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韶关市旅游

韶关市文物古迹介绍

光明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位于翁源县周陂镇光明村雁鹰石,系明朝抗倭名将陈璘将军的故乡——周陂龙田城陈姓人氏为彰显其功绩和爵位而建造。此祠始建于明朝中晚期,后因年久失修于清代年间倒塌。民国21年(1932),本县县长陈定策和接任民选县长兼县联团团总陈步谦等人,为光宗耀祖,发动毗邻七县宗亲捐集资金,重建了这座面积约2000平方米,结构为三进五开间的中西合璧式宗祠。1938年10月,翁源县立中学从三华搬迁至此,广东省青年抗日先锋队员受中共广东地下党组织派遣到此以教书作掩护,秘密领导当地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组建了中共翁源县第一个党支部。1939年,中共翁源县委又在此成立。陈氏宗祠乃翁源县委旧址和当地抗日游击战争的总部,先后有31位在此入党的同志解放后成为省(部)厅、处级干部。 朝鲜人民为纪念陈璘的伟大功绩,在罗南……[详细]
雪梅祖祠
  红三、红五军团驻地、红军长征宿营地旧址位于南雄市界址镇赵屋村委会洋街村雪梅祖祠。水口战役结束后,1932年7月中旬,红三军团奉命在南雄东部的乌迳、界址一带进行休整。在十多天时间里,红军一面组织集结训练,一面广泛发动群众起来分配地主的粮食和财产,帮助农民抢收夏粮。红军在新汤村等村庄召开群众大会,号召群众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动员青壮年参加红军。会后红军把在水口战役中缴获的部分物资分给当地群众。红三军团还在老界址墟筹款五万元。红三军团一部驻居在界址洋街村的雪梅祖祠内(董氏祖祠),红军宣传队在祖祠门廊左侧墙壁上抄写了《告敌方士兵歌》。洋街雪梅祖祠是一座古祠,占地面积270平方米。祠门额匾刻“雪梅祖祠”四字,门后向门额匾刻“仲舒遗裔”四字,强调祖祠由董仲舒的后代所建,是当地著名古祠堂。《告敌方士兵歌》……[详细]
灵溪大石围
  灵溪大石围位于韶关市仁化县周田镇灵溪村。这座具有浓郁客家风情的古朴建筑位于仁化万叠红岩边的偏僻小镇内。清朝道光年代社会-,匪贼横行,四处抢劫民财,焚烧房屋,残害百姓。灵溪各村寨经常遭受匪贼的侵犯,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饱尝了匪贼抢劫灾难的村民,渴求安居乐业的居住环境。乾隆廿六年(公元1765),黄见盖依据村民的需求,发动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十一月动工,组织村民担泥土筑墙,后因为病疫流行而中途停工,乾隆廿八年,又用了三年时间对缺塌损坏的墙体进行修补加固、完善,使全面的围墙牢固、平整美观。围墙基本呈长方形,在东南北三面分别建有三座围门:东边门中文坪门,杜屋门,围门上建有围楼,从地面有石级通上围楼,楼房用于住人或议事,墙上部,每隔一定距离开有射击孔,以防匪贼攻打大围。沿围墙内侧走廊建有房屋,……[详细]
中共广东省委驻地旧址
  瑶坑旧址位于南雄市黎口镇瑶坑村。1938年广州沦陷,中共广东省委为了便于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于1939年冬由韶关迁到南雄县承庆乡第六保瑶坑村(即现址),省委书记张文彬、组织部长李大林、宣传部长涂振农(后叛变)都先后到过瑶坑开展工作。中共广东省委在这里领导全省人民进行抗日武装斗争,南雄成为当时广东人民抗日的大后方。1940年7月,省委机关迁往始兴红围。旧址由大小共5间房屋组成,均属土木结构,总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房屋高4米左右。从道路侧进入第一间房就是原来的办公室,面积约50多平方米;其余四间是休息、秘密会客室。近10多年来,当地人民为保护这一革命旧址,原居住在这些房屋的人家相继迁出这几间房子,一直空着让人参观。房屋已损坏严重。2009年1月,省委书记汪洋在韶关市进行专题调研时指……[详细]
中共广东省委、中共粤北省委机关旧址
  中共广东省委、中共粤北省委机关旧址分布于韶关市浈江区五里亭、始兴县沈所镇八一村和南雄市瑶坑村,在中共南方局、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的先后领导下,旧址当时成为广东人民抗日斗争的指挥中枢。这是我省目前发现尚存的新中国成立前的省委旧址,是党领导广东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意义重大。当年的省委机关以办学校、经商等工作为掩护,隐蔽在粤北地区开展抗日战争,并与国民党-派发动的-高潮作斗争。八一村和瑶坑村的人民群众热心帮助党组织,并为掩护党员同志作出了重大牺牲。位于八一村的奠安围是当时中共广东省委、中共粤北省委机关办公和居住的处所。这座客家方形围楼原高5层,每层1008平方米,围楼内部的木结构、楼板、隔扇等全部被侵华日军野蛮烧毁,只剩下一圈残垣断壁。在瑶坑村,历史亲历者痛诉侵华日军为清剿党员而每天-十余村民的……[详细]
南雄天主教堂
  南雄天主教堂始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意大利人利玛窦取道南雄上京时在市区发展教徒5人。清熙二十年(1681),法国天主教马神父来南雄传教。随后,意大利、匈牙利和南斯拉夫诸国爱慈幼会派遣传教士,先后到南雄传教。雍正九年(1731),现南雄城始设天主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起,法国唐神父、柯加禄等先后在龙勾巷、荆岗、黎口桥、杨梅坑、龙陂塘、长浦桥等乡村设立天主教堂6间。在市区设立医务所1间,在荆岗、黎口荞各设立晓明小学1所。南雄天主教属南韶连教区。旧时,传教士走村过巷传教,发展一批教徒后,由教徒串连群众到教堂听讲教义。要求入教者,传教士先送给《圣经》、《要理问答》等书,然后由神父面考,合格者则洗礼,取教名,成为天主教徒。每逢星期天,市区教徒要到教堂过礼拜,农村则不强求。每年耶稣圣诞、复活……[详细]
大岭下会议旧址
  大岭下会议旧址位于南雄市油山镇大兰村委会大岭下村彭屋。旧址房舍为农村传统砖木结构,由祠堂和厢房组成。祠堂位于中心位置,两侧建厢房,为清末民初时期村落房舍状貌,一直由村民居住至今。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1935年3月,项英、陈毅率部从中央苏区突围来到油山,当时部队思想十分混乱,于是决定在4月初,在大岭下村彭屋召开一次特委、军分区和部队领导干部会议,听取赣粤边特委的工作汇报,分析当时斗争形势。会议针对敌人大举“清剿”的形势,提出新的斗争方式,以适应新的斗争环境。这次会议是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史上的一次重要的会议,为今后长期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确定了斗争策略,成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转折点。2017年,旧址房舍得到了全面修复,并作为展场进行了布展。布展主要内容为三个方面,一是反映中央革命根据地在第五次反……[详细]
韶州府学宫
  广东韶州府学宫(即韶州孔庙)在沉寂近百年后重现风采。经过两年时间的修缮,这座千年学宫的主要建筑大成殿日前向市民重新开放。读书耕田,是韶关客家人千年流传的优良传统,从张九龄开始,韶关人一直重视文化和教育,保存至今的各姓族谱,都有奖励子弟读书、考取功名的条款;建于全市各地的私塾和学宫,是古代韶关人学子埋头攻读书的见证。韶州府学宫过去是中国封建王朝科举考试和学文习武的要地,而今天则成为当地尊孔劝学、宏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场所。韶州府学宫坐落在粤北重镇韶关市区繁华地带风采路,与韶关市标志性建筑风采楼相邻。史载,韶州府学宫始建于中国北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明万历年间毁于火灾,随即重建。此后,清康熙、雍正、道光、同治年间均有维修。现时看到的大成殿是韶关市现存惟一的明代建筑。历史上的韶州府学宫……[详细]
丹霞山塔墓群
  丹霞山塔墓群(含锦石岩普同塔、佛日峰塔墓、宝珠峰塔墓、丹霞普同塔、张天窝和尚塔墓、朱道人墓、乐说辩和尚墓)位于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内,毗邻瑶塘村。丹霞的墓葬主要以宗教墓葬为特色,塔墓群均始建于清代,均采用当地常见的红砂岩,多为阁楼式石塔,由塔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塔前建有墓首、享堂,塔周围有红砂岩条石砌筑的护墙,塔前建有地坪。墓塔造型,平面型制或为四边形,或为六边形、八边形,大小各异,不仅造形美观,而且富于艺术性。塔身均刻有石刻,设有墓门,塔身线条直畅、习练、齐整,表面洁净,运用佛教常用的火焰纹、莲瓣、祥云等装饰花纹,给人以清心悦目之感。较高的建造工艺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体现了所处时期的建筑特色。丹霞山塔墓群是丹霞山别传寺、锦石岩石窟寺众多师徒住持圆寂后存放骨灰之处,且分处不同之……[详细]
长围村围屋
  长围村围屋长围村围屋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罗坝镇燎原行政村长围自然村。由围楼和民居组成,坐北向南,建于清代。面阔52米,进深92.2米。围楼呈长方形,四层高15米。门楣“人文蔚起”,大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乙卯岁柱吉旦曾盛堂立。整座民居为河石瓦木构筑。围内中间天井,二层四周出靠栏(走廊)。有木梯可登楼。围墙牢固结实,底层外墙厚1米。民居青砖瓦木构筑。中间祖堂,三厅二井。两侧民居,二厅四房组合,地面铺薄青砖。长围村围屋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罗坝镇燎原行政村长围自然村。由围楼和民居组成,坐北向南,建于清代。面阔52米,进深92.2米。围楼呈长方形,四层高15米。门楣“人文蔚起”,大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乙卯岁柱吉旦曾盛堂立。整座民居为河石瓦木构筑。围内中间天井,二层四周出靠栏(走廊)……[详细]
31、崇益堂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益堂
  崇益堂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太平镇,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12年10月20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序号93)。崇益堂位于始兴县太平镇瑶村上邓自然村东面。邓纯杰、邓纯周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地处墨江盆地腹部,墨江北畔,北靠南蛇岭南麓。绿韵缠绵。坐西北向东南。总体长方形,由主厅-民宅-围-围墙连成回字构造,东北角开拱门。面阔39.6米,进深27.1米,占地面积1073.16平方米。正面为二面坡悬山顶建筑,红砂岩砌框,配二只圆窗的中门通祖堂,天井两面各竖二根白圆柱,顶饰半开莲花。厅高7.1米。罗马柱,卷云斜撑,花鸟山水泥塑。方门与二面坡硬山顶面厅-房民宅相通。面有卵石铺通道与二座细围相接。围雄踞南北,与主体同向,长方形,如双阙并峙,4层,高12.8……[详细]
乳源西京古道
  西京古道(红云村仰止亭、猴子岭路段、梯云岭路段),也称宜乐古道,中心位于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是通过蔚岭的要道,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国道323线国道、京珠高速从旁边穿过。距离乳源县城约40公里。始建于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是汉武帝时期岭南各地通往京都的必经之道,是乳源县风景区中著名的历史文物旅游景点和游览胜地。古代中原和两湖江西到广州等岭南区域,是两条古道——翻越蔚岭的西京古道(关隘有蔚岭关等)和翻越大庾岭的梅关古道(而湘桂走廊有潇贺古道等)。“西京古道”也叫西京路,因历史悠久堪称古京城通往岭南地区的“高速公路”而得名。“西京古道”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沿途村庄密集,古桥梁、古凉亭、古村宅、民居今仍历历在目。“西京古道”乳源段保留较完整的路段有梯云岭段约2.5公里,猴子岭段约2……[详细]
顿岗竹苞松茂围
  顿岗竹苞松茂围位于顿岗镇周所村。整座围楼青砖、瓦和木构筑。该围楼坐东北向西南,面阔25.8米,进深17米,四层(四角五层)高约13米。围的四周有护围墙,高3.5米。围楼顶层四角稍高有炮角。围墙牢固结实,外层墙厚1米,二层以上围的外墙有一米宽。呈“回”形走廊,围内有木梯可登楼,围内天井只有二、四层出靠栏(走廊),楼板上铺薄青砖。门楣“竹苞松茂”,阴刻咸丰三年(1853年)孟冬年款。该围田野风光秀美,令人流连忘返。2010年11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竹苞松茂围楼地处 光岭北侧田野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600毫米。清化河流经西南面,罗坝河流经东南面。矿产资源有煤等。植物资源有松、杉等林木。东临S244线,南面1.5公里是周所村,西面……[详细]
回龙寺塔
  回龙寺塔位于韶关市南雄市湖口镇罗田村委会下罗田村。回龙寺塔,有称上罗田塔宋塔,位于韶关市南雄市湖口镇新湖村罗田。现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塔建于宋代判(一说建于明代,当为误判)。塔北面原有回龙寺一座,早毁。塔六角七层,现仅剩四层,残高十一点八米,一说残高十六米。回龙寺塔,坐落在湖口镇下罗田村回龙寺旁(寺早毁)。塔建于宋代。塔为平面六角形,仿楼阁式空心砖塔。塔原七层,1958年被毁上部三层,现仅存四层。塔残高16米。回龙寺塔位于珠玑镇上罗田村,建于宋代。塔北面原有回龙寺一座,早毁。塔向南,平面六角形,仿楼阁式空心砖塔。塔原7层,第五、六、七层已毁,现仅存四层,残高11.8米。塔基围19.5米,直径5.64米。塔身均置砖砌斗拱、柱、阑额和普柏枋。底层与第四层南北面开真门,其余均为假门,排列在同一直线……[详细]
35、三影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影塔
  三影塔,原名延祥寺塔。位于中国广东省南雄市永康路,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在明朝正统十一年(1446年)重修过,原是延祥寺的其中一座建筑物。该塔为楼阁式砖塔结构,平面六角形,共9层,高50.2米(加上塔顶)。三影塔是目前广东省仅有的一座年份可考的北宋早期砖塔,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身每层均伸出飞檐和栏杆,飞檐的梁头上都悬挂着一只铜钟,全塔共有48只铜钟。而檐脊的末端则各蹲伏着一匹酱红色的陶制貔貅,寄以祛灾托福之意。据说,该塔能在延祥寺光滑如镜的寺壁上反射出三个塔影,一影朝上,两影倒悬,故改名为“三影塔”。可惜延祥寺已毁,游人再也看不到这一奇景了。门票5元景点位置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永康路……[详细]
大鉴禅寺
  大鉴寺位于韶关市风度北路兴隆街的大鉴寺,它的前身是大梵寺。大梵寺始建于南北朝,至今近1500年历史,原址在西河今光孝路一带。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禅宗六祖卓锡曹溪宝林道场(即南华寺),常被韶州韦剌史请至大梵寺讲经说法。六祖圆寂后,唐宪宗谥为大鉴禅师。后人为了纪念六祖遂将大梵寺改名为大鉴寺。宋绍定年间(约1228年),大鉴寺由西河搬至今兴隆街(原名兴贤坊)。随着六祖在佛教地位的提高,韶州大鉴寺也名负天下。一千多年来,大鉴寺一直是韶州接待天下众僧朝拜六祖真身时投宿的中心场所,故历来香火鼎盛,被视为佛教圣地。1940年,101岁高龄的虚云和尚在重修了南华寺及云门寺之后又来韶州重修大鉴寺。新中国成立后,大鉴寺地产多被某些单位和住户侵占,僧人也被遣散。开放改革后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恢复,大鉴寺又交……[详细]
镇溪祠古戏台
  镇溪祠古戏台位于侯公渡镇宋田新屋东侧约300米处的镇溪祠内,建于明代,曾经过明清至民国时期多次修缮。目前祠内保存有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石香炉一个,清代碑刻6块。镇溪祠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夯土与青砖筑墙,悬山式顶,穿斗式梁架,悬空式木结构戏台;面宽8.4、深6.5米。用木板相隔成屏风式前后台,中间有一小门出入,戏台两侧以及回廊有栏杆。戏台顶上绘云龙图。戏台与庙堂相对而立,中间有一块空坪,地面铺设鹅卵石。戏台与庙堂两侧的厢房设有一道半园砖劵门和圆光劵窗相对应。以厢廊连接相通,使整座建筑联成一个四合院式的整体。该戏台是我县境内目前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戏台。其建筑结构具有典型的江浙地区建筑风格,是研究古代北方庙会南移以及南北文化交融的重要佐证和实物资料,极具历史、艺术研究价值。2003年……[详细]
38、双峰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峰寨
  双峰寨,又名石塘寨,坐落在仁化县城西19公里的石塘镇,始建清光绪乙亥年(1899年),竣工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李自胜筹金三万,前后历时12年建成,双峰寨成长方形,石灰及青砖砌成,南北长73米,东西宽70米,有一个主楼和四个炮楼,其间有围墙相连,围墙高9米,厚1.3米,四个炮楼均为四层,高13米,主楼五层,高15.3米,围墙四面均建有瓦面盖顶的廊,宽1.2米,下层称为半层,宽3.15米,走廊及五个炮楼共有炮眼55个,寨堡另设一正门,门楣上方书“双峰保障”四字,原为吊桥进入寨内,寨外四周均设护城濠,濠宽13.7米,水深约2米,寨建筑面积4664平方米,占地面积9486.6平方米(包括护城河)。双峰寨(石塘寨)是大革命时期石塘乡农会的办公地点,又是农-动的红色战斗堡垒。1927年“四&#……[详细]
赣粤边红军独立师第三团团部旧址
  赣粤边红军独立师第三团团部旧址位于南雄市乌迳镇孔江村委会枫坑村,建于清代,坐西向东,砖木结构,硬山顶盖灰瓦,青砖和土砖混砌,面宽四间19.6米,进深8.1米,占地面积159平方米,二层。20世纪30年代初,在粤赣边活动的赣粤边红军独立师第三团转战南雄乌迳孔江村一带,在枫坑村王先耀住屋楼上设立团部,红军在枫坑村驻扎了一个星期,期间,发动群众,宣传革命,红军宣传队在王先耀住屋内外墙壁上写下大量革命标语,现在仍保存有20余条。旧址房舍由王先耀一家居住至今,房舍现状如旧,状况良好。现存旧址房舍墙壁上保存的红军标语均以黑墨水书写,主要内容有号召贫农起来组织贫农团,打倒地主豪绅和鼓动-士兵来当红军以及反对-进攻苏区等等,标语通俗易懂,鼓动性强。1997年7月,旧址列为南雄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得到修复。房舍……[详细]
狮子岩庙遗址
  狮子岩庙遗址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街道办黄屋村委会断石村西北1公里的狮子山。狮子岩庙坐西北朝向东南,遗址总面阔近40米,最大进深处为10米。现遗址内有房址六间,其中分别有一主殿和大殿。据传该处为远古时期道元真人初辟,道元真人云游四海,寻访仙境,见此山如雄狮高卧,山势巍峨,云盘脚下,岩洞面南中开,前为紫玉屏风,下有麒麟引路,又有双狮守护,乃建庙之宝地,遂在此建太极殿,供奉玄天大帝。隋唐以后,佛教兴起,在此建造了上下两层佛殿,至明清时最盛,有僧人数十,成为丹霞山区最初的寺庙之一,清末民初毁于战乱与匪患,寺庙逐步荒废。现仅存残垣断壁,地面散落供桌、柱础、门枕石、碑刻以及雕刻精美的石构件,有龙纹八棱柱、奔马图、鸟兽图等。殿内碑刻可见记载,此为三宝殿,供奉文殊菩萨,落款有“成化辛丑上元吉日,住持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