歇山顶穿斗式木结构方形单间房,檐下前设6扇窗、后设9扇,两侧为木板裙。正梁有红、黑2色题款,红色题款为“罗平县县长魏泽民督修、师范校长庄兴楚监侯”;黑色题款为“中华民国(红色)二十三年古历三月初十日立”。次间和稍间一底一楼,单檐。耳房,位于大成门南北两侧,单檐硬山顶土木结构,一底一楼。均为3开间,通面阔12米、进深10.5米、通高5米。明间内收形成宽1.85米走廊,……[详细]
    刘厂观音阁
      刘厂观音阁位于祥云县刘厂镇刘厂村小海子旁,始建于清朝晚期,民国时进行过修葺,2004年由祥云县人民政府再次修葺。整个建筑由观音阁及南北耳房、南北厢房、面殿、文昌阁及南北耳房组成,占地面积约651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58平方米。观音阁为三开间三重檐小青瓦八角攒尖顶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下层三开间,二层正方形三开间,三层为八角形,顶为陶葫芦宝顶。南北耳房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建筑,与南北厢房组成两个小院落。南北厢房为三开间单檐硬山顶木结构二层建筑。文昌阁与观音阁相对,为三开间重檐小青瓦歇山顶二层木结构阁楼式建筑,文昌阁南北耳房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建筑,与南北厢房组成两个小院落。刘厂观音阁,整个建筑群形成一个四合五天井的格局,布局严谨、建筑秀美,是当地最具特色的古建筑,对研究清代西南地区的建筑、宗教、历史、……[详细]
    彝文碑刻摩崖
      楚雄州境内的摩崖很多。但彝文摩崖仅发现元谋江边乡卡莫彝村帝,当地人称“石城花园”的岩壁上有一处,摩崖共120字,内容主要是李氏家族的发展历史。卡莫崖未注年代,近旁刻有“环洲主人”和“环洲居主人”字以及题于清康熙年间的八道汉文七言绝句。彝文碑刻主要存留于武定、元谋、双柏等县。据勘察,武定县有彝文碑刻424块、元谋县18块、双柏县7块,彝文碑刻共有碑、山碑和界碑3个种类。墓碑占彝文碑刻的绝大部分。其碑文因墓形制不同而有所差异。“一开式”(独门墓)的碑文有全为彝文,也有彝汉文同碑;“三开五滴式”(三门墓)则左碑多刻彝文墓志。碑上铭文最多600余字,少则50字左右。据目前所发掘,年代最早的为乾隆四十二年(1777),最晚的为1939年。山神碑来文碑刻中数量不多,具代表性的有两块,一是武定县东坡乡矣赤……[详细]
    海口川字闸
      川字闸原名屡丰间,,又名白鹤梁。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是一座以闸为主桥闸结合的多孔石拱桥。闸分为三,分跨于被大小中滩分隔形成的海口河三股河道之上,故通称川字闸。海口河是滇池唯一出水河道,有滇池袁钥之称。为了排水通畅,自元代平章政事赡思丁,赛典未委派巡行劝农使张立道负责疏浚海口河开始,每隔数十年,官府就要征调劳力,大规模疏浚海口河。川字闸(屡丰闸)建成以前,每当大规模疏浚,人们均先筑坝断流,待施工完毕后再挖坝泄水。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疏浚海口河后,河床降低,河中的两个石滩露出水面,将河水一分为三,形成川字型河道。川字闸(屡丰闸)原闸全长109米,共21孔。桥面宽3米,两旁设拦马石,可以供人马通行。桥闸每孔两侧桥墩设沟槽,可启落木板。大规模疏浚海口河时,即用双层木板夹土阻……[详细]
    大德寺双塔
      大德寺双塔位于昆明五华山东侧的祖遍山巅,今平政街大德寺内。1983经昆明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市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它同东、西寺塔一样,是昆明古老文明的象征。大德寺双塔建于明成化十三年,形制仿西安小雁塔,位于大德寺接引殿和大雄宝殿之间,两塔高21米,东西相距27米,均为密檐实心方塔,塔身每层四面均有佛龛,供奉佛像,并嵌有碑记。全塔朴素无华,自然庄重,五百余年来,历经沧桑,依然如故。双塔是昆明市区内著名古刹———大德寺的佛塔。建塔之后,大德寺又因塔得名,并称双塔寺。大德寺所在的祖遍山,是景致极幽奇之地。山上古柏森森,翠荫蔽日,登临其上,城郭千家,山林秀色,滇池碧波,一览无余。明清两代,迭有修葺,成为昆明市区较大的佛寺之一。与寺西的盐龙祠,寺祠相连,前来烧香拜佛者及游览观光者终年不息,成为香火甚旺……[详细]
    钟山人民英雄纪念碑
      钟山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罗平县钟山乡狗街村东北50米处的小山包上。碑坐西北向东南,总占地面积163.2平方米。纪念碑由基座和碑体组成,碑体为石灰石质地。碑身高2.9米。碑顶置五角星,高0.4米。碑身分两层,上层为圆锥刹状,顶置红五角星,四面均阴刻“为国牺牲永垂不朽”8个大字,临摹毛泽东书体。下层为高1.5米、边长0.8米的四边形方柱,四面楷书阴刻碑文、题款和年月日。碑基座四周中部均施7级青石台阶,沿边置高1.1米的条石护栏。1986年纪念碑前大门口处刻立4通罗平县钟山乡革命斗争简史碑和3通钟山革命烈士名录碑。7通碑并列矗立,通长6米、高1.5米、厚0.4米。2006年5月30日,在纪念碑南4米处立长方形石碑1通。碑身高1.6米、宽0.74米、厚0.13米,隶书阴刻钟山乡为国捐躯的烈士英名。碑座……[详细]
    大理玉皇阁
      巍山县境内有多处玉皇阁,但以巍宝山的玉皇阁最为壮观。原明代晚期的玉皇阁位置在三皇殿左下方,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重建时迁移到今天的新地址,在灵官殿的背后。玉皇阁依山而建,层层而上,每层以三路石级相通,共42级,由四圣殿、三师殿、吕祖殿、依云阁、弥罗上宫(圣父母殿)等组成,是巍宝山所有殿宇中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早的殿宇,内供奉天地水三官、吕祖、财神等。玉皇殿内玉皇大帝塑像的天花板上绘有10幅彩色图案,其中9幅是彩龙图,另一幅是著名的道家“水火匡廓图”,具有很高的宗教研究价值。“水火七廓图”采用黑白两种颜色绘制,用宽细线条合半交错的手法绘成,既不同于太极图,也不同于八卦图。它源于后汉(公元947年~950年)巍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是道士妄想-长生不老丹的药方示意图。后来产生的太极图……[详细]
    官渡少林寺
      昆明少林寺位于昆明市官渡区官渡古镇中心,以金刚塔为核心,由妙湛寺古建群、法定寺古建群、土主庙古建群、观音寺群建群、金刚塔周边的文化广场以及妙湛寺古建群北面、西面待建的禅堂、讲经堂、念佛堂、演武厅、博物馆和位于官渡镇内的昆明少林文化国际学院(原先锋中学)组成。2008年11月24日,昆明市官渡区与嵩山少林寺在少林寺藏经阁签署了托管协议,约定少林寺将以派驻僧团的形式对昆明妙湛寺、法定寺、观音寺和土主庙等四所古刹进行托管,并给出一定空间,用于少林文化在此地的传承、发展过程中的建设。这是少林寺历史上首次对其他寺庙进行托管,这个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云南少林”的应运而生。2008年12月13日,少林将派出十几名僧人,携经书和少林禅、武、医宗,入住四座古寺。正如当年佛法东来一样,少林寺的托管除了为四座古寺……[详细]
    大古城魁阁
      大古城魁阁(云南大学社会系研究室旧址)魁阁位于大古城(旧称伽宗城)中部,坐北朝南,为三重檐四角攒尖土木结构琉璃瓦屋面建筑,高13.4米,屋顶造型独特,线条流畅,陡而复翘,宛如古代武士头盔,整体造型在云南极为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古建艺术价值。魁阁图样由邑人赵凤兆赴任陕西褒城县知事时提供,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呈贡县赵怀锷主持倡建,民国十一年(1922年)重修。大古城地杰人灵,明末清初曾出了一位名满江南、著有《南来堂诗集》的高僧读彻(赵苍雪,墓葬今江苏中锋寺)。抗战时期,1938年到1946年,魁阁曾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主持云南大学社会系研究室工作的地方,他与陶云逵、张之毅等一批学者在此一道深入呈贡、禄丰、易门、玉溪、大理等社区进行调查,探索和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及设计战后中国的重……[详细]
    昆明文庙棂星门
      昆明文庙棂星门位于人民中路文庙旧址内。昆明文庙始建于元至元十一年(1274),其地址在“城中之北偏”翠湖东南今登华街下段。明万历四十年(1613),搬迁至长春观(今文林街天君殿巷附近)。康熙二十九年(1690)重建于文庙街今址。清代的昆明文庙既是一座典型的、形制完备的儒家建筑群,“殿、庑、门、堂、斋舍、祠宇,诸所具备。”府县两级儒学,均设其中。现古建筑仅存棂星门、礼门、义路坊和泮池等。棂星门,本为祭天的礼制性建筑,文庙中的棂星门表示像尊天一样尊孔。昆明文庙棂星门为四柱三门花岗石建筑,高5米、宽10余米,平顶,中置葫芦宝顶,抱鼓石夹冲天柱。中门稍高,枋额高约1.5米,分为三格,中格镌刻楷书“棂星门”三字,左右两格彩绘图案,门下加有蟠龙抱柱两根,抬双龙望日枋梁。“礼”和“义”都是儒家倡导的为人准……[详细]
    奎香烈士陵墓
      奎香烈士陵墓195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六军侦察营(代号“王殿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游击纵队第六支队威宁游击团,奉命赴彝歼灭逃跑暂驻彝良角奎的-宋希廉部队第二军七十六师张桐森残部。1月16日发起战斗,敌死伤甚重,举白旗投降;我军牺牲副排长席寿慕以下29人。29位烈士被安葬于创业山烈士陵园。2003年春陵园内又安葬革命先驱刘平楷的衣冠墓。1951年7月21日夜,土匪300多人包围住在小草坝街禹王庙里的17名解放军战士和工作队员,用枪弹扫射和放火烧庙,我军在班长姚国荣指挥下奋勇还击,在突围中缪福昌等3人牺牲,11名战士被土匪抓住残酷杀害。14位烈士被安葬于小草坝烈士陵园。原在火烧坝的黄河烈士墓迁于其中。红二、六军团过奎香时有3位掉队战士被坏人杀害丢入坪地一洞中。上世纪70年代有关部……[详细]
    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三支队队部旧址
      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三支队队部旧址简称边纵三支队队部旧址。位于陆良县龙海乡小寨村委会小寨村71号。旧址房屋坐西北向东南,由正厅、东西厢房、院墙及大门组成三合院建筑,占地面积294.96平方米。旧址房屋为重檐硬山顶穿斗式砖木结构。正厅5开间(其中1间已拆毁),通面阔15米、进深7米。东厢房2开间,通面阔8.3米,进深5米。西厢房2开间,通面阔5.4米、进深4米。院墙长6米、高1.4米、厚0.6米,青砖砌筑。大门开在院墙与东厢房交汇处。高1.9米、宽1.2米。门顶上方置两坡瓦屋面,呈三角形,中央用混凝土镶嵌一红五角星浮雕图案。门前设5级石质台阶。房屋建于中华民国初年,为开明人士李标堂的住屋。1947~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三支队队部驻此。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三支队的前……[详细]
    杨氏宗祠名人题刻
      杨氏宗祠名人题刻,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城东60公里的平川镇盘谷村。杨氏宗祠始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竣工。杨氏宗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380平方米,建筑面积837平方米。现存祠堂、东、西厢房、过厅、百岁亭等建筑,其中百岁亭是宗祠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氏宗祠题刻保存有蒋中正、胡汉民、于右任、李根源、谭泽闿、蔡元培、朱培德、章炳麟、袁嘉谷、陈荣昌等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政治人物、文化名人和云南本土的诸多文化名流等50余人的题刻,是云南省迄今民国时期要人题刻保存最多、最集中、最为完好的一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杨氏宗祠题刻的作者有许多题刻均出自书法造诣较高的名家之手,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同时还集隶书、楷书、行书等多种字体和汉、满、蒙、回、……[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