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东莞市旅游

东莞市文物古迹介绍

121、文阁
文阁
  文阁位于温塘乡西北侧,清初袁氏族人所建。文阁高20米,呈六角形,分四层,青砖灰沙砌筑。其一、二、三层分别有阴刻层名。一曰“韧发冲天”,二曰“光照楼”,三曰“达诗”,四曰“云境”。相传古代温塘乡异姓群居,姓袁者众,文人学士、达官贵人较多。为光宗耀祖,显姓扬名,激励族人勤修学业,仕途奋进,故建此文阁,乡人称之为“风水塔”。……[详细]
地藏王寺
  地藏王寺原称龙溪寺,旧址在蒲溪,民国初年改名龙溪寺,供奉佛像。龙溪寺始建于何时,已无从考核。后人只在庙梁上发现有“光绪29年重修”字样,可以肯定它在光绪29年(公元1904年)前已建成。直至解放前,寺内尚有僧人主持。该寺香火颇为鼎盛,抗战期间曾从四处请来和尚十多人,打过三次“万人缘”,在东莞、博罗、增城一带有过一定影响。……[详细]
东莞马氏宗祠
  马氏宗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桥沥马屋村。祠分三进,座北朝南,始建于宣统元年。祠的左侧建有一座文庙,内奉孔子像。文庙后面有一座300平方米的书房,专供族人读书之用。可惜文庙和书院均在文革期间拆毁,使宗祠、文庙、书院三合一的古代活动场所不能完整保存下来。1992年重修,外观改变较大。宗祠采用砖木结构,现存主体结构还能看到昔日风貌。……[详细]
莞城黄氏宗祠
  黄氏宗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区东正社区学左街三巷17号。为清代祠堂建筑,民国十九年、2006年两次重修。坐北向南,三间两进两连廊结构,总面阔11.3米,总进深22米。青砖墙体,红砂岩塾台、勒角、门框、柱及柱础,硬山顶,人字山墙,灰塑龙船形脊,抬梁和穿斗混合式梁架承重。该宗祠对了解东莞清代祠堂建筑及宗族关系有一定参考价值。……[详细]
宝山冶银遗址
  宝山冶银遗址位于东莞市黄江镇宝山。明正德年间在此冶银,后因成本高,含银量低而停产。采银矿洞呈水平圆台形,深约11米,洞口高7米,宽4米,洞的深处高、宽各2米,内分两层,有人工开凿痕迹。洞前的小水沟有大量人工堆积土,堆积中含冶炼过的银矿石。其时称此洞为银窑。宝山原名卢山,因银矿而改称宝山,当时的宝安县亦因此而得名。……[详细]
龙眼岗贝丘遗址
  龙眼岗遗址位于东莞市石排镇庙边王村龙眼岗西南坡。年代为商时期。文化层厚0.7米,内含较多贝壳。出土陶器以泥质陶为多,器类有釜、罐、豆、器座、纺轮等,罐类以折肩、凹底或圈足为特征。纹饰有绳纹、方格纹、曲折纹、梯格纹、菱格纹、叶脉纹、云雷纹、条纹、漩涡纹及弦纹等。石器有梯形锛、双肩锛、戈、环、芯等。……[详细]
松岗碗窑遗址
  松岗碗窑遗址位于清溪松岗村北部大坑水库东南约500米处,现存窑炉、作坊、淘洗池、废品堆积场等遗迹以及大量瓷器残片及窑具等遗物。为进一步了解清溪松岗碗窑遗址的遗址性质和范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0年6月18日对该遗址进行了局部勘探,弄清楚了遗址的分布范围,利用全站仪对遗址的居住址、工棚作坊、窑床、炼泥池等遗存进行测量。据考古调查,松岗碗窑遗址是清中期至民国时期烧制碗、杯、碟等日常生活用具的民窑遗址现存窑炉、作坊、淘洗池、废品堆积场等遗迹,目前已对其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省文化厅研究认为,“清溪松岗碗窑作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成果,有重要价值,也符合申报省重要大遗址条件”。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景通公祠
  景通公祠:始建于清中期,为十世祖李景通的家祠,始建于明隆庆年间,清嘉庆年间重修。坐北朝南,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硬山顶。首进设二塾台。面阔9.5米,进深17.1米,占地面积162.45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封檐板、梁架木雕和犁头、横梁石雕工艺精美。……[详细]
东莞芙蓉寺
  “百年古刹”—芙蓉寺 座落于森林公园宝山峰顶西北山麓,始建于明末崇祯十三年的百年古刹—芙蓉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修复后的寺院,整体建筑呈汉唐之风,古朴庄重,大气恢宏;四周群山合抱,古樟环拥;寺内香火鼎盛,游客如织,正是弘扬佛教传统文化,传播社会和谐理念的神圣之所。……[详细]
130、探花祠
探花祠
  探花祠坐落在中堂镇风冲村内的胜起家祠是清朝探花陈伯陶的故居。陈伯陶(1855-1930),字象华,一字子砺,中堂镇凤涌村人,光绪元年(1875年)考取秀才,光绪五年(1879年)考取解元,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探花。根据苏泽东编撰的《东莞题名录》,他是东莞历史上唯一一位文探花。说起他当年参加殿试,其中还有一段小插曲。陈伯陶在殿试中,初置第一,也就是状元,然而因为试卷中将“宣抚司”写成“宣慰司”,因此被压在第十名之外,所幸获得咸丰朝状元、户部尚书翁同和据理力争,改列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武英殿协修,后历任官国史馆协修、总纂。民国后,陈伯陶移居香港九龙潜心著述,号“九龙真逸”,1930年8月20日卒于九龙寓所,享年76岁,后葬于广州郊区南岗。探花祠堂门前是一口足有几亩地的大池塘,……[详细]
131、迎恩门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迎恩门
  莞城迎恩城楼(俗称西城楼),位于莞城西正路口。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是莞城标志性古建筑,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它与东门和阳、南门崇德、北门镇海三城楼同时建于明洪武年间,是东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楼高16米,宽126米,厚14米;楼顶为重叠歇山式构筑,有36根大圆柱支承,红墙绿瓦,画梁彩柱,飞檐斗拱,雄伟壮观。城楼下为拱门通道,六十年代重修时,将原来一条通道两重城门改为三条通道,不设城门,以适应交通需要。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洗礼,迎恩城楼依然屹立不倒,雄姿英发。它在西城楼文化广场以及附近现代化高层建筑的衬托下,散发出其历史久远、文化内涵深厚的独特魅力。景点位置广东省东莞莞城区西正路……[详细]
132、欧仙寺
欧仙寺
  欧仙寺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石龙黄家山原小学内,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光绪十年(1889年)重修。今存建筑物为水磨青砖,水泥顶,西洋式平房。欧仙,字东明,黄家山人,宋仁宗时在世。年轻时曾到罗浮山从黄野人学道,暮年返乡,买舟垂钓,顺以渡人。后来传说有一天深夜,有道人度他得道成仙,由于此人心地善良,乐善好施,深为乡民乐道。乡民为了纪念他,在乡间择一清境庙侧,集资建祠,称“欧公祠”。……[详细]
卫佐邦墓
  卫佐邦墓位于东莞东城区同沙林场飞鹅岭。在同沙生态公园里面,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保存了多处历史遗址和人文景胜。园区里青山绿水环绕的飞鹅山上,有一座鲜为人知的百年将军墓——卫佐邦墓。200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中坑王氏大宗祠
  中坑王氏大宗祠位于东莞市石排镇中坑村。是石排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虽然历经五百多年,但这座古老的岭南建筑,并没有因为年代的久远而呈老态龙钟之势,它们依然耸立在中坑后辈们的面前,在尘世的风雨中,将一番似水流年娓娓道来。明德堂王氏大宗祠也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精品。中坑明德堂王氏大宗祠又名中坑明德堂,始建于明代中晚期。自始建到今已有五百年历史。现存建筑是清代早期所遗留,但宗祠的基本布置和格局仍为明代手法,大门顶部的历史名人题字门匾和其下的雕琢精美的门枕石以及厅堂内的部分造型古朴的石础,还是明代原物。自清代重建至现在的历次维修,皆在其上留下各个时代的印迹,时代脉络清晰可辨,难得的是石牌坊上有“嘉庆十四年中秋”的题刻记载,是有绝对纪年的建筑物。整个宗祠就犹如一部砖石书写的建筑史册,甚为珍贵。……[详细]
大步观音祖庙
  观音祖庙位于麻涌镇大步村宁坊附近,东临创兴二路,始建于1912年,在1989年重修。观音祖庙为座西向东、三开二进四合院式布局,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结构,长20米、宽10米,面积200平方米。首进、二进梁架装饰精致,正殿供奉观音菩萨,右殿供奉抬观音的龙亭和观世音神像。“龙亭”用名贵的紫檀木雕刻而成,工艺精湛,是一座被村民公认的村宝,至今仍保存在庙内。首进的壁画、石刻字、砖雕及石碑碑文基本保存完整(另在庙的左侧南面与观音祖庙同期建筑的“东壁社学”和北面的“公所”也基本保存完好)。观音祖庙是乡村的道教庙宇,经麻涌文化站多次组织有关人士、专家对观音祖庙的现场考察、调查、论证,一致认为该庙在麻涌镇具有较高的历史、工艺、科研价值,并得到有效的保护。麻涌镇人民政府在2000年已公布观音祖庙为镇级文物保护单……[详细]
“奉天勅命”碑刻
  “奉天勅命”碑刻为两块青石刻,同样大小,高160厘米,宽76厘米,碑文均为明正德五年(1510年)12月26日皇帝勅命的,内容一是赐封户部员外郎钟绍之母高谢氏为太安人,一是封钟绍之父为承德郎。两碑现保存完好,是区内仅有的明代碑刻。……[详细]
金沙灵塔园
  金沙灵塔园位于沙田镇,占地面积58.93亩,灵塔主体17层,现已建成13层,建筑面积17500平方米,灵塔内有灵塔位44700个,内设豪华电梯、排风除湿、中央空调恒温。周边有喷泉池、放生池、长廊、灵塔碑及休闲区,还建有日月坛和大雄宝殿。……[详细]
云野公祠
  云野公祠建于公元2002年,堂号为“敬德堂”,面积158.8平方米,集资金额,港币58万元,人民币2万8千元。祠堂中的狮阶础柱均为麻石,梁桁檐罩都是仿古木构件。……[详细]
139、节马碑
节马碑
  节马碑,原置于虎门寨关忠节祠内壁。是清同治元年(1860)重修此祠时,虎门水师提标中军参将郑耀样,右营游击赖建犹所立。碑料为黑云石,碑长1.5米,宽0.4米,厚0.023米。节马碑图文并茂,前段刻有一幅栩栩如生的节马图,后段是赞颂节写的《书马行》诗文。它记载了1841年1月7日,英军重兵进攻虎门海口的沙角炮台,守将陈连升率领全台600多名官兵,抗击数倍于己的敌人,而绝大部分壮烈殉国,陈连升的战马也被掳香港,其坐骑久随主人征战,训练有素,性如其主。英国侵略者喂之不吃,近之则踢,骑之则摔,刀砍不惧,后来被放到香港的山中,它连地上的草也不吃,每日朝着虎门沙角烟台的方向悲鸣嘶叫。好心的中国人把饲料喂它,捧给它才吃,如果放在地上它就不吃,并昂首而走。每当近前看它的人讲到它是陈连升的战马时,它就泪水涔涔……[详细]
礼屏公祠
  礼屏公祠位于虎门镇村头村,是目前虎门规模最大、叠砌最精、保存最好的祠堂。礼屏公祠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占地面积607.4平方米,正门前面宽18.07米,左边长9.97米,右边长40.17,后面宽15.2米。祠分两路四进,中有青云巷。左路面阔三间,前三进为头门、中厅、后厅,前后天井两侧均有连廊;最后一进(北厅)为单独院落,以两侧门自青云巷及左侧街巷进出。右路由于改建较多,关系较复杂,但基本的格局仍可辨析:三进,自天井侧向进出。纵向轴线上建筑除第四进厅外嵛为硬山屋顶形式,第四进厅(北厅)与其它连廊等为卷棚顶。四进屋脊各不相同,越后越低,最后一进为卷棚,无脊,脊式为龙舟形,其上下不立鰲鱼,头门南面垂脊前立有狮子。屋脊造型弧线连贯自然,灰塑造型细腻逼真。梁架为广府地区清代典型瓜柱抬梁形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