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昆明市旅游

昆明市文物古迹介绍

居仁巷傅氏宅院
  居仁巷傅氏宅院位于五华区居仁巷,坐北朝南,1927年由火腿商人傅泰之所建,建筑引入了西方建筑元素,整个宅院内门窗雕刻精美,彩绘华丽,是一所不可多得的玲珑宅院。该宅院平面为传统的“三坊一照壁”,主体为土木结构。正房三间,进深两间,三层,重檐硬山顶,隔扇门,前檐设廊。檐下花枋、抱头梁、垂柱均有沥粉贴金的精美木雕。耳房三间,设檐廊,压花玻璃木槛窗。平顶露台上建有单檐四角攒尖顶亭阁。照壁瓦顶之上置宝瓶栏杆,内侧置古典欧式风格石券门厅。在昆明地区近现代传统民居中,傅氏宅院是比较独特的一座。在占地仅170平方米面积上,建造者将古典与现代,传统与西式、住房与亭阁融为一体,富有想象力和营造技巧。2006年因旧城改造迁移30米。2002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2月17日,被公布为昆明市第七批市级文……[详细]
大板桥龙泉寺
  大板桥龙泉寺位于昆明市官渡区大板桥街道办事处,距昆明城约20千米。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至二十二年(1379—1389年)间。因寺前龙潭得名。龙泉寺历经多次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改革开放以来当地群众集资逐次修葺一新。《大板桥地名碑》指出,大板桥系宝象河上有五孔石板桥得名。《大板桥村志》指出,作为区域行政中心,有板桥驿、板桥里、板桥堡、板桥乡、阿拉公社、板桥公社、大板桥镇、大板桥街道办事处之谓。附:龙泉寺龙潭归属宝象河右岸支流槽河水系。槽河发源于一撮云山北麓大龙潭村,向北转南过野鸭湖(天生坝水库),于小康朗入落水洞,自黄龙潭复出,再纳青龙潭水,向南纳龙泉寺众龙潭之水后称槽河,于明应寺附近汇入宝象河。据河湖普查资料,河长22千米,集水面积96.8平方千米。……[详细]
昆明地藏寺
  地藏寺又称佛严寺,位于太华山上,居西山群蜂之中,森林茂盛,为西山最高峰,海拔2500米。它始建于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为梁王甘麻刺创建。云南禅宗的开山第一祖玄鉴(又名无照)常在此讲经说法。后改称为太华寺,被明黔国公沐英奉为家庙。明末被毁,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总督范承勋重建。大悲阁在咸丰年间遭战火烧毁,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又重建。寺坐西向东,沿中轴线有石牌坊、天王殿、大雄宅殿、大悲阁、缥渺楼、水榭长廊等主要建筑。其建筑沿山势层层构筑,左有明镜轩,右有思召堂,东南有望海楼。整座寺院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左、右有游廊与亭、阁、楼、台相连,气势非凡。寺内花卉园林相间,素以花木繁茂著称,有玉兰、山茶、梅花、杜鹃、丹桂,四时花开,姹紫嫣红,环境清幽,独具中国寺庙园林的特色。 ……[详细]
丹桂村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与金沙江皎平渡口
  丹桂村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与金沙江皎平渡口丹桂村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位于寻甸县柯渡镇丹桂村195号。原为丹桂村民杨家郎(曾参加北伐并担任过营长)的宅院,占地面积591.49平方米,建筑面积880.11平方米。1935年4月,中央红军第1方面军军委纵队和1、3、5军团于4月28日由马龙进入寻甸。4月30日,中央军委纵队经可郎河进入柯渡坝子,行程约70公里。中央军委总部住在丹桂村何本恩家四合院里。周恩来、朱德、刘伯承在这里住宿办公,毛泽东住在紧靠总部驻地杨明修家的广式楼房里。周恩来在总部向陈庚和宋任穷传达了抢渡金沙江的决定,并对抢渡金沙江作了周密的安排部署。这对红军巧渡金沙江取得胜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丹桂村也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名村,1977年10月在丹桂村建立了红军长征纪念馆。2013年5……[详细]
国立艺专旧址
  国立艺专旧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安江村玉皇阁。其整体兴建于晚清至民国时期,融合了中、西建筑技法。 国立艺专旧址占地面积1161.6平方米, 四周为荷塘,建筑坐北朝南,由阁楼、大殿、前后天井及东西厢房构成。整座建筑均无彩绘,东西面均为土木结构。 旧址上保留有多栋民国时期、清朝时期的古建筑。 国立艺专在昆明及安江村期间,开展了多项艺术活动,成为云南抗战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研究中国艺术界抗战历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2002年1月,国立艺专旧址被晋宁区(原晋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晋宁区(原晋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9月11日,国立艺专旧址被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昆明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2月21日,国立艺专旧址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云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详细]
八街文庙建筑群
  八街文庙位于八街街道西隅。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建。民国年间,曾为八街小学、景秀中学校址。1950年以后,文庙又作为义八区解放委员会及原安宁县第一区人民政府的驻地。八街文庙坐西向东,原大门朝北,名“大迎门”,门内有泮池。今大门和泮池已无存,仅残存原大门两侧的一对石刻楹联。联云:“水暖春池龙门鲤跃,风生月窟桂院飘香。”落款为“邑人仙舟再笔”。八街文庙现存牌楼、中殿、大成殿及南北厢房等建筑,占地面积约3000余平方米。牌楼为“品”字形三开间,挑檐飞角,琉璃瓦顶。中殿为抬梁式木结构,两侧设过道通后院。大成殿建在后院一高台基上,台基两侧设石级,可登上殿前的月台。大成殿居高临下,左右有耳房、厢房12间。八街文庙布局严谨,小巧玲珑,是安宁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文庙建筑群。庙内古柏参天,浓荫匝地。……[详细]
顺城街清真寺
  顺城街清真寺位于顺城街敦仁巷。创建于明洪熙元年(1425),是明代云南府城内、外、东、西、中三路五所清真寺之一。始建时,规模不大,清道光年间扩建后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清咸丰十六年(1856)毁于兵燹。光绪六年(1880)重建。民国十六年(1927)增修,1979年至1981年重修。顺城清真寺占地面积5445平方米,合院式布局。“朝真殿”为礼拜大殿,光绪时期的单檐歇山顶式木结构建筑,占地约400余平方米,面阔5楹,纵深3间,窗棂格扇工艺精湛。1979年至1981年重修时基座抬升,但结构未作大的改动。寺内有阿拉伯文“金阿訇大兄墓志铭碑”一块,存于清真寺朝真殿北侧,为矩形的青石碑,长0.8米、宽0.4米、厚0.2米。此碑由著名回族学者马德新撰写。顺城清真寺1983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阿里塘村灯山碑
  阿里塘村灯山碑位于嵩明县牛栏江镇阿里塘村。阿里塘村灯山碑嵌于阿里塘下村灯山房正厅的墙壁上,青石质地,宽90厘米,高43厘米,横帖式,碑文正书,阴刻,右行,正文18行,满行20字。庠生段冕撰文,庠生尹举臣书丹。立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碑文记述阿里塘下村村民自编自演民间小戏,目的是“祈年求丰保境”。该村虽“地偏人稀”,但在“新正上元”之际,全村男女老幼共同用流行于民间的民歌、会火、演唱等不同形式进行表演,丰富了村中的文化生活。该碑所反映的民间集资修建灯场,平时用作学校,过节作为灯场的情况,由此可研究清代中期昆明民间的教育与文化活动。该碑刻是研究研究云南花灯的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对于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借鉴作用。2011年1月,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阿里塘村灯山碑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毕恒光烈士革命活动旧址
  毕恒光烈士革命活动旧址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位于长湖镇中心学校(原省立圭山小学)内。1946年6月,中共云南省工委派毕恒光到尾则村省立圭山小学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地下革命活动,他在校内和附近村寨广泛培养革命骨干,建立了十多处革命据点和上级党组织联络交通站,组建了以毕文昌、黄仲先等为主的200余人地下革命武装参加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1948年8月12日,在路南县城策反新兵大队起义中,毕恒光不幸遭到敌人逮捕。1949年1月22日,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杀害于昆明虹山,英勇就义,时年二十五岁。该旧址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员毕恒光同志进行革命活动的遗址,是石林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1986年6月,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凤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筑
  凤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筑位于昆明市官渡区金马街道方旺社区,有3栋历史建筑,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凤凰山天文台于1938年秋破土动工。1939年春天落成。3栋建筑物为砖木结构,一栋(A栋)为办公及科研用房,含变星仪圆顶室和太阳分光仪观测暗室;另一栋(B栋)为职工宿舍,与A栋遥遥相对;还有一栋为宿舍及厨房,现已不存。20世纪50年代末建成一幢红砖圆顶观测室(C栋)。其中A栋、B栋为抗战时期建筑遗存,C栋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平面呈三角状分布。20世纪50年代后,又相继建成了各类天文研究观测室与观测研究设施,包括国内外古天文及云南民族天文展厅、天象厅、天文科普望远镜观测楼、40米口径大型射电望远镜、赤道式日晷广场、地平式太阳历广场、陨石展厅、现代天文研究成果及航空航天展厅、多媒体讲座报告厅等。凤……[详细]
登华街青石板路
  登华街是一斜坡街道,东西走向。东起华山西路,西至黄公东街,全长223米,宽4~6米,沿此路可登上五华山,故名。现存登华街青石路长69米,宽5.2米,总面积360平方米左右。路面由60厘米×25厘米和30厘米×12厘米两种规格的俗称“小路石”的青石铺筑而成。清代,昆明城内所有街道路面皆以石砌,甚为坚固。民国初期,当局曾对年久失修凸凹不平的路面进行过维修,但仍以细条石铺就,因此,青石路面成为老昆明城道路特-一。随着时代的前进,昆明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昆明城内的道路全部改造为水泥或沥青路面,仅有登华街保留着一段清代铺就的青石路面。因其记忆着老昆明街道的旧貌,对于研究昆明的城市建设史具有不可多得的实物价值。2014年12月,公布为五华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石屏会馆
  石屏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至今两百多年历史。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由当时石屏在昆明的行商者和学生倡议,石屏在昆同乡会发动社会各界人士集谷捐资,由云南状元袁嘉谷先生和知名人士张芷江先生直接组织重建,主要目的是照顾石屏在昆明读书的无住房学生和旅游、行商之人住宿及商贸--。石屏现代很多有影响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会馆内住过,并留下了珍贵的墨迹,如袁嘉谷先生亲笔手书题写的“石屏会馆”四个石刻大字,原清代道光年间云南总督林则徐题写的“三岛淳风”匾。石屏会馆整体建筑以传统民居建构为主,局部融入了西式建筑元素,是目前昆明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会馆建筑。作为近现代典型风格建筑,石屏会馆于2003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所在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中和巷24号……[详细]
錾字岩摩崖石刻
  錾字岩摩崖石刻錾字岩摩崖石刻,位于屏山镇发明村北侧掌鸠河西岸上,由二方汉文石刻和一方彝文石刻组成。两方汉文石刻“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凤世袭脚色记”和“凤公世系”记载的事实真实可靠,在许多问题上比《明史土司传》、《土官底薄》、《云南通志》以及《武定府志》、《禄劝县志》等书详备。彝文石刻与上述二石刻并列,宽2m,高82cm,直书横排,共33行,563字,四周刻葵叶双线边框,这方彝文摩崖,主要记述了罗婺部(凤氏)十四代世袭土知府350多年的谱系。它与贵州大方县的千岁衢碑同为最古老的彝文碑记。这三方摩岩石刻为省重点保护文物,属保存最为完好的彝文摩崖及汉文石刻,所记述内容是研究宋、元、明间禄劝地方史的珍贵资料,是研究彝族的发展历史、语言文字、艺术等方面的珍贵文献。……[详细]
张天虚故居
  张天虚故居位于呈贡区龙街中段,建于1890年,2008年修缮。坐东向西,占地193平方米。为四合院二层楼民居建筑,前三间临街为铺面。张天虚于1911年12月8日诞生于此。张天虚(1911—1941),原名张鹤,呈贡龙街人,中国共产党员,著名“左联”作家,著有《铁轮》等文学作品300多万字。曾在日本亲理挚友聂耳善后,主编《聂耳纪念集》,携其骨灰回国。抗战时期,赴延安参加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从事战地演出。1938年随六十军参加台儿庄等战役,1939年赴缅甸仰光,担任《中国新报》,进行抗日宣传。1941年8月10日在昆明病逝。郭沫若盛赞:“西南二士,聂耳天虚”。198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列为市级挂牌博物馆。201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南屏电影院
  南屏电影院位于市中心晓东街,原名“南屏大戏院”。1939年建成。由女企业家刘淑清创办,著名建筑师赵琛所设计,陆根记营造厂施工。影院由放映大厅和门厅组成,占地面积182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门厅外观为半圆形,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下部为入口,设五道玻璃木框弹簧门,门顶有一米多宽的平台伸出,从平台到屋顶是围成半圆形的八道条形玻璃大窗。放映厅正厅有1400个座位,楼厅有352个座位。座位排列坡度为倒仰式。设计新颖。整个建筑外形,气势恢宏,端庄典雅,华丽明快。当时为西南最大的一家电影院。抗日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时期,南屏电影院大量放映国内外优秀电影,丰富了昆明人的文化娱乐生活。2012年12月,公布为五华区第四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兰茂墓及兰公祠
  兰茂墓及兰公祠位于嵩明县杨林镇老城村委会南街村,是我省明代著名的音韵学家、医学家兰茂(1397——1470)的墓及祠堂。兰公祠分为前院、祠堂、后院三部分。祠堂始建于1470年,历代均有修葺,民国年间重修为由正殿、东西厢房、门楼组成的四合天井式建筑。1988年,省、市、县三级政府投资12.2万元在原址按原貌重建祠堂。兰茂墓位于祠堂后院,为弧形条石砌成圆形土冢,墓直径4.7米,高2米,墓碑题刻为袁嘉谷撰书。1985年,嵩明县在祠堂内成立了兰茂纪念馆。多年来,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兰茂学术资料,开辟了三个兰茂生平陈列室供游人参观。于1983年1月13日被公布为我省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兰公祠被云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详细]
李公朴殉难处
  李公朴先生殉难处位于位于昆明市翠湖公园东畔,今圆通街1号附近。现立有李公朴先生殉难处碑。李公朴(1900-1946年)江苏省镇江市人,是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和云南省支部执行委员,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战士,“九一八” 事变后参加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呼吁抗战,与沈钧儒、邹韬奋等一起被捕入狱,是著名的“抗战七君子” 之一。1940年移居昆明,从事进步文化活动,曾开设“北门书屋”,出版、销售进步文艺书刊,宣传抗日救国和民主进步思参加-。1946年7月11日夜晚,被国民党特务用无声手枪暗杀,此即震惊中外的李闻惨案。地址:昆明市五华区圆通街类型:纪念碑游玩时间: 建议10分钟开放时间:全天开放门票信息:无需门票。……[详细]
妙高寺继喜亭记碑
  妙高寺继喜亭记碑位于黑林铺三华山妙高寺龙王庙旁,立于明天顺四年(1460),坐西朝东,沙石质地。碑体高1.6米、宽0.76米、厚0.19米,拱券碑头高0.55米、宽0.93米,共刻523个字。记载了天顺元年至天顺三年间(1457~1459),滇中干旱,云南官吏多次到妙高寺拜神求雨,终获降雨之事。久旱逢甘霖,人称“喜雨”。人们在欢庆之时,捐资建了继喜亭,并立碑为记。《继喜亭记碑》由当时承先布政使司右布政使严贞撰文,中宪大夫提刑案察使副使杜明书丹,奉政大夫提刑案察使司佥事铜梁曹辅篆额。书刻俱佳,保存完好。近代科学普及,如今人们不再“拜神求雨”,但该碑记载了一段历史,其书法和镌刻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201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嘉丽泽洪痕海拔石刻
  嘉丽泽洪痕海拔石刻位于牛栏江镇罗邦村与黑山村之间的鲇鱼洞洞口左侧石壁上,石壁最高5.5米,最宽6米。石刻记录了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嘉丽泽洪水水位痕迹,并标明了水位的海拔高度。石上还刻有李若瑜题的“民元洪水令人惊,四十八村尽当心。河泊毕屋梯三级,全仗春收度长生”。石刻为民国三十四年四月一日“嘉丽泽水利工程处制”。该石刻不仅是研究解放前嘉丽泽及嵩明坝子水文环境的实物资料,同时也证明了新中国建立后嵩明人民治理嘉丽泽及嵩明坝子水患取得的成就。2002年7月,嵩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5月,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120、东寺塔
东寺塔
  东寺塔和西寺塔是云南创建最早的古塔之一,对建造塔的人,文献记载,均为“南诏弄栋节度使王嵯巅建,大匠尉迟恭韬造。”但对塔的建造年代就有几种不同的记载:《重修东寺塔常乐寺记》载:“五华之南东西两塔,高入云霄,志谓唐贞观年间(627年至649年)创建。”《重建东寺文笔塔暨忠受三坊碑记》载:“塔造于南诏弄栋节度使王嵯巅手,为文宗在位三年(827年至839年)。”倪蜕《滇云历年传》载“唐文宗太和元年(827年),丰佑鄯阐建东寺塔,高百五十尺;西寺塔高八十尺。”东寺塔原建在常东寺内,称常乐寺塔,俗称常乐寺为东寺,故名东寺塔,塔高40.57米,基座为正四边形,边长12米。塔身为方行密檐式空心砖塔,共13级。塔底层南面辟一门,从第二层起檐上四面均开有券洞,每洞置一小佛龛,内有石雕佛像一尊。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