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镇江市旅游

镇江市文物古迹介绍

  上容渎遗址位于华阳镇东北河头村东侧,西接句容河,东通洛阳河。梁代避太子讳,遂废破岗渎,开上容渎在句容东南五里,顶上分流,一源东南三十里十六埭入延陵界,一源西南流二十五里五埭注句容界,上容渎西流入江宁秦淮河。后至陈高祖即位,又废上容渎更修破岗渎。……[详细]
  破岗渎遗址在句容县城东南二十二里,春城乡城盖村南、粮站北的岗坡切岭,是历史上的破岗渎遗址。该渎为六朝时开凿,是当时联系京都建邺(今南京市)与太湖流域的重要航道,对于建邺城市的发展曾起到重要的作用。至隋灭陈,由于全国重新统一,建康不再作为都城,破冈渎的漕运作用随之丧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直到唐代前期其水尚未断流。破冈渎完全淤塞可能在唐代晚期。……[详细]
  大山边遗址位于郭庄镇东岗头村南约170米,商周遗址,四周为水田。遗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高5米,顶上北高南低,成缓坡。地表有灰土及烧土地,地表散见夹砂红陶鬲、鼎及黑皮磨光陶等残片。属湖熟文化遗存。……[详细]
  城头山遗址位于句容县大卓乡本湖村,1957年发现,1983年南京博物院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遗址现存面积约2万平方米,为高出地面10米左右的土台形,文化层堆积厚5米以上。根据文化遗物的特征,遗址的文化层可分为新石器时代,以及相当于夏代、商代、西周、春秋早期等时期的堆积,发现墓葬57座,房屋基址2处,灰坑14座。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主要有陶鼎、鬶、豆、杯、壶、罐、石刀、斧、锛,以及玉璜、镯、瑗等。其中有些陶器与崧泽文化晚期器物特征一致,时代与崧泽文化晚期相当。相当于夏、商、周的文化遗物有陶鼎、匜、罐、鬲、甗、豆、钵、石刀、斧、锛、凿、青铜削、镞等。内涵属典型的湖熟文化,尤以带角状把手鬲、高档半实心足甗及大量梯格纹装饰等最富地方特色。……[详细]
  新四军水坝位于磨盘山区陈庄村西,1938年6、7月陈毅、张鼎承、粟裕率领新四军第一、二支队进入茅山地区。新四军六师曾在磨盘山设立疗养所、修械所等单位,部队为解决军民在山区用水的困难,利用战斗间歇在现在的天王镇李塔村陈庄、老人山等地修建水坝蓄水。现在还在使用的陈庄水坝就是那时候修建的,群众称其为“新四军坝”、“抗日坝”。……[详细]
  新四军医疗所遗址位于磨盘山区苏家大凹,现仅存遗址。1942年1月,新四军六师十六旅成立了卫生部,为了医治伤病员,在芦深汊多,水网交错的圩里成立了第三疗养所,由朱潮兼同志任所长。第三疗养所选择了毛竹林和杉树林密布的磨盘山作为固定的重伤组,重伤组由一个医生、两个护士、一个炊事员和一个招呼员负责。疗养所住在毛竹林深处搭建的草棚里,吃的用的依靠群众支持,在茅山战斗的干部、战士、地方党的同志和许多老百姓都在这个疗养所看过病,养过伤,大家又把这里叫“竹林医院”。……[详细]
  新四军修械所遗址位于磨盘山区苏家大凹,现仅存遗址。苏南军工部门修械所由1941年5月成立的新四军六师军实科骨干组成,当时只有十几个人。苏剑雄任所长,程远任政治指导员,修理机枪、步枪、打不响的子弹和掷弹筒等,并试造手-。1942年夏,军工生产人员不断增加,最多时有一百二三十人,相应机构也逐步健全。1943年3月,修械所全体人员和设备通过敌伪封锁线,从丹阳、武进、金坛三县交界处秘密转移到句容磨盘山地区。……[详细]
  为藏书家吴寄尘先生于民国二十一年创建,系西式二层楼,混凝土结构。南向,面阔五间22.1米,深9.6米,原藏书9万余册,列入全国山本数目有120余部。现存建筑1座,楼周为庭院,前有大门,门柱上嵌有石刻“绍宗国学藏书楼”“中华民国二十二年立”,东面墙角嵌有“上海扬子建业公司设计及承造,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二月”石刻。……[详细]
  近月斩惨案旧址位于丹阳市访仙镇,该建筑为硬山式砖木结构,为一进三开间,上下两层结构,近月斩紧靠九曲河,为访仙镇最大茶馆。民国29年(1940年)6月24日(农历五月十九日),靠近镇夏家村付驻有日军,抗日游击队派1名战士侦察敌情,遇上日军3人,便将手-向日军投去,日军未伤。9时许,日军全副武装窜向近月轩门口,架起机枪封锁街道,向近月斩茶馆内手无寸铁的群众扫射。近月斩内杀死83人,在桥上、河里枪杀25人,共杀害112人。现房屋有人居住。该旧址是侵华日军制造惨案的直接见证,对研究丹阳地区抗日斗争史有较高的价值。……[详细]
  稽直是镇江第一位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布业公所巷8号为他的住宅。建筑四间两厢式结构,二层小楼,一进。外墙为斗字墙,硬山顶,上覆小瓦,单峰防火墙。2014年公布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镇江中国人民办的第一所诊所,后院有别致的洋花园,蒋介石来镇江有时住在这里。中西合璧式建筑,面阔三间,三层砖木结构楼房。东侧二楼临街设露台。一楼大门设罗马柱。……[详细]
  节孝祠堂牌坊碑刻位于宝盖路244号,牌坊今砌在学校西北墙上。另校园内还有碑石八十多块。节孝祠,清雍正元年(1743)始建于银山之麓。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增建石坊、楼宇、咸丰年间毁。后建于山巷后今址,同治9年(1870)落成。在宣统间统计,获旌表的为920余氏,每一碑上刻一节孝妇,记载孝女姓氏及旌表的时间,字多楷书、阴刻。此处于1993年由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详细]
  镇江地处长江与京杭的交汇点,水陆交通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军事要塞,近代以来,镇江战争频繁,留下不少江防工事。现留存4处:其中金山公园两处,今鱼池之侧有碉堡一座,长江路水厂北侧碉堡一座。这些遗址反映了镇江在近代史上的军事地位,故列为市保单位,予以就地保护。……[详细]
  火星庙戏台在山巷位于今穆源小学内。戏台座北朝南,东西两侧有形有状相同的看廊,中间为天井场地,占地近900平方米。前台长4.3、宽3.75米,东、西、南、三面檐橼、交叠伸出1米,东、西两角高翘,上有如意云纹绶带缠蝙蝠、银锭及“文王求贤”、琴、棋、书、画,福禄寿三星及双童子掌大扇,招财进宝等七仙像图案、浮雕,栩栩如生,后台与前台相连。后台与前台相连,后台房屋三间,面阔19.4,高7.6米,进深5.4米,两侧与看台相通,有“寿”字和牡丹流水纹饰浮雕砖。两侧看廊各为五架梁房屋,面阔9间,长24.8,进深五檀4.57,高6.20米。看廊为雅座包相,空地为普通观众席。戏台及看廊为清代建筑。当时,每年农历6月23日举行庙会,演戏、致祭,十分热闹。平时于此聚会者甚多,演戏经常不断。火星庙供奉祆神,出自西域,……[详细]
  柳诒徵墓原位于润州区官塘乡严岗大队朱家岗,土坟包,另有父母亲等的坟包形成一墓葬群,该墓群向东南是一片开阔地域,西依山坡,是一块风水宝地,但此处交通不便,后墓移至镇江市南山风景名胜区。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另劬(qu)堂,又号龙山*。自幼颖悟,16岁与赵声同案入学(考中秀才)。1902年经陈庆年介绍,到南京江楚编译局担任教科书的工作,后赴日本考察学校,1916年始任教十年,1927年后主持江苏省国学图书馆,解放后,应陈毅之聘任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他一生著述众多,著名的有《中国文化史》,被胡适称为“开山之作”,《历代书略》、《中国历史教科书》、《国史要义》、《中国教育史》等。柳先生是我国现代的文学家、史学家、图书馆事业家,当今著名的史学家蔡尚思称他有四个“最”,即担任大图书馆……[详细]
  座落在南郊磨笄山西,黄鹤山东北,原名竹林寺,现水泥厂区内。它始建于东晋元帝大兴四年(321),据《太平寰宇记》载:“南朝刘宋武帝刘裕游息竹林寺,黄鹤飞舞其上”。刘裕当皇帝后于永初年间改名为鹤林寺。后屡有兴废现大雄宝殿为清同治年间复建,面阔五间,硬山式。1991年始市文管会进行了整修。鹤林寺唐时最盛,后逐渐衰落,此处山明水秀,风景迷人,历代文人雅士来此吟诗作画,留下了许多佳作。唐代诗人许浑的《鹤林寺中秋夜玩月》是当时情景的写照:待月东林月正圆,广庭无树草无烟。中秋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莫辞达曙殷勤望,一堕西岩又隔年。该殿于1982年由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详细]
  太平天国新城城墙遗址与清军水师标统署遗址位于姚一湾小营盘一带。1853年,太平军占领镇江,在旧城的西北沿江筑新城,从十三门起,经北固山沿江向西至运河入江口,再沿运河向南,到现在的老西门桥为止,长六里多,该城到光绪末年方基本拆除,现残存的约40米,均被围在民房之中,已就地保护,供人参观。清军水师标统署位于太平天国新城城墙遗址南侧,现存中西结合二层楼两幢,西面有券拱大门楼,上有书写“树德滋培”的石刻,前有石台阶。清光绪年间建,曾为清军水师标统衙门。在大门楼近30米南侧,曾设有券门、牌坊,今已无存。……[详细]
  韦岗伏击战战场遗址位于镇句公路西侧高骊山麓。混凝土质地、碑高25米,“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九个大字为郭化若题书。顶部形制系一带刺刀的巨型步枪,势如刺破青天锷未残。碑座正面浮雕上刻青松衬托的新四军袖标(N4A),背面是军民欢庆胜利的场景,东侧镌刻陈毅《韦岗初战》七绝一首:“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惊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粟裕题诗“新编第四军,先遣出江南,韦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碑座上端红旗取陈毅“故国旌旗到江南”之意。碑后有镇江市人民政府1985年9月立的韦岗战斗纪念碑文,记载了民国27年(1938)6月17日粟裕率领新四军先遣支队在韦岗伏击日军取得挺进江南首战告捷的史实。……[详细]
  大码头遗址位于润州区新河路两侧,经考古发现。遗址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位于新河路北、和平路东的大码头遗迹,另一部分为位于新河路南、云台路西的历代江岸与建筑遗迹。大码头为清代缓坡石砌长堤式码头,保存完好。历代江岸与建筑遗址分为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遗迹,其走势大致西向偏北,时代清晰。西津渡是镇江段沿江最重要的一个渡口。文献记载:“西津渡乃南北冲要之地,江浙闽海物资悉由此以达京师,使命客旅络绎往回,日不暇接”。唐代,百姓经西津渡过江到亳州求“圣水”,所以有了时任浙西观察使李德裕“西津禁逻”。宋徽宗赵佶到润州就是在西津渡登岸。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五云:“今城西北三里曰西津渡,为南北渡口,古谓之西渚,唐时亦曰蒜山渡,宋置西津寨于此,俗谓之西码头,即江口也。” 至清代由于江岸淤积,大码头废……[详细]
  徐宝山墓位于镇江润州区韦岗镇。徐宝山(1866—1913),镇江人,当地人称“徐老虎”。1911年秋,武昌举义后,欣然接受镇江籍同盟会会员李竟成的合作要求,在光复镇江的过程中,作出积极的努力。在辛亥革命中曾参加江浙联军攻打南京立有功勋,并参与北伐事宜,任北伐军第二军军长,后被称为民国十将军之一。1913年遭人暗杀。现墓前两块石碑尚存,墓圹基本完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