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宿迁市旅游

宿迁市文物古迹介绍

221、吕砖井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吕洪砖井,该井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周集乡周楼村吕洪庄组村庄之中,井盘和井栏均为青石材质,井盘外径1.2米、内径0.6米、厚0.2米;井圈高0.8米。井壁为砖筑,深度不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开始使用手压井后砖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废弃停用,村民考虑安全现将井栏立于井口起到防护作用。该井南边紧临小水塘,周围为小树林,东边有一村公路。……[详细]
  铁架岭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镇潼阳居委会,东距夜合墩约300米,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因遗址有一大铁架而得名。原遗址高出地表3米以上,半径约100米,面积4万平方米。文化层较为零散,最厚处达2..5米。采集到泥质夹砂陶鼎、泥质灰陶豆、盆、器盖等残片。属青莲岗文化遗存,春秋时期的泥质灰陶甗、折腰盆等残片。由于烧窑取土以及雨水冲刷,现已被夷为平地。此次调查采集少量泥质、夹砂灰陶陶片。……[详细]
  1954 年6 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杨钟健、贾兰坡等人,在下草湾调查河狸化石时,于引河东岸捡取一段人类股骨化石,长15.2.厘米,属右股骨的上半段,骨脊尚明显,表面布满长尾纤孔,小转子基部以上缺损,经测定,这段股骨属于旧石器时代更新世晚期人类的,距今约4-5 万年,属晚期智人。1981年,南京博物院考古人员在下草湾东南约1公里处的火石岭发现与下草湾人同时期的旧石器遗址,面积约1500平米,出土有刮削器、尖状器等。近年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多次对下草湾地区进行调查和发掘,专家大胆推测:下草湾人是北京猿人的后裔,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之一,下草湾人股骨化石的发现,打破了南方更新世晚期地层中无原始人类踪迹可寻的论说,对研究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有重要意义。现为市级文保单位……[详细]
  洋河清真寺礼拜殿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洋河镇东圩村七组,米市街西。洋河是宿迁的历史重镇,不仅经济发达,文化也十分繁荣,既有本土文化,也有外来文化,清真寺便是外来文化的代表。清真寺,也称礼拜寺,是伊斯兰教信徒礼拜的地方。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回回教门等。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建筑群体的型制之一,是穆斯林举行礼拜、穆斯林举行宗教功课、举办宗教教育和宣教等活动的中心场所。亦称礼拜寺。系阿拉伯语“麦斯吉德”(即叩拜之处)意译。中国唐宋时期称为“堂”、“礼堂”、“祀堂”、“礼拜堂”,元代以后称“寺”、“回回堂”“礼拜寺”,明代把伊斯兰教称为“清真教”,遂将“礼堂”等改称“清真寺”,沿用至今。洋河清真寺坐西朝东,现存主体建……[详细]
  仓王沈土塘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陈集镇仓王村六组。仓王是陈集镇的一个自然行政村,北距古黄河约6公里,是黄河泛滥的重灾区。这个遗址和其附近的仓王遗址一样,其中心被早期积肥造肥挖成了一个勺形大坑。现积水较深,南北约50米,东西约80米。据这里群众介绍,早年取土的时候发现许多遗物。有大城砖、灰瓦片、白瓷片等。经简单勘探,遗址面积约160000平方米,南北长约400米,东西长约400米,基本呈圆形。地表黄泛土约1米深,黄泛土的下层约有1米深的文化层,包含物不是很丰富。水塘的面积占遗址总面积约五分之一。据采集的标本分析,该遗址上至汉代,下至唐宋。现已公布为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洋河镇裴家古民居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洋河镇大圩居委米市街西首。现存两座建筑,一座三开间,一座两开间。两座建筑并排同一个朝向,并共用一个山墙,都是抬梁式梁架硬山顶,建筑面积约70平方米,保存基本完好。据梁架结构分析,建筑时代应为清代中晚期。据调查,裴氏家族本是山东商人,他了解到洋河酒坊多,对高粱的需求量较大,于是就徙居洋河,专门经营烧酒用的高粱。山东是高粱盛产地,他依靠地缘优势,从山东调来高粱专门卖给酒坊,又批发又零售,生意越做越红火,大发其财。裴家原有一间高粱仓库,是当时洋河镇最大的粮仓,大约在建国初期被拆除。裴氏古民居,尤其是其经营的可供造酒用的高粱,从一个侧面记忆了洋河酿酒的历史。……[详细]
  洋河镇吴家大院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洋河镇东圩居委会。大院原是姓吴的大财主所建,建筑较多,院落较大,后人将其称为吴家大院。院落呈长方形,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80米,南朝向,是个多组合式四合院。目前的现状是大部分建筑被拆除,仅存北屋(堂屋)五间,东偏房六间,南偏房四间,建筑总面积约240平方米。保存基本完好。其中北屋(堂物)为抬梁式梁架,其余均为“人字梁”。这些古民居从梁架的特征分析,当是清末民初的建筑,在建筑风格上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该组建筑虽然没有完整的保存下来,但从现存的几座建筑的分布可以了解当年这组建筑的整体布局和建筑规模。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洋河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现状。现已公布为宿迁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韩德勤故居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洋河镇新南园村四组。韩德勤(1891—1988),一名韩韬,字楚箴,父亲系清末秀才,以立馆教书为业。韩德勤兄弟三人,他排行老大。其叔父韩恢(1887-1922)字复炎,是老同盟会员,参加过黄花岗起义。陈炯明叛变,孙中山将韩恢召至广东,授以讨贼军总司令之职。他亲自率军与陈激战于黄埔间。后随孙中山回到上海,奉命重新组织人马,以期打开江苏局面,重建苏北根据地。不料,江苏军阀齐燮元密令将韩恢诱捕,1922年11月1日,韩恢被杀害于南京,年仅35岁。孙中山闻讯后异常痛惜,追任韩恢为陆军上将。韩恢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历程对韩德勤的影响较大。韩德勤幼年就读于南京陆军小学,毕业后先进入河北陆军学堂学习,不久转入河北保定军官学校,是该校第六期毕业生。在保定学习期间,韩德勤结识顾祝同,两人……[详细]
  尤庄黄泥滩汉墓群位于江苏省宿迁市仓集镇河西村尤庄组,北距徐淮盐高速公路约30米,南距尤庄约50米,东为杨树林,西为农田,面积大约2500平方米,地表平整,无明显凸起。据当地老百姓介绍,这里原来是高出地面约2米的大土墩,土墩之上的土质和周边的土质明显不同,周边是大面积沙土,墩子之上是黄褐色淤土,故名黄泥滩。这种现象符合黄泛区遗址或墓葬群的特征。形成的原因是高滩以外的低洼地带被黄河泛滥所携带的泥沙所覆盖,未被覆盖的高滩之上黄褐色淤土便是本地的原生土。大约上世纪七十年代,因沙土碱性大不长庄稼,这里开展了造肥运动,又因凡是凸起的墩子都是肥沃的黄褐色淤土,因此大多数的墩子都被铲平,有的被挖成数米的大坑。这是黄泛区遗址或墓葬的突出特征。当年挖土时发现许多青砖砌筑的墙,砖头被村民运回家建房或建猪圈,根据砖……[详细]
  郑庄南毛墩墓葬群位于宿迁市宿城区屠园乡新路村郑庄组。南距毛集墓葬群约4公里。据传这里在一公里范围内有九个大土墩,称九座连环墩。经调查,目前仅存五座,较为明显的只有2座,其中南毛墩较大,东西长约400米,南北长约300米,郑庄组约100余户群众散居在这个墩子之上。村子的西南角有一片树林,面积约8000平方米,地面最高点比周边高出约1米,由于地势较高无法种植水稻,长期抛荒,其上虽栽植树木,但杂草丛生,南毛墩大概就是由此而得名。东距这片树林大约50米的地方有一处高大的封土,相传为明代墓葬;墩子的北部有一个长方形鱼塘,面积约3000平方米,另有一条与鱼塘相通的东西走向的排水沟,沟内被水冲刷过的壁上发现多处墓砖暴露在外。行走在村庄的小路上不时发现水池旁、垃圾堆上丢弃的汉代墓砖。还发现许多群众家建厕所用……[详细]
  毛集墓葬群位于宿迁市中扬镇毛集村三组,东距中扬镇政府约1公里,北与中陈公路相接,墓葬群的面积约12000平方米。墓群偏东处有一个三角形水塘,面积约200平方米,西部为民宅。据当地知情者介绍,其上的水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群众取土形成的。当时取土的时候发现许多腐烂的棺木、铜钱,陶片、砖头等。其中有一具木棺比较完整,由一块整圆木加工而成,长约2.5米,直径约一米有余,从木头的一个侧面凿出开口,然后将木头中间凿空。当时由于人们没有文物保护观念,发现后这具完整的棺木被打开,在场的人挣着寻找金子一类的东西,最终金子没找到,但棺木内的陪葬品大多都被捣烂。据当事人回忆,木棺内有一具人骨架,陪葬品有二十余件,以陶器为主,有陶罐、陶壶、陶鼎、陶豆等;另外还有漆器、铁剑和铜镜;钱币较多,都是方孔圆钱,但锈蚀严……[详细]
  矿山水塔始建于1958年。从底部至地面以上约2米用大城砖砌筑,上部用普通青砖砌筑,共三层,楼梯内置。通高约16米,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各5米。塔的中间有一眼深水井,用水泵将井水提至塔顶以增加水压,以供周边大约300户居民生活用水。矿山水塔所在的位置原为矿山村,后改为矿山居委会,属宿迁城的北部郊区。宿迁城素有山城之称,因为他是明代万历年间为躲避洪水的侵袭而迁建在山脊之上的古城,整个地势呈南低北高,而矿山又位于古城的北部,加之山体都是红色的石头,打井非常困难,匮乏的水资源一直困扰着这一带的居民。建国后,尤其是“人定胜天”的大跃进开始后,矿山村举全村之力,从旧城墙上拆掉一部分城砖,从老建筑上拆掉一部分普通青砖,又从砖瓦窑上买回部分新砖,建成了这样一座水塔。这个水塔虽然是建国后的作品,但留下了特殊年……[详细]
  泗洪县郑墩遗址东西长150 米,南北130 米,高约1.5 米,文化层厚约2米,面积2 万平方米。地面散落大量鬲足和陶片。……[详细]
234、曹庙墓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庙墓俗称“张基陵”。墓坐北面南,高3 米,底径30 米,占地面积约900 平方米。现为市级文保单位。……[详细]
  泗洪县娥眉嘴遗址东西长110 米,南北宽90 米,面积约10000 平方米。文化层厚0.6米。地表遗存丰富。地表采集到汉代的板瓦、筒瓦、钫等碎片。唐代的青瓷盘口壶、罐以及宋代的白瓷高圈足。遗址西部还见汉唐时的墓砖出土。……[详细]
  万山墓群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官墩乡戴山村境内,在第二次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墓地高于地表10米左右,面积约2万平方米,系人工堆筑而成,1987年曾发现砖室墓10余座,均为长方形券顶砖室墓,长约2.10~2.35、宽1.50~1.65、高1.65米左右。分布在万山的北冈缘。墓砖上有几何形图案花纹,出土有铜镜、铁剑、陶壶、陶罐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由于附近村民采石、开挖,该墓群破损严重,仅余残墓3座。该墓群位于小山之上,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北为大片农田,南临村公路,东西两面为村庄,附近村民大多已种植农作物为主,交通便利。……[详细]
  1941年5月,彭雪枫率领第四师主力右津浦路西撤,8月成立淮北区党委,9 月淮北苏皖地区各界代表会议在孙园附近的柏树林里开幕,正式成立苏皖边区行政公署,行署设于张塘村,刘瑞龙任行署主任。刘瑞龙在淮北主政期间,勤政爱民,心系百姓,1942 年春,张塘唯一的古砖井坍塌,刘瑞龙组织领导民众,取石二十里外柳山,镌成圈石,清理坍砖,砌以圈石,月余石井圈成,解决了群众的吃水问题,为颂刘公之德,取名爱民井,百姓又称瑞龙井。井台石质、圆形、外径1.1 米、内径0.45 米,井壁为块石圈砌,深约10米,井-有砖砌花墙保护。井南有纪念碑亭一座,亭内立纪念碑一通。……[详细]
  南宅遗址俗称“小土墩”,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耿圩镇郭圩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遗址东西长140米,东西宽120米,面积约15000米。文化层厚度1.5米。第二次文物普查采集遗物有夹砂红陶钵、鼎、甑、泥质红陶钵、罐、盘、石斧、铲等残件,陶器纹饰有指甲纹、附加堆纹、斜方格纹等,并发现有大量的红烧土遗迹,属青莲岗文化遗存。保存现状较差。……[详细]
  该碑坐北面南,为清乾隆时治理淮河而立。青石质螭首,楷书“圣旨”二字,方座后配,通高2.13 米,宽1.14 米,厚0.24 米,碑阳首题“敕浚泗州境内挑修河道工程碑记”,楷书,字约10 厘米见方,字距5.6 厘米,内容叙述修河工程始末。泗州志有记载。……[详细]
  王铺烽火墩遗址位于泗洪县魏营镇王铺村西北的岗地上,东北距先锋水库2公里,东南临王铺村,遗址呈圆墩台型,墩高4 米,底径15 米左右,墩北原为古代驿道,顶部残存约1 米厚的灰黑土层。据清光绪《泗虹合志》记载;宋时筑,从上塘向东南延伸,经魏营至双沟镇,共有8 座。元代以后继续沿用。该遗址是现今仅存的一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