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市 > 镇海区旅游

镇海区文物古迹介绍

七里屿灯塔
  七里屿灯塔位于宁波市镇海区甬江口七里屿岛上,同治四年(1865年)由英国人主持的浙海关税务司与清宁绍台道协同所建。占地面积2.5平方米。整体高度10.1米,灯塔内最早放入一盏植物油灯。塔身呈八角柱形,钢筋水泥浇注,塔底八角边长1.7米,从塔身到灯笼有内旋水泥楼梯。1872年、1924年进行过较大修缮,1995年,上海海事局宁波航标处因新灯塔建成使用,将原灯塔迁移安置在七里屿北边100处的岛礁边,作陈列展示供游人参观用。 该灯塔历史悠久,是我国乃至远东最早建造的灯塔之一,是宁波现存少有的有人值守的灯塔,对研究宁波港百年变迁历史有较高价值。2012年3月2日公布为区级文保单位。2013年3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朱仁房大屋
  朱仁房大屋建于清光绪年初。位于镇海区招宝山街道鼓楼西路,东接镇海古濠河,南频镇海人民公园,西临镇海招宝山街道中山小区居民住宅楼,北与镇海龙赛医院、镇海名胜古迹鼓楼遥遥相对。占地面积1540平方米,建筑面积1522平方米。宅院系前后二进,左右厢房,边楼互为相连的二层5间2弄木结构建筑。楼、厅、廊轩的拱木、雀替以及门窗、枢伏,木雕造型玲珑别致,漏窗、砖雕镂刻精细。在东侧沿镇海古濠河建有凉棚埠头,驳砌条石护岸,富有江南水乡民居风格。在城区民居古建筑中少见。1994年被辑入《中国传统民间建筑》刊载。2000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第一山碑
  从招宝山麓上行,不到百步,即可见植于右首陡坡上的“第一山”古碑。旧称百步街,碑高1.85米,宽1米,碑面镌有“第一山”三个大字,碑下有-台,可供游人驻足。“第一山”三字,浑厚有力。落款“庐陵萧天荫书”六字,镌有石印两颗,但无具体年月和内容。据民国《镇海县志·金石》篇载,系明时所镌。抗倭名将、明都督卢镗曾用“六国来往处”、“平倭第一关”十个大字来阐明、赞扬招宝山在历史上的地理位置和作用,清朝诗人有“莫小候涛山(招宝山古称候涛山),东来第一关”之句。古后人誉招宝山为“第一山”。“第一山”碑2000年12月被公布为区级文保点。地址: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中峰古道起点类型:古迹游玩时间:建议10-20分钟门票信息:无需门票。包含在招宝山景区门票内……[详细]
招宝山观音阁
  观音阁,位于招宝山西北坡半山腰,明代原为夕照庵,后圯。民国六年(1917年)宝陀寺住持妙山大师在招宝山重建天王殿后,又在招宝山左侧山腰建观音阁等僧尼修行场所。1985年,政府落实宗教政策,重新开放。镇海县佛教协会聘脱尘和尚为住持,吸收部分和尚僧尼上山,在观音阁旧址建起了平屋3间,塑千手观音一尊,供女僧修行居住,仍名观音阁。近年来,观音阁陆续修建了大殿、山门、斋堂、客寮、围墙等建筑,旁有清泉井,水冽不涸。阁背山西向,松竹掩映,有佛殿夕照景观。建筑面积达960多平方米。2000年12月被公布为区级文保点。景点位置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招宝山西北坡)……[详细]
泮池遗址
  泮池位于镇海区招宝山街道镇海中学内,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历代多有修缮,占地面积145平方米,呈半月形,东西长26米,南北宽6米,上有石桥三座。池周围石栏,下缭石砌。原为孔庙组成部分。孔庙原由大成殿、大成门、泮池、明伦堂、杏坛、砚池组成,泮池原为古学宫(文庙)的内环河,始浚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嘉定四年(1211)复建三桥于其上。鸦片战争时,督办浙江军务的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曾在此投池殉难,实现其战前与城池共存亡的誓言。该遗址年代久远,并历经抗法等重大战役,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详细]
26、觐祖桥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觐祖桥
  觐祖桥觐祖桥,位于宁波市镇海区骆驼街道田湖村、田湖河三水交汇处,相传是清乾隆年间一位在朝做官的翰林回乡觐祖而建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仍保存完好。桥墩两面刻有两副对联,一曰:“西墓东词人思觐祖,早潮夕汐水解朝宋”;一曰:“一带流长通孝水,一层近睽文星”。觐祖桥,南北走向,为单孔石拱桥,台阶式。总长11.3米,桥高4米(水下1米,水上3米),桥面宽2.8米,跨径2.5。桥面两端铺设踏跺18级,拱圈用条石错缝嵌筑,两旁置望柱、栏板。2000年12月被公布为区级文保单位。……[详细]
蟹浦都神殿戏台
  蟹浦都神殿戏台,位于蟹浦镇街西约500米处。始建于明代后期,清乾隆年间拓建。旧有中军殿、前殿、戏台、看楼、大殿、流芳厅、角亭等建筑,现存戏台、看楼,系民国九年(1920年)重修。2000年12月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都神殿戏台,建筑面积25平方米,座北朝南,戏台铸铁台柱,歇山顶,藻井构筑精致,金碧辉煌,实为难得的艺术珍品;看楼左右为对称的两层楼,硬山顶,建筑面积480平方米,上下层各为相通间,上楼设木栏杆、木作小花格栏板。……[详细]
蟹浦月洞门
  蟹浦月洞门,位于蟹浦镇凤凰山南麓的蟹浦镇街东约150米处。该月洞门处在原蟹浦行门口,为原蟹浦闸洞,约建于元、明之间。穿东西向,蟹浦在清康熙后渐淤,闸遂废。今城长10米,城门高3.9米,深5.4米。两侧有矮翼墙,拱门纵联分节并列砌筑,门上刻有匾额、楹联,东额:“海不扬波”,西额:“迥澜毓秀”。上立沙碗塘碑记,时为光绪七年(1881年),记载沙碗塘的历史变迁。2000年12月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小洞岙唐代青瓷窑址
  小洞岙唐代青瓷窑址,位于九龙湖镇所在地约5里地的小洞岙村,晒场北边距地面12米的山坡上。窑址分布在吞口、何家园和晨钟山一带,原处于河流两岸的上游,水路南至港口城市宁波,向东可顺运河出镇海。1979年社员建房在山坡挖土时发现大批青瓷碎片和烧坏的陶器出土,经宁波市文物部门鉴定,这里是唐代劳动人民烧制青瓷、陶器的窑址。1981年7月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详细]
俞大猷生祠碑记
  俞大猷生祠碑记位于镇海区招宝山街道梓荫山东北麓。据民国《镇海县志》载,碑始刻置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现由亭、碑组成。亭面阔一间,进深1.4米,地面铺设错缝横铺的青石板。水泥圆柱、柱础,人字架梁柱,上有人字坡硬山式筒瓦屋顶。风檐板及椽子,红色梁架,白色混水砖石墙。亭内置石碑四方,竖碑式放置,高2.3米,宽1米,厚0.18米,碑上端两角为圭角,白底黑字阴刻文。……[详细]
父子进士亭
  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年)刘洪、刘光父子先后举进士,在村建牌坊,已毁。在清晚期,其后代在街心建进士亭。该亭原建在路中,后因修建北大路迁至路旁,仍保持原貘。2000年12月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父子进士亭系木结构建筑,四柱歇山顶,面宽4.05米,亭高6.20米,为清晚期建筑。……[详细]
里新屋石牌楼
  相距骆驼街道贵驷庙港村里新屋10米处的田野上,有二墓,已毁。墓前有2处石牌楼,耸立在80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石牌上有部分精细雕刻及造型,据上级文物部门的专家现场考证,这批石牌建筑系明代建筑。贵驷里新屋明代石牌楼,2000年月12月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位。……[详细]
朱枫故居
  朱枫故居位于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街道,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年代为民国。2023年6月2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朱枫故居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应家遗址,位于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镇应家村旧址,分布面积约12000平方米。该遗址地处“V”形小盆地环境中,三面环山,东侧面向滨海平原,距离现海岸线约10公里。2019年10月至2020年8月,在遗址5/6面积得以原址保护的基础上,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镇海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武汉大学和山东大学等科研单位,对其实施2000平方米面积的考古发掘。本次考古发现古代水井、灰坑、灰沟、基槽、柱洞群、烧土堆等各类遗迹约220余处,出土陶、瓷、石、铜、木器等各类完整或可复原文物约1000余件。应家遗址,最远可追溯到史前的河姆渡文化三期、四期和良渚文化晚期,大约距今7000年至4000年前。 该遗址发掘区平均下挖深度约250厘米,地层有十二层,由早至晚可分为史前时期(河姆渡文化三、四期,良渚文化晚期)、……[详细]
  阮家祠堂位于镇海庄市街道永旺村8号,祠堂现被征用为厂房。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小组调查记载,阮家祠堂坐北朝南,建筑占地面积732平方米。现存正殿、厢房、门楼等建筑,气派较大,装饰豪华。金碧辉煌,工艺精湛,用料讲究,结构严密。原堂前的梁下位置,“牛腿”“雀替”“月梁”建筑构件,精雕细刻,均髹漆贴金。令人称奇的是,历经百年岁月磨砺,部分金漆筑件依然没有褪色。当年使用的金漆,上色后金光熠熠,耀眼夺目。史料记载,宁波帮著名爱国人士阮雯衷(1865—1934),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独资建造了阮家祠堂。据称当时耗费10万银两,很大一部分资金,用在了考究的漆料和木工上,务求规模恢宏,细节精美,保存久远。该村还有阮雯衷的传说。1890年,25岁的阮雯衷从家乡运了一批大米,独自一人在上海租借一间店面,创办……[详细]
  摩崖石刻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招宝山南山腰崖壁上,刻着佛教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哄”,镇海区级文物。梵文摩崖石刻长6米,高1.2米,阴刻,由西到东依次为“唵、嘛、呢、叭、咪、哄”六字。由于石刻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现在字迹依旧清晰可见。1987年,区人民政府拨款在摩崖石刻前铺修了石板平台,并新建了石雕栏杆、石制圆桌和凳子等供游人休憩的设施。其左侧还立有一块“摩崖简介”石碑,高1.93米,宽0.8米,由周燧撰文,曹厚德书。2000年12月公布为区级文保点。……[详细]
  梓荫山摩崖石刻位于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街道梓荫山东麓崖壁上,很多人熟知是因为它在镇海中学校园内。山名“梓荫”,据说是取“梓材荫泽”的意思。“梓材”来自《尚书·梓材》,意为从政应该像梓人(工匠)治材作器一样考究;“荫泽”,包含着荫庇学子、源远流长的深意。石刻刻于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分布面积6.4平方米,镌刻楷书“惩忿窒欲”四字。这四个字的典故出自《周易·损》:“君子以惩忿窒欲。”意为君子应该克制愤怒,抑制欲望。左旁落款:“嘉定庚辰(1220年)山西冯柄书。”该石刻年代久远,保存基本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