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宿迁市旅游

宿迁市文物古迹介绍

  程宅遗址,新石器时代,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耿圩镇郭圩村四组(原为马厂组),遗址上因曾居住过一程姓大户人家而得名,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遗址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70米,面积约3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5-3米。第二次文物普查发现地表遗物有夹砂红陶锥足鼎、三足钵、绳纹泥质灰陶鬲、罐、泥质红陶鬶残片以及鹿角、獐牙等动物残骸,属青莲岗文化。现遗址上主要种植玉米、大豆等旱作物,遗址南有一条东西向水沟,西面是板材加工场及村庄,东面为花木基地。存高约0.8米,地表可见零星陶片。遗址与西面的马厂遗址、南面的张宅遗址、西南的南宅遗址和郭圩遗址距离均在500-600米之内,呈群聚之态势。……[详细]
  周庄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镇周庄村三组东北侧,为一处西周至汉代的聚落遗址。遗址呈圆墩形,存高约1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地表散布西周的夹砂红陶、泥质红灰、陶片,可辨器形有鬲、簋、罐等;以及汉代砖瓦等。遗址文化层遭严重破坏,墩体中心高度较第二次文物普查时降低约2米。该遗址对研究西周至汉代沂沭河一带的考古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详细]
  黑鸦墩墓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茆圩乡厚镇村五组,遗址南临小李庄,西为自然村庄,1987年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封土系人工堆砌而成,残高5米,底径70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墩顶及四周皆为农田。曾发现铜车一对,铜壶一只,另有泥质灰陶罐等。据了解,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左右,村民在遗址上取土挖了一个长约30米、宽约20米、深约1米的塘子,墓葬北部已被村民取土破坏。因村民取土、雨水冲刷,现墩残高约3米。……[详细]
  宝墩汉墓群位于江苏省沭阳县潼阳镇潼北村八组南150米。该墓群于1982年被发现,原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封土高近10米,底经45米,经人工夯筑。北缘坡发现有石椁、花纹砖、神兽铜镜、五铢钱币、铁剑等。宝墩西分布大小土墩5座,封土残高2米左右,直径7~10米,现宝墩汉墓群高约4米,东西长约80米,南北长50米,墩南局部以遭破坏。地表采集标本有釉陶罐、板瓦、罐等残片。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候被村民挖掘出铜镜一个,被淮安博物馆收藏。……[详细]
  棉墩遗址,汉代,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镇境内,1987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东西长150米,南北长70米,面积约1万平方米,中心部位稍高,约有3-4米,文化层厚度不足1米。地表遗物不丰富,采集到有泥质灰陶罐残片、瓦当残片等。现在由于长期的农业生产,高度略有下降,地表采集物稀少。遗址西临新开河,东面是棉墩村,呈现典型的苏北田园风貌。……[详细]
  万北墓群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万匹乡万匹村,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是一处商周时代墓葬群。墓区面积近10万平方米。墓葬距地表0.5米左右,叠压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上,1987年至1988年已清理11座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墓向朝东,长1.80-2.00、宽0.80-0.90米左右。无墓道,也未发现棺木痕迹。随葬器物有夹砂红陶、陶鬲、铜戈、铜矛、铜锛等。2015年,南京博物院再次进行了发掘。本次调查中由于大部分被村庄所覆盖,加上小城镇建设、道路铺设,地面遗物较少。……[详细]
  臧墩遗址位于江苏省沭阳县潼阳镇阴平居委会臧墩组。臧墩遗址1982年发现,为一处新石器至西周的聚落遗址。原遗址高出地表7~8米,面积25000平方米,文化厚度2~2.5米,采集的遗物有鼎足、陶豆把、鬲足、锥足鼎、三足钵、石锛残片。属青莲岗文化遗存。西周时期的泥质红陶鬲足、瓿、盆豆等残片。由于长期的农业生产,现有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100米,上世纪90年代,村民曾在墩北发现石椁墓。该遗址是规模较大,保存较好,对研究新石器时代沂沭河流域的考古学文化有重要意义。……[详细]
  殷墩遗址位于刘集镇东南1公里丁尚村,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面积约1.5万平方米,突出四周平地约3米,文化层厚度3米左右,地表可采集到夹砂红陶、泥质红陶、泥质灰陶的陶片,可辨器形有鬲、盆、罐。本次调查中未发现明显地表遗物。遗址远离村庄,现处于大片农田之中,靠近沭刘公路,交通便利。……[详细]
  王圩汉墓,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茆圩乡王圩村(现为杨兴村)四组,遗址面积大约为1000平方米,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封土残高2米,底径20米,四周为农田。采集有花纹砖,泥质灰陶罐、盘等残片。东距庙茅路约400米,徐增力家西约300米,遗址上有现代坟墓多座,现上为农田,种植庄稼和树木。由于村民耕种、雨水冲刷等原因对遗址造成不同程度破坏,现残高约1.3米,地径约40米。……[详细]
  黄善宅遗址,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茆圩乡黄善宅村五组(村民张英才家屋后),南距西潼路约80米,是一条南北向的高岭地带。原遗址高出地面3-4米,由于村民耕种、取土,现存高约1.5米。西面村庄,北面一片松树林,面积约500平方米,文化堆积不明显,遗物稀少,有夹砂红陶鼎足,泥质红陶平底钵及石斧残片等。属青莲岗文化遗存。……[详细]
  沭阳古城墙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城镇城门南新阳大桥北岸,建于明代,清乾隆三十一年,道光十八年两次增修加固,整体平面呈“半圆形”,全长500米,现尚存百余米,保留在沭城北岸,石堤均用长条型石板推砌,2000年江苏省文化厅拔款130万修缮。据该县县志记述:明朝万历年间,知县徐可达率民众以砖修筑城墙,周长855丈,高2丈,后经多次加高加固,并修凿了护城河。由于附近地势泥沙堆积抬高,露出地表的城墙部分高度仅剩2米左右,但城池当年颇为壮观的景象仍依稀可辨。为保护好这一文化遗产,该县邀请南京古城墙研究专家进行实地考察指导,并在全县范围内征集散落民间的古城砖以及条石、石柱、石鼓、石碑等旧物,按明城墙旧有风貌进行修复。……[详细]
  沭宿海抗日中学纪念塔,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沭城镇虞姬公园(原城北公园)内,占地1500平方米。1995年7月7日动工,1997年建成,共7层,高27.5米,其中底座平台高1.937米,象征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开始。 底层直径8.69米,层层收缩,顶层直径5.79米。塔顶装56只风铃,含“居安思危,警钟长鸣”之意。塔前碑名“沭宿海抗日中学纪念塔”为张爱萍将军题写。沭宿海抗日中学纪念塔底层分为沭阳、宿豫、东海、新沂四个大门,记者见到东、南、西、北四门上方分别书有“神圣山河”、“历史丰碑”“爱我中华”、“万世师表”等名称,分别代表东海、沭阳等县。进入塔内,底层一周分别是“塔志”、“沭宿海抗日中学史略”以及中央、省市领导题字,沿着盘旋而上的楼梯来到第二层,则是吴印咸、尉天池等书画家赋诗和“沭……[详细]
  小山头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韩山镇西南约300米处,韩山的阳面,据说此山因淮阴侯韩信曾在此驻兵而得名,为一处西周至汉代的遗址,性质不明。小山头高约35米,遗址自山顶向南侧山坡分布,形状不规则,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30米,面积约1000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左右,分为2层,下层属商周文化层,有夹砂红陶鬲足,绳纹泥质红陶甗、罐残片,骨镖、石锛等;上层属汉代文化层,出土板瓦、砖块、泥质灰陶罐、瓦当残片等。该遗址地理位置特殊、文化层较厚,颇具研究价值。2017年10月现场调查时,由于地方政府正在其山进行旅游开发建设,山体遭到挖机等严重性破坏,原生态的自然风貌变得面目全非,该遗址点也未找到。……[详细]
  石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韩山镇石平村四组,北为小徐庄,西南距五组约300米,东距温道春家约50米,为一处宋代村落遗址。遗址分布在土墩上,墩上面为约1米厚土层,土层下为山石,故当地老百姓称之为“石墩”,因此得名。墩中心呈龟背状隆起,直径约150米,面积约1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地面可采集到影青瓷、白瓷和硬陶残片,可辨器形有瓜棱壶、碗、罐、粉盒等。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左右,生产队大集体时候,村里在墩子顶部开始采石经营,土地分地到户后停止开采,现墩上留有东西长约120米,南北宽约40米,深约6米的水塘就是当时所为,现为鱼塘。该遗址对研究宋代乡村社会有一定意义。……[详细]
  七英雄烈士墓,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沭城镇七雄社区七雄村南500米处。绿色的柴米河畔,耸立着一座飞檐翘角的六角亭。亭右芳草萋萋,花开花落,散溢着沁人心脾的幽香;亭左松柏森森,苍翠欲滴,掩映着七座烈士坟墓。这就是坐落在沭阳县七雄乡七雄村的七英雄纪念碑亭。亭中高竖一块长方形巨碑,正面上 书--写七英雄纪念碑六个大字,字迹工整而遒劲,庄重而俊秀;背面为原沭阳县委书记于康撰写《七英雄纪念碑碑文》。吟诵碑文,你会知道,就在这片血染的神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1946年底,我军主力在苏中七战七捷后向山东作战略转移。国民党反动派向我苏北根据地猖狂进攻,于1947年1月10日占领沭城。时仲湾乡(在今七雄乡境内)归章集区管辖,处于对敌斗争的前哨阵地,为敌我双方必争之地。1947年6月15……[详细]
  项宅墩墓群,汉代,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颜集镇北约2.5公里的周项村,第二次文物普查发现,有人工修筑的封土墩4座,存高2.5、底径45米左右,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左右。保存情况较好,采集标本有“半两”、“五铢”、“大泉五十”铜钱、陶罐残片、花纹砖等。现为农田,地势略高于四周。……[详细]
  后瓦滩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庙头镇牛墩村后瓦滩组,南距前瓦滩组约300米。整个遗址北半部分为自然村庄,约60余户,多为陈姓;南半部分为花木基地。遗址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地形由北向南渐低,文化层厚度不明,地表散见有夹砂红陶鼎足,钵形器口沿,以及夹砂红褐陶釜、泥质红陶内彩钵、碗、杯等残片和鹿牙等。属青莲岗文化遗存。……[详细]
  沭城仲氏家族墓地,明代,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沭城镇城北体育场东南角,墓地面积约约15000平方米。沭阳仲氏始祖仲由沭阳仲氏系仲氏南宗,元末明初时迁入沭阳。仲氏家族墓地“文革”期间地面遗迹被毁,地面已无明显标志。2008年,沭城仲氏研究会聘请文物专家对该墓地进行勘探,并确认了墓葬的具体位置。该墓地南临公园路,北距青岛路,西临北京北路,东距上海路,交通便利。地表现为体育场跑道所覆盖。……[详细]
  袁枚手植藤,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沭城镇紫藤花园小区内,距今近300年历史。苍劲虬曲的主干,胸径52.4厘米,瘤纹嶙峋,表同虬龙,弯弯曲曲的侧生枝,伸条舒叶,漫天飞舞,盘附于一株胸径45.2厘米、古朴肃穆、甘当俯首孺子牛的古槐。古槐高达11.9米,绿荫蒙茸,给若大一个庭院绣装成一幅绿的天幕。暮春三月,紫藤花开,一串串淡紫色的蝶形花挂满在“天幕”间。满院淡淡的清香,逗得蝶舞蜂飞,让人为之陶醉。这棵紫藤,就是清代沭阳知县,大名鼎鼎的文学家、诗人袁枚亲手栽植。清诗人王诩诗曰:“花种河阳簿领余,上清曾此待銮舆。齿芬麦倘徵其秀,手植藤疑学草书”。袁枚(公元1716年-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幼有异禀,聪明好学”,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分发……[详细]
  官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官墩乡官墩村六组,原官墩乡供销社院内南距324省道约80米,村民周新家屋后。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是一处汉唐聚落遗址,面积1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上部覆盖着1米多厚的黄泥沙,保存情况一般。地表可采集到汉代云纹瓦当、板瓦等残片;唐代的青瓷罐、碗、盘口壶、灰陶罐等残件。现该遗址地面较平整,见有零星器物残件,上建有村民住房以及遗留部分危房,遗址破坏很大,保存状况一般。……[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