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东莞市旅游

东莞市文物古迹介绍

余屋余氏宗祠
  余氏宗祠位于广东东莞市东城街道余屋社区,是一处始建于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余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长53米,宽17.4米,总面积约922平方米。红石青砖构筑,分四进。正门横匾书“余氏宗祠”,第二进有一木匾,正面书“风采流芳”,背面书“两朝良弼”,为浦江阮尚忠题。整个建筑物保存完好。有碑刻“余氏祠堂记”一块,为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所刻,是进士中宪大夫、户部尚书郎陈嘉言撰文并书篆的。该碑记述余氏家族从宋到明南迁东莞定居的过程。为研究东城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详细]
东莞林氏宗祠
  林氏宗祠位于石龙镇林屋村,约建于宋末元初,至今已有近700多年历史,是记载林氏家族从福建蒲田迁移广东南雄再迁移东莞石龙的立村标志建筑,原名存著堂。林氏宗祠占地1230平方米,是传统的岭南祠堂建筑风格,砖瓦建筑,共有四栋,原有内外炮台两栋。第二栋“九牧流芳”牌坊是为纪念林氏祖先善乐公的九个儿子都是“九牧刺史”之职,牌坊下面有屏风门,平时不开,只作迎接京城、省城大-之用,两列马房,供京城或各地-的马匹休息之用。第二与第三栋之间是一方天井,两旁左右有两个锣鼓亭,凡有喜庆大事和迎接上级-都会鸣锣击鼓,第三栋是,存著重地,牌匾,中间大堂是族人喜庆(结婚、开灯)、开会议事之用,两侧设有两间书房,供林氏族人上京考试使用。据传大堂下面有七星伴月,很久以前有人挖开下面确有七个大沙缸空着。林氏宗祠因年久失修,并……[详细]
大汾何氏大宗祠
  坐落在汾溪河畔的万江大汾,曾与潢涌、麻涌、石碣等被誉为东莞的四大名乡之一。这座古村立村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至今有856年历史,民居与宗祠在排列组合上还基本是广府的疏式布局。何氏大宗祠是大汾村最大的宗祠,始建于1527年,如今这里是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也是村史展览馆时代发展太快,很多古建来不及保护,如今的大汾村已经看不到连成片的古民居了,但走几步路,就能在现代建筑中间看到夹杂其间的古建筑,有些保留得很好,青砖、红砂石、三雕一塑等都在,很是漂亮。作为东莞四大名乡之一的大汾村,明清两代就以书画名人辈出而闻名,是广东省书画之乡。村中不少古建筑被改造成书画院,比如百翠阁,还是东莞市职工书画协会所在地。就连具有近500年历史的何氏大宗祠也在2010年被改造成为展览馆,不仅展示村史,也曾举办……[详细]
144、福庆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庆桥
  袁家涌村北临东江,有两公里多江岸线,村里有天后古庙、袁氏宗祠、象色家塾、介炀里、西亭坊炮楼等古迹文物,还有河涌上古老的福庆桥、榕树和宅院不仅是两岸居民生活的依靠,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历史的见证。据陈伯陶《东莞县志》记载,福庆桥在嘉庆五年(1800年)由当地绅士袁泰来倡议营造的(东莞县志(陈志)卷二十第八页)。这是一座三石孔桥,桥长21米,宽2.8米,中间孔径5米,两侧孔径4米,两个桥墩都是用麻石镶砌。桥面铺砌长条麻石,中央部位每条麻石宽70厘米,厚65厘米,长55米,涨潮期间桥底离水面2.2米,桥栏也用麻石砌成,上面雕刻着麟麟吐书等各种动物和花草图案。石桥是古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以前,生产工具落后,更没有0、风钻等现代先进工具,采石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所以石……[详细]
陈益家族墓
  陈益家族墓,明代,位于东莞市虎门镇金洲社区。陈益是虎门北栅社区陈氏居民的先祖,是位让陈氏子孙引以为豪的祖辈。因为陈益是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是中国第二次粮食革命的先锋,为缓解当时国人的温饱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明万历八年(1580年),陈益身着布衣肩搭包裹,乘友人的商船从虎门前往越南。到达后,越南的酋长接待他们时,在宴席中摆出了一道香甜软滑的“番薯”官肴,这引起陈益的兴趣——“要是能够引种回去,该可解决多少人的温饱啊!”从此,他便留心这种可以充饥的官肴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方法。一年之后,他冒着杀身之祸,收买了酋卒,把番薯种藏在铜鼓中想偷偷带回国内,但让他始料不及的是,正要开船的时候,有多艘越南的官船载着多名酋卒要来缉捕他。在这生死关头,随行的中国船员凸显航海技术,以一箭之先驶进了国门。就这样,陈益终于……[详细]
146、丝纶阁
丝纶阁
  丝纶阁,当地人口头称文阁,位于圩镇望溪河下游西浒,雄观望溪之入口,与登瀛桥遥相辉映,形如一弓一箭,寓镇-,保安宁之意。据人们传说,该阁与登瀛桥之建造时间相近。阁是六角形,三层,高11.5米,红石作阁基,阁身以青砖灰沙砌筑,阁檐作迭涩式。首层正门上方镶一长方形红石,上刻“迓星毓秀”四个字,沿门口向上二层中间又镶一红石,刻有“丝纶阁”三个字。阁内原设楼板,有木梯上落。由于年久失修,加之人为损坏,阁内木结构已失,阁尖毁坏,阁身裂损,长满小树亟待维修。1990年上半年,镇府用去10多万元,对丝纶阁进行了一次重修。这次重修主要采用现代彩瓷片,把塔身外面封贴装潢一次,使塔身的外表焕然一新。……[详细]
罗亨信家族墓
  罗亨信家族墓位于东莞市篁村。1988年发掘。包括有三座墓葬,自南向北依次为罗亨信夫妇合葬墓、罗亨信祖父母合葬墓和罗亨信父母合葬墓。墓道两侧有石羊、石马、石麒麟及石刻的龟趺神道碑。罗亨信夫妇合葬墓的墓前碑铭刻“大明天顺三年故通议大夫左副都御史致仕罗公赠淑人刘氏墓”,分南北两个墓室,墓室以石板砌筑,内置木棺,棺与石壁间填灰砂,上盖石板。南室置女尸,北室置男尸,人骨架尚存。北室墓顶还置一方石圹志。随葬品有陶罐、青花瓷罐、碗、金箔、铜钱、“为善最乐”铜镜、刻有“都御史章”“永乐第一科进士”篆书的石印、银簪、耳坠及一件油烟墨等。罗亨信父母合葬墓的墓前碑铭刻“大明景泰八年制加赠通议大夫右副都御史罗公淑人黄氏墓”,石室内置两副木棺,棺与石壁间填灰砂,上盖石板。南棺内尚存头骨及上下肢骨,随葬几枚铜钱,墓主应……[详细]
李凤池民居
  李凤池民居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旧围60号,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清光绪年间(1875-1908)曾重修。坐北向南,为三间两进两廊三合院布局,与书房相连,呈“L”型分布,总面阔20.33米,总进深18.48米,占地面积约282平方米。次间设0,二进内墙周边设防盗木板,防盗木板与屋面密集的檩条及大门的防盗圆木组成完整的防护体系。二层设上人平台,室内外彩提裙窗分隔,既满足住屋的私密性又利于读书学习。民居与书房各有独立的外门出入,又于内部设一过道相通,使用方便。该民居对于研究明清时期岭南地区民居建筑具有很高的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东圃小学旧址位于高埗镇上江城村,年代为民国。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第八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洪全福故居位于凤岗镇黄洞村,年代为清。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第八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东莞县新二区区府旧址位于大岭山镇连平村,年代为民国。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第八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大片美游击队税站旧址位于大岭山镇大片美村,年代为清代。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第八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翟氏宗祠位于莞城街道罗沙社区罗村路口,年代为明—清。类别为古建筑。2012年11月,被公布为第九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文物本体向前延伸10米,左、右、后以民宅滴水为界。占地面积约794.1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前至路边,左、右、后以民宅滴水为界。占地面积约909.6平方米。……[详细]
  太公岭村抗日旧址(含东江纵队军政培训地旧址(邝氏宗祠、洪裕邝公祠)、地下交通站旧址、党员妇女干部培训班旧址、军械修理厂旧址)位于大岭山镇太公岭村,年代为明-清-民国。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第八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东江纵队铁东大队大队部旧址位于桥头镇石水口村南片路582号,年代为1944-1945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18年10月,被公布为第十一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文物本体滴水为界。面积:118.8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前外延8米,左外延3-8米,右外延4-9米,后外延2.5米以周边民居滴水为界。面积:562.49平方米。……[详细]
  大沙村西门楼位于大岭山镇大沙村,年代为清代。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第八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殷氏宗祠位于大岭山镇大沙村,年代为明代。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第八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张廷辅墓位于南城区英联村,年代为民国。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第八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东江纵队第一支队三龙大队部及驻军营地旧址位于高埗镇低涌村,年代为民国。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第八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宋氏宗祠位于南城街道水濂社区大雁塘村一巷,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12年11月,被公布为第九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前以祠堂前水塘为界(包含水塘及广场),后及左右以围墙以外10米为界。面积:6743.84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从保护范围外缘起向外延伸30米。面积:36801.07平方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