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滁州市旅游

    滁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吴敬梓故居纪念馆
      吴敬梓纪念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全椒县城西北隅。始建于1959年夏,原址在全椒县城荷花塘畔。1964年闭馆后改作它用。现馆为1984年10月重建,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建有东西展厅及古朴迴廊,1986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大厅前立有吴敬梓一尊铜像,高4.5米,重500千克。馆内收藏有《儒林外史》的各种版本以及吴敬梓的其他著作,如迄今发现最早的刻本《卧闲草堂本》、民国时期的《增补齐省堂本》以及《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还有其七言古诗手迹《奉题雅雨大公出塞图》的缩小件(原件大约长2米、宽1米,是我国一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等。东西展厅还陈列了中外专家学者对《儒林外史》的研究成果和其故居的部分文物、石刻以及国内著名书画家的作品。吴敬梓纪念馆过厅正中矗……[详细]
    2、明皇陵景区 A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皇陵景区
      明皇陵位于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是明太祖朱元璋父母陵墓,初建于吴王时期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洪武二年后又两次大规模修建,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竣工。陵园占地2万余亩。当时有城垣三重,周长二十八里,其内宫阙殿宇,壮丽森严。享殿、斋宫、官厅数百间。历经600余载,虽经多次兵乱,但陵前神道上的三十一对(原为三十二对)石象生和皇陵碑、无字碑及坟丘等保存完整。皇陵碑文为朱元璋亲撰,石象生数量之多、刻工之精美为历代帝王陵之冠,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朱元璋出身贫寒,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其父母、兄嫂相继去世。朱元璋年仅10余岁,无力大办丧事,仅以“被体恶裳,浮掩三尺”之礼,安厝亲人。20多年后,朱元璋受封吴王,命故臣汪文等赴濠州修缮父母陵寝。洪武二年,他下诏在家……[详细]
    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明中都皇城,又称明中都紫禁城、明中都皇故城、凤阳明故宫、凤阳紫禁城等。明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朱元璋诏以家乡临濠府(洪武七年更名凤阳府,今安徽省凤阳县)为中都。集全国名材和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罪犯等,近百万人,经过六年的营建,到洪武八年四月,突然以“劳费”为由罢建。然而此时,一座宏伟豪华的都城已经屹立在凤阳大地之上。中都皇城是最里面的一道城,周长3.68公里,平面近方形,规模较北京故宫大一万平方米。城墙“高三丈九尺五寸,女墙高五尺九寸五分,共高四丈五尺四寸五分”。每边城墙开一门,南曰午门、北曰玄武、东曰东华、西曰西华。皇城之外二道城禁垣,周长7.85公里,平面呈长方形,“砖石修垒,高二丈”。每边城墙亦开一门,南曰承天、北曰北安、东曰东安、西曰西安。两城的东、西华门和东、西安门,位置皆……[详细]
    小岗村乡村旅游区(小岗村旧址)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沈浩精神诞生地,全国十大名村之一,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基层党组织、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安徽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位于凤阳县东部约28公里,距宁洛高速小岗出口仅15公里,京沪铁路、宁洛高速公路、省道307、101线依村而过。现辖23个村民组,946户,3970人,村域面积2.25万亩,其中农用地1.89万亩,可耕土地面积1.45万亩。小岗村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小岗村,位于凤阳县东部25公里处,距南洛高速凤阳出口15公里。享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安徽省农家乐旅游示范点等称号。小岗村在滁州旅游局、凤阳县文化旅游局、凤阳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精心策划、量身打……[详细]
    凤阳龙兴寺
      龙兴寺位于凤阳城北凤凰山日精峰下,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建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是明朝皇家寺庙建筑。它的前身是朱元璋出家礼佛的於皇寺,因该寺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发祥之地,与整个朱明王朝有着渊源关系,数百年来一直为国内名刹之一。1981年被列为安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兴寺经过600余年的风雨沧桑,大部分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察其遗址、布局仍森然壮观,尚存的部分文物和建筑构件足可以证实其当年的气势、规格和规模。殿外四口硕大的铜锅,传为寺僧做饭所用,不难想象当年寺僧之众;殿前东西两侧各有古槐,枝桠纵横,为古寺增辉;殿内陈列有明代铜鼓和铜铸幽鸣钟,为皇家寺院的见证。自92年以来,在九华山佛教界的支持下,凤阳县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了弥勒殿、大雄宝殿、朱元璋殿、地藏殿、藏经楼和两侧……[详细]
    6、凤阳鼓楼 AAA
    凤阳鼓楼
      鼓楼,又称中都谯楼,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位于凤阳县城中心,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是中都城的重要附属建筑,与西边的钟楼相距六里,遥遥对峙于中都城中轴线的两侧。鼓楼由台基和楼宇两部分组成。台基南北长72米,东西宽34.25米,高15.8米,是中国最大的鼓楼台基。台基上楼宇初建之时,“层檐三覆,栋宇百尺,巍乎翼然,琼绝尘埃,制度宏大,规模壮丽”,鼓楼一直以其高大雄伟为国内之最。1989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朱元璋展览馆建在鼓楼台基上,是全国唯一全面介绍朱元璋一生及明朝历代帝王的展览馆。展览馆从多个方面用翔实的图文资料、真实的历史实物展示了朱元璋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详细]
    全椒太平古城
      全椒太平古城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新华路与河湾路交叉路口东南侧,北邻吴敬梓故居、吴敬梓纪念馆,古城一期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全椒太平古城(一期)由128栋原真精雕收藏级古建筑组成。以33米高纯榫卯结构建造的缙福楼为地标楼,由128栋精品雕花古建筑组成古城磅礴风貌,打造代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新文化自信精神地标,以代表椒陵大地的本土文化,打造“城市门户”、“美食风味”、“大师传艺”、“文化演艺”功能,形成“日游风景,夜进古城”的旅游体验。太平古城一期由六大主题区域:太平文教区、太平国潮区、太平禅意区、太平盛宴区、太平生活区、太平婚假区结合文创IP、古建院落、民俗文化而形成。缙福楼、平赋堂、苛山古戏台,木雕馆作为国宝级精雕木刻建筑的典范,让太平古城成为古典建筑和传统木工建造技……[详细]
    醉翁亭
      醉翁亭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市区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解放后,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别致,具有江南园林特色。总面积虽不到1000平方米,却有九处互不雷同的景致。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古梅台、览余台,风格各异,人称“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让泉”,泉请客送礼是小溪,终年水声潺潺。清澈见底。琅琊山不仅山色淡雅,而且文化渊源久远;自唐宋以来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王安石、梅尧臣、宋濂、……[详细]
    天长市护国寺
      护国寺位于天长市区陵园路,占地4平方公里。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现为省级重点开放寺庙,全国千座经典寺庙之一,国家AA级景区。护国寺是一座园林式庙宇,有“袖珍九华”之美誉。寺区分佛事区和休闲区。佛事区建筑古色古香,庄严整齐;休闲区为园林式格局,亭台楼阁相映成趣,荷池、花木、绿地相得益彰。护国寺内文化氛围浓厚,拥有二贤堂、报恩堂、义城堡、文化碑廊、九龙壁等一批文化景点,其中二贤堂纪念的是北宋时期曾任天长县令的包拯和著名“二十四孝”之一的天长秦楠人朱寿昌。护国寺对外交流密切,在华南乃至东南亚一带享有盛誉,每年接待进香拜佛、休闲揽胜的游客10多万人次。护国寺的特色素宴,色、香、味俱全,深受游客喜爱。……[详细]
    藕塘烈士陵园
      日前,定远县藕塘烈士陵园在顺利通过市旅游局组织的实地检查评审后,成功申报国家AA级旅游景区。这是我县第一个国家AA级旅游景区。根据我县旅游景区A级创建计划,今年我县共申报了藕塘烈士陵园和令狐山两个AA级旅游景区。定远县藕塘烈士陵园位于定远县东南30公里的革命老区藕塘镇,建于1944年,1978年兴建纪念馆并装馆布展,1983年正式对外开放。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一座“烈士纪念碑”和一幢“革命纪念馆”。现有员工8人,每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作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进行申报后,该景区对照2A级旅游景区的评定标准,寻找差距,落实整改,开展了扎扎实实的2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工作。并通过了县旅游局的初审。在此基础……[详细]
    三塔寺风景区
      三塔寺,江淮名刹。在安徽全椒县城西北18公里六镇东北侧。创建于隋大业(605—618)年间。北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在寺前建塔三座,因名“三塔寺”。相传扬州琼花,实产于全椒六镇,名“六丈琼花”(六丈,六镇原名六丈市)。并建有一座巨大的琼花池(宋参知政事、邑人张AAA《琼花池》诗云:“此花已去不须嗟,-亡家总为他。父老不知前日事,逢人口口道琼花。”)。隋炀帝移琼花于扬州后土祠后,琼花池边便建此寺,以取天地灵气。明洪武年间,因谒泗、凤两陵,取三塔之砖,“毛汤桥,塔久圮,天启年间重修,杨宏宇有记”(民九《全椒县志》)。此寺历代屡有修葺。有殿宇五进,廊房迥曲。一进寺门,二进天王殿,三进大雄宝殿,四进地藏殿,五进三世殿。各殿均塑有佛像,是全椒规模最大,佛像最多的寺庙。供佛祖、观音。寺内大悲楼下,……[详细]
    12、琅琊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琅琊寺
      琅琊寺,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5公里处,一座被称为陆上蓬莱的琅琊山上。据清光绪年间《募修滁州琅琊山开发律寺大雄宝殿缘起》记载:“琅琊山名自晋始,晋元帝为琅琊之称。山在滁城西南十里许,势伟拔,起伏绵旦,与丰山、花山争奇竞秀,而琅琊之名尤著,深岩邃谷中,修竹、清泉别饶佳趣。陡山之巅,南望大江如匹练,江以南诸山出没,隐现于烟云杳霭中,盖淮东胜境也”。山中茂林修竹遍布,林壑幽深,景色宜人。山中还隐映着唐代古刹琅琊寺和宋代建筑醉亭,集宗教、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于一体,成为滁州市著名的旅游胜地。琅琊寺建于唐大历年间(766到770年),由滁州刺史李幼卿与僧人法琛创建,唐代宗李豫赐名“宝应寺”,崔祐甫为它撰《宝应寺碑》。后周显得年间(954到960年),寺毁,刺史王著予以重修。 琅琊寺依山而建,殿堂隐映在绿树……[详细]
    弥陀寺 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滁州市,距南京市、合肥市约100公里左右,一小时车程。皇甫山古称“曲亭山”、北将军山,昔因南唐大将皇甫晖在此屯兵而得名。最高峰北将军岭海拔400米,为皖东北第一高峰。景区总面积53273亩,森林覆盖率96%,是皖东北地区唯一一个集国家森林公园、自然生态保护区和具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基础为一体的特殊区域,具有江淮地区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原始次生林森林景观带,素有华东西双版纳之称。古树参天,藤萝翠蔓、景色瑰丽,令人心旷神怡;丛林间,鹭啼雀鸣,其中皇甫珊的鹭鸟最为壮观,每年清明至初夏期间,数十万只白鹭纷纷云集,是全国罕见的鹭群景观,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栏目曾对皇甫山鹭群做了专题报道。唐朝大诗人杜牧诗云:“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就是盛……[详细]
    定远东城遗址
      东城遗址,位于安徽省定远县大桥镇三官集油坊村。据明朝嘉靖年间高鹤编纂的《定远县志》记载:在定远东南离县城50华里的东城遗址;三官集故城遗址,轮廓非常明显,有内外两城。内城,东西一华里半,南北一华里,四周城基高出地面-尺,四角城楼高出地面五公尺,四周护城濠深约一丈左右。城址里,遍地是饰有细纹的秦砖汉瓦残片,城中有古井70多口。农民在城址里挖出许多秦汉遗物,附近农民家里都收藏一些古代器皿。外城也呈长方形,东西三华里,南北二华里,微见断续城基。秦砖时见,汉瓦俯拾。古城址四周有许多汉墓,1975年在老尹村东南发掘一座汉墓,石棺内有宝剑、铜鼎、汉五铢钱,还有王莽时发行的铜质布钱,面有“大黄布千”四字。1975年小李户农民还发掘一处战国墓群,可惜出土文物有的遭破坏,有的已失落。旧县志记载:清末古城址仍有……[详细]
    玉蟹泉摩崖石刻
      玉蟹泉摩崖石刻位于凤阳县殷涧镇,时代为唐、宋、清。摩崖石刻镌于玉蟹泉附近的岩石上,据考察,共有17处,其中唐刻4处、宋刻7处、清刻4处。这些石刻多为游记之作,或为诗刻、题咏、题名等,其书法风格各异,流派纷呈,真、草、隶、篆、行、魏碑等皆有,堪称书法艺术宝库。蟹泉摩崖石刻为唐至清代游人题刻。位于宋集乡境内三峰山玉蟹泉周围壁上。石刻共27处。有的在高达5米之处,有的在清泓水际之旁;有的直接镌于岩表,有的稍修整岩面刊刻;小者长、宽数寸,大者数尺见方。这些石刻中有7处因风雨剥蚀或人为毁坏,字迹已湮没无存;尚有20处文字全部或大部分可识。其中唐代5处,宋代7处,清代3处,未署年代的5处。石刻均为阴刻,少者两字,多者百字,或题诗,或题记,或题名。书体真、草、隶、篆、行、魏碑齐备,风格各异,流派纷呈。最早……[详细]
    上水关·下水关·广惠桥
      上水关下水关广惠桥安徽省滁州市滁州西桥原名广惠桥,建于唐永徽年间,高寿近一千五百年了,为三孔连体石拱桥,由一色青石板和青石条砌成,老态龙钟地坐在老城西南角,戴着三块镜片的老花眼镜,望着清流河水终年义无返顾地向南流去。它是我们这座小城现仍健在的几个历史见证人之一,若按月份排,年龄最长。上水关桥,《滁州志》记载,始建于宋代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2年)重修。居永丰门和观德门之间。桥长35米,宽13.5米,高9.5米,系块石基础、砖砌三孔拱形桥,跨径5米。今存完整。桥南端被滁一中围墙堵死,桥面被居民建房,或种蔬菜,不能通行。广慧桥,滁人称西桥,古称泓(宏)济桥、赤阑桥。位于鼓楼街和四牌楼街交接处,西涧水上。相传此桥,初建东晋,因岁久而塌。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详细]
    半塔保卫战旧址
      半塔保卫战旧址半塔保卫战旧址位于半塔镇西北光山山坡上,目前系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半塔烈士陵园位于半塔保卫战旧址,半塔古称白塔,历史悠久,因塔塌倒三层,仅存半个塔,故名半塔,地名亦称半塔集。半塔集地处苏皖两省的盱眙、天长、来安、六合、嘉山五县交界处,四周丘陵起伏,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一九三九年秋新四军第五支队开辟了以半塔集为中心的淮南津浦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初步打开了淮南路东敌后抗战局面。一九四○年三月在蒋介石的策划下,安徽李品仙,江苏韩德勤两顽军对我皖东地区实行东西夹击,妄图消灭我新四军部队,我军在0中原局书记-同志率领下,对-顽固派的进攻予以坚决反击,浴血奋战,击退了顽军多次进攻,最终取得半塔保卫战的胜利。半塔地区地形险要,山势如环,抗日战争时期为新四军在津浦路东的……[详细]
    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
      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醉翁亭、丰乐亭及琅琊寺现存有400多方(处)摩崖石刻及碑刻,其中唐代摩崖石刻7处,其余均为宋代和明代所刻。唐代7块摩崖石刻,其中3块是五言诗,4块题刻。唐代摩崖石刻在江淮地区不可多见。宋、明、清较为珍贵的摩崖石刻有宋辛弃疾的《游琅琊山》、丁介延的《重游琅琊山》、燕度的《同游琅琊》、郑东的《秋日游琅琊》、王宸的《来游》、王奥的《游记》、杜符卿的《游琅琊开化寺》、《游琅琊山谒》、燕南公弼的《丙寅来游》;明代有肖崇业的《秋游琅琊诸胜》、郝良臣的《再游琅琊寺》、邵富的《重修“重熙洞”》、卫鹤的《游琅琊诗》、殷从俭的《憩饮三友亭》、黄延用的《“乐岁丰”诗》、江左殷的《登琅琊游》、王子恒的《“琅琊山”诗》、刘秉仁的《游琅琊颂梅诗》。清代巨型摩崖石刻有《南无释迦牟尼佛》、《佛》、《南无……[详细]
    钟离城遗址
      钟离城遗址位于凤阳县临淮镇东1.5公里处凤阳至明光公路北的望城岗上。是安徽省现存最完整的春秋古城遗址,为春秋钟离子国故城遗址,后为吴、楚兵争之地。该城南接丘陵、北凭淮河、左依濠水、右拂花园湖支流。公元前538年,楚箴尹宜咎筑此城。秦建县、晋置郡于此,隋移治至城西称濠州,即今临淮关,该城废圮。史书载,周代在此设方国钟离子国,并筑钟离城。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楚攻占钟离,钟离为楚属邑。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吴、钟离边邑儿童争桑,致两家相攻,互有死伤,吴王发兵攻楚,钟离城又被吴王夺去。越王勾践灭吴后,钟离城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2年)楚灭越,钟离城又属楚。秦统一中国后,钟离城属九江郡,秦汉时均在此设郡县。至唐代武德年间移至城西今临淮镇,故城遂废。钟离城自建至弃,沿用时间长……[详细]
    陈德墓石刻
      陈德墓石刻位于凤阳县城西乡西陈府村。陈德,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出生于濠州(今凤阳)太平乡孟家庄。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归朱元璋,为建立朱明王朝南征北战,明洪武三年(1370年)以功封临江侯。十一年(1378年)死后葬其里鲁山之原(今城西乡西陈府村东南),追封杞国公,谥定襄。其子陈镛(1357-1387年),于洪武十四年袭嗣临江侯,洪武二十年从征纳哈出战死,归葬先茔。至建国后,两墓于1973年平坟时被破坏,墓前神道的石刻尚在,现今保存完好。石刻自南向北排列,依次为:东侧碑座1块,石马及控马人、虎、羊各1对。碑座呈龟形状,其背中间碑座槽、碑身已不存;石马与控马人连体;虎皆自颈部以下没入土中;羊呈跪卧式。这些石刻均用整块青石料雕成,造型古朴,刀法精湛,神态生动、逼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