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汕头市旅游

汕头市文物古迹介绍

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旧址
  民国汕头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旧址位于汕头市外马路。是一座五间三进祠堂建筑。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原为同庆善堂。光绪二十七年(1905年),台湾爱国志士丘逢甲在此创立岭东第一间新式学校岭东同文学堂。民国以后,这里先后改办岭东甲种商业学校、汕头商船学校。1926年2月1日,周恩来就任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设行政委员公署于此。潮梅各地是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反动军阀严重奴役的地区,为了重振东江,拯救人民,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于1926年2月22日至3月3日,在这里举行了东江各属行政会议。周恩来主持会议。出席的惠潮梅地区各县县长,教育局长及农、工、商、学、妇女等各界代表共124人。恽代英、邓颖超、彭湃等为特邀代表;杨石魂、陈卓凡、刘侯武、王鼎新也出席了会议。大会收到各种提案及计划书1……[详细]
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交通中站旧址
  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交通中站旧址位于老市区海平路97号,以“华富电料行”作为掩护,是80多年前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的一个枢纽中转站。它担负了护送重要领导干部、运输军需、民用资料、重要情报等的重任,为整条秘密交通线的安全畅通乃至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汕头市十分珍贵的红色资源。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是当时中共中央交通局组建的几条全国秘密交通线之一,并且唯一没有被破坏,汕头交通中站作为一个重要中转站,从1930年至1934年红军长征前夕,先后完成了护送包括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陈云等领导同志在内的200多位革命先驱经过潮汕、安全进入中央苏区的艰巨任务,同时还0地完成了输送物资、运送资金、传递文件和情报等光荣任务,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大而独……[详细]
潮阳文光塔
  文光塔是一座古塔,位于潮阳市的棉城镇中心。始建于宋绍兴元年(1131),是古邑潮阳的标志。它是广东省现存最完整的古塔之一,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的文光塔是古邑潮阳的标志。它的前身称千佛塔,始建于唐咸淳二年,后崩塌。重建于明崇祯,修于清嘉庆,解放后又有几次修缮。它是广东省现存最完整的古塔之一,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登塔可望棉城全景。文光塔是一座古塔,位于潮阳市的棉城镇中心。始建于宋绍兴元年(1131),后崩塌;宋咸淳二年(1266),道人赵汝篪主持重建时,置千佛于塔内,称千佛塔,后废。明崇帧八年(1635),知县漆嘉祉主持复建,邑人吴仕训将塔更名为文光塔,并立有精刻石碑:潮阳邑候漆公鼎建文公塔记。塔平面呈八角形,坐北向南,楼阁式,石砖筑造。高42.42米,空心,七层……[详细]
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汕头站)
  1930年底,中共中央交通局在周恩来的亲自主持和部署下,开辟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直属中共中央领导的秘密交通线,成为中央苏区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史称“中央红色交通线”。中央交通局副局长陈刚在汕头镇邦街7号以中法药房分号为掩护,建立交通局直属交通站。1931年,为防止意外,中央交通局又派陈彭年、顾玉良、罗贵昆等人在汕头海平路98号以“华富电料行”为掩护,建立备用交通站。1931年4月,中共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叛变以后,中法药房停止使用,电料行仍坚持工作。据统计,经该交通线进入中央苏区的领导干部包括周恩来、邓小平、瞿秋白、任弼时、博古、陈云、聂荣臻、李富春、邓颖超、董必武、刘伯承、项英、左权等在内200多人,输送物资约300吨。此外,在传递文件、情报,沟通上海中共中央和中央苏区联系,向中央苏区输送……[详细]
大颠祖师塔
  大颠祖师塔位于潮阳市铜盂镇龙山湾灵山寺。外观为圆柱状覆锺形,基座为八角束腰形,四周雕刻花卉,飞龙走兽图案。塔身以花岗石砌筑,空心。正面有莲花承托的方形神龛,龛内刻有“唐大颠祖师塔”六字。塔高2.8米,塔身最大直径1.8米。唐长庆四年(824年),主持灵山寺的大颠和尚圆寂后归葬于塔内。据明隆庆《潮阳县志》载,该塔于唐末称“瘗舌塔”;宋至道年间改称“舌镜塔”,沿用至今。大颠(732~827年),俗姓陈(一说姓杨),讳宝通,祖籍河南颍川,诞生于潮阳。唐大历年间(766~779年),拜海潮古刹(潮阳西岩)惠照和尚为师。贞元五年移潮阳,贞元七年置灵山禅院。元和十四年(819年),潮州刺史韩愈移任袁州刺史时,特意到灵山寺向大颠告别并赠官服。后人在赠衣处建留衣亭作纪念。大颠圆寂时年九十三岁。著有《……[详细]
大南山红军革命标语
  民国潮阳大南山红军革命标语位于潮阳、普宁、惠来三县之间的大南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东江革命根据地,由彭湃领导的中共东江特委在此成立,同时成立了潮(阳)普(宁)惠(来)苏维埃政府,土地革命热火朝天。当年东江特委和苏维埃政府组织了翁千等人,在大南山交通要道和革命活动场所的摩崖大石上镌刻了数十条革命标语,大震革命威风。据1963年调查,大南山从盐岭、汤坑至雷岭径数十里,在35块天然石头种刻下革命标语57条、461字,其中大部分在潮阳境内,由24石、37条,在普宁境内由10条,其余10条在惠来境内,楷书阴刻,字径大小不一,一般约50厘米左右。这些标语,经历数十年风雨,至今仍历历在目。翁千(1879~1933年)潮阳成田镇后坪村人。打石工人。1930年他带领一家三代18人上大南山参加革命,后有三……[详细]
河渡炮台旧址
  河渡炮台位于汕头市达濠镇南,河渡村西侧的门嘴山上。河渡,也名河渡口,河渡门,为达濠出海口,为商船停泊之地。也为海防要地。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两广总督杨琳奏准在此筑建炮台。炮台方向南偏东南。全部用贝灰夯筑,建筑结构至今尚完好。墙体、垛顶以及垛顶人行道、平台还保留原来面貌。墙体自地面至垛顶高度为3.8米,墙厚1.8米,垛墙高1.2米、厚0.5米。炮台的门斗采用花岗岩石制作。门高1.9米、宽1.2米。台顶上还筑有一高4.1米、长9.6、宽10.6米墩台。炮台内侧西面有一靠墙石梯,共11级可直登垛顶。炮台外尚存一方;《鼎建河渡三寮磊口层台颂碑》炮台碑记。碑高2.68米、宽1.10米,碑各用篆文阴刻,正文用楷书阴刻,因裸露山上,字迹漫漶。据记载,该炮台原属南澳达濠营。有营房12间,炮6位,……[详细]
灵泉岩摩崖石刻
  灵泉岩摩崖石刻 位于汕头市鮀浦镇蓬州村西约一公里处的山麓。岩由一巨大天然岩石(俗称僧帽石)覆盖而成,面积约64.4平方米,内可容数十人。灵泉岩何时建庙,未见方志记载。明成化九年僧周海撰并镌刻在岩外崖壁上的《灵泉岩记》可知明以前已有僧人在此建寺。至1984年文物普查时,除了岩洞尚完好外,原于岩石之间夹沟构筑的僧舍、禅房等,现在荡然无存,所幸岩洞内右侧墙壁上保留有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澄海县令王岱游灵泉岩时作的《灵泉岩望海山达濠一带》七律诗碑一方。碑高0.80米、宽0.46米,嵌于墙中,洞内东北角的一尊弥勒佛造像和清代的一些碑刻尚完好。1985年当地村民已对该寺进行初步修茸。灵泉岩摩崖石刻主要散布在灵泉岩周围山涧、崖壁上,有明至现代石刻20多题,最早的是明成化九年(1473年)周海撰写的《……[详细]
柯氏宗祠
  柯氏宗祠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鮀莲街道大场居委金场南街中段,始建于清代,坐东北向西南,通面阔27.4米,通进深22米,占地面积为971.05平方米,建筑面积602.8平方米。两进一天井格局二伙巷格局,土木结构,外观是硬山顶、琉璃瓦屋面、屋脊镶人物、飞禽走兽纹嵌瓷,头门为对称对开式,其上方有阳刻“柯氏宗祠”石门匾一方,左右铺饰花岗岩石浮雕,屋内为采用三载五木瓜抬梁式木结构,两通廊立方形石柱,正厅立梭石柱,各柱上皆0对联文字。祠东侧有水井1口,头门右侧有碑记1方。其文记载咸丰八年中秋,祠为飓风所毁,同年葺复。今尚存残碑略可考悉。今逢兴隆盛世,国富民殷,重建工程于已丑年三月初五鸠工动土,是年十一月十四日竣工。同年十一月十九日隆重举行重建落成暨升龛晋主庆典仪式。其堂内建筑运用木雕,石雕、嵌雕,具有潮……[详细]
汕头英国领事署旧址
  英国领事署旧址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礐石海旁路5号(即现礐石风景区主入口前段),建成于清咸丰十二年(1862年)。2005年被汕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鸦片战争前,帝国主义势力开始入侵礐石,在不平等的《天津条约》规定下,1861年汕头被列为开放口岸,辟为商埠,从此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占地修教堂、办学校、设医院、建领事馆。原英国领事署就是当时英国在汕头(中国)最早的领事馆之一。1962年我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将领事署赎回。该署建筑物底层采用石板架空,砖石墙体,瓦木歇山屋顶造型。主楼为二层建筑,每层建筑面积约360平方米;附楼单层,建筑面积约140平方米;工人楼单层,建筑面积150平方米。主楼及附楼建筑物四周设有内走廊,为巴洛克拱券外形,落地式双层木门窗,内设有壁炉,室内外装饰为典型……[详细]
汕头海关钟楼
  汕头海关钟楼旧址位于广东省汕头市外马路2号,高两层,为汕头最早钢筋砼结构建筑之一,有1351平方米。建于1919年,至今己近百年。1921年汕头海关进驻办公,见证了汕头外贸百年沧桑和汕头繁华的历史沉垫。钟楼大时钟与中山公园内九曲桥头炮山上的土炮,为汕头一景,有“钟楼鸣,午炮响”之说。潮海关时代,钟楼是汕头埠的地标性.建筑。临港而建,前无一物遮挡,船只从妈屿方向而来,即可一望而见潮海关钟楼。紧挨着钟楼的,东面是海关避风塘,西面是验货厂,后面则是潮海关大院。以海关钟楼为典型代表的潮海关旧址系列建筑群,体现了独特而高雅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建造工艺。它们见证了汕头口岸万商云集的辉煌历程和百载商埠的沧桑巨变,是汕头港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缩影和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景点位置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外马路2号……[详细]
鹰石山摩崖石刻区
  南澳海岛国家森林公园鹰石山摩崖石刻区位于森林公园的龟埕西部,占地500多亩。鹰石山满山翠绿,四季常青,青山绿树之间散见高低大小、形状各异的花岗岩。现有石刻1300多幅,是全国最大的石刻区。其中有沈鹏、胡少昂、陈大羽、朝磊等名家书法。   石刻区在整体内容铺排上,独具匠心,以形定词。在书艺上,择楷、行、隶、草、篆之上乘者,或龙飞凤舞,或流水行云,风格迥异,各展风雅。在语句上,针对石形地理,精辟脱俗,字字珠玑,掷地有声。在刻艺上,纯用传统手工作业,精雕细刻。配合石刻区主体工程的建设,森林公园筹资修建了近4公里的旅游石级路,修建了两座风景凉亭和配套了卫生、路标等一批基础设施。整个石刻区规划大、气势宏伟,文化档次高,使游客漫步于树荫底下同时感受到一种自然和文化氛围,增添了旅游的文化内涵。是粤东重要的……[详细]
鸥下许氏宗祠
  鸥下许氏宗祠 位于汕头市龙湖区鸥汀街道鸥下社区南畔中街青砖祠巷。该祠初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坐西北向东南,祠面宽15米,通进深27.4米,占地面积411平方米。宗祠为三进三开间单檐硬山顶,依次为门庭、天井、印亭连接主祠,祠左右为伙巷,祠堂前有阔埕。门额古石牌匾“许氏宗祠”为南明礼部尚书黄锦题”(黄锦1572年—1654年 广东饶平人)。大门口有石鼓一对,左侧伙巷有古井一口。门庭有贝灰阴刻书法6屏,是1936年重修时鸥汀乡贤许之翰手书。据该祠2006年重修的碑记记载:许氏宗祠始建于清顺治七年、康熙四十七年重建、1936年重修。解放后,该祠堂作为生产队用地,后作为工场,上世纪90年代归还许氏族人。该祠是鸥汀一座由名臣题匾的宗祠,现仍保留明清时期潮汕祠堂的建筑风格,对研究潮汕古建筑风格有一……[详细]
大峰禅师墓
  宋大峰墓位于汕头市潮阳区和平大峰风景区内。墓地坐西向东,依山势而修筑,山体形似雄狮卧地,曰“雄狮山”,其墓葬于狮腹之处,占地面积约3660㎡。墓区由花岗岩石砌筑而成,封土呈馒头状。墓碑高1.2m,宽0.9m。碑文为“宋大峰祖师墓”,上下款小字署“中华民国丙戍腊月吉日修”、“各县市善堂代表大会”字样。墓前扶手竖石双柱,分别铭曰“大师佳壤”、“峰岳名山”。整个墓区是大峰风景区的核心景点,极其庄严肃穆,至今保存完好。墓始建于南宋建炎丁未年(1127)〔原曾有建于北宋宣和六年(1124)之说,证据不足,此处不采用〕。因年代久远,期间历经多处修整,最近一次修缮是1981年。民国丙戌年(1946)重修时把石碑及地面改为花岗岩石筑砌。顺治戊戌年(十五年,1658)的石碑后来被发现,另修一亭竖立,该碑保存完……[详细]
海门万人冢遗址
  海门万人冢是一座埋葬着埋葬着一万多具死于抗日期间的海门同胞尸骨的公墓,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日时期,1939年8月21日,农历七月初七早晨,日军战舰停泊在海门湾,向海门城区炮轰一轮,炸毁一仟四佰多座民屋,然后用橡皮艇登陆,抢夺一轮,扬长而去,在海门留下了累累的伤痕;一九四一年三月二十五日,继汕头、潮阳沦陷后,日军占据海门,开始实行“三光”统治,陆路设卡,海路海禁,海门同胞经过哨卡稍有不顺,惨遭杀害。日本军队侵占海门后即--港口、破坏渔船,肆意进行屠杀,使海门人民陷入饥谨与受杀害的深渊。尤其是1943年夏季,遭遇灾荒,瘟疫流行,更是成批死亡。海门沦陷期间,死亡计3万多人、遍地尸骨惨不忍睹。抗战胜利后由慈善机构和海内外华侨发起将埋于海边沙滩“红沙窟”中的骨骸一万一千多具收殓殡……[详细]
粮山遗址群
  粮山遗址群位于潮阳市仙城镇金溪河中游的粮山南麓。包括九斗尾山、葫芦山、走水岭山、赤牛山、粪箕坑山、左宣恭山、月地山等多处遗存。考古年代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1955年发现,其后曾作试掘。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层出土陶器以夹砂陶为大宗,占90%以上,器类有釜、罐、豆、钵形鼎、纺轮等,以素面为主,也有绳纹、篮纹、附加堆纹、曲折纹、方格纹等,九斗尾山所见瓦形鼎足,可能是粤北石峡文化因素的表现。左宣恭山遗址清理出8处灶坑,还有厚3厘米的灰褐色硬土面,都是先民居住生活的遗迹。石器主要有斧、锛。赤牛山还出土打制的盘状砍砸器,时代可能偏早一些。月地山遗存出土釉陶豆、凹底罐、石器戈、矛、锛、凿等,不见文化层,应是一处墓地,遗物特征显然属于商周时期的浮滨文化。1992年潮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
  位于汕头大学以北5公里处,的北回归线标志塔,建于鸡笼山腰,高13.6米,底宽30米。以“北”字形状支架支撑一个直径5米的地球仪。每年夏至日,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可看到阳光从地球仪中间的小孔,映在地面上的圆影,几分钟后事过境迁。自此日光逐渐南迁。地面上将无形的北回归线画为有形。你可以脚跨回归线,一脚在温带,一脚在亚热带。附近还有夸父亭等供人们休憩。站在山颠可以西望牛田洋,东瞰鸡笼山的圆锥形的火山地貌。交通从汕头大学沿206国道向西北行驶5公里即到,途中经过龙泉岩。用时参考半小时门票免费开放时间全天景点位置广东汕头市金平区鮀莲街道鸡笼山南麓……[详细]
玉井林氏宗祠
  玉井林氏宗祠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鮀莲街道玉井居委玉中路127号,建于明弘治年间,坐东南向西北,潮汕传统“四点金”局格,通面阔37米,通进深24.7米m。建筑面积913.9平方米。主体为二进一天口二伙巷,四个角各有厢房1间,祠后有后包。外观为广三路单门对称式,硬山顶,素胎瓦屋面,土形屋角,正门上方为宋体阳刻“林氏宗祠”石门匾1方,正厅使用梭形石柱,其正前中间上方有“明经”木质牌匾1方,屋内采用三载五瓜抬梁式结构,祠前有石狮一对。据族谱记载,玉井林氏于明代从福建莆田迁于此处,该祠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为玉井林姓宗祠,因祠堂天井地势偏低,每逢降雨之后,天井排水较慢,故名浸水祠。该宗祠还成立林巽墓园研讨会,现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对研究潮汕古祠堂建筑文化有一定参考价值。……[详细]
吴君益墓
  “门楼式”吴君益墓。隆澳长畔村,墓面建筑分墓道、墓堂、祭堂、享堂和墓冢五部分。其墓碑顶盖形制为“门楼式”,形似屋脊与门面,横额“天锡纯祜”,两侧刻麒麟,墓高0.78米,宽0.43米,阴刻楷书:“道光十四年菊月/安人喜修林氏/例授州司马君益吴公/如人默修陈氏/墓/五房子孙奉祀”。墓堂呈半圆形,用石砌筑。墓前有一对抱鼓石,墓道左右两侧有对称刻着蝙蝠朝如意、双凤朝牡丹和坐狮等石件。吴君益(约1764年~1834年),祖父吴球也从饶平县下湾来南澳谋生,其父吴大成有所创业,至吴君益成年时,因建盐埕、办船舱而大为发财,于时其按例向朝廷买捐汾州司马官衔,然而未上任却遭李贡爷与南澳军民府同知刘承龙合谋诬谄,成“幻衫案”入狱,后幸省巡抚师爷、前受接济的洪笔相救才获无罪释放。……[详细]
涵元宝塔
  涵元宝塔在汕头市潮阳区灶浦镇南河南岸龟山,与揭阳市区京冈街道隔河相望。由明朝揭阳知县冯元飚倡建,卜地于潮阳境内。始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建成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属砖石结构的八角楼阁式塔。塔坐东南向西北,高43米,空心、八面七层,内有螺旋形石阶可登塔顶,每层有门户通出塔廊。塔门刻有“涵元宝塔”四字。塔尖原有一铜质压顶,20世纪40年代中期遭雷击而残破。登塔顶可俯视榕江。塔南有石刻碑记5块,保存完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