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徐州市旅游

徐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拉犁山东汉墓
  拉犁山墓地位于云龙湖西南角三环路外的拉犁山西坡台地上。这里原来有3座规模较大的墓葬,周围有一些小型墓葬,其中,有一座较大墓葬上世纪中期被破坏,另外两座墓葬幸运地保留下来。1985年、1988年,徐州博物馆先后发掘清理了这两座汉墓,分别命名为拉犁山M1、M2。这两座汉墓都是平地砌建、上筑夯土的石室墓,属东汉晚期。两墓距离在30米左右。1号墓有较大的封土堆,封土南北长29米、东西宽21米、高5.1米。墓门向南,有两扇可以启闭的石门,墓室全长15米。由前室、前室东西耳室、中室、中室西耳室、侧室、侧室东耳室、后室及回廊等九室一回廊组成。总面积达60多平方米,前室长2.6米、宽1.9米,中室长3.35、宽3米,中室有一间长3米、宽2.9米的东侧室。在中室和侧室连通处,有一个整石雕凿的十六棱柱,高1.4……[详细]
双孤堆古墓葬
  双古堆汉墓位于睢宁县姚集镇古堆村蛟龙山东,因该村有两座形似谷堆的大古墓而得村名。两墓相隔200米,居西大墓为西堆,直径80多米,墓高22米。居东小墓为东堆,直径50余米,墓高15米。双古堆的封土为夯筑,从两墓断面层观察,土层经夯实,层厚20—30厘米,表土散存少量汉代绳纹陶片。双古堆有许多传说故事,《后汉书?郡国志》引《北征记》:“县北有大冢,徐君墓,延陵解剑之处。”清康熙、光绪《雎宁县志》则说双古堆为东汉范丹、西晋石崇之墓,石崇与范丹不是同一时代的人,范丹生活于东汉末年(112---185年),石崇生活于西晋年间(249---300年),范丹病逝于陈留外黄(今河南民权县)家中,石崇是河北南皮东北人,被杀于当时京城洛阳。可见,石崇、范丹墓只是一种传说。2009年,双古堆汉墓被盗掘,墓内发现了……[详细]
土山汉墓
  土山汉墓位于徐州市云龙山北约200米处,因堆土成山,俗称土山。封土现高18米,直径65米,夯层明显,土色灰褐相间质地较硬。1969年冬,当时居民在其北坡取土发现第一号墓,次年6月由南京博物院进行清理。1977年夏徐州博物馆在封土南侧又发现第二号墓,形制大于一号墓。土山一号墓,方向北偏东5度,墓室为砖石混合结构,以砖为主,砖有两种,皆青色,长条形砖长46厘米、宽23厘米、厚11.5厘米。楔形砖长48厘米、上宽39厘米、下宽29厘米、厚11.5厘米。石头特制成黄肠石,共58块,主要用于封土和甬道基础,个别用于封顶。墓室平面呈十字形,总长8.6米、宽5.38米、高4.58米。分墓道、封门、甬道、前室、后室五部分,墓道宽3.9米,长度不明,底部有一层青色薄灰。墓道与甬道之间为封门墙,用黄肠石35块,……[详细]
西汉楚王墓群
  西汉楚王墓群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四批1995年4月西汉楚王墓群西汉徐州市、铜山县含驮篮山、小龟山、北洞山、东洞山、段山、狮子山。1996年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保护单位。……[详细]
花厅遗址
  花厅遗址位于新沂县城东南18公里的马陵山乡花厅村。遗址在马陵山上,海拔69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52年发现。1952、1953、1987、1989年南京博物院进行过4次发掘,发掘面积近3000平方米,清理了新石器时代墓葬86座。遗址的地层堆积厚约O.7~1.2米,文化层内遗物稀少,所出遗物与墓葬中的随葬品相同。遗迹以墓葬为主。墓葬均有长方形竖穴式坑。墓坑大小深浅不一,一般长2~3米,宽1~2米,深0.5米左右;规模较大的墓葬长达5米,宽3米,深1.5米,墓穴规则,坑壁坚硬,光滑平整,坑底平坦。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其次有少量的侧身直肢葬,墓向均朝东略偏南,在96°~125°之间。各墓均有数量不等的随葬品,以随葬猪、陶器、玉器、石器为特点,大墓中还存在人殉和人祭现象。一般小墓有随葬品十……[详细]
146、明教寺
明教寺
  明教寺位于欢口镇黄店村,建于唐代,座落于村东,寺院宏伟宽大,各类房宇10余间,修行和尚9名,主持为悟先大师。村北有育乐庵和栖云观(现有碑文记载),皆以李家为善主(当时该村称李庄)。五代时李光义、李良弼父子双进士,李光义在后汉官至朝议大夫,李良弼在北宋官至观察节度使。李良弼之子李若谷知开封府事,拜参知政事,卒后赠太子太傅,谥“康靖”。李良弼之孙李淑知河中府,卒赠尚书右丞。李淑长子李寿朋官拜户部盐铁副使,次子李复圭以集贤殿修撰知荆南。随着李家辉煌,明教寺达到鼎盛。辽重熙年间(1032—1055年),李家人丁败落,潘家人丁兴旺,故改庄名为潘家庄。到元朝末期,由于这里地势低洼,数次大水后,不少田块被淹,人烟逐渐减少。随之潘家人丁外流,剩下后人称之的“潘家堌堆”。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详细]
  刘氏家祠位于丰县王沟镇刘元集村赵庙,清代古建筑。祠堂正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10米,进深7米,面积70平方米。砖木混合叉手梁架结构建筑,屋面正脊和垂脊保留了原有的花板脊,正脊左右两侧保留有插花云燕的装饰构件。正殿外侧保留有祭祀用月台一处,东西宽4.3米,南北深4.3米,在徐州地区极为少见。刘氏家祠将徐州本地传统民居的装饰风格保存至今,非常难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详细]
  李新庄烈士陵园位于丰县师寨镇李新庄村。陵园内安葬有烈士李贞乾、李秉功、李若坤、李秉亮兄弟四人,李贞乾被评为“5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江苏英雄模范人物”,入选“中国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为民政部公布的建国有突出贡献的百名烈士之一。李新庄烈士陵园有烈士墓塚、墓碑、烈士纪念馆等,园内苍松耸立,环境肃穆。……[详细]
  刘大营刘氏家族墓群位于欢口镇刘大营村前大营。现有明墓十一座、清墓三座、明清碑各三通、明代墓道望柱一对、明代贞洁牌坊部分构件。家祠内有清人懿行碑二通、修缮捐资碑一通。刘氏明清墓群自明洪武年至今已六百余年,墓地及祠堂空间规划有序,华表、供器、墓塚、墓碑等保存完整,是一处较为难得的明清家族墓群,对于研究地方和家族的丧葬习俗,家族墓地和祠堂的管理维护等,都具有独到的意义。……[详细]
  赵庄刘氏家祠碑位于丰县赵庄镇赵庙村刘小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立。碑文记载刘氏家族明末避难自山东运城县(今属梁山县)迁至丰县刘小楼。碑阴记载刘氏藜照堂“庙例十条”,内容为约束族人不许毁卖、取用庙产等保护祖庙财产、尊先敬祖的庙例,是研究祠庙和族规的重要资料。……[详细]
  于氏家族墓碑位于丰县赵庄镇青林村于老家。现有康熙四十七年(1708)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间的墓碑十四通,保存基本完好,已建亭保护。于氏在明洪武初年由山西迁徙至丰县,迄今已六百五十余年。墓碑记载有于氏后裔的世系,对于研究移民史、家族氏具有一定的价值。……[详细]
  赵氏宗祠位于丰县王沟镇赵集村,清代古建筑。现存正殿三间及左右厢房各四间,祠堂正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11.8米,进深6.3米,面积74平方米。砖木混合结构建筑,内部梁架为典型的重梁起架的结构。前廊部分有两根八角柱子,为康熙六十年(1721年)所建,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详细]
  董氏家祠位于丰县欢口镇董集村,清代古建筑。祠堂正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11.3米,进深7.85米,面积89平方米。建筑主体为砖木混合结构,带有前廊,梁架为抬梁式木结构,一些木构件装饰图案丰富,在徐州地区为数不多。正殿明间的屏风上保存有五块寓意吉祥的装饰性花板,其上方挂有“鬷夷旧族”的匾额,内部供奉的祖宗牌位保存状态较好,其文物价值较高。屋面正脊似仍保留原始状态,中间花板脊及两侧透风脊仍然保存较好。家族保留有董氏六修至十修家谱,历史价值较高。董氏家祠为研究徐州地区民间清代建筑文化提供了罕见的实物资料,弥足珍贵。……[详细]
  高氏家祠位于丰县孙楼街道高楼村,清代古建筑。祠堂正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10.95米,进深7.8米,面积85平方米。砖木混合抬梁式结构建筑,正殿大门的正上方保存有一块民国六年(1917年)制作的“高氏家祠”匾额,有一定的历史价值。高氏家祠的入口门楼檐口下采用月梁的形式,屋顶正脊及两侧垂脊保存状态良好,体现了本地原有的祠堂门楼风貌。高氏宗祠及其门楼对于徐州本地区宗族类传统建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历史价值。……[详细]
  徐州妇女学道院旧址位于徐州市王陵路57号。1922年,美国南方长老会在此建成三座西式别墅,供美籍传教士彭永恩等人使用。1928年,彭永恩夫人夏洛特创办妇女学道院。1938年5月,日本侵略者侵占徐州,彭永恩夫妇在此处设立难民保护区,被称为“徐州的拉贝”。1948年,夏洛特回美,妇女学道院停办。现存传教士别墅楼、礼拜堂各一栋。2019年3月,徐州妇女学道院旧址入选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156、弘德园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弘德园为当代所立,位于徐州市沛县张寨镇桑庄行政村邢井自然村东。附近为农田,农作物以玉米、小麦为主,此地位于沛县中南部,地形无山,百里平川上,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为典型的冲积平原形,土壤多系淤沙两合土,适于机械化耕作,土质肥沃,物产丰富,河网配套,水利成龙,交通极其便利。镇内水资源十分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物产丰富。此地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春季天干多变,光能丰富,热量充裕,常年降水比较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东西两边为农田,南约50米为乡村水泥路。弘德园是一处具有明、清风格的建筑群落。主要由革命烈士孟宪璞石砌墓及烈士事迹陈列、孟氏家族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功名、功德石碑,中外名人有关德育的名言刻石碑廊等构成,已被列入徐州市德育基地和爱国主义……[详细]
  戴庄锅山墓群位于邳州市戴庄镇西约2 公里的锅山南麓,山前村北100 米。汉墓多分布在山南坡,为土坑竖穴墓和汉画像石墓为主,墓葬较为密集,曾出土器物有铜器、铁器、玉器等。画像石墓是西汉晚期至东汉末以石刻画像为装饰的石结构或砖石混合结构的墓葬。墓主多为强宗豪右和高官显贵。汉画像石墓的发掘和研究,是汉--古和美术考古的一项重要内容。戴庄一带是邳州画像石墓发现比较集中的地方,时代一般为东汉中晚期,墓室结构大部分为前堂后室结构,雕刻技法为浅浮雕。山上有一采石场,现已废弃。2011年公布为徐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亭位于徐州市云龙山主山第一节山北坡,始建于1947年5月,为纪念津浦铁路抗战死难员工而立碑建亭。由于年久失修,1995年8月,值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徐州铁路分局募捐集资重修纪念碑亭。碑亭六角重檐,石碑为三角形锥体,高2.6米,底部宽0.73米,上部宽0.58米。碑面三面,正面面向西南,上刻“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彀旦,津浦铁路殉难员工纪念碑,陈舜耕题”,正面偏南一侧刻有沈文泗所撰碑文,记载事件的经历及立碑的意义,另一侧刻以殉难员工的姓名和职务。碑亭一侧有1995年所立“重修碑记”石碑。1938年5月,日寇渐迫徐州,徐州机务段的铁路员工不甘做--奴,他们驾驶机车分津浦、陇海两线南撤。在南撤军中,机车担当了运输军事物资和遣送难民工作。因日军不断南侵,他们先后转战粤汉、湘桂两路……[详细]
  鹅鸭城遗址位于汉代武原县境内,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徐人曾在这一带活动过。如《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偃王仁而无权,不忍斗其人,故至败,乃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 鹅鸭城城址东、北、西三面环山,平面大致呈方形,边长500 米,面积约2.5 万平方米,现四面夯筑城墙仍清晰可见,宽10~15 米,存高1~2 米,以东墙北段保存最好。从断面看,文化层厚度在1.5 米左右。城址南部区域已基本破坏殆尽。地表遗物不甚丰富,主要有几何印纹陶片,夹砂红陶片、灰陶片及石罄毛坯及铜镞,亦有少量汉板、筒瓦片,遗址中还出土有四枚磬坯。从鹅鸭城遗址的位置、地层堆积及出土文物的特征来看,与徐偃王败走武原完全吻合,鹅鸭城遗址可能为春秋时期徐国城址。当地百姓传说此城是由镇守于此的良王的鹅鸭二将而得名……[详细]
  禹王山墓群位于邳州戴庄镇李圩村,禹王山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名;另一种说法是“禹”“徐”读音都属鱼部,禹王是徐王的转音,是因纪年徐偃王而名,应为徐山。《水经注?泗水》载:武原“县东有徐庙山,山上有石室,徐庙也。”《明一统志》载:“徐山旧名武原山。”《后汉书》注“武原故城在下邳县北,徐山在其东。”《邳州志》载“徐偃王墓在徐山……石室祠在徐山,徐偃王走死武原,民间凿山为宅祀。”从史书记载得知,武原县东有徐山,本名武原山,即今禹王山。禹王山的汉墓群占地面积约500 平方米。有汉墓10 余座,墓葬的类型有石棺墓、砖室墓和竖穴土坑墓,墓葬群的年代从西汉延续到东汉晚期。出土器物有陶罐、陶灶、陶磨、陶圈、铜镜及数块画像石。该墓葬群应与汉代的武原县有直接关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