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镇江市旅游

镇江市文物古迹介绍

句容市长江提水站
  句容市长江提水站位于下蜀镇境内,1979年9月建成。由提水一站、提水二站两座抽水站以及引河、渠道等组成,通过抽提长江水翻越宁镇山脉,流入北山水库,补给我市北部5个镇区22.5万亩农田的灌溉和城市用水。该工程运用频繁,为我市城区的工业生产、生活用水以及农田灌溉做出了重要贡献,设计效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综合效益十分显著,是我市抗旱的战略性工程、用水生命线。累计运行6.4万台时,提水2.2亿立方米。……[详细]
122、华甸桥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甸桥
  华甸桥位于丹阳市开发区华甸社区华甸村。该桥始建于景定年间(1260—1264)年,里人华福成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里人徐义等重建。1991年由石板桥面改为混凝土水泥路面,该桥横跨老九曲河上,南北向,为单孔石拱桥。桥长26米,宽约4.2米,桥栏为水泥混凝土浇灌成。桥拱形由花岗岩石圈砌,桥基座由青石错缝砌成,现仍使用。该桥对研究丹阳古代桥梁建造形制、工艺水平具有很高的价值。……[详细]
丹阳白龙池
  白龙池位于埤城镇西风村白龙寺自然村北50米处,据丹阳县志记载,该泉始建于梁大同年间,传说每逢大旱有白龙来此,老百姓向白龙祈祷求雨,结果非常灵验,所以建白龙池。传至宋嘉奉年建,因白龙池而建白龙寺,白龙池应此得名。池本体为八角形,池壁石砌,下用青砖扁砌,池水深约1米,面积约4平方米。白龙寺1937年毁于抗日战争,泉护栏为2007新修。对于研究丹阳地区的齐梁文化、寺庙建筑历史有一定的价值。……[详细]
殷氏宗祠及笃行堂
  殷氏宗祠位于辛丰镇黄墟集镇东南,宗祠九间三进,共27间,占地面积1580平方米,第二进享堂面阔九间31.6米,进深9.1米;檐下置斗拱,金柱高5米,直径0.4米,前为露台,宽12米,高5.6米,四周有石栏;后进中间为祖宗龛,两侧分别有东西孝子楼,均为硬山顶。祠堂保存较好,文革时期祠堂门前石雕被认为损坏。黄墟殷氏宗祠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据传,由族内盐业巨商殷苤烈出资兴建,堂号为“耕心堂”(待考),位于黄墟古镇东首,目前尚存部分古建筑在黄墟小学内,曾作为图书馆使用。宗祠为九间三进,坐北朝南,另建有厢房,据说共有九十九间半。据杨瑞彬、刘明祥主编的《镇江古今建筑》一书介绍:殷家祠堂建于清,有三进二十七间,大厅檐前作斗拱,厅前为露天祭台,四周石拱,刻有吉祥图案。后进为供奉祖宗灵龛,两侧有孝子……[详细]
125、嘉山寺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山寺
  嘉山寺又名龙庆寺。始建于北宋时期,明宣德年间重修,至明后两年加建。原寺庙规模宏大,现仅存2进,朝向东南,第一进为天王殿,五开间,面阔22米,进深九檩13米,抬梁硬山式砖木结构,第二进大雄宝殿五开间,进深九檩15米,柱梁粗大,另寺庙东侧石记碑一块,碑记载明万历26年间,重建嘉山寺。嘉山寺是丹阳唯一的保存较完整的明佛教寺庙,对研究明代丹阳地区宗教建筑风格、布局、技艺有很高的价值。……[详细]
中共丹阳第一个支部旧址
  中共丹阳第一个支部旧址位于西门小学内,民国时期该地为县第二高等小学。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中共派恽代英、候绍袭、刘重民等来丹宣传革命思想,民国14年(1925年)4月经恽代英介绍戴盆天、黄竞西、夏霖、钱正表、吴起文五人就在该旧址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建立第一个支部由戴盆天任书记,遗址为平房1间,砖混结构,面阔10.8米,进深3.95米。对研究丹阳地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史有重要的价值。……[详细]
江苏省立镇江图书馆
  江苏省立镇江图书馆为江苏省国民政府在中正路南首(即今解放路17号现址)兴建新的馆舍,占地约14亩,全部用钢筋水泥、耐火砖构成,能防火、防潮、防震,书库三层,阅览及办公用房二层,“江苏省立镇江图书馆”匾额由当时全国著名的大藏书家傅增湘所题写,字迹端庄典雅,似有唐碑笔意,于俊秀中添加豪气,在转折处颇见功底。2006年6月5日,江苏省立镇江图书馆被公布为第六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林家宗祠
  林家宗祠位于延陵镇松卜行政村中松卜自然村中,该建筑始建于宋代,清代重修过,坐北朝南,分布面积为530平方米,硬山式砖木结构,二进五开间,东西山墙为五峰马头墙。屋内梁柱粗大,梁上雕有人物故事图,进深七檩,抬梁式梁架结构,水磨地砖。第一进西厢房二间,第二进后门上刻有“木东水源”四字,现保存较好。林家宗祠对研究丹阳地区古代祠堂建筑风格、形制、工艺以及林姓族源分布有较高的价值。……[详细]
中山纪念林塔
  中山纪念林塔始建于1930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五周年,镇江各界开展造林活动,并特地建造此塔以志纪念。1986年纪念孙中山120周年诞辰时重修。塔大理石质地,总高3.95米,塔基正方形,高0.23米,方形台座高0.57米,边长1.1米,四面嵌总理遗训,有关植树造林语录,西面刻“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三月十二日江苏省造林运动委员会建”。塔身刻“中山纪念林”五个大字。……[详细]
130、报恩塔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报恩塔
  报恩塔位于圌山之巅楞俨寺侧,砖石结构,高七层,明崇祯年间秦观阳所建。陈观阳,镇江丹徒人,自幼家境贫寒,经悬梁苦读,终于考中进士,官至明代吏部尚书。为报答家乡父老养育之恩,鼓励后辈认真读书,倾其历年积蓄建成此塔,命名“报恩塔”。后来,此塔竟成长江航道上的标志。溯江而上,这是航行者见到的第一座塔,故又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塔”。地址:镇江市南岸的涂山之麓类型:古塔……[详细]
郭礼征旧居
  郭礼征,安徽亳州人,近代民族资本家。1903年至镇筹建大照电灯公司,1905年10月正式发电,光绪三十一年(1906)取得清政府商部公司注册局颁发的执照,成为江苏省第一家民营电业公司(民国12年改为大照电气公司)。旧居建于1920年前,作为生活用房,现存建筑前后两进,均为回廊式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小瓦,建筑整体青砖叠砌,又高大五峰封火墙,建筑内西侧木质楼梯上下。……[详细]
吕城张家大院
  吕城张家大院位于丹阳市吕城镇姜贺街,建于明代,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原有五进。现仅存第三进五开间,面阔17.2米,进深12米,中一间为堂厅,柱梁粗大,抬梁结构,左右各两间有改动,门楼砖雕已损,留有部分,门槛石雕有“寿”字,院内青石铺地,现左右各两间有人居住,墙重修建过。分布面积约为304平方米。该民居对研究丹阳地区明代民居建筑风格,建筑工艺有较高的价值。……[详细]
金家边古井
  金家边古井位于高资镇唐驾庄行政村金家边自然村东北,井北侧为民居,西、南面为池塘。建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井栏六角形,高0.35米,直径0.55米,内径0.35米。石质为当地所产白大理石,古井石栏上有三行楷书铭文:“置于大明成化二十年孟冬吉日置造”,井身用石块和青砖垒砌,井至今仍可使用,井水可饮用。金家边古井于1986年被丹徒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保护单位。……[详细]
134、务本堂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务本堂
  务本堂位落于埤城镇城南村老街,为清代官宦王玉石私宅。建于清代中期,规模为三进三院,第一进五开间,七檩进深,西墙坍塌,第二进为明间大厅,面阔21米,进深10.4米,有门楼,精美砖雕、石雕,房内方形水磨砖地面,抬梁式柱梁结构粗大宏伟,有卷蓬轩廊结构木雕精美。第三间五开间,七檩进深上下两层。务本堂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2007年被公布为镇江市级文保单位。……[详细]
135、环青桥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环青桥
  环青桥又名来秀桥,位于市区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内,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清道光年间(1846年)重修过。该桥为单孔石拱桥,青石质,座落在泮池的东面,南北向,连接原孔庙前泮池,南通往笔架山,桥长约18.2米,宽3.2米,桥栏高1.1米,桥面由青石平铺。环青桥对于丹阳明清时期文庙建筑的研究以及明清石拱桥的建造形制、工艺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详细]
许维新旧居
  位于茅山风景区李塔村李中组的许维新旧居,是许维新烈士曾长期生活的地方,2023年修缮竣工开放。抗战初期,陈毅司令员经常往返于溧阳、句容两地,途经磨盘山时,曾经多次夜宿许维新家,一些新四军战士也曾在此疗伤休养。许维新(1902—1941年),抗日英烈,历任新四军一支队独立营营长、两溧地区兵站站长和溧水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等职,1941年7月8日牺牲。……[详细]
破冈渎粮仓遗址
  破冈渎粮仓遗址位于茅山镇主家棚村东北、破冈渎故道旁,面积约1万平方米,2024年5月,浙江大学破冈渎古迹调查中发现,2024年8月,考古勘探后确认。史料记载,陶侃阻击苏峻叛乱,在庱亭、曲阿、大业筑三垒,牢牢控制破冈渎,切断苏峻运粮水路,毛宝焚烧了苏峻囤于破冈渎和湖熟仓库的存粮。据初步考证,此处遗址是史料记载的六朝破冈渎管理机构“邸阁”所在,也是破冈渎粮仓所在。……[详细]
吕澂故居
  吕澂(1895—1989)字秋逸,是吕凤子先生三弟,后过续给堂叔。毕业于南京民国大学经济系。1914年到南京金陵刻经处供职,进行佛学研究,师从我国近代著名佛学大居士欧阳竞无先生。是我国著名佛学学者,通晓藏、梵、巴利语,费十余年心血编写了《藏要》这一部丛书。故居原有平房四进24间,1937年毁于战火,1946年重修平房16间,最西侧2小间为吕澂先生故居……[详细]
华罗庚故居
  华罗庚故居位于丹阳市访仙镇东街,始建于晚清,坐北朝南。硬山式砖木结构,为一间两进两层式,面阔3.1米,进深19米,分布面积约为57平方米。清代末年(1910年)华罗庚生于此屋。幼年时因父亲在金坛经商,便迁移金坛生活求学,因刻苦钻研,为数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列为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现房屋有华氏后人居住。华罗庚故居有较高的纪念价值。……[详细]
140、圌山塔
圌山塔
  圌山塔原名报恩塔,因位于丹徒县圌山上,故名。建成于明崇份元年(1628年)。平面八角形,7层,每层有砖叠砌的腰檐,塔端耸立着葫芦铜页。附近群众有“清明”登圌山游览的习惯。传说建塔时因山高路远,建筑材料运输困难,乃命登山者每人携带塔砖上山,因而又有‘万人塔”之称。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国侵略军窜犯镇江时,当地人民曾利用此塔监视英国兵船的动向。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