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镇江市旅游

镇江市文物古迹介绍

61、开泰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泰桥
  “开泰桥”位于丹阳市城区南门外大街,横跨于东西向的西门运河上,“开泰桥”又名“草堰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90年左右)。为花岗岩石质单孔石拱桥,横纵联锁式砌置,高10米、长45米、宽9.5米,桥拱部两侧有“开泰桥”三字,桥体东西明柱各有对联一副,东侧为“束京口潮流,百尺虹腰,高踞迎春以上;枕曲阿塔影,千层雁齿,迤趋萃秀而东”。西侧为:“横波激石,峙并雄关,摇揖凤凰山秀;堰水长虹,跨当孔道,旁通香草河流”。桥面除横状阶梯石阶外,中心线上有竖砌条石路,以便独轮车通过。“开泰桥”下方的西门运河,是明万历16年(1588)将丹阳县城西、南城壕拓宽浚深后而成的京杭大运河古河道,从明万历16年开始,往来船只从丹阳城外绕行。“开泰桥”于1985年被丹阳县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详细]
赵伯先墓
  赵伯先墓,在镇江市南郊夹山竹林寺东。赵伯先(赵声),丹徒县大港镇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统治,是同盟会主要领导人之一。1911年3月29日,赵声与黄兴领导了广州武装起义(即黄花岗起义),担任总指挥,失败后忧愤成疾,4月20日病逝香港,终年31岁,当时暂葬香港茄菲公园附近山巅,题作“天香阁主人之墓”。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为了表彰赵声的功绩,追赠为上将军,同年4月1日移柩迁葬今址。原伯先墓座南朝北,墓门前两侧有雕花圆形石柱一对,顶端雕饰坐狮,前列石供桌,有台阶和墓道,台阶前置雕花托座水池二方,列于左右,由坟向前110米置石牌坊,横题有“浩气长存”四字,石方柱上镌刻“巨手劈成新世界,雄心恢复旧山河”,“绿竹径回环劲节雅似君子德,黄花岗飘缈忠魂是有故人游”等对联。墓……[详细]
镇江香山寺
  属于宁镇山脉的香山,位于高资境内,山麓有一座始建于唐朝的寺庙,这座寺庙虽没有灵谷寺等寺庙的名气大,却很不一般,它的存在证明了高资在唐朝时的繁盛。它就是香山寺。历史由来唐朝时期,高资因良好的港口位置而成为江淮要冲,“舟车之轻从,邮置之经绎,漕运之转输,军期之传送,未有不由此途者。”有两位唐朝名人在高资留下了足迹,一位是大将尉迟敬德,他出资修建了东方桥;一位是唐朝的贤臣魏徵,他在玄武门事变后来到高资的山林中隐居,唐太宗李世民亲赴高资请魏徵到朝廷担任要职,魏徵折服于李世民招贤的诚意,特在高资的一处地方修建了接驾亭,此处因此被命名为唐驾庄。唐朝时信佛之人众多,在人来人往的高资港附近建造一座寺庙是众望所归。一天,下了船的过客们突然发现青翠的香山山麓增加了一座黄墙碧瓦的寺庙,信佛之人兴奋地走向这座古香山……[详细]
山巷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城西山巷路东今清真寺街,又名西大寺,初创于康熙年间,迭经兴废,同治十二年(1873)重建。1982年又重新整修。寺四周为青砖围墙,条石基础,有门楼,上置斗拱,对门有照壁。大门内有门廊明间、过厅、走廊,大殿面阔五间,硬山式,前有廊檐,梁上绘彩画,迎面为大槅扇,两侧设券拱门。殿内用为宗教仪式。清真寺正门楼,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门楼两侧为磨砖壁八字门墙。门上额书“清真寺”正揩大字。殿前有庭院,东设对厅,会客之用。清真寺大殿为寺之主体建筑,穆斯林礼拜场所,规模之大为全省之冠。整个建筑群布局,既具有中国宫殿式建筑特征,又具有阿拉伯建筑艺术色彩。建筑内以阿拉伯文和几何纹样组成,有近800多种文饰,1000多个图案。寺内设有窟殿、望月楼,是重要的礼拜之处。2011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65、米芾墓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米芾墓
  原米芾墓在丹徒长山下,后湮没难寻。明崇祯年间建纪念墓于今镇江市鹤林寺前黄鹤山下,“文革-”中被毁。1986年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重修,于1987年元月竣工,重修后的米芾墓位于黄鹤山北麓,包括石驳墓圹,墓直径11米,坟包直径4米,-护墓石,台阶四段共60级,两边有玉带坡,平台3座,两边各有路牙,均宽为3.3米,在两边各置大理石制作的长条凳3个。墓的整个走向由上而下向北延伸,全长60米,绝大部分采用大理石预制而成。坟前立巨型石碑,上镌刻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所书碑文:“1987年春日重修,宋礼部员外郎米芾元章之墓,曼殊后学启功敬题”。墓门两侧各有一下方上圆雕刻云朵纹的大理石柱。墓前方50多米处平台上恢复石牌坊一座,上部中央横石额镌启功所题“米芾墓”三个大字,内柱一对系旧有牌坊柱,上刻联语“坯土足千……[详细]
66、宗泽墓
宗泽墓
  宗泽墓,在镇江市东郊2.5公里的京岘山北麓,当地人称宗泽山、宗家坟。宗泽,字汝霖,浙江义乌人。宋元祐六年(1091)进士,历任地方官,以廉能著称。宣和元年(1119)任职南京,因遭诬陷,削职安置镇江,夫人陈氏殁后葬京岘山,他结庐在山下龙目湖畔。后大赦,靖康元年(1126)受命出任河北义兵都总管,旋升副元帅,徽、钦二宗被掳后,宗泽留守开封。宗泽为了乘胜收复失土,曾24次上 书--高宗赵构还都,遭到投降派的拒绝,因而忧愤成疾而卒,谥号“忠简”。宗泽去世后,其子宗颖和学生岳飞护枢至镇江与夫人合葬,1934年墓道口建石牌坊一座,1966年毁,1984年整修宗泽墓,同年6月竣工。宗泽墓的整修工程,按原基础座南朝北建置,向前延伸,依山势用块石驳砌圈形墓圹,直径9米余,坟包直径3.s米,四周采用弧型堑凿石……[详细]
魏家墩土墩墓
  魏家墩土墩墓取名于它所在的村名,位于镇江市丹徒区魏家墩,属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土墩墓,是镇江沿江地区仅存的未发掘土墩墓。现为省级文保单位。魏家墩土墩墓直径有60米,高约6米,孤立在一片待开发的杂草丛生的空地上,为传说中的吴国王侯墓地。在魏家墩土墩墓的南面仔细观察,发现土墩墓的底盘应该远比现在看到的要大,南面被削成小小的剖面,纵向生长着大树密密长长的根须,雨水在泥土上冲刷形成的一道道水沟。从它的形制上看,应该是个规格很高的墓葬。文物部门曾经在镇江的大港沿江一带进行过土墩墓的调查和考古发掘,通过发掘已经基本认为这一区域是吴国王陵区。魏家墩土墩墓作为这一区域土墩遗存,具有吴国王侯陵墓的可能性。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孙家村遗址
  孙家村遗址位于镇江新区丁岗镇,北距长江及吴国贵族土墩墓群所处的长江南岸山脉约10公里,东北距断山墩遗址约3.6公里。遗址位于山地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西侧有一条宁镇山脉余脉,呈西北至东南走向。遗址所在的镇江大港区域为吴文化的发源地,分布着较多的高等级贵族墓、台形遗址,构成了吴国遗址群,孙家村位于该遗址群的南部。考古中发现,这一区域人文遗物、遗迹十分丰富,显示人口众多,可能是吴国的一个中心区域。结合孙家村遗址特殊的地理位置,特别的构造方式,考古发现与冶铸有关的遗迹遗物,说明孙家村遗址极有可能是当时吴国“国家级”的青铜兵器冶铸“工厂”。此次考古发现对于吴文化、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江下游地域文明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孙家村遗址入选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城上村遗址
  城上村遗址位于黄梅镇大卓城上村南,距离市高级中学仅2.5公里,北纬31°59′08″9,东经119°10′31″1,海拔高程31.7米,面积70650平方米。遗址现场文化堆积丰厚,有古代筑城的夯土层和环壕(护城河)设施,极有可能是一处重要的吴国城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8年全国重要新发现”,是江苏省上榜的三处新发现之一。今年6月份,市博物馆请省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试掘、勘探,根据调查、钻探结果可知:城上村遗址为一处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至良渚文化时期的环壕聚落遗址,遗址南部有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迹,北部有新石器时代墓葬。遗址北部东侧剖面第⑧层及其以下堆积、中部西侧剖面第⑩层及其以下堆积为新石器时代地层,推测遗址于新石器时代使用时间可能较短,因而地层堆积较薄。商周时期,遗址得到延用,且使用时……[详细]
70、季河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季河桥
  季河桥位于延陵镇九里村季子庙南大门,又名奈何桥,现座下的九里大塘原为元、明、清时期的香草河故道,季河桥始建于元至正2年(1342),当时由僧法安募建。明景泰2年(1451)改建为石拱桥,位于当时的季子庙南门之首。季河桥桥体为青白石石质,单孔石拱桥,纵联分节并列砌置,南北向,高6.18米,长22.3米,宽5.5米。拱桥两侧龙门石上各刻有“季河桥”三字,拱角狮面雕塑为省内罕见。季河桥完整第体现了明代江南石拱桥的工艺特色,古朴典雅,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1991年被丹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丹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镇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镇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铁瓮城遗址
  铁瓮城又名子城、京城,始建于公元195年,形成于公元209年,是三国孙吴时期的建筑;晋、唐、宋、明、清均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缮治,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至顺镇江志》载:“铁瓮城在正峰前周府治,又名子城。”《建康实录》在建安十三年(208)条下有:“权始自吴迁于京口而镇之”,“孙权自吴理丹徒号曰‘京城’,今州是也,十六年迁都建业,以此为京口镇。”铁瓮城由孙权所建,是镇江历史上的第一座城,是六朝时代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建造最早的一处政治中心城市。京口铁瓮城比孙权所筑南京石头城和湖北的鄂王城都早,号称“三国东吴第一城”。多年来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了大批六朝时期的砖头和夯土层、地下通道及南城垣门墩等遗迹,2000年铁瓮城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丹阳白龙寺
  位于今埤城镇荒田村南,经山北麓。始建年代不详。初为彭山龙祠,宋嘉泰元年(1201年),帝赐额“显济庙”。寺内有龙池灵异,与山泉相通,终年不涸。时邑士戎姓买地170余亩建庙。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改名“白龙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二十八年两次重建,敕赐“利济苍生”。原该寺3进1院,前进5大间,中进3大间,两侧为四大金刚塑像,中间为如来佛像;后进5间,中有龙王殿,殿梁悬3匾,两侧置有钟、鼓,鼓径4尺许。白龙寺池置于院中央,池围筑墙,墙中砌有石碑3块。在寺门前建有过街蓬,供过往行客小憩。民国31年(1942年)寺宇大部被日军拆除。解放后仅存后进及白龙池。1979年寺宇被全部拆除,改建小学,今存寺池。……[详细]
陆小波故居及墓
  陆小波故居位于市区打索街68号。故居为清代传统民居建筑,坐北朝南,前后共四进,沿中轴线排列,最北附生活厢房。一、二进为平房,第一进东为大门。第二进门上为八仙上寿磨砖雕花图案,较为精致。第三进设有卷棚,为对合大厅,天井内有过廊式半亭。第四进为雕栏二层小楼,为陆小波起居室,上下皆为三间两厢,呈“凹”字形。东部有小巷一条,内有水井一眼。2007年,故居公布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12月,陆小波后人将故居捐赠给镇江市人民政府。2008年,镇江市人民政府出资,镇江市文化局和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按照“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对故居进行了落架式修缮,恢复了其原有风貌。2011年1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74、季子庙
季子庙
  季子庙是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的祠庙,其历史悠久。殿宇宏伟壮观,塑群灿烂辉煌,是江南最大的名庙之一。季札三让王位后,隐居延陵,曾奉命两次历访中原各国,留下“聘鲁闻乐,脱难齐婴。徐墓挂剑,守礼葬子”以及三国分晋等许多动人的故事。他避耕延陵,为地方上做了许多好事,他的高风亮节和宏览博物,见微而知清浊的聪明才智,值得称到赞扬。他是我国吴氏宗族第一始祖,殁后葬于九里。人们为怀念他,在他的墓地上建造祠庙。他受封于延陵,故称“延陵季子”,祠庙也称“季子庙”。孔子得知季子之美德,非常敬仰,并亲笔为他写了碑文曰:“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个篆字铭刻在墓碑上,即:季子碑。史料记载:东汉时期,季子庙就是江南名庙,地方官上任都要前来祭祈。东晋南北朝时期,季子庙已成规模,由于与延陵县相距咫尺,很得地方官的重视。兰……[详细]
张家祠堂正厅
  张家祠堂正厅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后白镇芦江村原有三组建筑,五进,中轴为家祠,左右两厢为住宅,现存中轴第三进第一个厅,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11米,长24米,檐栏高4米,七檩,硬山式顶,屋顶坡度平缓。梁柱均为粗大的楠木,故又称“楠木厅”。厅内立柱上有青石覆盆柱础,栏顶作卷刹,构架的联接结构,多采用形式简单的斗拱、蜀柱,垫板,正中明间脊檀左右下侧装饰三角形的简单木雕,其外缘置叉手,梁作月梁状,立梁略有琴面,梁底沿边刻双线。斗拱外檐二攒一斗三升,内部梁枋间出单拱与重拱,不出挑,内外斗拱坐斗均刻花瓣状,有方有圆。地面皆用方砖斜铺。该建筑为明代所建,形制古朴,结构简明,用材硕大,装饰没有繁琐之感,在宁镇地区是有一定的代表性。……[详细]
新丰车站战斗旧址
  新丰车站战斗旧址位于晓星行政村蒋家自然村西400米处,是民国时沪宁钱上新丰老火车站,建筑由上下两层房屋2间及平房两间,暗堡1处组成,二层楼房屋顶设有了望塔,整组建筑由西向东高度依次渐低。是由侵华日军于1937年至1938年建成,砖石结构,欧式风格、外墙为石砌。1938年7月1日夜,新四军一支队二团一营在丹北抗日游击队及群众配合下,突袭新丰火车站,经两小时激战,全残日守军十五师团木公野联队庆江中队40余人。该旧址不仅是抗日斗争史中的直接例证,也是民国时期具有典型风格的铁路车站建筑,具有双重的历史价值。此次战斗是新四军历史上首次夜战,使南京至上海铁路交通一度中断,是新四军抗战史上的一次较大规模的战斗,极大鼓舞抗日士气……[详细]
镇江焦山碑林
  焦山满山苍翠,宛若碧玉飘浮在烟波浩渺的扬子江心,素有“浮玉”的美称。闻名于国内外的焦山碑林就座落在这座江心岛山上,焦山摩崖石刻于世皆知,碑林墨宝之多,仅次于古都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存有南朝、唐、宋、元、明、清碑刻一批,共有460余方,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焦山碑林按其碑刻内容,分三类重新排列。第一类为艺术类,有南朝《瘗鹤铭》,宋绍圣《畜狸说碑》,米芾书《城市山林》横额,宋刻《瘗鹤铭》,明翻刻《开皇兰亭碑》,清王延龄重摹《颜真卿书<东方朔画赞碑>》等。其中《瘗鹤铭》,是我国保存价值极高的二铭之一,所谓南有镇江《瘗鹤铭》,北有洛阳《石门铭》。相传《瘗鹤铭》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他生平爱鹤,到焦山游览时带来两只仙鹤,后来两只鹤均死去,十分悲伤,把鹤埋在焦山后山,并在山岩上……[详细]
眭氏节孝坊
  眭氏节孝坊位于丹阳市延陵镇柳茹自然村中,牌坊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为表彰柳茹村贡荫三之妻眭氏而建。节孝坊东西向,为四柱三门式,高6.6米,宽7.4米,由青石、花岗岩两种石质组成,三门呈品字。坊柱间、青石坊上雕有花纹图案。节孝坊上层嵌竖“圣旨”牌,中层为“节孝坊”,下层字牌直行刻书“旌表处士贡荫三妻眭氏之坊”。沿边有对联,左镌刻:“贞明执操”右刻“瑶池冰雪”。下方有两江总督、江苏布政使、江苏学政、镇江知府、丹阳县令等各级地方官员的多处题刻。该牌坊保存完整,形制较大、垒砌稳固、造型古朴优美,集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是江南清代牌坊中的精品。1999年被丹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丹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79、超岸寺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超岸寺
  超岸寺位于市区新河路。旧名玉山报恩寺,始建于元至大三年(1310),晚清更名为超岸寺,咸丰三年毁于战火,自光绪十七年(1891)陆续复建历经二十余年始复旧观。寺前有山门墙,建于咸丰年间,有拱形门,门下两旁有依门石鼓,上有雕饰,门上有磨砖浮雕等。天王殿建于宣统二年,门额石刻“大总持门”系陆润庠书。大雄宝殿建于光绪十八年,楼下有卷棚,上有月梁,雕饰山水、人物等,为硬山式顶。偏殿在大殿与天王殿北侧,硬山式,原为水路堂、五观堂、客堂等,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超岸寺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有房屋24间,该寺当水路要冲,成为金山寺下院,故在丛林中一时称盛。1982年公布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宝堰镇太平桥
  太平桥位于宝堰镇宝堰行政村宝堰自然村东老通济河上,又名三圈桥。始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横跨老通济河,南面为宝堰古街,桥东100米南岸为怡和酒行,现怡和酒行已改建为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桥的北面皆为民居。桥成南北走向,为三孔石桥,整座桥由麻石建成,桥面是青石铺成,该桥全长39米,净跨29.5米,桥宽5.65米。桥面两侧镶刻“太平桥”三个字。该桥已有200多年历史,为丹徒区现存最好的一座清代石拱桥,其结构坚固造型优美,用料考究,对丹徒石桥梁的建造历史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太平桥整体结构保存完整,仍可通行使用,由于日晒雨淋和日常使用,造成桥面有一定破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