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清远市旅游

清远市文物古迹介绍

清新朱氏大宗祠
  位于清新县三坑镇白米埔村,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大门向东,迎紫气东来之瑞气。门檐高达5米,门上镶嵌石匾,上刻“朱氏大宗祠”五字,宗祠高达9米,青砖墙,琉璃瓦剪边,屋顶两侧为镬耳,虽经二百多年风雨,至今仍巍峨挺秀,是粤北地区现存最高大、保存最完好的宗祠之一。宗祠大门两侧沿巷的建筑物均为附祠。门口的照璧是一件历史悠久的木雕屏风,祠堂是五进结构,前座是仪门,中座为大堂,大堂中间为大厅,高悬牌匾,两侧大柱有楹联,后座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据介绍,从前祠堂两旁设有读书室,每进均设一间,前为天井,后通青云巷,十分宽敞,厅旁设有登0梯。宗祠坐西朝东,明亮通爽,静穆的祠堂,清秀的庭园,是朱家子弟读书的地方。朱汝珍旗杆夹在祠堂门口,有一百多年历史,旗杆夹上两面刻有“光绪甲辰恩科联捷进士殿试一甲第二名钦点榜眼……[详细]
峡山摩崖石刻
  峡山摩崖石刻位于清远市清城区清远峡北禺,尤其集中在飞来寺西和飞泉洞一带。由于年久风化和修寺筑路中移动损坏,不少石刻已湮没。现存摩崖石刻56题,其中宋代1题、明代21题、清代31题、民国以后3题,有题名、题字,题诗等,其中以题字最多。碑刻19通。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为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转运判官陶定在前葛稚川炼丹的崖上题“葛坛”二字,每进径0.32米。现存最早的碑刻为元代县尹杨观的《广州路清远县峡山广庆寺新建飞来殿记》碑,碑高1.50米、阔1.20米,共1126字。著名的有平南王尚可喜《重修飞来古寺碑》,碑高2.00米、阔0.95米。两广总督阮元补书唐罗隐篆书“云台”二字碑(碑高1.20米、阔0.64米,字高0.40米、阔0.30米)。以及诗人吴应棻等一批文字精炼幽雅、书法潇洒苍劲的诗碑等……[详细]
盘王古庙
  位于连南县城西南27公里的涡水乡,这里被瑶胞视为祖寨。从连南县城到涡水的公路沿途林木茂盛,山势层层迭高,河流级级落差,高山梯田层层叠叠,景色十分迷人。 盘王古庙处于黄家冲与六联水的交汇之处,最早建于1300多年前,现在所见是数年前重修的,庙的四面高山环拱,山上是沿山坡叠建而上的一排排瑶寨(又称“瑶排”),环绕在盘王庙的四周。瑶胞们经常来盘王庙祭祖,每隔三五年,还要组织较大规模的“耍歌堂”活动来祭神。 盘王古庙前有一株百年树龄的相思树,枝繁叶茂,常年挂满相思豆。瑶胞将该树上的红豆视为神物,将它们捡回家中放在神位前供奉,以避邪求安。令人称奇的是,这棵相思树还能预报天气,当久旱不雨时,如果树叶由青变黑就说明第二天交下雨;当久雨不晴时,如果树叶由青变红,天就将转晴,十分灵验。……[详细]
青塘遗址
  青塘遗址在英德市青塘镇一组石灰岩孤峰的洞穴中。包括有朱屋岩、仙佛岩、吊珠岩和狮头岩黄岩门4处洞穴。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末期至新石器时代之初。遗址堆积主要含炭屑、烧骨以及螺壳,有一些动物骨骼,均属现生种属。朱屋岩与黄岩门2号洞还发现了人的骨骼。文化遗物有打制石器、穿孔石器、磨制石器、陶器等。可分为两期:第一期以朱屋岩遗存为代表,仅见打制石器,器物类型、形制与阳春独石仔等遗址常见的砾石打击石器相同,碳十四测定螺壳的年龄为距今17140年,划属旧石器时代末期。第二期以黄岩门2号洞为代表,砾石打击石器与第一期基本相同,但出现了磨刃切割器、陶器,形态与牛栏洞遗址第三期文化接近,年代当晚于第一期文化,划属新石器时代初期。此外,在仙佛岩、黄岩门3号洞采集的饰长方格纹、编织纹泥质陶片,年代应更晚一些。2019年……[详细]
贤令山摩崖石刻
  唐—清阳山贤令山摩崖石刻位于阳山县阳城镇北一公里的贤令山。贤令山原名牧民山,唐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由监察御史贬为阳山县令,任内勤政爱民,后人为纪念他,改牧民山为贤令山。贤令山摩崖石刻分布在打字岩、千岩表、读书台、游息洞、朝阳洞等景点,有唐至清代石刻36题,其中尤以打字岩的石刻最为珍贵。打字岩高约7米,宽约13米,上有韩愈“鸢飞鱼跃”草书题刻,每字长0.50米、宽0.40米,笔力遒劲;另有宋绍熙元年(1190年)阳山令张本中的楷书《皇宋圣传颂诗并序》,刻面宽4米、高3米,全文28行,每行两字至18字不等,共396字,每字长0.13米、宽0.10米,古劲遒秀,是广东杰出的宋刻。还有著名的韩愈手书“千岩表”、《远览诗》,宋米芾“且看山斋”题刻,以及清代书法家符翕的手蹟、明弘治十二年(14……[详细]
清献崔公祠
  清献崔公祠 位于佛冈县水头镇丰联村。建于明代,清末毁于火,民国六年(1917年)重建。祠坐北向南,硬山顶,风火山墙,绿色琉璃瓦筒饰边。面宽三间,进深三间,两侧建衬祠,分别置青云巷间隔。建筑面积427平方米。 祠门匾额书“清献崔公祠”五个欧体大字,为明代学者陈献章(白沙)手书。第二进檐下悬 “岭南间气”匾。此匾原是广州崔公祠之匾,该祠毁后,此匾北迁于佛冈崔公祠悬挂。“岭南间气”是广东布政使陈性学所题,吏部侍郎李昴英书。崔清献(1157~1239年),名与之,号菊坡,增城中新崔屋人,南宋绍熙癸丑(1193年)科进士,官至右丞相,卒后封南海郡开国公,谥“清献”。 1986年佛冈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观音岩摩崖石刻
  清—民国英德观音岩摩崖石刻观音岩是英德市城北二十里处北江边一个天然石灰岩溶洞,因洞中供养观音大士像而得名。洞高40多米,宽30多米,深125米。石壁上分布着63题摩崖石刻,其中字迹不清或残缺的19题,无纪年的11题,清代31题,民国2题。据史书记载,最早描写观音岩的题诗是宋代马伦的《摸鱼儿·游观音岩》。现发现有纪年的最早一题石刻是顺治15年(1658年)周的题刻,最晚一题石刻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无署名“俨然”二字题刻。最大一题石刻长4.65米,宽1.60米,最小一题石刻长0.29米,宽0.20米。观音岩摩崖石刻以数字的题刻为多,此外还有题记和题诗。较著名的有平南王尚可喜、李调元等人的题刻。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文英书院
  文英书院位于英德大湾镇金湾社区——始建于1898年,坐南朝北,背倚金山,环境优美,结构别具一格,规模宏伟壮观。文英书院建于清代光绪二十四年,坐南向北,为砖木结构。建筑包括三进式一厅两厢房,面阔24.6米,进深22.6米,占地面积555.96平方米。当时,英德境内建于清朝期间的书院除了文英书院以外,还有龙山书院、南山书院、会英书院、文澜书院。历经时间淘洗,大湾镇文英书院成为唯一幸存下来的古书院。科举制度仍存在期间,文英书院是大湾莘莘学子查经阅典、切磋学问的雅集之堂,是当时蕉冈乡、石莲乡、古道乡、三山乡、杉树乡等各乡学子会考之所;科举制度废除后,该书院又被作为私塾设馆授业之所,为大湾发展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栋梁之才。整体采用青砖筑造,盖琉璃瓦。首进高5.5米,抬梁式举高,三架七踩斗拱出檐,每架有一鳌……[详细]
冯达飞故居
  冯达飞故居位于连州市东陂镇豆地坪(现名达飞巷)。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砖木结构平房,三开间,硬山顶。面宽10.24米,进深14米,高7.5米。大门与大厅之间辟天井,左右是厢房,大厅中悬挂1950年连县人民政府授予的“光荣之家”横匾。冯达飞(1899~1941年),连县东陂(今属连州市)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官学校学生,曾留学苏联。1929年回国后到广西工作,同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二纵队司令,湘赣军区红军四分校校长,红八军代理军长等职。1941年在皖南事变中牺牲。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骑田岭古道
  骑田岭古道位于清远市连州市大路边镇顺泉村。虽然没有大庚岭那么热闹,但年龄却比大庚岭更老。这里拥有五岭里最早的古道。对封建时期的兵家来说,它的战略意义也十分重要,甚至岭上的阳山关还用天险地势挡住了汉军的进攻,成就了南越王赵佗的皇帝梦。骑田岭秦汉古道,是内地通往岭南的最早官道,中原先进文化的先声由此“咽喉”传递而来。赵佗率领的秦军是开山之祖,东汉章帝时,大司农郑弘奉命拓宽此道。“此路一开,中原之声近矣,然后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矣,遐陬之民俗变矣。”(《资治通鉴·郑弘传》)如今连州市大路边镇顺头岭上还完好存有八千八百多级古道石阶以及南天门、广荫亭、怀清亭、驿站伙铺、顺泉井等古迹。……[详细]
巾峰山摩崖石刻
  北宋连州巾峰山摩崖石刻位于连州市连州镇东郊巾峰山麓。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周濂溪游巾峰山题“廉泉之源”四字,高0.96米,宽4米。正书,字径0.75米。《粤东金石略》载文:“周子为广东提刑游巾山,刻‘廉泉之源’四字于石壁,结构朴拙而笔笔不苟,穆然有道气象,令人起敬。”周濂溪(1017~1073年),名敦颐,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宋代程朱理学(即道学)的创始人。曾任大理寺丞,太子中舍签书、广东转运判官等官职。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和《周子全书》等。1981年连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龙口村墓群
  龙口村墓群位于连州市镇龙口村下树山。1963年发掘西晋至唐代墓葬13座,出土一批很有价值的文物。多数是砖室墓,形制各异。墓砖多为红色,印有叶脉纹、波浪纹、网纹和 “永嘉四年庚午岁六月卅日立”、“永嘉六年六月立”的纪年铭文等。出土文物有碗、罐、钵、盘、灯盏等陶瓷器和陶屋、灶、仓、井、鸭等冥器,以及犁田耙田等陶制模型,还有铜钵、铜钱、铁剪、铁三脚架等器物,共60多件。西晋墓中的模型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陶质坚硬,多作灰色,拍印细方格纹。陶牛的两角长大弯曲,体肥足短,与水牛形象完全一致。水田模型有陶塑的人在驶牛犁田耙田,为研究两晋时期粤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详细]
石墩岭墓
  石墩岭墓位于英德市浛洸镇石墩岭村。年代为南朝南齐建武四年,墓向270o,为长方形砖室墓,长1.57米、宽0.32米、高0.42米。左右壁用三至四行平放顺砖砌叠,往上则分别稍向内砌,至顶时则一至三行平放横砖叠封,形成叠涩式顶。前壁用平放横砖砌,底铺顺砖。墓砖侧刻叶脉纹和“建武四年大国”(497年)纪年。器物放置墓的东西面,有四耳青釉陶罐、青釉陶碗、银质环饰、银质小珠饰和波斯银币3枚(两枚已残),币面圆形,直径2.7厘米、厚0.1厘米、重2.3克, 出土时装在涂有朱砂的木盒内,木盒已朽,仅剩残片和依稀可辨的朱砂。1995年英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东坑黄氏宗祠
  东坑祠位于佛冈县水头镇东坑村。始建于明,历代均有重建,现建筑为清代风格,坐北向南,建筑规模较大,占地面积1432平方米。平面为三进三路四合院式布局,正祠与两侧衬祠之间置青云巷间隔。主体建筑为硬山顶、绿色琉璃瓦筒饰边,穿斗式木构梁架。梁枋上饰以精致的木雕,屋脊灰塑人物、山水、龙凤、花鸟等各种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乃佛冈祠堂建筑装饰之首。1986年佛冈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通知》,东坑黄氏宗祠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马头山摩崖石刻
  马头山摩崖石刻位于连山县小三江镇南约五公里的马头山上。自明代以来马头山即为小三江各村壮民避乱之栖所,今山上尚遗存明清两代夯土为屋的颓墙断壁,既有碉楼,亦有村民的住房。建国后,在该山北坡山腰的一块大石壁上,发现有摩崖石刻,镌刻时间为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全文共261字,对陈金釭、(按:陈金釭的釭字有写为“刚”、“釭”,1964年在仁化县出土有陈金釭铭文的铁炮一门,“釭”字从“金”从“工”,据此统写为“釭”),翟火姑的活动以及当地出现的战事记述较详。1990年连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连州革命烈士纪念碑
  连州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连州中学东170米。始建于1958年,是为纪念连州市在历次革命斗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而建,1997年扩建后迁建于现址。纪念碑坐北向南,由基座、碑座、碑身组成,外贴花岗岩瓷片,碑身上镶“连州革命烈士纪念碑”铜字,基座周围设汉白玉栏杆。连州革命烈士纪念碑被列为清远市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基地。1996年连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连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保护。保护范围:以文物建筑本体为中心向外延伸30米;建设控制范围:从保护范围向外延伸30米。……[详细]
太平乡祠
  太平乡祠位于清远市清新县龙颈镇龙北村委会大围村。10个形式共居一条村,村民亲如一家,互爱互助,和谐相处200多年,深受四乡八邻的羡慕和颂扬。全村黎、陈、吴、赖、廖、黄、邓、赵、张、梁共10个姓氏。在村里合建一个祠堂叫太平乡祠,俗称“十姓祠”,祠堂大厅两侧立有一副对联“异姓亦同胞溯当日开基互作藩篱团体固,先灵凝共妥起此间就列无分宾主一家亲”。每年十个姓氏的村民都共同恭拜者一个祠堂,村民成了异性兄弟。全村共有农户213户,人口1380人。现在,全村村民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成为当地文明村建设的一个典范。……[详细]
陈千二郎墓
  陈千二郎墓位于清新县禾云镇新平村委会境内,明墓,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修,现保存完好,墓基用灰砂拌贝壳修筑,墓门阴刻三副对联,分别是“山清超俗气,地美现仙灵”,“当朝皆一品,和气是三田”,“万载长流钟秀气,四山环绕毓英奇”。陈千二郎,字贻谋,原籍福建上杭汀洲,元初迁移来广东英德东乡铺、板铺等到地居住,元朝中叶定居清远鱼坝。其后裔分居四会、三水、清新滨江的坝仔、留洞、河洞田心村等地,人数约三万多人。陈千二郎的后裔多为栋梁之材,陈超庄、陈荣广、陈荣杰、陈广珍等四人曾获六品军功。……[详细]
学发公祠
  学发公祠位于广东省阳山县七拱镇大禾岗,距四驱车场3公里,背山面水、座南朝北,由爱国华侨朱海均先生为纪念其先父朱学发而建造。因其外形酷似拉萨布达拉宫以及“其宏壮之规模为北江数府州所未有”,故而称之“广东布达拉宫”。公祠建成于1935年,公祠属中西结合宫殿式的巨型建筑,中西合璧,同时也具有鲜明客家建筑风格。公祠前后座的石门框,共刻有十一匾十三联。十一匾中,国民党党政军要员余汉谋、李汉魂、陈济棠、邓泽如的手笔各占其一,余下七匾及十三联均为清末科举榜眼朱汝珍所作。题写人身份与匾联水准之高,在粤北实属罕见。清朝末年榜眼朱汝珍在《阳山县志》序中有这样的描述:“见其宏壮之规模,为北江数府州所未有。”近百年过去,学发公祠仍保存完好,不仅被阳山人视为本县瑰宝,更成为当地知名景点。无论从建筑规模、建筑风格,或从……[详细]
功垂捍御牌坊
  功垂捍御牌坊,位于英德城西白楼村西庙前。功垂捍御牌坊始建于同治十年(1871年),3间4柱5楼,以花岗岩为原料砌筑。首层门楣上阴刻“功垂捍御”,顶层正中阴刻“圣旨”。虞夫人坊(功垂捍御牌坊)在麻寨(今城西,长岭一带)古西神祠,咸丰十年(1860年)两广总督劳崇光题请敕赐号,同治十年(1871年)建。200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通知》, 功垂捍御牌坊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