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无锡市旅游

无锡市文物古迹介绍

磬山塔林
  磬山塔林,在宜兴市湖氵父镇岗下村,是磬山崇恩禅寺及分属寺院高僧的墓地。1996年11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磬山崇恩寺兴建于明代天启年间,名磬山禅院,入室弟子4人,以玉琳通秀最为著名。清顺治皇帝慕其名,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遣使诏请,次年抵京后,赐以名香法衣,赐名大觉禅师。顺治十七年(1660)秋再次奉召入京,赐号大觉普济能仁国师,赐紫衣金印,于佛成道日(农历十二月初八)在阜成门外慈寿寺说佛讲经。次年顺治帝驾崩,玉琳国师率弟子为他作佛事7昼夜。康熙帝即位后,遣重臣驿送南归,改磬山禅院为磬山崇恩禅寺。雍正三年(1725)赐额“宏阐法印”。乾隆皇帝御书“天下第一祖庭”,敕建石牌坊于山脚下进山路口(现存两侧石柱),御赐“磬山崇恩禅寺”匾额。寺院殿宇宏伟,规模宏大,常住僧众400……[详细]
宜兴卢忠肃公祠
  忠肃祠,在宜兴市宜城镇东珠巷东端,是为祭祀明末兵部尚书、抗清名将卢象升而建。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卢象升(1600—1639),字建斗,号九台,宜兴茗岭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大名知府、按察使、右佥都御史、左佥都御史、兵部侍郎兼湖广巡抚、兵部左侍郎、兵部尚书等职,三赐尚方宝剑。象升虽文士,但善骑射,娴战略,能治军。将兵平叛,屡立战功,任内力主抗清,反对议和。崇祯十一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在与清兵交战中,牺牲于河北巨鹿蒿水桥。崇祯十二年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赐祭葬,世袭锦衣卫千户。南明福王时追赠忠烈。忠肃祠原称卢公祠,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钦赐卢象升忠肃,乃称忠肃祠。清咸丰四年(1854)遭兵燹,清同治九年(……[详细]
灵山祥符禅寺
  祥符禅寺位于江苏无锡市太湖马迹山秦履峰南麓之幽境。始建于唐,“昔人施荒邱,作寺灵山址”,历宋、明、清,几经增修,遂成规模,达“优钵花开西域种,浮屠法演上乘禅”之境。唐贞观年间(627年),马迹山里人杭恽官至右将军,归田后舍山建刹。在长安时,杭将军与唐僧玄奘交好。玄奘法师自天竺取经归来,见秦履峰南麓地形酷似西天之灵鹫,即呼为小灵山,命弟子窥基于此开法,为慈恩宗第一世。宋大中祥符年间(1009年),重修后改称“祥符禅院”。宣和四年开寺(1124年)。明洪武二年重修(1371年)。正统十年,赐大藏经一部(1447年)。嘉靖三十年,重修正殿(1553年)。隆庆五年,重修藏经殿(1583年)。万历元年,重建塔(1574年)。天启四年,建大悲殿(1626年)。清康熙丁未年(1669年),海阳苏子荆捐资重……[详细]
24、忠肃祠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忠肃祠
  忠肃祠,在宜兴市宜城镇东珠巷东端,是为祭祀明末兵部尚书、抗清名将卢象升而建。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卢象升(1600—1639),字建斗,号九台,宜兴茗岭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大名知府、按察使、右佥都御史、左佥都御史、兵部侍郎兼湖广巡抚、兵部左侍郎、兵部尚书等职,三赐尚方宝剑。象升虽文士,但善骑射,娴战略,能治军。将兵平叛,屡立战功,任内力主抗清,反对议和。崇祯十一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在与清兵交战中,牺牲于河北巨鹿蒿水桥。崇祯十二年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赐祭葬,世袭锦衣卫千户。南明福王时追赠忠烈。忠肃祠原称卢公祠,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钦赐卢象升忠肃,乃称忠肃祠。清咸丰四年(1854)遭兵燹,清同治九年(……[详细]
惠山镇祠堂
  惠山祠堂群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区的西部,东临京杭大运河,西依惠山寺,祠堂群核心分布区面积0.3平方公里,保护范围1.03平方公里。至今仍保存着祠堂建筑4.7万平方米以及自唐代至民国时期的118处祠堂建筑及一些明确的祠堂遗址。祠堂群中有钦定官设的祠堂、民间联宗立庙所建之祠两大类别,共分有神祠、先贤祠、墓祠、寺院祠、贞节祠、宗祠、专祠、书院祠、园林祠、行会祠等十大类共二十二种祠堂的完整系列和七十多个姓氏,主祀、配祀人物的数量之多、建筑密度之大、祠堂类型之齐全,为国内外所罕见。祠堂群依托太湖风景名胜,自古以来就是江南重要的名山胜地,惠山祠堂群内有江南名刹惠山古寺、著名的天下第二泉和古典园林寄畅园。清代康熙、乾隆两位大帝南巡,先后13次临幸此地。惠山祠堂群虽历经佛、道之争、水火灾难和大小战乱,但仍较为完……[详细]
阳山朝阳禅寺
  朝阳禅寺座落在无锡市惠山区阳山东侧,原为历史名刹翠微寺退居寮,名朝阳庵。因寺后有一石窟,当地群众习惯将朝阳庵称为朝阳洞。日久天长阳山朝阳洞也就举世闻名而众所周知。这里形势壮观,景色秀丽,为此,宋人唐皥《题安阳山翠微寺》七侓有句云:“龙窟正当螺结顶,僧居端坐画图中”。朝阳禅寺又在阳山镇的大阳山中,寺门前是镇政府的桃花源广场及有一个很大的宁静的湖泊,依山榜水,一进山门内绿玉葱葱,仿佛进入了原始森林,顺着羊肠山间小道走上去,看到了另一个画面,宽广古朴的大雄宝殿,大殿门前有一棵150年的银杏树,寺里有天王殿,观音殿,地藏殿,伽兰殿,图书室,客堂,藏经阁,祖师殿,寺内供奉两尊缅甸玉佛像。该寺历代高僧中名垂青史,彪炳中外者为无0性禅师的法嗣兰溪道隆禅师,师乃四川涪陵冉氏子,南宋嘉定六年(1213.葵酉年……[详细]
磬山崇恩禅寺
  位于湖滏镇镇的磬山崇恩禅寺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古寺,据《宜兴县志》旧志记载:“唐代有一僧人,周游各地,一日至此荒山野岭,见四周山峰叠嶂,形似莲花,其中上坡地,状似象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僧惊叹不已,遂掘基建寺,得一玉器,观其形似钵,击其声似磬,僧视之为宝,因命此山曰磬山,寺曰磬山禅院。”《江南通志》记载,明末,高僧天隐禅师重修磬山禅院,他当时有弟子四人,其中箬庵、玉林最为著名。清顺治十七年,玉林奉诏入京,在内廷说法,被封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康熙初年,皇上命重臣护送其回到宜兴,并改磬山禅院为崇恩禅寺。从此,崇恩禅寺的佛学大为兴盛。天隐禅师的另一个弟子箬庵也得到了师傅的真传,后来到镇江建金山寺。雍正三年,皇上为崇恩禅寺赐匾额“宏阐法印”,雍正十一年,寺院因太小而被拆除重建并增修了殿宇,皇帝又……[详细]
无锡胶山寺
  胶山寺位于胶山西山坡,始建于梁太清初年,距今已有1450年历史,这里原为萧庄,梁萧侍郎(佚其名)故宅,内有一泉,侍郎以此涤砚,名“涤砚池”(宋天圣邑令苏绅建有砚水亭)。梁天监六年(507)舍宅建佛寺,名胶山寺,太清间名“胶山弥勒寺”。隋大业五年(609)重建。唐代佛教天台宗第九祖高僧湛然(711~782),号荆溪,宜兴人,曾至胶山寺居住说法讲经。湛然圆寂后,寺中住持名其讲经处为“湛然堂”。唐咸通中,寺经大规模改建,寺院西向依东峰,与惠山寺相对,神奇巧合。北宋至道年间,改称胶山兴化寺。南宋建炎中,无锡人抗金名相李纲请奉祀先祖,改额“崇亲报德禅院”。元末废,明洪武元年(1368),僧演古重建,重额“胶山寺”。寺中有窦乳泉、香花桥、萧卿墓。碎石坞、砺剑石,及后人重建的湛然堂。明桂坡公安国在寺左重整……[详细]
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
  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位于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寨门村诸巷,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无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无锡市党史教育基地。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系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主任、留美博士诸水本教授的西式私宅。抗战时期,无锡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与苏南人民的抗日斗争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苏南地区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抗战爆发后,日伪军重兵控制这一地带,国民党也派出第二武装忠义救国军到苏南,力图恢复对这一地区的控制。而在无锡广大城乡,也涌现出了大批的抗日武装,到1938年上半年,共有游击武装39支。在这种情况下,上级党组织派王承业(又名王仲良)到无锡重建县委。县委以梅村为基地,重建党的基层组织,改造地方游击武装,逐步形成了以梅村为中心的抗日游击基点。这一时期,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详细]
荣巷近代建筑群
  荣巷位于无锡市滨湖区北部东至青山西路、蠡溪路与河埒街道交界,南至梁溪河与蠡园街道相邻,西至青龙山与蠡园、惠山区钱桥街道毗邻,北以惠山为界与北塘区山北街道、惠山区钱桥街道相连。面积22.3平方公里,人口约6万。在这条老巷里,深烙着中国民族工业先驱留下的足迹。明代初年,无锡荣氏始祖荣清迁来无锡,定居于梁溪河下游北岸,督率子孙辟草荒、筑河坝、建家宅,逐渐使之成为田地平畴,屋舍俨然,阡陌交通,有粮田、鱼池、桑竹等的安身立命之所,初步建立了上荣、中荣、下荣三个自然村落。清代康熙二十四年(1685),梁溪荣氏始建荣氏宗祠,修了第一部宗谱,这表明家族人口已经有了很大的增加。随着外出经商者日渐增多,赚钱归来建房者自然也就愈来愈多。这样,3个自然村落就逐渐联成一片,荣巷的名称也由此而来,并在本邑西乡小有名气。……[详细]
清名桥及沿河建筑
  清名桥及沿河建筑位于南门外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原名清宁桥,始建于16世纪明万历年间(1573-1620)。到了道光年间,改名“清名桥”。后又几经损毁重建,到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因拓宽南长街,将西堍台阶内缩,改建为南北分堍台阶。清名桥为单孔石拱桥,桥体用花岗岩石构筑,桥栏由块石镶嵌组成,用榫卯而不用灰浆连接,桥顶及西堍夹有方形望柱,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式结构,共11道。清名桥在海内外已闻名遐迩,它是无锡古运河上最具特色环境的桥梁,“水弄堂”两边枕河人家,听撸声咿呀,看市肆街坊,是活生生的江南民情风俗的艺术画廊。历史上,康熙、乾隆二帝多次经过清名桥南巡;民间艺术家瞎子阿炳(华彦钧)常在桥堍演奏圆熟大二胡。1986年日本著名作曲家和青年歌唱家共同演绎了歌曲《无锡旅情》、《清名桥》两首歌,很快风靡东瀛……[详细]
泰伯庙和墓
  无锡梅村泰伯庙无锡梅村泰伯庙坐落在无锡市东南15公里的无锡县梅村乡镇伯渎河边,又名泰伯祠,至德祠,让王庙。梅村古名梅里,乃商末周太王长子泰伯因让王位从陕西岐山奔吴至此建勾吴国时的都城。东汉永兴二年(154),桓帝下令在此立祠,历代整修扩建,清初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占地80余亩,极其精工华丽。咸丰十年(1860),清军在无锡镇压太平军时,烧毁了泰伯庙的爱芝堂、大树堂、德治堂、大夏堂、慈俭堂等建筑。1937年,又遭日军破坏,仅泰伯庙主殿、两庑、戟门、头山门及庙内古柏数十株留存。……[详细]
锡澄运河南北新桥
  锡澄运河南北新桥位于江阴市。年代为明。南新桥位于青阳镇南街梢,原万源布厂旁,跨老锡澄运河,又名三元桥。南新桥、中新桥(青阳桥)、北新桥同在青阳镇,连同原来的天主堂,成为青阳镇一景,也是古青阳镇的标志性建筑。南新桥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江阴知县张集筹资建。同时建造的迎秀桥(北新桥)与南新桥同规格,同桥型。南新桥全长34.5米,净跨11.0米,拱顶高程10.8米,桥顶面宽3.5米,底阶宽4.5米。东坡36级至一平台阶,分向南向北各8阶落坡。西坡石阶39级。南新桥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改名为三元桥。据清道光《江阴县志》记载:“康熙年间(1662~1722)马子虬、陶禹贤捐修。”乾隆二十三年(1758)和咸丰元年(1851)又两次重修。民国八年(1919)青阳名坤葛凤池等出资重建。与北新……[详细]
大窑路窑群遗址
  大窑路窑群遗址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为明朝至清朝的砖瓦窑遗址,原有108家砖瓦窑,分布在大运河东岸大窑路沿线和伯渎港南岸,长约1.5公里,是中国古代砖瓦的重要原产地之一。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窑路窑群在南长街的尽头,紧贴运河。这里烧砖的历史从明洪武年间开始,一直持续到上世纪50年代,窑火绵延了近600年。当年在运河沿岸有108家砖瓦窑,“下塘十里尽烧窑”,火光映天,袅袅不绝,盛况空前。无锡南门外的土质好,外加柴薪易得、河道运输方便,兴盛了烧砖这个古老的行当。窑群烧制的砖瓦质量堪优,或民用或官用,南京古城墙所青砖,肥厚坚硬,其中一部分即为无锡造。时光流迁,当年的手工窑已成为历史,现大窑路上残存砖窑只剩40余座,其中保存完整的才有19座。但这里依旧是江……[详细]
35、善权寺
善权寺
  据史书记载,宜兴善权寺是南北朝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祝英台故宅”所建。过去洞是庙产。储南强先生当年就是先从和尚手里买下山洞和山地的产权,再进行整修的。这就给善卷洞罩上了佛都溶洞的光环,善卷寺因避齐东昏侯萧宝卷讳,改“卷”为“权”,沿用至今。“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善权古寺是宜兴佛教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曾经有三个宰相到善权寺结缘,为宜兴善权寺留下了千古佳话。唐代大司空、节度使李蠙自出俸钱赎善权;宋代主战派宰相李纲整修善权寺;宋代大学士李曾伯读书善权寺。善权寺成了古人的读书圣地。古代许多状元,宰相都慕名前来善卷洞游览。明代善权寺住持和尚方策还刻石立碑,称《善权寺古今录》,朝廷大臣,著名大学士王鏊,画家文征明作序。当时善权寺“唐殿”“雷书”名闻天下。善权寺曾经由高僧住持,都为临……[详细]
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
  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天下第二泉指的惠山脚下的二泉。该泉相传为唐大历年间无锡令敬澄开凿,因僧人惠照在此居住,故名惠山泉。惠山有九龙十三泉,二泉最负盛名。二泉分上、中、下三池。上池八角形,为泉源所在,水质最好。中池为方形,紧靠上池。据《惠山记》载:“活水细流,澄澈可爱。”两池都是石底,青石围栏,上池四周石栏磨得十分光滑,特别是提脚踩的位置,石栏深陷成几个缺口,是近千年以来,人们取泉煮茶的纪录。下池最大,为长方形,凿于北宋明道年间,池纵约7米,横10米,深约0.33米,位于漪澜堂下。每年秋季阴历七月半的晚上,皓月就会倒映在池中,形成天然的“二泉映月”。池壁有明弘治年间所凿石螭首,俗称石龙头,是惠山九龙十三泉中的第一个龙头,形制苍劲古朴,泉水经螭口流入方池,颇有“水不在深,有龙……[详细]
无锡长泰寺
  座落在雪浪街道长泰山东麓的长泰禅寺,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元年(535),隋大业五年(609)一度荒废。唐上允二年(675)重建,后历经宋、元、明、清。鼎盛时,有寺院5048间之多。“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长泰寺,在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长河里高僧云集,各遐江南,不仅建寺之早,规模之大,而且更拥有独特的文化底蕴——“长泰八景”。一千僧井,此井通山泉,大旱水不枯;二留笠阁,传仙人留笠而去,后用楠木建阁纪念之;三巨人迹,传僧伽罗汉在崖石上留下2尺有余足迹,大雨后时隐现罗汉侧影;四画猫壁,相传明代唐寅画猫于殿壁,爪牙生动,睛锐生畏,鼠雀望而逃逸;五碧照轩,精致建筑,在此仰视半山,大有“十里香风云雾过,松柏拱翠似碧波”的景观;六宋朝柏,宋人所植,古朴遒劲,建国后列省二级文物,保存到1966年才被毁;七古银杏,……[详细]
历相成故居
  历相成故居在无锡市学前街。故居分三部分:中部为出使期间建造的“钦赐第”,前后共6进,依次为门造、轿厅、正厅、房厅,面阔均9间,两侧各有一条备弄。后进为楼房,方形转楼,面阔11间,加两侧厢为13间。最后为花园,园西北角有藏书楼。东部有花、戏台、庸间等。西部已毁,此居建筑时代较晚,但从规模上来看,在江苏少见。历相成故居,宅第布局原有左、中、右三条轴线。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六进,第一进是门厅,面阔9间,进深6架。明间为“六扇式”大门。大门外有高大的“八”字形照壁一座,正中镶嵌砖刻“鸿禧”二字;大门内原有“七星门”一座,门额之上悬镂花金边、蓝底金字“钦使第”竖匾一方。第二进至第四进,依次为轿厅、正厅和房厅,面阔均为9间,进深7至10架不等。各进的中间3间为主厅,东西各3间为旁厅。主、旁厅之间的庭柱及……[详细]
岳飞衣冠冢及岳霖墓
  岳飞衣冠冢及岳霖墓,在宜兴市周铁镇彭干村庵前自然村。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出身佃农,南宋抗金名将。建炎间任清远军节度使,任内力主抗金,屡立战功。南宋绍兴十二年以“莫须有”罪名冤死狱中。绍兴三十二年平反,追谥“武穆”,宁宗时被追封为鄂王。据史料记载,宋建炎年间,岳飞曾多次驻军宜兴,抗击金兵,剿平湖盗,深受地方百姓的爱戴。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抗金将领多年的艰苦奋战下,抗金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收复了被金军侵占的大片土地。正当岳飞等准备整饬军队,奋起反击,直捣金巢之际,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投降派既担心将领功大势重,难以统制,又担心宋钦宗赵桓回来后自己必须退位,在内奸秦桧等人的鼓动下,下令各路军班师,接着又解除……[详细]
匡村中学旧址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匡仲谋在其宅第(无锡杨墅园)开设匡村初等小学堂。民国十六年(1927)创办匡村初级中学,以原来的小学为附属小学,为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前身。匡村中学创办人匡仲谋,名启墉,字裕芬,生于光绪三年(1877年)。幼随父学,耕读家乡,20岁时到上海大成纱布号当学徒,业余自学外文。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兴起,店主回乡暂避,嘱其看守店面。在他独自经营的一年多时间里,竟盈利八万余两银。被店主称为最诚实、最能干、最得意的学徒,并将大成纱布号,外加现银三万两相赠。匡仲谋在此基础上,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沪独资开设亚东棉业公司,自此走上实业之路。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匡仲谋热心资助创办教育事业。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家乡创办匡村初等小学堂,以后又开设高等小学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