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 > 海珠区旅游

海珠区文物古迹介绍

广州古海岸遗址
  广州古海岸遗址位于海珠区石榴岗路与华南快速干线交汇处西北侧,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由海蚀崖、海蚀洞和海蚀平台三部分组成。它们由海浪侵蚀而成,是六七千年前广州古海岸存在的证据。如今海岸已南移了100多公里。该遗址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深入陆地的古海岸之一。在海珠区石榴岗路,还曾发现有古沙堤,沙堤埋有海生贝类动物牡蛎的壳(蚝壳),这是古海岸存在的又一物证。这些海蚀崖、洞、平台、古沙堤以及大量的蚝壳,从不同方面印证了广州历经沧海桑田的变化,具有颇高的科学、教育、旅游价值。1937年5月,中山大学地理学教授吴尚时首次在七星岗发现了这一片完整的海蚀台地、悬崖和岩洞,认定是距今年约五、六千年的第四纪所形成的地貌,证明了这里原是古海岸。现代地质学家又进一步研究认为,海珠岛在远古年代原是珠江出海口“漏斗湾”……[详细]
沥滘卫氏大宗祠
  卫氏大宗祠:位于海珠区沥滘村,占地1911平方米。建于明朝年间,1993年8月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卫氏大宋祠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有仪门、门楼、前廊、主殿、厢廊等。从祠堂进入前座,可仰望“百世周宗”横匾,而门楼的“燕子斗”拱相传只有皇亲国戚才有资格建造,两旁还有一对柚木对联写着“文章华国,诗礼传家”;主体建筑东西两翼有青龙、白虎巷,天街有花岗岩砌成的宽阔平台,四周围有花岗岩栏杆等。主脊上有动物和人物塑像造型,瓦檐有木雕檐板封瓦口及各种柚木木雕屏风、对联、横匾,工艺颇为精致。……[详细]
纶生白公祠
  纶生白公祠,位于海珠区龙潭村约西大街22号,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再次重建,省级保护文物。清光绪年间,白氏后人白纶生以办悦盛商行发家,成为富商,在村内办兴仁书院和医院善堂,捐资赈灾,救济贫苦村民,受到当地百姓称颂。获光绪皇帝封“准道员”职衔并赐“乐善好施”牌匾嘉奖。纶生白公祠,建筑风格堪称广州老祠堂中“典范”之作,整个祠堂糸青石砖瓦打造而成。檐柱上“郭子仪祝寿”花纹浮雕图案栩栩如生,多达数百人物。其精美程度令人惊讶不己。此外,祠内的斗拱、柱梁、柱基均有精细的石刻、木雕、砖雕或灰雕多种动植物图像,造型栩栩如生,线条流畅,为广州同类建筑所罕见。正堂的两侧的“檐柱”上,各雕有独特的“狮临风水”造型,现今在广州的大大小小的祠堂中已属罕见,堪称“岭南一绝”。纶生白……[详细]
廖仲恺、何香凝故居(双清楼)
  “双清楼”是廖仲恺、何香凝夫妇于1897年10月底婚后不久,迁到廖兄廖恩焘家中居住时之居所,位于广州市同福西路龙溪新街42号,是一座三开间旧式民房,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廖仲恺夫妇先住在楼下神厅后面的房子,后迁到在天台自搭的0,因取“人月双清”之意,将居所命名为“双清楼”。现此楼仍在,基本保存完好。1982年8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于其正门上作记,上 书:“双清楼,1897-1920年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双清楼故居”。……[详细]
潘氏家庙
  潘氏家庙位于海珠区同福西路龙庆北2号、龙溪南首约17、19号。2015年8月1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龙溪首约东侧相邻建筑外墙线,北至相邻2层建筑外墙线,西至市第三十三中学主教学楼外墙线,南至龙庆北街现状路南边线,西南局部至相邻建筑外墙线。建设控制地带:东至东侧规划路东边线,北至同福西路现状路南边线,南、西从保护范围外延约30米。……[详细]
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
  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位于滨江西路230号,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市党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22年5月1日至6日,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名义在广州市内的广东机器总礼堂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与会代表173人,来自全国12个大城市的110个工会。大会上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政治口号,并讨论通过了“-援助案”、“八小时工作机制”等十项决议案。大会的召开开创了全国工人联合起来的新纪元,确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为全国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广东机器总会购得了珠江南岸的珠江永德货仓,一部分货仓被改为礼堂,保留至今;另一部分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拆除改建为此座大楼。……[详细]
27、杨孚井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孚井
  杨孚井位于中国广州市新港路下渡村东约一巷。井口直径0.44米、腹径5米、底宽1米、深5米,井底有4个泉眼,水量较大,水质良好,曾是该村的主要饮用水源。该井为原生红砂岩层中天然凹穴,后来地势升高,人们用青砖、花岗岩砌井上端壁。相传该井为东汉议郎杨孚故宅后花园的水井。2002年7月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小洲村简氏宗祠
  简氏宗祠,位于广州市小洲村内,简区宗祠是一处建于明末清初年间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简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就在玉带环绕、翡翠酝酿纯朴的村庄小洲村内,简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明末清初年间的家族祠堂建筑。占地13亩(8671平方米),深三进,共有99个门口,取其于长长久久的意念,当时的建筑精巧、雄伟、壮观。宗祠座北向南,广场四周古树参天,几百年的老龙眼树、老榕树(又称麒麟树)、红棉树等,实为罕见。还有旗杆夹,第一进的大门两侧由花岗石雕成高大威猛的狮子护卫和两个石鼓,里外的鲍鱼台用青石板砌成,两边的仪门直通青云巷和白虎巷。入第二进要经过一大个空间,上级到平台,中堂高8米,长35.4米,宽26.5米,由花岗石、坤旬木料精雕成柱支撑着主体,梁和桁、屏风用坤甸木,精雕成各种图案。第三进高8米,长19.8米……[详细]
“乐善好施”牌坊(圣旨牌坊)
  牌坊近似牌楼,本是用来装点或庆贺用的建筑物。但在封建社会里,牌坊却是崇高荣誉和权威的象征,它是历代统治者表彰显宦节妇、功臣世家而建立的,树牌坊是彰德行、沐皇恩、流芳百世之举,是人们一生的最高追求。巨大的石牌坊不仅是难得的艺术珍品,而且也反映了大家族盛衰变迁的历史。今天只要有钱,谁都可以建造牌坊,广州市几乎每个村都有牌坊,人们见多不怪,习以为常。不过,在海珠区龙潭村有一座“乐善好施”牌坊,因这座牌坊是秉承皇帝旨意修建、上刻“圣旨”二字,又称“圣旨牌坊”,这广州市并不多见,故而曾经令人称奇和仰慕。今天,它成为广州市的历史文物之一。一座牌坊是一段历史,一座牌坊是一个故事。龙潭村这座牌坊是为表彰白纶生而修建的。白纶生(1823——1893),原名京,字纶生,号进贤,海珠区龙潭村人。少年时家境清贫,1……[详细]
陈复烈士墓
  陈复烈士墓位于海珠区江南大道中刘王殿岗(紧靠广州美术学院西北侧)。2008年12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陈复(1907-1932),又名志复,番禺县明经乡人,其父陈树人是国民党元老,岭南画派奠基人之一。陈复幼年随父母迁居广州,在海珠区南武小学读书,其后就读于上海复旦中学。在沪求学期间,他研读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并且一陈复烈士墓亭面读书,一面参加革命实践,换上黄包车工人的衣服和工人一起拉车,从中深入接触群众,宣传革命道理。1925年被孙中山先生选送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求学,在此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9年毕业归国后,先是在我党主办的香港《工人日报》社担任副社长,1930年又奉调至天津中共顺直省委,同聂荣臻同志一道工作,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他虽受尽酷刑,但坚贞不屈,后经党组织……[详细]
龙潭村古建筑群
  龙潭村古建筑群,在海珠区华洲街龙潭村,含兴仁书院、东湖祖祠、旌表节孝牌坊、迎龙桥、利溥桥、汇源桥、康济桥。龙潭村位于海珠区东南部,远古时是古海海底,在一千多年前,这里才渐渐浮现为陆地。在清代,龙潭村属广州府番禺县茭塘司河南堡管辖,慢慢发展壮大,成为珠江南岸一条有名的水乡村落。但令龙潭村声名远扬的,是一位叫白纶生的慈善家,他使龙潭村拥有了广州唯一一个慈善牌坊,村里的白氏宗祠,也是广州市内清代建筑中保存最完善的。此外,龙潭村沿河还有黄氏大宗祠等多座祠堂,百年细叶榕也遍布村中,堪称一景。……[详细]
南华西路敬和里旧民居
  南华西路敬和里旧民居位于海珠区南华西路敬和里20、22、24号,时代为清末民初。1999年7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李福林庄园中心区住宅建筑
  李福林庄园中心区住宅建筑位于海珠区江海街道广州大道南933号。1999年7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白氏宗祠
  纶生白公祠(亦称白氏公祠):此祠座落于新滘(现华洲街)龙潭村内,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祠为本村白姓后人为纪念其先祖白纶生而建。白出身贫苦,后经商致富。他宅心仁厚,为社会作过许多善举。曾设寿材店河南,凡贫苦而无法成殓者都施赠棺木。有一年湖南水灾,他当即汇去大笔款项救济。一次邻村西滘遭灾,农民因交不出地租而被地主强行收去土地,他便斥出巨资买下这些土地,免租转给农民耕种,还资助农民恢复生产。他的善举为清廷所悉,赐给了他一座“乐善好施”的牌坊,以表褒奖。后人为纪念他乃建有此祠。祠宇规模宏大,建筑精致,祠内有以各种动植物图像与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的石、木、砖、灰雕,俱栩栩如生,其建筑风格与“陈家祠”颇为相似,艺术价值很高,为市内同类建筑物所罕见。该祠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建成,1993年8月定为广州市……[详细]
35、汇津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汇津桥
  汇津桥俗称马涌桥。这座始建于清代中叶的三孔花岗石梁桥,如今依旧以古朴的风姿稳跨马涌(今海珠涌中段)。因珠江潮涨时,江水自海珠涌东西两端同时灌入,至此汇合,故名“汇津”。桥北接马涌直街,南接西华北街。桥南东侧仍保留着清代重修“禁占官涌”的碑记,当年此桥的地位可见一斑。时至今日,该桥仍是附近居民的主要通衢,桥上行人络绎不断,是当今广州古桥中尚未退役的佼佼者。……[详细]
36、云桂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桂桥
  云桂桥又名小港桥,筑于明代,是何维柏(1510—1587)所建。何在明代曾任监察御史和礼部尚书。他为人秉性刚直,敢于直言上谏。嘉靖二十四年(1545)因上疏弹劾严嵩而下狱,被削去官籍还家,寄寓于云桂村何庄,开设天山书院收徒讲学,又为便于过往行人而筑建此桥。桥为石砌,两旁设护栏,现存前进路晓港公园内。古诗“淡荡春风送晚潮,呼来画舫趁兰桡。二分明月三分水,十里清溪五里桥”。所咏的就是这座云桂桥。该桥是广州市现存最古、保存最完好的石桥,用花岗岩石板砌成,造型精巧,实用美观。桥长34.86米,宽3.4米,两端共38级石阶。桥面两边有石砌护栏。桥分三孔,两个桥墩立于海珠涌中。该桥于1993年8月9日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37、波楼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波楼位于海珠区洪德路海天四望街波楼3号。波楼旧日的正式名称是“粤海关俱乐部”,位于海珠区南华西街洲咀大街上。因为楼旁有一座悬挂台风信号风球的瞭望台,广州人习惯用“球”的英语音译(BALL),称它为“波楼”。100年前,这座恢宏的建筑是珠江南岸地标,却背负了近代丧失海关主权的沉痛历史。鸦片战争后,粤海关由英国人掌权,英国人在此设粤海关办公点,建有一座西式洋楼和一座铁塔,该大楼共占地4815平方米,分为四部分:(1)信号台。原建于1885年前,位于大院东北角,为本质结构。1908年遭台风破坏,1910年在大院西南角重建钢架信号台。此塔占地面积30多平方米,高33米,造价8000银两,上有测风设备,台风将至即挂风球(俗称波),故人称“波台”。于塔上可望到白鹅潭一带船舶往来,据说当时用高倍度望远镜还……[详细]
  仑头村黎氏墓群位于海珠区官洲街道仑头社区后底岗(密松岗),年代为明至清。2008年12月,被公布为,被公布为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始祖墓”,共有23座。主墓为当地黎氏始祖夫妇及二世祖合墓,主墓两旁次墓为始祖夫人彰氏及三世祖夫妇之墓。主墓后排为四世祖南溟黎太公夫妇合墓。其他均为家族成员墓。……[详细]
  广州圣经学院旧址位于海珠区前进路学院巷2号。2008年12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厚德围公馆 位于广州市新滘镇广州园艺农工商联合公司内。是李福林的公馆,名厚德围。占地面积有13334平方米,俗称二十亩。 公馆集果园、住宅及碉楼于一体,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四面环水,如一小岛。主要建筑有主楼、耕仔楼、水榭和门楼等。主楼为钢筋混凝土构筑。主楼入口处原设有可起合的吊桥,现改为水泥桥。首层正门施花岗岩石框,有钢铁制造的“趟拢”。内为厅堂。左右设梯,采用拱券形窗,楼顶四角分别建有挑出外墙一米的瞭望台,四周及台底有瞭望孔。其他的附属建筑如水榭等保存完整。 李福林另一处住宅,在现海珠区宝岗大道区政府内。西式四层楼房,巴洛克建筑风格。保存完整,但现外墙全部贴了灰色的瓷条砖。 李福林(1878—1953年),绿林出身的国民党军人,早年加入同盟会,率民军参加辛亥革命。后一直盘据广州河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