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西安市旅游

西安市文物古迹介绍

长安博物馆
  长安博物馆位于安市长安区西长安街559号,占地10亩,主体建筑风格独特,融合古今。该馆共三层,一层办公区;二、三层这陈列厅,陈列厅总面积1000平米。院内布局巧妙,绿化整齐。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6000余件,三级以上文物134件。其中一级文物6件,二级24件。年代自新石器时代,至西周、秦、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种类有金银器、玉石器、铜器、铁器、陶器书画等。长安博物馆陈列分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二层为基本陈列,主要依据长安地区的历史发展线索,尽量正确地反映长安在各时期的历史地位,突出表现亮点。基本上陈列内容分为六部分:周都丰镐、宫殿苑囿,宣帝杜陵、城南韦杜、佛教名胜、秦藩世家。周都丰镐表现长安地区历史上的第一座全国性都城,宫殿苑囿,表现秦阿房宫和秦汉时期的上林苑逐步形成唐翠微宫;宣帝……[详细]
“西五台”唐宫墙遗址
  “西五台”唐宫墙遗址古都大酒店的南边有长约500米的一段唐代宫墙遗址,人称“西五台”。唐长安宫墙早在唐末战乱时遭到破坏,加之明代扩建城市,穿越宮城范围,更难留下残痕。但偶然的原因却留下了这段宫墙,这是因为宋代利用这段宫墙为基础建了座安庆寺。这座寺院的佛殿分别建在五座高台上。寺院已成历史陈迹,唐代宫墙因而得以保留却值得庆幸。这里正是唐宫城内宮女们居住的掖庭宮位置。它使人不由得想起“红叶题诗”的典故。相传唐僖宗时,书生于祜在宫墙外的御沟水面上拾得一片红叶,上有题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曰娴: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他赞叹诗句的清新,思慕写诗的宫女,于是他在一片红叶上题诗“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从御沟上游把红叶漂入宫中。后来,宫中放出一批宫女,有人把宮女中的韩氏介绍给于祜为妻。洞房花烛……[详细]
123、芷阳湖
芷阳湖
  芷阳湖位于骊山西侧,距华清池3里的芷阳沟。这里是古芷阳河故道。史载:刘邦和项羽在鸿门会宴,席间逃出,经骊山下,“道芷阳间行”。如今湖边的芷阳村,还能看到后人为刘邦修的庙宇遗址,并流传着刘邦当年过此歇息的故事。相传唐李渊夫人曾在此生下四子李元霸,如今生子的今刚庙还部分残存,芷阳湖岸边不远处还有秦琼的饮马泉。芷阳湖1969年修建为水库,现已开发为骊山景区的一个新旅游点。水源来自上游冷水沟和山谷中积水,湖面长1500多米,最宽处100多米,水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水最深处10多米。大坝在两山之间拦腰断流。登上坝顶举目眺望,芷阳湖景色尽收眼底,湖水碧绿,波光粼粼,两岸高山耸立,湖水夹居其间。仿佛镶嵌在山腰的一面镜子。如登艇向湖心游去,凉风扑面,心旷神怡,湖岸曲折,饶有情趣。源头处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绿……[详细]
郭北遗址
  郭北遗址是一处老官台文化遗址,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北行政村西北约1公里,郭北砖窑场北侧的台地上。遗址南北约280米,东西约210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在遗址南部的断面发现有文化层及灰坑分布,文化层分布不连续,堆积较薄,厚约30~40厘米,呈深灰色,包含有少量红陶或灰陶片及碳粒。南部断面暴露有灰坑等遗迹现象,形制有锅底状、桶状,堆积不甚丰富,包含物有陶片、火烧土块、碳屑、兽骨。遗物主要为陶片,以夹砂灰陶、夹砂褐陶为主,泥质红陶有少量发现。纹饰以绳纹为主,另有少量附加堆纹。可辨器形有敛口折腹罐、短条附加堆纹罐、退化三足瓮、陶支垫等,均为较典型的老官台文化晚期遗存,还发现有少量仰韶文化晚期的折沿罐、敛口钵等。该遗址是一处老官台文化遗址,保存状况相对较好,为研究老官台文化遗址的分布特点、文化面貌提供了……[详细]
鄠邑石龙寺
  石龙寺位于终南山北麓塬脚下,建于大唐初期,原名千佛寺(户县文物志)有载,占地百余亩,建筑宏伟,僧众信徒众多,香火旺盛,乃终南山下驰名大寺之一,至今还有一尊石雕释迦佛像。千百年来,历史多变,几度兴衰,新世纪2001年,江苏高僧上澌下空老和尚来此,观古寺依山临水,风景秀丽,且有龙、龟二石形状奇特,并有传说,而槐林浓郁,环境优雅。决定重建古寺,老和尚乃印祖依法弟子,一生落实印祖教诲“老实念佛,莫换题目”“优化对自己说”。在2006年91岁时,预知时至,显大瑞相,放光明,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广大信徒无不敬仰赞叹。目前石龙寺已成为佛教活动场所的文明模范寺院,规模逐渐扩大、规范化。现将筹建通往环山旅游路的佛光大道。我们将会把石龙寺建成一个人间极乐净土道场,-利生、祥和社会的圣地,升华道德净化心灵的宝所。景……[详细]
秦二世胡亥墓
  胡亥即秦二世,据载公元前207年(二世三年)权臣赵高胁近秦二世自杀,以庶人仪葬于周杜国属地,即秦时的洲地,在今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曲江池村南缘台地上,俗称”胡亥墓”。秦二世胡亥墓坐落在原坡地带,环境幽僻,迥异于秦汉以来高峻宏伟的帝王陵墓,同附近的杜陵、少陵相比,殊感逊色。整个陵园占地20余亩。正南是一座朱门红柱卷棚式三间进深的山门。门额正中高悬一块“秦二世皇帝陵园”的黑色金字大匾。穿过山门拾级而上,是一座秦代建筑风格的硬山式大殿。面积约184平方米的大殿内,陈列着“指鹿为马”的塑像群。2米多高的胡亥、赵高、子婴、阎乐等5个人的彩色立体像,塑造得神态逼真、栩栩如生。大殿的后面就是胡亥的陵墓,墓为土筑圆形,封土堆直径二十五米,高五米,直径25米。墓北有石碑一座,高三米,宽九十八公分,厚二十八公分。……[详细]
汤峪河栈道栈桥遗址
  汤峪河栈道栈桥遗址位于蓝田县汤峪镇汤峪河上游两岸,在近20公里的范围内共发现栈道、栈桥遗址13处。斗井沟口栈道遗址现仍有部分在沿用,其他栈道、栈桥均已不存,仅存栈孔,个别栈孔中残存有石条,栈孔数量从5个到83个不等,栈道长度从4米到70米不等。栈孔距现河床高度0.5米至5米,孔间距0.4米至1米,多在0.8米左右。栈孔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圆孔直径14~18厘米,深度15~20厘米;方孔边长14~16厘米,深度15~22厘米。在发现的栈道中,以汤峪河东岸崖壁的汤一村大槽口栈道遗址规模最大,残存栈孔80余个,长度70米,西部为单排栈孔,东部为上下两排,排间距1.5米。在个别栈道遗址附近还发现有明清时期行人留下的摩崖石刻。汤峪河栈道栈桥遗址规模宏大,分布较为集中,保存状况较好,为研究汤峪河上游地区……[详细]
怀珍坊遗址
  怀珍坊遗址位于蓝田县鲸鱼河北岸的怀珍坊村,属商代二里岗上层时期遗址。1973年发现鼎、戈、钺、刀、斧、锯等商代铜器;1978年、1982年西安半坡博物馆和蓝田县文化馆发掘282平方米,其文化层厚0.4~1.4米。发掘大量铜渣,多夹杂着燃烧过的木炭碎块及草泥红烧土块,说明这里曾是一处冶铜作坊。发掘包含物丰富的灰坑七个;无葬具、随葬品极少的长方形竖穴墓五座,墓葬为仰身或俯身直肢葬,说明死者身份较低。出土的铜器有戈、镞、刀、钻、锥、饼、环等,石器有铲、刀、镰、凿、钻帽、镞等,骨、蚌器有镞、锥、笄等,陶器有鬲、鼎、盆、罐、瓮、碗、豆、簋、大口尊、网缀等。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泥质的灰、黑陶次之;制法多为轮制;纹饰以细绳纹为主,圆圈纹、同心圆纹、涡纹、方块纹、麻点纹、饕餮纹、夔龙纹较少;火候除炊器外,一……[详细]
户县钟楼
  户县钟楼位于县城四街中心。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仿西安钟楼格式。原名文昌阁。清康熙二十年(1681)重修。乾隆十年(1745)重修后称大观楼。又以位居四街中心,群众习惯称中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49年修东北角台座;1957年大修,亮椽揭瓦并油漆;1980年加固重修楼座;1981年彩绘外部。大观楼基座一层,楼阁二层。结构为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顶。总高24.55米,基座高6.40米。四周洞口题字东“迎旭”、南“览胜”、西“瞻紫”、北“拱极”。现存清乾隆李文汉《重修大观楼记》石碑一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钟楼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365),知县张宗孟在重修县城并新建四门城楼时,言其“城楼列峙,中心无主,必致地脉散也,人文不振,议建文昌阁于城之中,以镇之。”供奉文昌,故始名文昌阁。因……[详细]
户县文庙
  户县文庙位于户县东街近钟楼处路北。现为户县图书馆、文管会等机关驻地。创建于明洪武(1368~1398年)初年,以后屡有修茸或扩建。户县文庙现坐北面南,进深168.5米、前宽36米、后宽38.5米。旧有建筑照壁、牌楼、棂星门、泮池、名宦祠、乡贤祠、两庑、训导宅等均已拆除改建,现大门内图书馆系用西街武庙及原县署大堂的材料改建。现存古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有:献殿(戟门)五间六楹,进深9.04米、面宽17.17米,悬山顶,五脊六兽,斗拱用麻叶头;大成殿七间八楹,进深12.33米、面宽22.06米,歇山顶,九脊十兽,平伸科出一挑三踩,角科斗拱出角昂、龙昂;明伦堂五间六楹,进深13.2米、面宽19.76米,悬山顶(1984年东山墙重修后外观已呈硬山式),五脊六兽,平伸科出两挑双下昂;崇圣祠楼上的尊经阁三间四……[详细]
灞源革命纪念馆
  灞源革命纪念馆位于西安市蓝田县,年代为近现代,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西安市文物保护单位。灞源革命纪念馆蓝田县灞源镇青坪村。灞源镇是西安市东部最边缘的乡镇,位于蓝田县城东30公里的秦岭腹地,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镇,是古时候秦岭以东南由湖北、商洛进入渭南、西安的重要交通枢纽。这里是红色革命老区,在这里诞生了蓝洛地区第一个红色革命政府——蓝洛县人民民主政府。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曾是蓝洛地区革命斗争的策源地;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灞龙庙围歼战得到了灞源人民的大力支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汪锋等同志曾转战这里,并留下光辉的足迹。在建立新中国的斗争中,以杨天智为代表的灞源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英烈们用壮烈的青春,用生命的鲜血谱写了灞源现代革命的不朽篇章。2016年4月,西安市党史教育……[详细]
长安大兴国禅寺
  大兴国禅寺(原大兴国寺),位于长安西部兴隆乡,东甘河村东一华里处。据《咸宁志卷七词》记载,大兴国寺始建前曾是唐太宗的练马场,唐贞观元年(公元六二七年)建成兴国寺。寺南是堰渡村,北至侧坡村,全长五华里,有殿36座,僧人百余位,属皇家寺院。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与魏征等于兴国寺「显德殿」议治国方略,提倡「偃武修文」,遂亲赐修建大兴国寺。唐时寺院规模宏大,有「老和尚骑马关后门」之美谈。唐永徽元年(公元六五○年),薛刚因反唐曾藏身于寺内,寺西侧有瓦碴塔,高数丈,唐高僧玄奘法师自洛阳二次来长安,曾投身寺内并从瓦碴塔西行,所以该寺又以「唐僧取经第一站」而闻名于世。兴国寺在历史上曾几遭破坏。首次为宋末战乱所焚,清乾隆五十二年重建。同治年间因-又毁之一炬,第三次清光绪年间,由当地乡绅发心联合附近三十三村再建兴……[详细]
133、王季陵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季陵
  王季陵位于西安市鄠邑区玉蝉乡陂头村西南,东距渼陂湖约500米,传说为周文王之父季历之墓。季历系后稷13世孙,太王古公亶父第三子,时周族渐兴,向东发展,季历之兄太伯、虞仲逃躲至荆蛮,文身断发,让出首领地位。季历继位后,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归顺,周族强盛,号称“西伯”。后季历为殷王文丁所杀。武王灭殷建周后,追封季历为“王季”。现王季陵封土呈覆斗形,东西长41.4米,南北宽31.8米,高12 .21米,陵园总面积为7000平方米。其地上建筑早年已毁,惟于封土南约200米处尚存土阙两座,高约5米,间距75米左右。陵前西侧曾出土大量秦汉瓦当等建筑材料,说明曾有过一定规模的殿堂建筑。封土前有清初陕西按察司佥事张宗孟撰文碑及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碑石各一通。封土南200米处尚存土阙二座,高约5米、……[详细]
井勿幕墓
  井勿幕墓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上塔坡村西北150米,北10米到村中骨灰堂、西边20米到厂房,南30米到西部大道,东为耕地。据1988年普查资料:其墓墓面向东南,封土圆丘形,底径约6米,高2.5米。原墓碑、石供桌均毁于60年代。1981年10月重立硬山顶砖碑楼1座,内嵌青石碑,高2米,宽0.8米,碑身仅刻“井勿幕先生之墓”七字及“1981年10月立”年款。今普查,存在一硬山顶仿古砖碑楼,通高3.5米、长1.53米、厚0.72米。劵门高1.95米、宽0.82米、进深0.26米。碑上刻有:“井勿幕先生之墓,一九八一年十月重立”。碑楼前有一供桌,长方形青石质,长0.95米、宽0.55米、高0.63米。封土长7米、宽6米、高约3米,正面浮雕有花卉。井勿幕为陕西地方名流,辛亥革命先驱之一,为辛……[详细]
西安福宝阁茶楼
  宝阁茶楼座落于西安市中心德福巷首66号,距钟楼、鼓楼、城墙200多米,交通便利,环境幽雅,闹中取静,是都市人休闲的好去处。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一楼“聚福厅”由演艺亭、长廊、软包间组成,帷幔低垂,竹亭错列,喷泉环绕,古筝悦耳。二、三楼是徽派风格的小院和各具特色的小包间,“淑雅轩”、“玉人坊”、“秀水轩”是女性温馨的小天地,日式、欧式、泰式包间自然是感受异域风情的最佳去处;四、五楼是多功能大厅、创作室和按四星级标准配置的客房.福宝阁茶楼错落有致地安放着颇有收藏价值的茶书茶画、明清家具、屏风铜饰、陶瓷钱币、精巧古玩。别开生面的“大唐茶艺”表演使您能在品茗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在这里,舒适的环境、柔美的灯光、温和的色调让您感受那一片温馨和宁静;美丽的茶艺小姐为您奉上茶汤,让您领略绿茶的鲜爽,红茶的醇厚……[详细]
鸿门宴遗址
  鸿门宴遗址位于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距秦兵马俑博物馆2.5公里,是骊山风景中最北的旅游点。它南依骊山,北临渭河,地处潼关通长安之要道,遗址前横着一公里长的峭塬,中间象刀劈似的断为两半,南北洞开,犹如城门,鸿门因此而得名。1985年当地政府在鸿门宴原址上建成了“鸿门宴文物管理所”,修复了“古宴台”,仿置了军帐,建筑了南北展厅和标志碑等。现存遗址用青砖砌成,十米高的旗杆上飘扬着杏黄色的帅旗,台子北面建了一座蒙古包似的军帐,门口高挂“楚高军旗”,帐内模拟当时的宴会场面,军帐用玻璃钢制成,里面塑有“项庄舞剑、樊哙闯帐、沛公逃席、范曾长叹”等场面,将鸿门的紧张气氛表现的淋漓尽致。相传,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刘邦先进关中,打败秦军,俘虏子婴,驻军灞上;而势力强大的项羽后进关中,驻军鸿门。项羽从谋士范曾……[详细]
圜丘遗址
  西安圜丘遗址位于陕西师范大学南区校园内,原为师大体育学院所在。圜丘遗址,又名天坛或圆丘,元代以后始称天坛。西安圜丘初建于隋,唐代沿用了300年,比北京天坛早一千多年,是唐代祀天礼仪制度的重要实物证据,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1957年圜丘遗址被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持了对圜丘遗址的发掘工作。遗址高约8米,为四层素土夯筑圆坛,白灰抹面,底层直径54米,第二层约40米,第三层约29米,顶层约20米,各层高1.5-2.3米不等。每层圆坛都设有十二陛(即上台的阶道),均匀地分布在圆坛四周,呈十二辰分布。午陛(即南阶)比其余十一陛宽,是皇帝登坛的阶道。圜丘遗址为唐代祀天礼仪制度提供了实物证据,也为研究我国礼仪制度的演变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提供了第一手……[详细]
丹凤门遗址博物馆
  丹凤门遗址博物馆位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南侧,里面保存了大唐时期的丹凤门门阙墩台遗址。另外还有当时的建筑材料如长方砖、方砖、板瓦、筒瓦、瓦当、鸱尾、铁钉、石夯锤等,及碗、罐、器盖、盅、枕、瓮、钳锅等日用器物。丹凤门是唐长安城的主要建筑,是大明宫的正南门,皇帝出入宫城的主门。此门共开设五个门道,上建有门楼,皇帝登基后多在此门楼宣召大赦天下,有时也在此举行册封、受贡等朝会活动。新建的丹凤门并非复建,而是钢结构上挂上板材做成的模型。此楼为三层框架结构,内部即是以原丹凤门遗址为主的博物馆,城楼上用以开展各种仪式活动。地址:西安市新城区自强东路585号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南侧类型:古迹博物馆游玩时间: 建议15-20分钟开放时间:9:30-18:00(17:00停止售票)门票信息:无需门票。包含在大明宫国……[详细]
蓝田大福和尚碑
  蓝田大福和尚碑唐代“大福和尚碑”,在蓝田县厚镇东嘴村原空寂寺内。寺毀碑存。碑全高约5米,碑首高1.25米,碑座高1.20米,碑峰高2.55米,宽1.20米,厚30厘米。碑座龟形,碑首呈半圆形,碑额正中篆写“大唐故大福和尚砷”。阴面有线刻佛像。碑文2l行,每行60宁,全文共1228字。记载着大福和尚的生平事迹。阴面记载着渭南、蓝田两县知县把附近土地强迫划归空寂寺耕种的告示和七十多个给大福和尚立砷者的姓名。砷立:于唐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尚书员外郎陆海撰,安国寺沙门翟嵩书,刻字比丘实悟”。碑首雕刻。盘龙活灵活现。碑文行书,书法颇佳,大有李北海笔意。宋代陈思《宝刻丛编》、《京兆金石录》、王志沂《石刻题跋索引)、《关中汉唐存砷跋》、新风权《关中金石文字存佚考》等,均记载有此碑.清年初此碑被……[详细]
西安化觉寺
  西安化觉寺历史悠久,始建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的维修扩建,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巨大古建筑群规模。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汉文化的有机统一,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具特色、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清真寺之一。全寺布局呈东西向长方形,南北宽约50m,东西长约250m,建筑面积约6000m2。全寺分五进院落,每进庭院均为四合院模式,由楼、台、亭、殿组成。其庭院布置可以说在中国清真寺中别具一格,与阿拉伯风格的堡垒式清真寺风格迥异。台湾著名作家柏杨称其为“世界上唯一中国式伊斯兰寺院”,它以清真寺的“另类”风格在中国清真寺中独树一帜。西安化觉寺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中国宫殿式古建筑群,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结晶,不仅是回族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汉族和阿拉伯民族的历史文化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