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旅游

广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番禺莲花塔
  明番禺莲花塔原名文昌塔,位于广州市番禺莲花山。据清乾隆年间《番禺县志》载:“明时有南海庞端业生员郭等冒认税山,招商开采,伤地脉,人文罹厄,万历四十年(1612年)邑举人李惟风、刘如性、林彦枢、崔知性、梁瑛告官封禁,复建浮屠其上,今呼石砺塔”。因塔雄据珠江口,外来船舶以此为航标。塔平面呈八角形,青砖砌筑,为壁内折上楼阁式塔,外观九级,内分11层,高48米,每层平座和腰檐均用菱角牙砖叠涩挑出。柱梁、额枋均涂朱红色。首层外边长3.6米,内边长1.24米,西北方向设门。每层有收分,高宽递减,壁内砖砌宽0.73米的步级螺旋而上,每层开有门通风采光。原塔每层楼板为杉木。1981年旅居澳门同胞何添、何贤昆仲捐资修缮,1983年竣工。每层复建了楼板。塔檐改用绿琉璃瓦、瓦当及滴水,角梁下悬挂铜钟。塔心柱改为……[详细]
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旧址
  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旧址是大革命时期越南革命者胡志明(后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主席)领导的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的机关所在地和第一、第二期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上课的地方,位于广州市文明路248号、250号(原13号和13号之一),建筑面积387平方米。旧址原为民居,建于20世纪20年代。1924年11月,胡志明从莫斯科来到广州,公开身份是苏联顾问鲍罗廷的翻译。胡志明寻求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为建立越南共产党做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925年6月,他以“心心社”为基础,创建了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越南共产党的前身),并开办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提出了推翻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组织工农兵政府,联合各国的无产阶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政治纲领。200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详细]
广州简氏祖祠
  简氏祖祠 位于广州市盘福路第27中学内,为纪念简文会而建。原简氏祖祠在中山五路桂香街,规模较小,后在简照南兄弟(南洋烟草公司董事)倡议下,迁建于现址,1933年动工,1936年落成。1947年在该址创办众贤中学。宗祠坐北朝南,中轴线为主体建筑,两侧以青云巷相隔为偏间,深三进,建筑面积1481.84平方米。头门面宽三间14.45米、进深二间9米,大门上镶嵌“简氏祖祠”石匾,硬山顶,碌灰筒素瓦,绿琉璃瓦剪边。正脊、垂脊饰已毁。中堂面宽三间14.45米、进深三间14.15米,梁架高竣简洁,前廊梁架雕有纹饰,硬山顶,瓦顶陶塑及垂脊饰已毁。后堂面宽三间、进深三间13.4米,硬山顶,脊饰已毁。简文会,广东南海人,南汉乾亨二年(918年)殿试,中状元。其人耿直不阿,官至尚书右丞,政绩卓著,后在宫廷政变中挺……[详细]
杨匏安故居
  杨匏安故居位于越秀区越华路116号,省轻工业厅大院内广东制糖机械厂劳动服务公司办事处的巷里,原为香山县今属南屏北山杨氏家族在广州设立的宗族祠,亦是杨氏子弟到广州读书的邸舍,该祠原为一座二进的坐北朝南建筑,面宽约13米,上挂有“泗儒书室”横匾,前座与后座中间的天井两旁均有厢房,厢房上有0,右侧厢房外有附祠,但现仅存前座,还增加了临时建筑,与其原貌相去甚远。杨匏安民国七年(1918)举家迁至广州,住进杨家祠,开始在广州宣传唯物论和社会主义。杨匏安的著作介绍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和政治经济学,在社会上很受欢迎。杨家祠就成为杨匏安活动的主要场所。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刘尔崧、冯菊坡、杨殷、苏兆征等人经常到此开会,研究工作。此后,刘少奇、张太雷、李立三、穆青等共产党员亦经常到此研究党在广东的工作。杨……[详细]
云从龙夫妇墓
  云从龙夫妇墓位于广州市五仙桥白云山麓马岭。原墓园甚宽广,有墓道、石人、石马、荷池,现已不存。现墓园面积3000平方米。云从龙与夫人许氏合葬墓为1985年重修的圈椅形墓,宽16.3,深11米,当中嵌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重修的墓碑。墓前有新建的凉亭。原建于民国初年的碑亭中,在墙壁上嵌有族人修墓碑和历代广东省地方官府关于保护墓园的布告碑共6方。墓道东西各有一座牌坊,坊额正面文字为“元参知政事云公墓道夏同龢题”,背面因年代久远,字迹不清。云从龙(?~1296年),字无心,号维山。蒙古族人。祖籍陇西(今甘肃陇西县)。宋景定三年(1262年)进士。据记载,先后4次在广东为官。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为广东琼州安抚使,定居文昌。至元三十年授资善大夫湖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元贞元年(1295年)授征南……[详细]
黄埔古港遗址
  黄埔古港码头所在的黄埔村位于海珠区,北临新港东路,南隔黄埔涌与仑头相望,西临东环高速公路,东隔珠江与长洲、深井相望。黄埔古港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自宋代以后,黄埔村长期在海外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南宋时此地已是“海舶所集之地”。黄埔古港地区分为四个功能区,即纪念展示区、古港公园区、栈道餐饮区及村头广场区,集展示、传播、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公园型景区”。其中纪念展示区由黄埔税馆、永靖营(兵营)、买办馆、夷务所和展示街组成。黄埔税馆是整个建筑群中的重点。兵营处设有营房、瞭望台、兵器架等黄埔古港位于今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东路琶洲街黄埔村。从西边公路入村。一座高耸的金碧辉煌的现代牌坊迎面矗立。上刻“凰洲”两个大字。村之南边紧靠珠江支流也有一座刻有“凤浦”二字的彩牌坊。原来传说古时有一对凤凰……[详细]
沙湾三稔厅
  广东音乐发源地纪念馆—“三稔厅”,位于北村安宁西街7号,建于清嘉庆年间。晚清至民国历时百年之久,三稔厅成为广东音乐界、曲艺界精英荟萃之地,成为广东音乐发源地——沙湾的音乐厅。沙湾的广东音乐名人何博众、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等,藉三稔厅常邀集邑人和省内外音乐爱好者,演奏、研讨、创作广东音乐。《雨打芭蕉》、《赛龙夺锦》等大量广东音乐名曲就是在这段时间面世的。时至今日,三稔厅顺理成章地成为广东音乐发源地纪念馆。通过该馆的展示与演示,可让游客品味原汁原味的广东音乐。地址: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北村安宁西街7号类型:历史建筑游玩时间:建议10-30分钟电话:4000791225官方网站:http://www.gzswgz.com/开放时间:9:30-17:30门票信息:门市价:20.0元联票票价为20元,……[详细]
市桥沙头3号墓
  市桥沙头3号墓位于广州市番禺沙头龟岗东侧。年代属东汉晚期,1993年发掘。该处共发现东汉墓葬21座,均为穹窿顶砖室墓。已对其中的11座进行了清理,出土随葬品400余件。其中三号墓保存较好,规模最大,出土器物最为丰富。墓为单穹窿顶“十”字形砖室墓,南向,由墓道、封门、甬道、前室、左棺室、右棺室、主棺室和壁龛组成。墓室全长8.25米,全用青灰砖砌筑。甬道双隅墙,券顶,前室长3.25米,单隅券拱;主棺室3.9米,单隅直券。后壁有壁龛。比较特别的是壁龛有一窗棂式封门,内外通透,甚为少见。墓葬早年被盗,但随葬器物仍较丰富,特别是在前室东北角的一个陶案上,整齐地放着9个薄胎的铜碗,还出土了陶案3件和1件精美的陶灶、另有不少铜钱残件。其它陶器有壶、罐、四耳罐、瓮、碗、盒、鼎、提筒、簋、釜、耳环、温酒樽、魁……[详细]
玉喦书院与萝峰寺
  萝峰下的玉岩书院为南宁进士钟玉岩读书讲学遗址,并收藏有宋代以后名人的题咏和书刻。主要有宋儒朱熹“忠孝廉节”题字,以及相传文天祥手书的绝句四首木刻和清代郑板桥的春、夏、秋、冬四时画竹刻等。一、地理位置概况玉岩书院位于萝岗区萝岗街道办(前白云区萝岗镇)。初名萝坑精舍,辟于南宋宁宗嘉庆十二年(1219年),是当地进士出身的绅士钟启初所建。入元以后,钟家后人钟复昌(一说钟彰义,是否同一人,待考)又予以扩建,因钟启初字玉岩,更现名“玉岩书院”。钟氏扩书院,延名师,传儒学,旨在振兴闾里。明代民间书院不兴,玉岩书院遂告衰落,进而成了佛教殿堂萝峰寺。在原书院的东侧建起了大雄宝殿及侧殿,其间一墙相隔、一门相通,寺庙和书院形成了既合且分之势。整座建筑倚山傍谷,一字排开。上下两进,横向分东西中三座,结构紧凑,设计……[详细]
广州詹天佑故居和纪念馆
  詹天佑的故居和纪念馆坐落在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古朴的青砖、木趟栊和满洲窗,是一座原汁原味的西关大屋。在纪念馆的旁边,是一所以詹天佑名字命名的小学,一个绿色小花园将故居和学校连接在一起,花园内建有微型的“人”字铁路和“八达岭长城”,这是对“中国铁路之父”的伟大杰作——京张铁路的纪念。詹天佑故居,是普通的清末民初民居式样,加上詹天佑出世时家境一般,因此修复中也强调了西关普通家庭的朴素和静穆。有趣的是,故居的陈设是参照一张在故居封藏了一个多世纪的旧玻璃底片来布置的,摆放有八仙台、几凳、睡椅等老家具,并用屏风把厅堂和睡房隔开。此外,一侧墙上还悬挂着一副对联,上写“幽芳淡冶仙为侣,傲骨嶙峋世所稀”,这是詹天佑的故友给他的语句,也是詹天佑一生的写照。詹天佑故居纪念馆收藏了大量遗物,……[详细]
金锁排灯塔
  金锁排灯塔位于上横档岛东侧金锁排礁(即上、下横档岛之间桥墩下)。该礁石在-战争时称饭萝排,-战争前,林则徐在上横档岛和此礁上与东莞靖远台间安设木排铁链,可开可合,成为虎门要塞拦江截舰的“金锁铜关”,后因在其上安桩建拦江铁排而被后人称为金锁排,面积约0.0004平方公里。在珠江流域一带,小的礁石被称为“排”,大一点则称呼为“礁”,再大点则是像舢板洲的“洲”,之后便依次是“围”“沙”。金锁排灯塔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为当时广州海关建造。初期使用煤油灯作为光源,之后改用乙炔灯。1987年7月改造,方塔上加白色圆形玻璃钢塔,高13米,改用新型灯具。金锁排灯塔是广州最早航海灯塔,对于了解广州航海史的发展进程具有一定的意义1993年3月,由于虎门大桥的桥墩建在金锁排礁上,灯塔被遮挡,故停止使……[详细]
中国共产党广东区执行委员会旧址
  中国共产党广东区执行委员会旧址楼高三层,总面积约700平方米。这里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广东区执行委员会所在地。广东区委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的地方区委之一,管辖区域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南部、香港、云南、贵州以及海南甚至深入到南洋一带,成为当时最大的区委。1924年10月,周恩来回国后接任区委委员长一职,1925年2月,由陈延年担任书记。区委机关设组织部、宣传部、工人部、农民部、军事部、妇女部、监察委员会和秘书处等机构。当年,陈延年、周恩来、彭湃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驱曾在这里办公,领导广东人民开展革命斗争。一楼开有中药铺、杂货铺、鞋铺、小吃店等4个店铺为区委的工作做掩护。1925年上半年,这里专门设立监察委员会,成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地方纪律检查机构,开辟了中共纪检工作的先河。2……[详细]
广游二支队独立一中队队部旧址
  广游二支队独立一中队队部旧址位于番禺区沙湾镇福涌村涌边自然村陈氏祖祠内。1938年11月,广州沦陷。以吴勤为司令的广州地区游击队第二支队(简称“广游二支队”)成立,在珠江三角洲开展抗日武装活动。1940年9月,成立了以中共党员为骨干的广游二支队独立一中队,中队部设于陈氏祖祠。中队长林锵云,指导员黄柳言。随后,上级党组织派谢立全(化名陈光明,公开身份是广游二支队司令部教官)和谢斌(化名刘斌,公开身份是参谋)参加和领导独立一中队的工作,以此为据点,开展敌后斗争。2002年,广游二支队独立一中队队部旧址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从旧址建筑边线外延5米,东、西包括两侧庭院,南侧包括前广场及池塘。建设控制地带:东南至南侧池塘外侧现状路东南边线,东北从保护范围外缘外延约15米,西南至涌边大街……[详细]
何柱彬故居
  何柱彬故居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南村汇源大街12号,建于20世纪40年代,为庭院式青砖混凝土洋房建筑,背北朝南,面宽25.2米,深16.5米,高3层约12米,为使建筑内部通风、采光良好,由东西两幢双层建筑合而为一,中间开一条宽3.4米的纵向走廊相间,第二层天台平铺而过,继于北面一半建第三层。南面,前为深1.4米飘廊,后为厅房,内设楼梯;廊前及整座建筑的大型窗户均安装直径16毫米钢筋作防盗之用,并安装木框玻璃窗门。院门东向,门上有大理石阴刻“仁宝”楷书匾额,下款署:“孙科题”字样(孙科为孙中山先生长子,历任广州市市长,国民党行政院院长等要职);门内为广阔花园,主建筑位于院的西部偏北。20世纪60年代,庭院成为中共番禺县党校校址,70年代初为番禺粤剧团的训练场地,后曾一度空置,至落实华侨侨房政策……[详细]
沙基惨案“毋忘此日”纪念碑
  沙基位于沿江路与六二三路交接处,沙面东侧。沙基惨案是中国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之一。1925年5月,英国和日本在上海镇压-工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共广东区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派邓中夏、杨殷、苏兆征、林伟民、李启汉等人到香港和广州沙面租界的工会以及工人群众中进行-的准备工作。1925年6月19日,香港的海员、电车工人、印刷工人首先-,接着其他行业的工人也纷纷响应,-人数达25万人。工人声明拥护上海工商-合会对五卅惨案提出的17项条件,并针对英帝国主义在香港执行的歧视华人政策提出了“政治自由、法律平等、普遍选举、劳动立法、减少房租、居住自由”六项要求。有10万多名工人在苏兆征等人的率领下回到广州,广州英、美、日洋行和广州沙面租界的工人也加入了-的行列。6月23日,10多万工人……[详细]
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
  植地庄抗日战役纪念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里仁洞村植地庄的垯沙岗,纪念碑后有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墓。建于1956年10月31日,1992年12月重立。坐西北向东南,用花岗岩砌筑平台,平台占地面积为160平方米,碑体分三级,顶部正中用红色花岗岩砌筑四层“梯”形碑座,上面矗立一座8米高的纪念碑,碑身分成四节,逐节收窄,下两节为方柱体、上两节为圆柱体,碑顶部雕饰“宝珠”。在第二节正面中间,竖刻烫金大字“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下款刻“郑少康”。该纪念碑纪念在植地庄抗日战斗牺牲的英烈们,弘扬他们英勇抗日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烈士墓是当地政府为了纪念1944年7月26日抗击侵华日军在植地庄战斗中光荣牺牲的48位英烈们而修建。1993年8月,植地庄抗日……[详细]
越秀山水塔
  越秀山水塔位于越秀山西坡小山岗上,下临解放北路。广州市最早的水塔是1908年建于长寿路的西关水塔,第二座是1928年建于杨箕村石碑龙潭的东山水塔。第三座便是1930年建造的越秀山水塔于抗日战争期间被拆毁,西关水塔于1976年已退役拆除,只有越秀山水塔保存下来,成为广州目前最老的水塔。有关部门准备将越秀山水塔辟为展示广州市自来水发展历史的展览馆,展出过去民间的用水、储水实物和图片,以及现代净水模型和实物。1930年7月广州市政当局决定在越秀山原放午炮的台基上建造水塔。现塔南面石碑刻有“1931年3月1日由市长林云陔奠基”字样。水塔于1931年7月23日建成,1932年4月1日正式启用。水塔的自来水源自增?水厂,塔下廷伸30英寸水管13.7公里、24英寸水管3公里多。因塔顶与城区地面高差达50多……[详细]
陈恭尹夫妇墓
  陈恭尹夫妇墓 位于广州市龙洞祥云岭南麓。墓坐北向南。墓面用灰沙构筑,分坟头、山手和前台三部分。由坟头而下分为四级,坟头用灰沙版筑呈半圆筒状,中间嵌一连州青石大碑,中刻“陈独漉先生暨配湛郭恭人合墓”,楷书,左右两山手间各嵌一黑石碑,右碑中刻“南敬陈公府君墓”,(独漉第三子名适)左碑中刻“十三世祖妣吴太孺人之墓”(陈适之妻)。墓前有三方护墓大碑,分别为“重修陈独漉先生墓碑”,“重修陈独漉先生之墓记”及为保护该墓的“番禺县政府布告”。陈恭尹(1631~17OO年),字元孝,一字半峰,号独漉,广东顺德人。南明桂王授他为锦衣卫指挥佥事,暗中从事反清活动;后隐居,自称“罗浮布衣”。晚年,在广州育贤坊建小禺山舍,以遗民身份终老。其诗多有颂扬抗清志士之作。与屈大均、粱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著有《独漉堂集……[详细]
139、五岳殿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岳殿
  五岳殿位于神岗镇木棉村东阁,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具体始建时间不详,木结构和外观仍保留较好,梁架、斗拱、柱式、出挑、开间等早期建筑构件和风格做法尚存。殿内供奉道教神仙,分别为神话《封神榜》中的五虎将:王飞虎、嵩克虎、文聘、崔英、蒋平,另有水神洪圣、车公、太保、土地等诸神。五岳殿坐西向东,整体建筑坐落在一花岗岩石砌台基上,建筑外观低矮,主体建筑进深二间11.7米,阔三间11.5米,砖、木、石结构,人字顶悬山。第一进石框大门上刻“五囗殿”阴文,落款为“光绪岁次庚寅仲秋吉旦重修”(即公元1890年)。第一进9架抬梁,前后立2根木柱承重,月梁、梁底施雀替。一斗三升斗拱用材粗大,驼峰刻卷云纹。柱为木质圆梭柱,下立花岗岩石柱础。挑枋穿梭柱再穿墙体,下施两跳拱承檐檩,檩条全为圆木。第二进面阔……[详细]
四方炮台遗址
  四方炮台原名永康炮台,在广州城北越秀山蟠龙岗顶。顺治十年(1653年)建,是-战争的重要遗迹之一。因炮台呈四方形,故俗称“四方炮台”。炮台长宽约48、高7米。分外台和子台,设有大小炮22门,其中外台配炮13门,台中的子台配炮9门,是广州城防的更要据点。-战争爆发后,因清政府-无能,炮台被英国侵略军占据,并在此设英军司令部。广州北郊三元里等乡人民同仇敌忾,挥戈御侮,于1841年5月30日引四方炮台之敌至牛栏岗以围歼,翌日数万群众复包围四方饱包,准备全歼敌人。由于广州知府余保纯等投降派因侵略者的请求而向武装群众施加压力,英军才得以解围,逃离四方炮台并退出广州。四方炮台收复后,即进行了修复。第二次-战争时期,这台又遭破坏,现仅存炮台地基。1959年在炮台基下发掘出大炮1门,这门大炮现陈列在广东革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