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武宁县旅游

    武宁县文物古迹介绍

    武宁弥陀寺
      武宁杨洲凤凰山弥陀寺,据考开山于汉朝末年,有异人观此山郁葱之佳气,结茅隐居,以待机缘之合(《西瓜寺长明灯会碑记》载),察该地酷似双凤朝阳,便冠名“凤凰山”。三国前期,孙权祖父——孙钟,种西瓜于凤凰山瓜畲口,因此冠名为“西瓜古寺”。李唐之后,有尊者在此潜修,取名为“毗卢冈”,后改名为“凤鸣禅林”。明万历癸丑四十一年,释弘耐禅师,为复古意,又将此寺改名为“西瓜寺”,沿至1985年,经该寺住持释传开大师(当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的法曾孙——洞云宗五十一世传人,1961年由庐山东林寺迁锡于此)与中国佛学院副院长传印法师商磋,敬请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大德题辞,遂更名为“弥陀寺”。凤凰山弥陀寺,前有奇观吴王峰(相传三国吴王孙权的曾祖母葬此山顶)为屏,后有异境武宁岩作靠,左倚西源,右偎东源……[详细]
    港口铺摩崖石刻
      清江摩崖石刻,位于清江乡车下村西北6华里左右的港口铺独立岩下,岩前白沙绿水,四周空旷宁静,与船滩镇河潭村相望。独立岩为红色砂质岩,外貌扁平。岩前2米处,有一淤积而成的泥沙台地,为岩刻挡风抵水的天然屏障,是该岩刻历时700余年仍能大部分保持清楚的主要原因。整个岩面长约30米、宽20米左右,上有宋元摩崖石刻文字及图画十米处。崖刻呈-式,字为楷书,阴文、直排,自右至左长约3.75米,诗文字大小不一。拟书:“辛酉嘉泰元年七月十九日姜宅在此修船,匠人吴监谩志云耳”。3行直排揩书,字5厘米见方,南宋(1201年)镌刻。“丙寅嘉泰定三年五月初六日刘监公”。2行直排楷书,字5厘米见方。元代(1326年)镌刻。“玉卓岩崖几暑寒,因营石室涉江干。山川千载谁为主,笔记今留万古传”。4行直排楷书,字10厘米见方。“……[详细]
    武宁永济桥
      永济桥,这座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船滩镇辽里(洋深)村的古桥,于1984年被武宁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它横跨在河槽之上,桥面距河槽高度为15米,展现出其雄伟的身姿。该桥以红块石岩精心砌造,坚固而高大,半圆拱形的设计更是别具匠心。虽然桥上的亭子已不复存在,但曾经的辉煌依然可以想象。亭子的宽度与桥面相同,约为8米,砖木结构的建筑风格显得古朴而典雅。亭门以圆拱砖砌成,并加以石灰粉刷,门额上横批的行书“永济桥”更是彰显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亭内两边的砖砌方柱上承木架,采用穿梁式与抬梁式相结合的结构,顶盖覆盖着青瓦。柱根之下部还巧妙地凿孔穿入长形木凳,为行人提供了舒适的休息空间。此外,亭内西南角上还置有一块青石碑,上刻《附建茶亭记》,尽管字迹已部分剥落,但依然能感受到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范围……[详细]
    镜源水口桥
      镜源水口桥位于九江市武宁县石门楼镇镜源村1、3组。在江西武宁县西南边陲的石门楼镇镜源村,一个叫关山口的地方,两岸青山一横桥,有一座名为水口桥的廊桥。水口桥桥身由石头堆砌而成,全长约21米,宽约5米,高约10米,桥上建有砖头砌的风雨亭。这种廊桥又叫虹桥、蜈蚣桥,风雨亭可保护桥身,也可以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水口桥建于乾隆44年,公元1779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桥两头曾建有拱门,写有两幅对联,一副是古诗“山--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副是嵌字联“镜明月朗光一色,源远流长达三江”,现已倒塌。清保护范围:以文物本体为界,东、西各向外延伸2.9米,南、北各向外延伸5米.面积:268平方米.……[详细]
    柳山书院遗址
      柳山书院建于半山开阔之地,这里田地平展,水港横斜;周围重山环绕,层峰叠翠,侧连寺院。书院为砖木结构,外体长方形,长约三百八十九米,宽约九十八米。总建筑面积三万八千平方米。四面的墙皆为青砖平砌,前后重屋顶民房式,风火墙内,盖瓦从不同方位向内倾斜。书院内进五重,由外而里,依次为教学区、藏书区、教师宿舍、学生宿舍、生活区等。按当地百姓的说法,书院应该分为三大厅,前厅顺山墙起列分上下二层,楼下每边置厢房八间。由前厅过大天井,登两旁台阶,进入中厅。中厅檐高十点二米。从中厅过两侧之小天井到后厅,后厅为供孔圣人所在,也称为神堂。“文革”时期,柳山书院改作国家粮库。一九七三年粮库拆迁后书院被毁。……[详细]
    武陵岩山庄
      武陵岩山庄,位于武陵岩腹地,占地面积约2公顷。左依千资百态的锯子岩,右边倚瓜源杉木种子林,沿种子林直上可直达武陵崖主峰。单位名称:武陵岩山庄联系人:郑翠英联系电话:15979905899地址:武宁县杨洲乡……[详细]
      武宁白马塔位于武宁县甫田乡楼湖村。类别为古建筑。为武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塔以(东经:114.9709、北纬:29.2162)为中心,台基外向东南西北延伸至5米。……[详细]
      武陵岩日出 在武陵岩之巅迎日出,可一饱高山观日出的雄伟壮观景象。武陵岩观日出因其高远在尚未规模开发建设处,需于前日抵达山顶,次日早晨观赏。适时,一眼望云,重恋叠嶂之处,薄薄的晨雾,更为其增添一分娇媚,远处山峰对峙,一-霞镶嵌其中,霞光自然柔和的晕染着浅兰色的天空,随后在那-霞与云层交接之处露出一小段暗红色的圆弧,如火球般的太阳慢慢地带着橙黄色的光环,热情向大地倾泻,暗红、朱红,圆弧半圆一一颜色越来越鲜明,形状越来越完美,让人不禁欢呼喝彩,为那积聚已久得以迸发的力量而喝彩。 ……[详细]
      李烈钧墓距九江市武宁县革命烈士纪念塔西北80米处,有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长方形墓葬,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高大的青石墓碑醒目地竖刻着魏体丹字:“李烈钧将军华世琦女士之墓”。李烈钧墓墓向朝西,墓为长9米、宽7米的水泥平台,前部有高近1米、形同凹状的六柱围栏,墓室后部两旁各有台阶六级以供行人上下。李烈钧墓墓室呈长方形,为钢筋水泥结构,上部出檐平顶,顶下四柱之间除前部镶水泥挡板、板中嵌制墓碑外,其余三方均围有镂花半身栏杆。四围底部被砌成两层台,墓亭高27米、长3米,庄严大方。……[详细]
      武陵林涛 武陵岩景区以大面积茂盛的天然阔叶林为主,海拔700米到1300米,约 700公顷的区域中大部分都是天然阔叶林,其构成树种以壳斗科、杜英科、山茶科、金缕梅科等植物为主,远观之,如一片翠绿的生命之涛,池涌澎湃。自山底而上,阔叶树林,层层叠叠,郁郁葱葱。适时,入得林中,可听鸟鸣虫唱,流水潺潺之声,或秋日,漫山遍野,时令鲜果令人垂涎欲滴。春天,万物复苏,嫩绿新妆充满朝气,百花怒放,杜鹃闹春,竹笋拔节,春揽山岩,烟雨迷蒙、云海晨雾。使人感觉春的神秘和变幻无穷。宜踏青、赏花、观笋。夏天,世外酷热难耐,这里绿影婆娑,凉风习习,林涛阵阵、万木竞翠。身临其境,清凉的山风沁人肺腑,凉爽舒心;林中润而不湿,温而不燥。秋天,气爽林清,使人精神倍增。秋景写生,秀色可餐,满山红叶,目不暇接,漫山野……[详细]
      红军三打横路镇战斗旧址位于九江市武宁县横路乡横路集镇。1931年保护范围:文物自身外墙向东最短延伸距离1.7米,向南延伸3.8米,向北延伸2米,向西自大门向外延伸2米,其余部分齐滴水线.面积:208.54平方米.……[详细]
      武宁余氏宗祠位于武宁县石渡乡洞口村。类别为古建筑。为武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筑以(东经:114.8898、北纬:29.1358)为中心,外墙外向东延伸至5米,向南延伸至3米,向西延伸至6米,向北延伸至3米。……[详细]
      武宁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武宁县泉口镇路口村。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武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筑以(东经:115.0249;北纬:29.4960)为中心,外墙外向东延伸至3米,向南延伸至9米,向西延伸至3米,向北延伸至5米。……[详细]
      观音阁塔位于武宁县甫田乡楼湖村。类别为古建筑。为武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塔以(东经:114.5626、北纬:29.1247)为中心,台基外向东南西北延伸至5米。……[详细]
      红军壁画位于武宁县大洞乡彭坪村第16组。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武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旧址以(东经:114.9002、北纬:29.4987)为中心,本体外向东延伸至3米,向南延伸至5米,向西延伸至3米,向北延伸至3米。……[详细]
      红军十大政纲位于武宁县大洞乡箬田村。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武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筑以(东经:114.9213、北纬:29.5018)为中心,外墙外向东延伸至3米,向南延伸至5米,向西延伸至5米,向北延伸至5米。……[详细]
      李氏贞节牌坊位于武宁县泉口镇杨岭村。类别为古建筑。为武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筑以(东经:115.0197、北纬:29.5427)为中心,本体外向东南西北延伸至5米。……[详细]
      三港口桥位于武宁县罗溪乡坪源村。类别为古建筑。为武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桥以(东经:115.0162、北纬:29.0453)为中心,桥墩外向东、西延伸至3米,桥面两侧外向南、北延伸至5米。……[详细]
    19、杨洲塔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洲塔位于武宁县杨洲乡杨洲村。类别为古建筑。为武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塔以(东经:115.3712、北纬:29.1938)为中心,台基外向东南西北延伸至5米。……[详细]
      锣鼓洞石亭建于清代1857年。《重修锣鼓洞石亭记》是这样记载:锣鼓洞石亭倚秀岭,傍清源,因溪流湍急,轰然作响,似锣鼓之声交响轰鸣。故称为锣鼓洞石亭。始建于清代咸丰七年,(公年前1857年)据“《河鼓涧石亭记》载此亭乃当地葛姓村民集资而建。内外心八柱,周遮盖履檐,角作牙玑状,皆砌于石,无土无木,亭高二丈,长一丈七尺,宽一丈三尺,石亭顶部原有石花瓶,瓶上有一石鸟,头向平源尾巴朝罗溪,有人理解为:吃平源,富罗溪”。1951年有人以枪击毁。1990年前后又两次遭文物--者毁坏,2006年12月罗溪乡党委政府、视为文物加以保护,亦为开发旅游,出资六千余元维修,使得锣鼓洞亭旧貌换新颜。历史已远去,先人已作古,但这座无一土一木,全用整块条石搭建起来的建筑,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是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遗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