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昆明市旅游

昆明市文物古迹介绍

文庙直街王氏宅院
  文庙直街王氏宅院位于文庙直街103号,坐北朝南,为土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单檐歇山顶,山花浮雕“仙鹤白云”图,三开间,有外回廊。两侧置楼梯间。该楼额枋花板、雀替撑拱、挂落垂花柱、栏杆下挂板等木雕装饰极为精美,且沥金箔,甚为奢华。楼下层有石材罗马柱式,窗框门套亦为石材弧顶,具有西式风格。该楼始建年代不详,原为昆明士绅孔鉴庵宅第,清光绪年间,由云南清代巨商王炽购下,作为眷属居住使用。建筑原为三院,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现仅存一幢。近期维修时,内部有较大改动。文庙直街116号民居建筑为一座坐西面东的二进院合院民居建筑。经多次改建,仅后院正房保存原貌。该房土木结构,悬山式瓦屋顶,梁枋、门窗、柱础雕刻精美。……[详细]
易隆清真寺
  易隆清真寺位于寻甸县塘子街道易隆社区易隆村中,始建于明中叶,清康熙年间重修,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燹,光绪七年(1881)重建。清真寺坐西向东,建筑占地面积为845.4平方米。由朝真殿、门楼及左右厢房构成一个封闭四合院式格局。朝真殿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结构,青色瓦顶,有脊兽,三开间,通面阔13米,通进深10.4米,前出檐1.1米,有拱顶;明间有六道隔扇门,明间柱头雕有“二龙抢宝”雀替挂饰,明间高悬一匾“道原於天”,为清末抗法名将马维骐所题,檐下立有两通记事碑;厢房为三开间两层楼房,门楼为三开间两层楼房,门楼台阶前有一对石狮子,一只头部损毁。易隆清真寺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013年6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大富春街何氏宅院
  何氏宅院位于大富春街,建于1919年,坐北向南,占地450平方米。三坊一照壁式样,两层三间六耳,单檐硬山顶,有回廊相通。大门设于东南,其枋额、垂花柱、隔扇门及隔扇门窗等木构件雕刻精美。宅院为原滇军将领何世雄修建的私人住宅,1945年被旅缅侨商舒子烈收购,后几易其主。何世雄,字子侯,云南云龙人,云南讲武堂毕业,护国战争中任护国第二军第一梯团第四支队第一营营长。1919年任近卫军十四团团长,1924年任近卫军第三旅旅长,在广西全军覆没。1927年重任第四混成旅少将旅长,余不详。何氏宅院是昆明老城内保存完好的典型传统民居之一,2002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塘子清真寺
  塘子清真寺位于寻甸县仁德镇塘子村委会塘子村。塘子清真寺始建于明朝中叶,清乾隆年间重建,有经馆书院、叫拜楼、朝真殿、厢房、厨房等50余间。1920年遭匪患被焚毁,后经乡老募捐筹款,并卖出寺产水田20亩重建,1927年建成。1937年大寺前门4间落成,中间为石拱大门,寺前叫拜楼5间,基地3层,结构精巧,气势宏伟,朝真殿外檐雕刻玲珑剔透,花鸟逼真生动,有较高的艺术价值。2014年,由县民宗局牵头,整合资金560万余元对清真寺进行原样维修。塘子清真寺于2003年8月被昆明市伊斯兰教协会评为五好清真寺;2005年至2006年评被昆明市宗教局、市伊斯兰教协会为模范清真寺;2009年12月分别被市宗教事务局评为模范清真寺及模范宗教活动场所;2009年被列为云南省昆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8月被昆明……[详细]
125、安宁桥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宁桥
  安宁桥位于320国道线螳螂江上,全长44.97米,建于1931年,是云南省第一座公路桥,也是唯一的半椭圆形拱圈的石拱桥,1990年扩宽。1923年,云南省府拟修昆明至下关、腾冲乃至缅甸之公路,1925年毕昆(明)碧(鸡关)路段,1928年再西延至安宁龙宝寺,此乃云南省首条公路。路筑至此,螳螂川横流于前,路被阻于此。1929年,省府决计于安宁螳螂川上架桥卧虹,通途西东,此乃云南公路第一座公路石拱桥,曰“安宁桥”。安宁桥距昆32公里,系三孔连孔椭圆石拱桥,孔跨约三丈,全长十有二丈,面宽二丈有五,墩高一丈有一。整桥石筑,石灰红土沙浆灌缝,内外凝结如一矣,石料石灰一应取自温泉龙山。……[详细]
仁和祥宅院
  仁和祥宅院位于五华区金碧公园内,建于民国时期,由两个“四合五天井”建筑对联组合构成,整个建筑雕刻简洁明快、做工细致,是昆明地区现存传统民居代表性之一。院内两个大天井各坊均为面阔三间的二层“走马转角楼”房。其中,北院南楼为顶部设露台的西式建筑。其檐枋垫板、窗棂隔扇、垂柱抱头梁及围栏等装饰木雕较为精美。东侧三道大门均为通天砖石柱拱形门,门楣装饰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题额“仁和祥”。该宅院建构规整,造型独特,中西结合,为昆明地区保存完好的近现代典型风格建筑之一,具有一定建筑艺术和历史价值,2002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2月17日,被公布为昆明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治理果马河普沙河纪事碑
  治理果马河普沙河纪事碑位于嵩明县嵩阳镇龙街村。龙街治理果马河普沙河纪事碑立于龙街村西南果马河与普沙河交汇处河岸,方柱状,青石质地,高194厘米,宽50厘米。碑身四面镌有文字。正面镌毛泽东语录,字体皆为隶书。其下镌刻纪事碑文,正书,阴刻,右行,文31行,满行38字。碑文以“文革-”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语言,记述果马河和普沙河给沿岸人民带来的洪涝灾害及治理两河的原因和经过。记载了嵩明县在文革-时期治理果马河普沙河水患,改造农田的情况。这是昆明地区现存碑刻中,唯一一块记录了文革-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开始时间的碑刻。2011年1月,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治理果马河普沙河纪事碑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温泉摩崖石刻群
  云南省安宁市温泉街道螳螂川右岸的环云崖上,石刻从“九曲龙窝”至“天下第一汤”分为三组,由悬崖绝壁、溶洞群落、飞来怪石组成。长约200米,石崖上镌刻着明清、民国时期遨游温泉的墨客骚人、书画家、爱国将领、名流雅士吟咏温泉的诗词书画、长歌短句、留言隽语、碑铭160余幅。书体正、草、隶、篆等具齐,从石刻既能了解温泉历史,还给人以书法艺术的享受。其中以明代正德十六年(1521年)以右副都御史身份巡抚云南的何孟春所题“听泉”为最早。2003年成为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温泉摩崖石刻群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地址:昆明市安宁市一清路类型:古迹雕像/雕塑游玩时间:建议20分钟开放时间:全天开放门票信息:无需门票。……[详细]
圆通山石牌坊
  圆通山石牌坊包含三座石坊,建于1934年至1937年之间,分别立于圆通山制高点大方亭东南西三面。三座石牌建制相同,均为青石质地,四柱三门,平顶,方柱,长方形额枋,须弥座夹杆石。通高6.5米,宽约9米,中间间距2.47米,边间间距1.68米,中间两柱须弥座上为圆雕狮象,边柱则有抱鼓石。整座建筑造型简洁,雕饰圆润精细。石牌坊分别旌表云南近代有“忠”、“义”、“节”操守的三位人物:一位是昭通人龙志桢、一位是弥勒人王炽、另一位是大姚人李玉堂。牌坊由其亲属出资建构,现枋柱有错乱现象,原因待考。圆通山石牌坊作为近现代典型风格建筑,2002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王仁求碑
  王仁求碑,在安宁县大石庄,立于唐代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698年),距今已近1300年。碑高约2.81米、宽1.5米,凡34行,每行53字,碑额10字。碑文及额均正书。王仁求是唐臣,但立碑时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故碑额题为“大周故河东州刺史之碑”。此碑清代以前未见著录。乾隆年间,金石学家王昶来云南,阅省志,知唐刺史王仁求墓在安宁葱蒙卧山,墓久废,碑尚存。请人拓归,并加题跋,收于《金石萃编》卷62。自此,流传渐广。碑文为成都闾丘均撰,王仁求长子王善宝书。闾丘均是唐初著名文士,杜甫在成都时与他过从甚密,杜甫还极力赞赏他的文墨:“世传闾丘笔,峻极逾昆仑。”这位闾丘均,还常写碑文,且作得很好,“青荧雪岭东,碑碣旧制存。”(《杜工部集》卷14,《赠蜀僧闾丘师兄》)从王仁求碑看,词藻瑰丽,文笔优美,与杜……[详细]
王家营古墓群
  王家营明墓群位于王家营东北,西临市级行政中心100米。为明代镇守云南黔宁昭靖王沐英的第五、六、七、八代后裔沐详、沐崧、沐绍勤、沐朝宣等人的家族墓地。经1955、1963、2006年三次发掘砖室墓9座、土坑墓18座,出土金、银、铜、铁、锡、铅、玉、石、陶瓷器文物600多件,尤以嵌红、绿、兰宝石的金发冠稀世珍贵。出土墓志记述了沐氏家族镇守云南的历史,其中,沐崧、沐绍勤墓志皆由明代文学家杨慎(升庵)撰文。沐绍勤墓志称慎“甲申来滇”,为杨慎于嘉靖三年(1524)被朝廷谪戍云南永昌卫(今保山)提供了可靠年代依据。呈贡县人民政府198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132、藜光庐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藜光庐
  正义路文庙东巷5号藜光庐是一座套院建筑。约建于民国初期。土木结构、二层、单檐硬山顶。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100平方米,体量较大。北院为宅院的主体,系“四合五天井”布局,坐北朝南,正房“明三暗五”,耳房和前厅为三间,设“走马转角”楼道相通,装修精美。南院为宅院大门内的附属院落,靠西建有独栋二层楼房。宅院大门采用中西结合手法建构。门套为水洗石平直线条组合。额曰:“藜光庐“,藜光,意为“烛光”。表达了原房主闹市求静、习读诗书的心境。另:光绪二年(1876)恩科进士刘藜光系昆明人,此宅院是否与他有关,待考。因其建筑艺术价值,2002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沙朗古道
  沙朗古道位于沙朗坝子大村东面山坡上,隶属于西翥街道办事处。现存古道遗址长约两公里,宽1.5米至2米,青石铺垫。沙朗坝子群山环绕,沙朗河由北自南流过,自古有白族、彝族人居住。为了加强与外界的交通,修筑了由东通往普吉达昆明城,由西北通往富民的道路。明代徐霞客游记中记述为“沙朗道”。沙朗道翻越两侧高山,甚为险陡,不仅是进出沙朗坝子的主要通道,也是昆明经由富民、武定通往四川的间道。民国时期,由于公路的修通,此道逐渐废弃。凸凹不平的青石上马蹄留下的深坑,见证了古道悠久的岁月和艰难的行程,是研究昆明山区古代交通的实物依据。2012年6月25日公布为五华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路南州正堂陈公去思碑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四川人陈先溶到路南州任知州(明、清时对府县等地方正印官称为正堂)。陈先溶在州府门前立下收费公示碑,整治收费乱象。光绪十四年(1888年),主持修建武庙,以“忠、义”为核心,兴办民众教习所;在西河、东山河等地疏浚、筑坝、修桥、补路,改善水利和交通。光绪十六年(1890年),陈先溶逐步平定了困扰多年的匪患,在战火废墟上重建文庙、魁阁,地方教育日渐兴旺。陈先溶调离时,路南人民感念他的善政,立下《调授石膏井提举司提举路南州正堂陈公去思碑》,以表达对这位勤政爱民的离任州官的思念之情。《去思碑》昭示后人:为人民谋幸福的人,人民将会永远记在心里。……[详细]
长坡村古驿道及重修古驿道碑
  长坡村古驿道及重修古驿道碑位于官渡区大板桥长坡村村北。长坡村古驿道位于官渡区长坡村,原为古道,清乾隆年间改为驿道,是昆明经由大板桥镇到杨林镇继而通往内地的“通京大道”的其中一段。现存驿道长约200米,宽约2米,为西南至东北走向,路面由青石铺筑而成,路旁有《重修长坡到杨林站大路小引功德碑》,记载了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修理道路的情况。民国二年(1913年)云南邮驿全部撤消,驿道相断废弃。长坡村古驿道及重修古驿道碑是古代交通驿传的历史见证。2011年1月,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长坡村古驿道及重修古驿道碑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头村龙泉寺
  头村龙泉寺位于西翥街道办事处头村西北面的半山坡上。绿树掩映,环境清幽。寺院坐西朝东,平面布局为四进三院式,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放生池、弥勒殿、观音殿和大雄宝殿,两侧有配殿及厢房。该寺始建于清初,现存大雄宝殿系同治年间重建,观音殿为光绪八年(1882)重建。大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前设廊厦,卷棚天花,其额枋、雀替等均有精美的龙凤透雕,抱头梁、穿插枋龙头圆雕和八仙等浮雕工艺亦为精湛,彩绘图案生动逼真。1947年寺院被改为学校,1987年学校搬迁后,至1992年维修并重塑佛像。2012年6月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钟灵山塔林
  钟灵山塔林。位于寻甸县塘子街道钟灵社区东北钟灵山,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塔林分布面积为1560平方米。现存有39座塔林,有三重堂的钟灵禅寺遗址一处,清康熙三十七年、四十四年(1705年)和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石碑各1通。从塔铭上能见到的各墓塔建造时间有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等几个朝代,塔林为清代建筑。塔林均为“堵波式”墓塔,是钟灵禅寺历代僧尼的圆寂之地。墓塔全用石料建造,形式统一、规整,均由墓室、基座、塔身、塔顶四部分组成;墓室用石料砌成长方形,穴顶砌成拱形,除单列墓穴以外,成排墓塔的墓室均连在一起;在塔基前留有墓口,墓口与地面相平,从墓口有台阶进入墓室;墓室封顶砌平以后,在每个墓室上独立建塔,塔与塔之间距离1.8米。塔基平面呈方形,须弥座式,座高2米,座上均刻有纹饰……[详细]
海宜昂氏彝汉文宗谱碑
  海宜昂氏彝汉文宗谱碑石窟寺及石刻类(碑刻),位于长湖镇老海宜村内。立于民国二十年(1931),坐东向西,原碑为3门4柱式碑刻,高2.75米,有碑额,在文革中遭破坏后断成2节。现存残碑宽0.68米,厚0.16米,白石灰石质。碑文用彝、汉两种文字阴刻,碑文详细记述了昂姓彝族祖先为避战乱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从贵州罗甸府迁到海宜村居住,以及后来昂姓子孙散居到石林县各村和弥勒等地的迁徙历史。该碑对研究彝族昂姓迁徙、演变过程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2002年4月,被石林彝族自治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小屯村观音寺碑
  小屯村观音寺碑位于嵩明县杨林镇小屯村。观音寺碑记碑立于杨林镇罗良村委会小屯村观音寺内,又称“地震碑”。青石质地,高111厘米,宽54厘米。题额,横书,阴刻“记垂后世”四字。正文7行,满行38字。撰文、书丹、镌刻者不详,小屯上下两村同立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该碑记载清道光十三年(1833)七月二十三日大地震,将寺震塌,嵩明等十州县共倒瓦草房87621.5间,死亡6707人。震后大雨时行,洪水遍流,可怜上无栖身之所,下无糊口之资的惨状。2011年1月,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小屯村观音寺碑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含冯友兰旧居)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含冯友兰旧居)位于盘龙区龙泉办事处宝云社区龙头村宝台山宝云小学旁。冯友兰故居位于昆明市龙泉街道办事处宝云村。因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科员也曾在此工作,这里还被称作“中央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在故居宽敞的院子里,弥陀寺、东岳宫、东厢房、西厢房等古建筑,都被盘龙区文物管理所用“龙-”、“龙五号”、“龙六号”、“龙七号”等红字做了标记。冯友兰曾居住过的是“龙七号”。2011年1月,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含冯友兰旧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