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镇江市旅游

镇江市文物古迹介绍

茅山会仙桥
  茅山会仙位于茅山风景区,越过御碑阁不远,就到了会仙桥。桥长8.6米,宽4.6米,为单孔石拱桥。此桥是仙凡相会的纽带,桥的另一边是仙境,据说心无杂念之人走过会仙桥,就会得道成仙。……[详细]
镇江古城墙遗址
  镇江古城墙遗址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四批2000年9月镇江古城墙遗址三国、东晋镇江市含:三国铁瓮城古城墙遗址、东晋花山湾古城墙遗址。晋陵古城遗址,位于花山湾,东至象山茶厂,北至东吴路南侧,南至大学山,西至鼓楼岗与铁瓮城旧址相连。这是镇江的第二座城。建造年代据专家认定最晚是唐代。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发掘时发现城墙,上面刻有“晋陵”、“城东门”等字刻。铁瓮城位于北固山的前峰,即青云门以上的鼓楼岗以上,现存的遗址呈马蹄形。铁瓮城又名子城、京城。它始建于公元195年,形成于公元209年,是三国孙吴时期的建筑;以后晋、唐、宋、明、清均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缮治,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1991年至2005年,镇江市文物部门共对铁瓮城遗址进行了十余次考古勘探、发掘,总计面积近千平方米,发现铁瓮城西垣、……[详细]
总前委、三野司令部旧址
  总前委旧址原为民国时期戴则均私人住宅,俗称“戴家花园”建于1934年。1949年2月24日,总前委迁至丹阳,驻进“戴家花园”。总前委是中共中央在淮海战役前线的代表机关,于1948年11月成立,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刘、陈、邓为常委,邓任书记。总前委负责领导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行动,统筹淮海前线一切事宜。淮海战役结束后,奉中央军委1949年2月指示,继续行使领导中原和华北地区的军事和作战职权,率领第二、第三和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进行渡江战役。1949年5月3日、6日,总前委主要领导人陈毅、邓小平分别从南京到丹阳,在“戴家花园”办公和居住,指挥“京、沪、杭”战役。5月26日上海攻克后,陈、邓等领导人去上海,总前委亦撤离丹阳。总前委离开丹阳后,“戴家花园”由丹阳县人们广播站管……[详细]
镇江江边自来水厂旧址
  镇江江边自来水厂旧址原在龙窝口江岸,1924年6月建,初名镇江第一救火会自来水厂。水厂设备简陋,设于江边的取水口,仅搭设一间芦席工棚。2019年3月,镇江江边自来水厂旧址入选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断山墩遗址
  断山墩,又名断绳墩。是一台型遗址,属古遗址的聚落址,起始年代为西周。位于镇江新区丁岗镇东平昌村东南面约100米,东距华山村龙脊街约1.5公里,西坡及北坡下有小河围绕,与西南130米之距的太平河相连;墩东、南两面坡下原亦有小河,现已淤没。因经历战争--、自然改变、生产活动等,虽有变化,但目前现状保存较好。该墩四周原均是水田,占地面积约25000平方米,东西长约110米,南北宽约225米,遗址高出地表约9米,中部略窄,四面边坡较陡。墩顶平坦,满布灰土和红烧土。从西面断崖上可看出文化层堆积达4米之多。该遗址发现于1957年春天。1987年进行了考古发掘。在挖掘中采集的遗物有:石斧(形为扁园柱体)、穿孔石刀、残侗刀和铜镞、铜剑各一支;获得绳纹、编织纹、梯格形印纹、云雷纹等60多种纹饰的夹砂红陶鼎、罐……[详细]
  颜真卿墓,位于白兔镇行香虎耳山,唐代。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西安)人,开元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为李希烈缢杀。南宋《景定建康志》中有王遂《唐颜鲁公祠记》载:颜真卿死后其子护丧葬句容虎耳山。现存封土径4.5米,存高2米,前为神道,南宋时尚存石龟趺、石柱、石翁仲、供桌等现已不存。明弘治《句容县志》亦有载。在封土旁边现存12座颜真卿后人墓葬。目前行香镇仍有颜氏后裔居住。此处是否系颜真卿墓,或是衣冠冢,尚待今后发掘证实。……[详细]
  位于大路镇小桥头村39号,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名人故、旧居,年代是民国,使用人是李龙生,现为居住场所。李竟成做过大官,是位传奇人物,故居却是一座简易的平房,砖木结构,内有1个天井,3间正房,1间厢房,保存较好。走进故居,正堂很小,堂的正中板壁上挂着李竟成像框,像框下方写着:“辛亥革命烈士李竟成遗像”。原丹徒县人民政府于1988年10月批准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188、华阳观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大港街道仲家村与坦王村之间,为古建筑的寺观塔幢,年代是东汉。本名“仁静观”,宋徽宗改为“华阳观”。相传隋朝之前,因圌山脚下的江水直泻东海,故华阳观后进大殿曾取名“观海楼”;亦传唐代名相魏征,晚年曾选华阳观修道养静,“观海楼”又改为“忍静宫”。明正德六年(1511)重建。原占地八亩余,前后共三进建筑。前进是戏楼;中进为灵观殿,殿内四根柱子为楠木,大殿的造型陡直高大,四角有朝天的飞檐;后进为三清殿。戏楼前有石拱小桥1座,长2.5米。现仅存三清殿和戏楼,占地面积1150平方米。三清殿面阔三间13.6米,进深九檩12.6米,檐高5.2米。滴水饰有人物、花卉、飞禽图案。戏楼为硬山顶。以前,华阳观每年都有2次庙会,农历2月15和7月17各一次,第二次庙会要连唱京戏6天。华阳观原有名对联一副:“八宝华……[详细]
  浮山土墩墓群,位于天王镇浮山果圆东南,周代。在约4平方公里范围内,有土墩墓150多个。土墩墓封土直径大部分为10-15米,高约2.5-3米。其中10余个大型土墩墓封土直径为40米,高6米左右。仅浮山村果圆三队,在南北长约750、东西宽约400米的范围内就有土墩墓32座。1974、1975、1977年三次共发掘7座,分别编号为1、2、3、4、5、9和24号。1974年、1975年、1977年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分三次发掘了7座,2005年配合宁常高速公路的建设,南京博物院又发掘了20余座,共出土文物3000余件,一般为泥质陶和几何印纹硬陶器、原始青瓷器和夹砂红陶炊器。其中炊器以鬲、鼎、釜、甑等器型为主;盛器及实用器主要为坛、罐、瓿、碗、盅、盂、钵、豆、盖等;少数墓葬随葬有玦和纺轮,不见生产工……[详细]
  京口闸位于江苏镇江,是江南运河上的第一座闸,堪称漕运咽喉、交通枢纽,历经唐代至清代,民国时期填埋为路。2011—2012年,考古揭示出唐代堰(闸)及北宋至明清京口闸东侧闸体、河道、码头、道路、碑亭等遗迹,出土唐代至民国时期陶瓷生活用品、祭祀供器等各类遗物,其中两件元代青花香炉尤为珍贵。京口闸遗址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精华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2019年,京口闸遗址入选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191、斩龙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斩龙桥位于句容市春城镇太子岗村南,桥下河水自西向东由句容春城流往丹徒宝埝,沟通了秦淮水系和太湖水系。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现所存桥体建于清代光绪33年。又称赞龙桥,东西向,跨袁相河,单孔石拱桥,青石质。全长16.5米,桥面宽7.4米,净跨6.8米,矢高3.6米。桥体基本保存完整,桥面阶石完好,中间车辙印痕深达5厘米,桥拱上方两侧对称塑有4个龙头装饰,桥面两侧栏杆已损。斩龙桥所在地为古破岗渎旧址,在古代交通中有重要的作用。相传明朝初年,刘伯温帮朱元璋破除全国之龙脉,来到这里,发现此地龙气很盛,遂拔剑刺向桥所在之地,以斩断龙脉,后在此造桥以断龙脉,起名斩龙桥。……[详细]
  赤山湖水则残碑位于赤山湖内湖北侧的雁栖岛,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当时筑赤山塘时便立有盘石水则。南唐保大年间,州司还曾特派人丈量,进一步明确了其位置与相关细节。经过水利史专家考证,赤山湖水则乃是江苏较早的古代水文观测设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2024年9月23日,考古人员在赤山湖西南芦亭村发掘出的3块唐代水则碑残石,更是为这一水利设施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见证,其中两块可拼接成整石,尺寸与《景定建康志》水则的记载基本一致。赤山湖作为秦淮河水系发源地之一,不仅自然风光绝佳,也是生态湿地的典范,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千年水利灌溉工程的历史。水则作为古人观测标记河湖水位、调节农田灌溉和指导舟楫交通的重要水利设施,在古代水利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详细]
193、芦江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芦江桥位于句容市后白镇淮源村中,跨秦淮中河,西通著名的赤山湖,始建于南宋年间,现所存桥体建于清代光绪13年。又称芦岗桥,南北向,跨秦淮中河,三孔石拱桥,青石质。全长29米,桥面宽4.7米,桥孔净跨分别为6.4、7.5、6.4米,中孔矢高3米。桥体基本保存完整,桥面阶石部分不存,桥拱上方两侧对称4个龙头装饰仅剩2个,桥面两侧栏杆已损。芦江桥所跨河流是秦淮中河,属秦淮河支流,桥在村中间,是沟通村子南北的重要通道。……[详细]
194、三天门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天门位于江苏省句容市茅山风景区元符万宁宫,在灵宫殿后、老子神像前的万寿台上。创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年间(公元1165年—1173年),原为“金箓道场”拜章上表之圣地,明清两代多有修葺。三天门高6米,宽2米,门头以上共有四层石雕,一层为二龙戏珠浮雕,二层为石刻三天门横额,三层为五只姿态各异的仙鹤浮雕,四层为梁、檐、脊俱全的石雕门顶。两旁石柱高达6.5米,共分五级,一级方形门柱,边长0.48米,高3.4米;二级立体盘龙柱,高1.5米;三级立体太极石墩,高0.4米;四级莲花石座,高0.4米;五级为两石柱顶巅一对高0.8米、左右相对而视的雄雌坐狮。门之正面横额上刻“三天门”三字,为明嘉靖年间所刻,两侧石柱石刻对联“仙乐撤九霄,祝一人之有庆;天香招五鹤,祈四海之同春。”门之背面横额上刻“万寿台”三字,左……[详细]
  葛洪炼丹井,位于句容市华阳南路延伸段与建设路延伸段交汇点的西南侧,东晋。据《弘治句容县志》记载:“青元乃邑之道院,内有石井、泉水清冽。相传葛稚川(葛洪)于此炼丹饮之,可以益寿,故曰青元丹井。”曾一度被誉为容山八井之一,唐代任蕃《葛仙井》诗云:“古井碧沉沉,分明见百味。味甘传邑内,脉冷应山心。园入月轮净,直涵峰影深。”明代王韶《青元丹井》诗曰:“洞天迥寂无尘埃,仙翁凿井连瑶台。碧梧叶蓉秋屡易,红桃花发春几回。金丹炼就光射日,玉液泻来香满怀。何当一服生羽翰,遨游八极登蓬莱。”该井含矿物质较多,将该井水注入杯中,水高出杯子有一铜钱厚而不溢。1953年卫生部派人来句容调查葛洪事迹时,将此井拍照,作为资料带走。井上有石井圈,呈六角形,高0.4米,直径0.48米,上刻“丹井”、“灵雨仙泉”、“道光乙未”……[详细]
  四脚墩土墩墓群位于丹徒镇西南部高低起伏的丘陵岗地上,六座土墩墓,呈半弧形分布在隆起的高岗上。在土墩墓群的东部30多米处有一保存完好的台型遗址,面积约8万平方米,文化层十分丰富,是一处湖熟文化遗址,遗址和土墩墓隔着开阔的洼地遥相呼应。四脚墩土墩墓群原有6个土墩墓构成,大型的高约6米,直径约50米左右;中型的高约5米,直径30米左右。1986年和1991年经历了两次发掘,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先后发掘了其中5个,目前还有1个,位于四脚墩遗址西约200米,西距张许通往丹徒镇的水泥路约50米。目前留存的土墩墓平面呈圆形,馒头状,底径约28米,高4米。四脚墩土墩墓群是西周时代吴国文化葬制的典型墓葬。两次发掘,发现的随葬品有原始青瓷碗,夹砂陶鬲,泥质红陶盆,泥质灰陶豆,几何印纹硬陶罐,青铜矛,剑,戈等,……[详细]
  赵子禠墓,即赵氏佳城,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大港街道北山行政村车碾口村北烟墩山东麓仙墓山,是大港的赵氏始祖赵子禠及其家族墓地。是镇江为数不多的宋代贵族墓葬,对研究宋王朝皇室南迁和宋代墓葬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赵子禠是北宋太祖赵匡胤六世孙,根据《大港镇志》记载:“赵子禠,字志南。靖康末年(1126年)为避金人之乱,携带部分皇族和侍从随南宋皇室南渡金陵,后又迁居京口(今镇江)。建炎三年(1129年)迁居大港,成为大港赵姓始祖。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日前公布的第三批江苏省革命文物名录中,镇江有3处红色遗址入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单,其中位于扬中市的王龙烈士墓,格外引人注目。王龙烈士墓位于扬中市经济开发区兴隆社区,四周冬青环绕,草木葱茏,庄严肃穆。墓碑高1.58米,正面“王龙烈士之墓”六个大字,让人油然而生敬仰之心。王龙,乳名兆龙,谱名王隆恩,参加革命后化名黄农。王龙1909年1月19日出生于原扬中县定和乡翁家塘(现三茅街道普济村)一个六代书香之家,幼年时随其父读私塾,其父因病早逝后,又先后在三茅和江南姚家桥求学读书。王龙天资聪慧、勤奋苦读、才思敏捷、文笔甚佳,所作诗文立论新颖、文理通达、词锋犀利。王龙十五六岁时即参加扬中“存粹文社”及王氏宗祠举办的会文,每每名列前茅,深得文坛名士的赞许。1985年秋,王龙烈士牺牲40周年之际,扬中县人民政……[详细]
  世界红卍字会江苏省会旧址为中国江苏省镇江市的一处历史建筑,位于市中心润州区京畿路82号。1923年,世界红卍字会成立镇江道院,又名红卍字会江苏分会,1934年扩建,中西合璧风格,共有52间。2019年3月,世界红卍字会江苏省会旧址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下袁土墩墓群位于茅山镇玉晨下袁村北约300-500米,周代。共有17座封土墩。地处低丘岗背,呈南北向分布。墩高约2-4米,底径约15-25米。地面偶见夹砂红陶鼎足、鬲足,泥质灰黑陶及印纹硬陶的残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