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i class="nwkhps"></cgi>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徐州市 > 铜山区旅游

铜山区文物古迹介绍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郝家大院)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位于汉王镇北望村,该址由三座古民居组成,又称“郝家大院”。总占地面积九百多平方米,共有清代建筑一百余间,房屋现存60多间,旧址主体建筑保存完好,被古建筑学家确认为徐州地区乡间现存面积最大的古建筑群。1949年2、3月间,-、-、陈毅、粟裕、谭震林、曾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运筹帷幄,研究和制定渡江战役方案,并留下珍贵的合影照片。北望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是徐州市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华东野战军总部由肖县南蔡洼村移驻铜山北望村,按照-1949年1月12日“关于华野、中野休整两个半月并要完成渡江战役准备工作”的命令,华野于2月9日改编为第三野战军,之后成立了华东军区,调整了0中央华东局。0中央华东局及华东军区于2月12日到达北望,2月……[详细]
汉王拔剑泉
  “策马来寻拔剑泉,汉王遗迹尚森然,一泓暗泄碧峰外,百丈晴拖绿树边,溜响消残龙战气,芒寒微动灞陵烟,鸿沟寂寞乌江冷,不信清流此地偏”。这首题为《拔剑泉》的古诗是清乾隆33年间,一位名叫邵大业的徐州知府写下的。拔剑泉位于汉文化之乡,汉王镇丁唐山下。形成于西汉高祖二年,这里山脉连绵,河流纵横,素有“山水一色,民事物阜之称”。是徐州著名的花果、玫瑰之乡。据《史记》上记载,刘邦-为汉王后,于公元前205年春,乘虚占领西楚国都彭城,霸王项羽闻讯,亲率3万精兵夺回彭城,刘邦率队退到汉王丁塘山下,人困马乏,数日不得滴水,军士饥渴难忍,刘邦在走投无路百感交集之时,猛地将宝剑往地上一搠,对天长叹道:"天亡我也!”没想到当他从石缝中拔出剑时,随剑间涌出泉水。同时,他的焦躁不安的战马也用蹄子趴出泉水,从此,后人为纪……[详细]
白家桥
  白家桥位于徐州市北约40公里的铜山区利国镇利国村,南北横跨于古老的运铁河上。该桥为青石砌筑的三孔石桥,全长22米,桥面宽8.6米,中孔跨度5.5米,两边孔宽4.3米,桥体中高6.4米。桥拱采用纵联分节并置法,券成拱形。桥面石板平展光洁,坚实牢固。桥西侧残留有石座槽,推测应有石栏杆。桥墩条条拼缝间都灌有糯米灰浆,大的缝隙间还垫了铁片。桥墩的逆水方向砌成三角形,以分刹水势。整个桥砌筑精细,造型美观,庄重和谐,虽历经600余年,仍不错位,至今承载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人群。自汉代以来,利国一直是我国铁矿石开采、冶炼的重要之地。白家桥的建造,就源于利国的铁矿业。为了将铁矿石外运,宋代即从利国监开挖了一条运河。《太平寰宇记·徐州》中有写到:“利国监,官署名。宋置,掌管冶铁。在今江苏铜山县东北。本是徐州的秋邱……[详细]
向阳渠
  向阳渠,位于柳泉镇微山湖畔。向阳渠始建于1970年,先后建成123华里长的一、二干渠。整个工程包括,中型翻水站5座、大渡槽5座、桥涵闸369处、隧洞5个,架设高压线25公里。向阳渠水利工程于1976年竣工。向阳渠的主体工程是5座“大渡槽”。大渡槽为块石结构构筑物,主拱劵形式为单向联排弧形拱劵。墩柱为独立基础,门形圆拱劵立柱。立柱上,为节省石材,砌作洞形圆拱劵,洞形圆拱劵与主拱劵上以料石衬砌平整后作为水渠的底面,两边砌石墙形成输水“渡槽”。向阳渠总体工程的轮廓是,一干渠在望马村与大冯村之间,至高皇庙村南。西端起于光山(旧称独松山,早年山上就一棵独立松树),其东端为小窑山。一干渠又称“群英渡槽”,是典型的欧式“输水桥”建筑。二干渠位于辛家村西南,起点在宋店庄西北,至五珠泉村东。从建筑造型艺术看,……[详细]
石户城遗址
  石户城遗址依山筑城,南面以山为屏障,另三面筑有城墙。东西城墙则顺着山阴向北延伸,北城墙筑于山前的平原上。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600米,残高城墙约1.5米,北城墙宽约40米,东、西城墙宽约30米,均夯土筑成。城墙外绕护城河,现在还能看出城濠的大体轮廓,濠宽宽约8-10米。辟三门,北门、东门、西门,今已不存。在城内发现楚国的“蚁鼻钱”和铜箭镞以及汉代筒瓦、板瓦、瓦当等残片。说明石户城至少建于战国时期。在城垣夯土上发现东汉墓葬。故推断城址下限应为西汉。据推在战国后期的公元前284年,楚国曾夺取过彭城,这里有可能就是楚国的属邑。从城内残存的汉代绳纹瓦和大板瓦来看,这座城市在汉代是十分兴盛的。对于石户城的被毁,有两种说法,一说于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当时,群……[详细]
北洞山汉墓博物馆
  北洞山汉墓博物馆座落在铜山茅村镇洞山村,和徐州市区一河之隔,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北面紧靠茅村汉画像石墓,西邻九里区龟山汉墓,东靠津浦铁路和104国道,南侧京杭运河自西向东缓缓流过。北洞山汉墓为横穴多室洞崖,坐北向南,依山凿石而建,墓穴由墓道、主体墓室、附属墓室等部分组成,全长达70米,最宽处20米,使用面积320平方米。墓道前中部分露天开凿填土夯筑,中部东西壁凿有安放彩绘陶涌的小龛,内有220件彩涌,进墓门的墓道用塞石封堵,主体墓室均凿于山岩中,由耳室、侧室、前堂、后室、库房、厕所等组成,墓室的四壁,墓道均用防腐防潮的朱砂粉涂刷。附属墓室先在山坡上凿出坚穴,顶由条石砌成人字形,其中最大的乐舞厅面积达465平方米。北洞山汉墓早年曾多次被盗,但仍出土各类珍贵文物1000余件,对了解当时的……[详细]
楚王山古墓葬群
  楚王山汉墓群位于徐州市西10公里铜山县夹河乡大刘庄村南的楚王山北坡,墓群东西排列,现存5座。1号墓为主要墓葬,座落的山体向北伸延的山头上,山头高约70米,顶有棕色夯筑封土,高约8米,呈南北向的长方台,长43米,宽5米。墓道位于东侧的山腰部,高、宽各约2米,在墓门前向东伸延一条鱼脊状碎石堆,长约百米,为造墓时凿出石屑弃置而成。在封土南有一条人工开凿的东西沟,长约80米,宽约5米、深4米。当为防止山洪冲刷封土而作;2号墓位于1号墓北侧山脚下,为一椭圆形封土堆,其顶为长方形。封土底部东西长135米,南北宽约69米,高22米。夯层不明显,应为一号墓之陪葬墓;3号墓位于1号墓之东250米,亦为陪葬墓,封土呈覆斗状,底长60米,顶部边长20米,高12米,分三个台阶。封土夯层清晰,每层厚10—20厘米;4……[详细]
张竹坡故里
  张竹坡故里建于汉王拔剑泉西侧,紫金山东侧的缓坡上。故里依山傍水,占地五亩,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包括皋鹤草堂、《-》研究史馆、竹坡书院、牌坊及依据他评点的《-》书中的场景,建有西门府和后花园等。竹坡故里是徽派建筑风格,广布亭台楼阁,曲径修竹,凸显江南园林意境。原来的皋鹤草堂位于徐州户部山南坡,为张竹坡旧居。张竹坡(1670—1698年)名道深,字自德,号竹坡,是清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竹坡幼年聪明好学,以博闻强记闻名乡里,他发奋进取,才识过人,恃才傲物曾以帝师国相自许。康熙三十四年,26岁的张竹坡开始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事业点评-一书。他共写下了十几万字的评论,为中国的文学理论留下了一分宝贵的遗产。张竹坡死后,被葬在紫金山北,墓地有石人、石马,主墓前有神道碑,但皆毁于“0”。1985年该墓迁于紫金……[详细]
茅村汉画像石墓
  茅村汉画像石墓位于铜山茅村镇凤凰山东麓。茅村镇紧靠104国道,市区有多条公交线路可达,交通便利,相邻景点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洞山汉墓。茅村汉画像石墓建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墓主有待考证。坐西朝东,墓前有青石砌筑的近10米的墓道,由两扇石制的墓门封堵。墓内分为前、中、后三主室。南边有一个回廊及北部四个侧室,各室之间有门道相通,中、后室之间设直棂窗。墓室东西全长10.4米,南北宽6.9米,最高处约3米。前中两室的石壁刻有21块画像,内容有车马出行、珍禽异兽、人面兽身,歌舞杂技、楼台宴会等,全为浅浮雕,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是东汉画像石的成熟作品,代表了徐州汉画像石的最高成就,充分显示了东汉民间艺术家的高超技艺。也是我国目前墓室完整、葬制典型、颇具代表性的东汉像石墓,在国外享有盛……[详细]
彭祖故里
  彭祖故里位于铜山大彭镇大彭村。有彭祖庙、彭祖井、彭祖墓等景点。彭祖庙建于东汉时期,唐代、明代、清代曾三次修复。原彭祖庙有大殿和东西配殿。大殿内立有彭祖像,光头、赤脚,高约4米。左右两边有一男一女,桃花和周伍站班。东西山墙有瘟、刘、马、赵(均为周朝时期的人物)四尊神像。东配殿立有观音神像。庙门前60米处有传说彭祖亲手所挖的天下第一井——彭祖井。彭祖井一直是大彭村人世代饮水之源。庙的东北角有彭祖墓和残碑一块。凸显乡风民俗的彭祖庙会历史悠久,每年农历三月三,十里八乡的人便来赶会,场面很大,热闹非凡。每个村都有会头带领,举着龙凤大旗,有组织的前来烧香奠拜彭祖。此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表演以及各式各样的摊点销售,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应有尽有。彭祖庙“文革”期间被毁,1993年在原址南征建三开殿,高十余……[详细]
桓魋石墓室
  桓魋石墓位于铜山茅村镇洞山村的桓山西麓,桓魋石墓室是春秋时期宋国司马桓魋之墓,该墓依山凿成斜坡式墓道,墓道两壁有较多的石刻,且多为元明之际凿刻而成。因年久风化,字迹亦多模糊。墓道壁面上有“桓魋石室”四个正楷大字,为明朝钦差曹运总兵官杨茂手书。明正德3年(1508年),钦差广东知监太监傅伦来徐曹运,于石室旁刻诗一首。苏东坡任徐州知府时,曾多次游桓山,并留下10余篇诗文以纪其事。关于桓山墓的记载,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注经》,郦道元根据传说,确认该墓为春秋末期宋国司马桓魋冢,后世皆从此说。但近年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前说系一种“附会”,而认为它是一座西汉开凿的墓葬,且“可能是北洞山楚王墓的陪葬墓或西汉某一代的楚王墓”。……[详细]
任山馆农民起义遗址
  任山馆:绝对位置:北纬34°。9′东经117°。8′相对位置:三堡镇驻地西4公里任山(银山)或北山,在徐州南三堡镇西部,台上村北1公里处,是古代通往江淮的必经之道。《读史方与纪要》记载自,宿州至徐州,必渡睢水越任山为往来通道。至今任山上还有一条踏磨光滑的羊肠古道。称任山古道。唐在此处有驿馆,故取任山馆,唐代后期,公元868年7月戊守桂林的徐州士兵800人,推选粮料判官庞勋为首起义结义,还乡驻任山馆,并与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次农民起义——庞勋起义。任山古道和任山馆便成为这次农民起义值得纪念的遗址。任山馆废除时间无从考证,现遗址上仅有部分瓦石木。……[详细]
丘湾古文化遗址
  丘湾古文化遗址位于铜山茅村镇檀山村东,东西两山之间的平地上。丘湾古文化遗址南北长75米,东西宽60米,建国前后出土有绳纹陶片、空心融、三足器腿、蚌壳、鹿角、石斧等器物。陶质系细泥加沙,色呈红、黑、绿。1959年,在该遗址中发现一条杀人祭神的遗迹。遗址南侧放有4块条石作为祭坛,祭坛附近挖出20具男女遗骨,姿势大都呈俯身屈膝,双臂向后,从死者的姿势推断,可能是被捆绑杀死以祭神的。据说土器物考证,丘湾应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所出土文物现为南京博物院收藏陈列。……[详细]
台上古文化遗址
  台上古文化遗址位于铜山三堡镇西南台上村。该遗址呈长方形封土堆,东西长140米,南北宽105米,高2.5米,遗址中先后发现大量兽骨、鹿角、石器等遗物,其中有一柄穿孔石斧,为新石器早期的磨制石器。据出土器物考证,此为商代文化遗址。该遗址1953年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出土的磨制石器现存县文化馆。台上古文化遗址上面原为古庙,建国后将庙改作学校时,发现庙院中有一明正德15年(1520年)间的石碑。目前遗址保存完好。……[详细]
蔡丘古文化遗址
  蔡丘古文化遗址位于铜山茅村镇大蔡丘村南。蔡丘古文化遗址呈方形土堆,南北长45米,东西宽40米,高6米。建国前后出土有融、陶片、骨器、石器、蚌壳、鹿角、铜镞及汉砖瓦片等遗物,有大量的红烧土,窑壁草拌泥涂抹层仍可辩。据遗物证实,顶部为汉代遗址,下部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1958年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改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尚未发掘。……[详细]
汉楚王墓群
  楚王墓群 汉代 徐州市铜山县 包括:1、楚王山汉楚王墓群;2、狮子山汉楚王墓及陪葬兵马俑坑;3、北洞山汉楚王墓,4、小龟山汉楚王墓;5、驮篮山汉楚王墓;6、东洞山汉楚王墓;7、南洞山汉楚王墓;8、卧牛山汉楚王墓。徐州的西汉楚王墓群的12个楚王墓中已探明墓址的有8座,经正式发掘的就有6 座。它们或依山开凿,宏伟巨制,或以建筑构造见长,或以艺术雕刻取胜,内部布局复杂,生活设施齐全,完全是一座座地下宫殿。其中面积最大的有800多平方米,其气势之雄伟、工程量之浩大、建筑构造之精细令现代人难以想象。从汉墓群中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金缕玉镶漆龟钮银印等国家文物不胜枚举。 昔日古战场的硝烟早已散尽,但战争的遗址仍会让人浮想联翩。楚汉相争时期,刘邦项羽争霸天下。现今徐州市区的戏马台就是当年颂羽观赏将士驰……[详细]
17、燕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燕桥
  燕桥位于徐州铜山区三堡镇四堡村燕营自然村。为徐州至南京古驿道上,南北向,横跨灌州河上。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为青石质三孔石拱桥,长30米,宽7.6米,净高4.6米。桥孔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法,以中孔最大,单跨6米,左右两孔单跨各4米。两券之间作分水金刚墙以承券脚。桥身金刚墙每块石料相互错开,金刚墙两侧各置一对吸水兽。桥墩迎水一面作两伏龟,龟首仰翘,作分水尖分汊水流,减少洪水对桥面的冲击力。另外,巨大的石龟还承受着桥墩的重量。为增加桥梁的稳固,拱券和桥墩各部分石料之间,均使用了腰铁,以增强砌石之间的相互拉力。桥面上铺青石,桥身中央微微高起,坡势平缓,以利车马之行。桥面上原有护栏,望柱头上分别刻有石猴、石蘑菇等,已无存。徐州地接四省,是兵家必争之地。明代,燕王朱棣北伐,屯兵扎营于此……[详细]
  向阳渠一级翻水站,位于柳泉镇上马村微山湖畔,1970年修建。翻水站高约15米,建筑总面积达300平方米,全部用条石垒砌而成。站西为抽水设备,有八根直径约50 厘米的钢制抽水管悬空架于蓄水池和引水槽之间,将微山湖水抬升到向阳渠渠面;翻水站东为排水设施,将汲到引水池的湖水向东引流。整个翻水站外壁镶嵌着水泥磨面的各类具有时代特色的政治口号。当时修建向阳渠该渠分地面和地下两部分。从上马村微山湖通过一级塘翻水站取水,流入地面明渠“三十八拱桥”,经过二级塘翻水站,再向南、向东分流,向南流入三级塘翻水站;向东流过104国道后逐步进入地下,流至有名的红旗洞。该水利工程流经约15个自然村,灌溉面积约85平方千米。向阳渠水利工程因水电费极高、级塘翻水设施损坏、渠道失于维修渗漏严重等原因早已废弃,但它恢弘的气势见……[详细]
  阎窝村位于徐州正东20多公里处。5月20日,徐州沦陷后,千余名日军在飞机掩护下闯进阎窝村,将670名群众逼近一座四合院内,残酷焚烧,1938年5月19日徐州沦陷,城内及东郊一部分群众,扶老携幼来阎窝避难,有的露宿山坡,有的躲进苇荡。20日清晨,千余名日军在飞机掩护下,冲进阎窝村,不到一个小时,这个平静的山村就有200多名群众惨死在屠刀之下。残暴的日军又从山坡上、苇荡里把乡亲们赶出来,集中在坝子口的一块空地上,将青壮年拉出来,赶进苇荡边一家姓滕的院落。日军在门前架起机枪,院子周围堵上芦苇,又把十几桶汽油浇在屋顶与芦苇上,然后放火,架在门前的3挺机枪喷吐着罪恶的子弹。仅在这个小小的四合院里,日军就烧死、枪杀670多名无辜的村民,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阎窝惨案。同时惨遭日军杀害洗劫的,还有阎窝村邻近的杏……[详细]
  胜利渠抽水站建于1979年,站位于京杭大运河北岸,泵体高程31米。抽水站内现存原拱门一座。右面石立柱顶部雕刻当时修建胜利渠时情景以及胜利渠的全图。左边石立柱顶部雕刻有一首诗歌。1974年当时受到河南林县红旗渠的影响,并贯彻农业学大寨的精神,开始在铜山县境内兴建多座这种被称为“红旗渠”的水渠;在当时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解决了灌溉难的问题。1997年铜山县投资改造,现灌溉面积3800亩,扩种水稻1000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