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宜春市 > 万载县旅游

万载县文物古迹介绍

万载城隍庙
  城隍庙明洪武三年(1370年)县丞冯厚礼以红巾刘仁旧居改建,座落在康乐街道龙河东岸集贤坊(今仿古街),永乐年间毁。正统10年(1445年)县丞周济重建。景泰三年(1452年)典史朱选修葺,弘治年间(1488~1505年)颓废,知县张文谋复新。正德九年(1514年)邑人辛润出资重建,前殿后寝,东西两廊,中外二门,规制略如县衙,教谕朱宪曾撰文褒美。崇祯十年(1637年),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邑人又3次捐资修建。道光十八年(1838年)拓基重修,添建头门外站亭两廊。咸丰五年(1855年)太平军进攻县城,与官军交战,庙毁。咸丰八年(1858年),咸丰十年(1860年),同治九年(1870年)合县绅民迭次修复。新中国成立后的“0”期间,破除迷信菩萨尽毁。1997年捐……[详细]
万载县第一次党代会旧址
  万载县第一次党代会旧址位于赤兴乡西南新华村西北3公里处的阎王寨张家。该屋坐北朝南,土木结构,民国民居,上盖青瓦前后分水,穿插格子窗。门首檐下的墙壁上现还保留有用石灰书写的“武装保卫苏联”和“工农--”的标语。正厅后墙内正中央还保存着一幅马克思的画像和“革命之领袖”、“扩大文化宣传”的字样。全屋面积为132平方米,保存完好。1930年初,随着“三•一八”、“红五月”暴-动-的节节胜利,挡在群众中的威望日益提高,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万载县党的组织也不断发展壮大。是年5月,全县已建立区委6个,特支4个,支部150个,党员2115人。为了加强党的领导,使党在各方面的工作适应革命新形势的需要,于1930年5月底,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万载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60余人。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详细]
万载文明塔
  文明塔位于城南,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监生易琼等捐建。道光五年(1825年)和光绪十八年(1892年)易琼后裔先后重修。塔身由砖石砌成,通高约30米,共7层。下6层为六角形(底层为基座),最上一层为圆柱形,层与层相接处有腰檐挑出;7层之上是灰色圆锥形宝盖,盖上垒有塔刹。塔座开有两门,一门朝北偏西,一门朝东偏南,门高1.8米;第2层至第6层均设有6道拱门,其中4道假门;塔内底层东侧嵌有一方石碑,上刻阳文楷书“光绪十八年岁壬辰春月立,易琼公后裔重修”。1983年初夏,县人民政府拨款整修,将塔内木梯改为铁梯。1998年县人民政府对文明塔进行了装修,在塔的各个角上装铃铛,塔基四周配有灯光设施,并将塔身漆成米黄色,被列为县城实施的10个形象工程之一。此次装修,由县电力总公司捐资18万元,南昌江西……[详细]
万载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
  万载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位于赤兴乡浙桥村1.5公里处的岭下杨家祠。该祠坐北朝南,背依青山,砖木结构,青瓦覆盖歇山顶,两边的山墙均是用砖砌成高达10米的“三”字形风火墙。上中下三进,青砖砌成券拱大门框。室内下进与中进之间有一月20平方米的天井。木梁穿插列架,板壁为墙,木柱擎梁。该祠面积为250平方米,中心会场125平方米。中进现已倒塌,上、下进保存较好。万载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于1930年7月12日至18日。出席会议的代表有200多人。会议期间,代表们认真听取了县委和县暴-动-委员会负责人的报告;讨论了全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项重要问题,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制定了有关条例和法令,选举了周达、辛克明、王建华、包小山、黄少廷等15人为首届县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周达为主席,正式……[详细]
万载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万载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潭埠乡陂田村东南500米处的大木山下黄家屋。该屋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民国民居,上盖青瓦,前后分水,二进,面积为263.5平方米。后进被国民党军烧毁115平方米,前进保存完好。万载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于1930年7月成立后,即驻赤兴书堂,后驻白水新店。8月中旬,红一军团到万载时,又移驻县城数天,后迁潭埠陂田一年左右时间。在此期间,县苏主席周达。县苏维埃政府驻陂田时,万载苏区的土地分配,正进入重新调整阶段。曾发出《彻底解决土地问题》的通知,纠正了前一阶段按劳动力和生产工具之多寡分配土地的错误,实行按人口平均分配。后来还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允许土地私人买卖和租佃”,从而,激发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县苏还注重工农业生产和财政、文教等方面的工作。农业生产由政府组织……[详细]
中国共产党湘鄂赣省委旧址
  中国0湘鄂赣省委旧址位于仙源月山下王家屋。旧址坐西朝东,依山而建,土木结构,民居建筑,房屋呈“凹”字形布局,共有5厅10房,总面积877平方米。0湘鄂赣省委932年4月由修水上衫迁驻万载小源。至今旧址中厅正墙上,依然保留有“办公厅”三个大字。省委机关迁驻小源后,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壮大武装力量,统一全省财政,奖励生产,发展文化教育,颁布一系列方针政策,有力地巩固了苏区政权。1932年9月,全省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小源水口召开,会议传达了中央指示精神,确定了全省党的总任务,通过了《大会宣言》、《政治决议案》等11个文件,选举了由林瑞笙任书记的第二届省委执委。此后,在省委的领导下,苏区各项事业迅猛发展,湘鄂赣革0据地不断壮大。至1932年下半年,湘鄂赣省委管辖湘鄂赣边境地区近30个县委、中心县委,……[详细]
谢灵运墓
  谢灵运墓 谢灵运墓 坐落于县城东北康乐里泉村12组莲花形山,距县城约2公里。谢灵运(385~433年),南朝宋时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有大量山水诗流传于世,被誉为中国山水诗开山鼻祖。其祖父谢玄在晋太元八年(383年)的淝水之战中战功卓著,-为康乐(今万载)公。谢灵运袭承祖爵为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后降为康乐侯。曾任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内史等职。宋元嘉十年(433年)10月,谢灵运在刘宋统治集团的政治倾轧中,被诬犯有叛逆罪,在广州被行弃市刑,时年49岁。据《万载南源谢氏族谱》载:“瑍公幼子公义,字灵运,少好学,灵心秀质,吐吸山川,与颜延之齐名,文章为江左第一。刘宋乙丑(425年)官任秘书监,后为临川内史。袭封康乐公……晋宁康甲申384年(……[详细]
万载包公庙
  包公庙位于黄茅镇洪炉村铁山界,距县城58公里,与湖南浏阳接壤。清雍正八年(1730年)建,乾隆庚子年(1780年)重修。嘉庆年间(1796~1820年)又由浏(阳)万(载)士民募款扩建,置有田产。庙坐北朝南,穿斗式砖木结构,三进,17间,面阔9.34米,进深31.76米,占地面积约312.52平方米,硬山顶,脊饰宝葫芦。侧山花板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一檀径。山花板上绘有花草,三面的风火墙高达12米,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殿。前殿已倒毁,仅存鼓形石柱基4只,中殿与后殿均用石柱木梁穿插法架成。檐下、梁前均见木雕、木梁与石柱间施斜穿斗拱,上雕花草。雀替镂刻精致多彩,有龙、鱼、牛、羊等造型。室内设有天花板,表面加工较细。九十年代以后,该庙香火较盛,时有游方僧人至此主持。据同治《万载县志》所载,包公庙……[详细]
康乐桥
  康乐桥又名毓英桥、丁田桥,位于县城东北5500米处,横跨蜀江。该桥4墩5拱,长98米,宽7米,高8.5米,有麻石砌筑,砖块栏墙,单向舟形墩高3.5米,券拱跨径15米,拱券由9道单券磋列而成。桥头有石雕残狮1对。元朝至正七年(1347年),僧片云募款,龙珦建,以康乐侯灵运名,学士欧阳元书额。明万历初年(1573年),郡守郑惇典檄修,易名“毓英桥”。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知县姚继舜率邑人砥石为墩,架长材构楼其上,置官田为修葺费。崇祯八年(1635年),县令韦明杰易置地田于近地,十七年(1644年)桥毁墩存,易舟以渡。清雍正五年(1727年),邑人捐资撤旧重修,至九年(1731年)告竣。道光三十年(1850年)、同治八年(1869年)多次修缮。1974年冬,桥面铺成柏油路面。1986年又作……[详细]
井埚里墓葬群
  井埚里墓葬群位于仙源乡山枣村西北500米,距县城西北约47公里。此墓区为高出周围地表30米的山丘,从西北向东南倾斜。东部是白屋子屋场,南部山脚下有一条机耕道,西北部是绵延的山峦。墓葬分布密集,在约10000平方米的地表上,暴露有大量的陶器残片,纹饰以大、小方格纹和云雷纹居多,器形有折肩罐、瓯形器等。1982年10月,县文物普查队在井窝里的东北部土坑墓中采集到鼎一件,泥质灰陶,上饰细方格纹,高8、口径11.3厘米、耳高2厘米。该鼎除一耳残断外,基本保存完好。圆底罐两件,泥质灰色,肩部以上饰有云雷纹,肩部下端饰细方格纹。1983年1月,省文物工作队在墓区东部的水沟中又出土了3件陶罐和1件陶鼎。其中灰陶罐2件,一件口径10.5、高11.3厘米,饰方格纹;一件口径14.2、高16厘米,饰云雷纹。黄褐……[详细]
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造币厂遗址
  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造币厂遗址位于黄茅镇南江村,年代为1932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遗址现保存有造币底座石,冲压石墩等。    1932年8月,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造币厂成立,时年冬,造币厂由浏阳严坪迁此,以打土豪所得和群众捐售花银为原料,土法上马自制银元。造币厂设有熔银制坯、刻模冲压、锉边检验等车间,有工作人员四十余人。主要生产仿制大头(袁世凯头像)、小头(孙中山头像)、光绪元宝三种版别银元,最高日产可达400枚,为冲破敌人经济封锁,活跃苏区金融经济,支持湘鄂赣苏区革命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1933年春,造币厂转移至白水罗家桥柑子冲。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造币厂遗址及造币文物遗存,是湘鄂赣苏区红色金融的重要历史见证。2023年1月,被公……[详细]
船形垴遗址
  船形垴遗址位于株潭镇枣木村东南约1000米处,距县城约49公里。遗址东南是一片茂密松林和民房,东北约0.5公里是湘赣公路,西坡是农舍。与湘赣公路平行的蜀江紧挨遗址东部,形成一道河湾。遗址高出地表约10米,其走向是东南——西北,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00米,总面积15000平方米,黄土壤,整个山坡呈船形。大部分已开垦成菜地,西南约200平方米的面积因破土建房,已形成了10米左右深的断面。该遗址发现有石斧1件,磨制精细。陶纺轮4件,形似算珠。陶器以灰色和黄色硬陶为主,其次是夹砂红陶和灰泥陶,均为残片,这些残片能看出器形的有折肩罐、凹底器、大口尊等。纹饰为方格纹、网状纹、S形纹、附加堆纹、篦点纹等组合纹。船形垴遗址因水土流失及历年来开垦菜地,破土建房,破坏较为严重。从能辨明器形的陶片观察,不少……[详细]
王宗槐将军故居
  王宗槐将军故居位于双桥镇柏树村,年代为清代。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有土木结构房屋13间,占地340平方米,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35年),1915年8月王宗槐将军在此出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王宗槐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人民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王宗槐将军故居陈列有将军生平事迹及部分文物,是了解和研究王宗槐将军战斗历程,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课堂。2023年1月,被公布为清代万载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本体建筑东侧、南侧各10米,西侧3……[详细]
万载县城毛泽东同志旧居
  万载县城毛泽东同志旧居于1969年按原貌修复。坐西朝东,砖木结构,民国民居,上盖青瓦,前后分水。进入旧居有大小两道门楼。大门楼距旧居约15米,青砖砌成,形如“八“字。进了大门楼有一块约80多平方米的庭院,种有花木。小门楼距旧居约3米,小门楼两边砌有围墙,围墙高约1.8米,围墙上粉有石灰沙浆。进入小门楼便是毛泽东旧居。该旧居内一厅二房,木梁穿插列架,木柱擎梁,板壁为墙。现厅中进行了复原陈列。1930年8月初,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红一军团由新建,经高安、宜丰,于8月12日到达万载县城。毛泽东同志即住在此屋,当时驻在白水的中共万载县委、万载县苏维埃政府也进驻县城,第一次在县城内挂起了“万载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毛泽东同志还亲自到县委驻地召见县委县苏负责人,了解地方工作情况,并指示注意宣传动员……[详细]
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旧址
  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旧址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是1932年湘鄂赣省委第三次执行扩大会议以后,以原省苏维埃领导的军事学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4月12日,随0湘鄂赣省委一道迁至小源,驻扎在新市村袁家祠,学校由校长、政委、教育长负责。下设军事教育处、政治处和管理处,学员按编制分政治、炮兵和步兵3个大队,下分区队(班),历任校长高咏生(兼)、郭子明。该校先后举办过3期训练班,每期为6个月。教学从实际出发,政治队60%的时间学政治,40%的时间学军事;炮兵和步兵队则相反,实弹射击和毕业考试都在实战中考核。1933年10月,由于战争频繁,斗争恶劣,学校改为教导队,随红16师行动。该校自开办以来,共培养军政干部近900人,加强了湘鄂赣省红军和各县警卫团、游击队的领导力量,为革命战争……[详细]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旧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旧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主要革命旧址之一。该旧址建于民国8年,原是新市村袁爱敬奉列祖列宗的祠堂,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分上下两进,进间有一口约9.5平方米的天井,有房屋4间,总面积410平方米,上进中墙上保存有当时书写的红五分校“校歌”,旧址保存完好。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是1932年湘鄂赣省委第三次执委扩大会议以后,以原省苏维埃领导的军事学校基础建立起来的,1932年4月12日,随湘鄂赣省委一道迁至小源,驻扎此屋,下设有军事教育处、政治处和管理处,学员分政治、炮兵和步兵3个大队,先后举办过3期训练班,每期为六个月,共培养军政干部近900人,加强了湘鄂赣省红军和各县警卫团、游击队的领导力量,为革命战争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详细]
狮子垴西周文化遗址
  狮子垴西周文化遗址位于高城乡高城村东北约1000米,距县城12公里。遗址的西面是水田,东南面底延绵起伏的丘陵,北面紧靠蜀江。狮子垴高出地表40—50米,长500米、宽30米,总面积为1.5万平方米。黑色沙土壤。整个山形褶皱明显,凹凸不平。山顶有一块约500平方米的平坦台地,远看恰似一只雄狮,故名狮子垴。狮子垴大部分已开垦成菜地,地表及断面有丰富的石器和陶器残片。石器有石锛、石斧、石刀等生产工具,均磨制精细,有的通体磨光,刃部锋利,棱角分明。还发现有青桐锛一件。遗址中大量的陶器残片能辨认出器形的有鼎、鬲、碗、钵、折肩罐等纹饰有绳纹、方格纹、浮雕式大块云雷纹、漩涡纹、圈点纹、曲折纹、双线菱形凸点纹等。还发现有陶纺轮3件,形制为圆饼形和算珠形,陶网坠4件,形制为长条形和圆珠形。……[详细]
株潭镇同胜村桐树江傩神庙
  株潭镇同胜村桐树江傩神庙位于株潭镇同胜村庙边组,年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建筑。始建于清代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傩庙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木柱石础,风火墙,硬山顶。牌坊式前门墙,上 书-“桐树江神庙”,前墙两侧开门,门楣上分书“入神”、“问道”。傩庙前后三进,由戏台、正殿(祭堂)、后殿(神堂)组成,长32米,宽10.5米,面积336平方米。傩庙为供奉和祭祀傩神的场所,万载地方傩文化历史悠久,2008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万载傩庙是研究傩文化起源发展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2023年1月,被公布为清代万载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本体建筑东侧、西侧各2米,南侧10米,北侧5米。建设控制地带:在本体建筑保护范围内最外延各2米。……[详细]
谢溪百岁牌坊
  百岁牌坊座落于茭湖乡谢溪村牌坊组,整座牌坊均为麻石建造,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牌坊正面刻有“百岁坊”三个大字,旁有一幅对联“中婺星辉西江人瑞,南山寿永北阙恩荣”,牌坊背面石刻“万载县儒士钟之妻黎氏立”。在古代,年逾百岁之人极少,地方官发现百岁婆婆以后,便上奏朝廷,清光绪帝便下圣旨予以褒奖,如今在其后人家中照方上仍悬挂着一块金字木匾,-:光绪己丑年,奉旨贞寿之门百有余岁寿妇儒童钟质之妻黎氏立据当地人介绍,百岁婆婆膝下有9子,其去世时8子9媳年龄均超花甲,其有一子病时娶媳,婚后子亡,其媳至终未再嫁。为表彰其贞节,在百岁坊旁立有贞节牌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修公路时被毁,贞节牌坊荡然无存。……[详细]
徐家垴遗址
  西周文化遗址,位于罗城乡卢洲村东北约1200米处,距县城约29公里。东北面松林环绕,南面有卢洲桥,西面紧靠泰溪,山脉为东西走向,高出泰溪20余米。该遗址南北长400余米,东西宽20余米,总面积8000平方米,黄土壤。遗物较丰富,多散于山坡高处的平坦地,由于雨水冲刷严重,文化堆积层仅存80厘米左右。发现的生产工具以石斧居多,还有石镞、石锛、石刀、陶纺轮、陶网坠等。发现的生活用具全为陶片,多系硬陶,能看出器形的有鼎、鬲、折肩罐、高领罐、直口尊等。纹饰有大方格纹、圈点纹、篦纹、网结纹、多线菱形凸点纹、变体云雷纹、漩涡纹、编织纹、曲折纹及各种组合纹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