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宿迁市旅游

宿迁市文物古迹介绍

  张寨遗址位于江苏省沭阳县颜集镇项宅村项南组,是一处汉代聚落遗址。遗址地势呈北高南低之势,形状不规则。南北长约120米,东西宽约90米,面积约1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详,地表多为碎砖块,可见少量泥质灰陶陶片。遗址西临与新沂交界的界河,北临颜集至新沂时集的乡村土路,其余两面为农田。遗址地表现为农田,以种植玉米和小麦等农作物为主,遗址上现有现代坟6座,东侧有一处临时堆沙点,四周种植苗木。……[详细]
  张寒墩遗址为一处商周聚落遗址。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高出地表约1 米,南北长约100 米,东西宽约30 米,面积约3000 平方米。文化层0.8米左右。地表有少许夹砂红陶、泥质灰陶片。……[详细]
123、古栗林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栗林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西部,主要沿虞姬沟一线呈带状分布,以新河和颜集两镇最为集中。新河镇周圈村的古栗林占地120亩,有百年以上的古栗树566课,古银杏172棵,植于清朝中后期,按易经八卦布局,虽经百年风雨,依旧生机盎然。颜集镇花晏村的古栗林约有80多亩,圩口村共有板栗树约千余棵,分布在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200米条形地块上,晏下村也有占地50-60亩的古栗百余棵,最大树龄的板栗栽种于明末清初时期。有的树径达约1米。板栗属落叶乔木,寿命可达300年以上,果实性味甘寒,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的功用。当时沭阳盛产板栗,因其个大、肉甜香脆,且外壳鲜红光亮,被命名为“大红袍”,成为地方有名的“贡果”。沭阳县古栗林由于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地方特色鲜明,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人为种植的“古树群”景观……[详细]
  小宅墓群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耿圩镇小宅村北,沂河之滨的东西向高阜地。1987年第二次文物普查中发现,为一处汉代墓群。在长达5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近百座封土墩,系人工堆筑而成,墩高1-3米,以西北部较为密集。曾发现画像石墓3座,长2.4米、宽1.6米、高1.4米左右。画像石有“宴饮”、“出行”、“奇禽”等。地表常见泥质灰陶片、灰砖等。该墓葬群是研究沂河流域汉文化的重要资料。……[详细]
125、后扬井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杨井,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耿圩镇汪圩村(原大周村)后杨组之东北约50米的农田中,现该地块已承包给李明搞花卉大棚,是一处清代生活用井。井盘为整石雕琢而成,素面而光滑,外径1.3米,内径0.3米,厚0.1米,由于地势原因整个井盘呈北高南低略有倾斜。井壁为青砖错缝平砌,上窄下宽,深约10米,无水。据当地村民介绍,原先该井水很多,人蹲在井口用水瓢就能舀到井内水,水质甘甜,前杨和后杨两组村民都用此井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自压水井出现后,水位下降,该井逐渐干渴停止使用。……[详细]
126、吴万墓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万墓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吴集镇吴集村六组,集镇西侧,东据泰和路约80米,北距324省道约150米,是一处明代名人墓。吴万,沭阳人,明代抗倭将领,生卒年月不详。墓葬封土直径约25米,中心高出地表约1米。1996年,吴万后人于此立碑一块,墓碑面向南,已段为两截,上半部分已掉在地上。该墓曾被盗,盗洞内有青砖,推断为一砖室室墓。据了解,该墓冢周围还有几座小型墓葬,推测应为吴氏家族墓群。……[详细]
  虞西遗址位于江苏省沭阳县颜集镇虞西村7组、8组交界处,南距前刘路200米,西侧为农田,北有小水渠,东侧为虞中生产路,为一处东周至汉代的聚落遗址。遗址地势自四周向中心渐高,中心高出地表约3米;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150米,面积约3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详。地表遗物丰富,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少量夹砂红、灰陶;纹饰有绳纹、弦纹、篮纹等;可辨器型有瓿、盆、罐等。另有灰砖、筒瓦残片等建筑遗物。该遗址对研究东周至汉代沂沭河一代中小型聚落遗址有重要意义。遗址现为农田,种植玉米小麦和苗木。据当地百姓反映遗址东南原有一口池塘,面积约300平方米,当地人称为老井,土地承包后被农民埋平,上世纪70年代农民在墩子顶部耕地时发现过一罐铜钱。……[详细]
  举人圩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新河镇沙河村举人圩组,遗址北面是新堰路,南边是村落,上面作为花木基地遍植花木。是一处唐代村落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高1.2米,文化层厚约1.5米。据说是清代举人仲成武住在此处而得名。1985年调查时地表遗物可采集到瓷片,可辨器形有壁形底碗,饼形底钵、瓜棱形壶等。由于移木取土对遗址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此次调查未发现典型唐代遗物。……[详细]
129、驻丘井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驻丘井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贤官镇驻邱村二组,北距一组村民姜经通家约50米。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该井是一座宋代生活用井。当时井栏为砂岩,圆柱形,内径0.65米,高0.55米,井身用楔形灰砖券砌,中腹径1.1米,深5米左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停止使用。现在该井坐落在四面环水,面积约20平方米的地块上,井周围种植杨树。2017年10月现场测量井外径为0.7米,内径为0.42米,近圆形。由于以前村民经常在井沿上磨刀导致井沿高低不平,井内水位较高,距井口约0.2米,整个井圈东南向西北倾斜。长期无人管理,杂草丛生,无人问津。……[详细]
  郭圩遗址,新石器时代,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耿圩镇郭圩村四组南约300米处,遗址西侧紧邻丁郭路,路宽约5米。当地村民称此处遗址为“大墩”。该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50米,东西宽约100米,面积15000平方米,略高于四周,一条半弧形小径从遗址中穿过。据当地群众讲述,原墩很高,因耕种、取土、雨水冲刷等原因,现存高约1.3米。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生产队在墩顶部建一小土窑,后由于土质不好杂质大仅试烧一次以失败而告终。遗址西半部分还留有当年建窑厂取土时的方坑,面积约80平方米。遗址地表种植旱作物,现场可采集标本有石斧、石锛、夹砂陶片、泥质红陶片、红烧土等。……[详细]
  庙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陇集镇西南约3.5公里的庙墩村邵庄组,为一处西周至汉代的聚落遗址。遗址高出地面2—3米,东西长约40米,南北长约30米,面积约1000平方米,保存情况较差,文化层厚约1米左右。地表遗物不丰富,有西周的夹砂红陶鬲、甗及汉代的泥质灰陶罐、瓦当残片。遗址远离村庄,四周是农田,交通不便。……[详细]
  东墩汉墓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庙头镇东柳村十五组,村民仲兴和仲继才家屋后,为一处人工堆筑而成的土墩,地方村民有的称其为“九亩墩”,可想而知以前此墩的高大程度。由于村民取土和雨水冲刷原因导致墩子逐年缩小,现存高约2.5米,底径约50米,据考察为汉代墓葬,曾发现石板、花纹砖,采集到四婶规矩铜镜、五铢钱币以及灰陶缸等。墩四周为民宅,墩上及周围种满花木。……[详细]
  东黄林遗址,汉代,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邱庄村黄庄桥东南侧约50米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东侧1000米为来龙镇王庄村侍庄组民居,西侧紧邻来侍公路(三级路),路西为排水沟,沟西为农田和黄庄自然村落。北侧紧邻黄庄桥和三干渠路,路北为三干渠,渠北为侍岭镇农田,向北1200米是宿豫区久久集团有限公司(茧丝绸企业)。据原文物资料记载,遗址高约1.5米,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50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地表散布泥质灰陶片,可辨器形有罐、壶、碗等,还有瓦砾。20世纪晚期,因当地百姓开垦水稻田,文化层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加之水土流失等诸多因素,该遗址现高约0.5米。地表土壤为黄褐色,土质为岗土,地表未见陶片。植被以乔木为主兼种植小麦、水稻、蔬菜等作物,遗址地表为旱作物田地及杨……[详细]
  前海墓葬群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屠园乡前海组。东距屠曹路约200米。墓葬群被包围在村庄的中间。据当地村民介绍。这里原来是个大土墩,村子里谁家建新房需要用土都来这里取。目前这个墓葬群本体和周边已经没有明显高差了。经调查,这个墓葬群的面积大约20000平方米,南北长约100米,东西长约200米。其上因多次动土,地表残留较多残损的文物。其中墓砖,既有素面砖,也有花纹砖,是典型的汉砖;陶器残片以灰陶居多,可辨器型有陶罐、陶鼎等;还发现较多的筒瓦和板瓦,调查人员推测当时可能有祭祀类建筑。在走访调查时,一村民反映,他们在墓葬群的东北角挖树坑时挖到过一个铜镜和许多宋代的铜钱,说明这里除汉代墓葬外还有宋代的墓葬。该墓群虽然破坏较为严重,但考虑到时间跨度较大,被破坏的大多是晚期墓葬,而早期墓葬地表一下可能还会……[详细]
  芝麻墩遗址,汉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侍岭镇侍岭村六组南约350米,黄庄东侧约500米处。遗址为椭圆形隆起状,中心点略高,现存高约2米,南北宽约100米、东西长约15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表层是1米厚左右的黄泥土,下层是约1米厚的文化层。采集到夹砂红陶、泥质灰陶片,可辩器型有鬲、甗、罐、豆等。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遗址为农田,地表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等旱作物,遗址表面可采集到绳纹的汉代陶器残片。因当地村民取土造田加之雨水冲刷,使墩高有所下降,文化层遭到不同程度破坏。遗址东侧、南侧为农田,西侧为水泥路,北侧250米约处为晓侍路(通往湖滨新区、宿迁城区),路北为侍岭村六组村落。……[详细]
  徐宅子遗址,汉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侍岭镇陆宋村五组北约600米处。根据原资料记载,地势高出地表约2.5米,东西长50米、南北宽50米,面积约2500平方米,文化层厚不足1米,曾采集有泥质灰陶罐、钵、盆等残片等。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因为当地村民取土造田,致使遗址现地势仅略高于四周。根据遗址的地形地貌等情况,测定该遗址面积9000多平方米,东西长约100米,南北长约90米。该遗址南侧有一小水塘,水塘南侧都为农田,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南侧约300米处有东西路一条,路南有水渠,水渠南侧约250米为村落,东侧、西侧与北侧为农田,北侧约3公里处为沂河,南约3公里处为晓侍路(侍岭通往晓店)。因取土造田,现遗址地面略高于四周,文化层厚不足1米,保存状况一般。……[详细]
  土城遗址(街西遗址),汉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侍岭镇侍岭街西约600米(侍岭中心小学前水泥路往西约600米处),高约1.5米。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根据遗址所在地形地貌及文化层情况分析,该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南北约250米,东西约150米。根据原来普查的资料,该遗址文化层厚1米,土质灰白色,遗址内常挖到陶片、泥质灰陶罐、壶等,还发现两个不同的铜箭镞。该遗址整体呈长方形,地表大部分为街西村落,小部分为农田,东侧有一条南北壕沟,南侧有一条东西水泥路直通侍岭街及侍岭镇中心小学门口。西侧为街西村落,北侧为农田地,南侧约100米为晓侍路,北距沂河约5公里。因建房开挖地基、取土造田等生产活动造成文化层不同程度破坏,保存状况一般。……[详细]
  黄庄遗址,东周、汉代聚落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侍岭镇侍岭村西黄庄组南部。遗址呈漫坡状,土壤为黄褐色土,土质为岗土,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左右。地表曾采集有春秋战国时代的泥质灰陶罐、钵等残片,以及汉代的绳纹夹砂灰陶瓦残片等。该遗址上为黄庄村落,东侧有小路一条,南侧为农田,北侧10米处为晓侍路,直通湖滨新城和宿迁市区。路北有水渠,水渠北侧为侍岭村村落,北500米处为乌鸦岭墓群,西侧为村落,村落西侧为农田,北侧紧邻晓侍路。村民曾盖房屋挖地基或取土造田导致文化层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保存状况一般。……[详细]
  穆墩墓群,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玉皇村穆墩组,村民韩树明家南约50米、宿沭公路(省道304线)北30米处。东西约150米,南北约10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该墓群地表主要作为工农业使用,西南侧有水塘两个,面积共约500平方米,北侧有数户民宅,东侧为农田和鱼塘。20世纪因挖掘鱼塘,搭建房屋,破坏了部分墓葬,表面发现大量陶器残片和大量青砖,曾出土青铜镜一面。墓群地表土壤为黄褐色土,土质为岗土,植被以乔木为主兼种植小麦、水稻、蔬菜等作物。……[详细]
  来龙庵战场遗址,近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政府及街道所在地,遗址南为宿沭公路(省道304线)和二干渠来龙段,西为来龙镇通往侍岭镇的二级公路,北约10公里为沂河,交通较为便利。该遗址是解放战争中宿北大战来龙庵阻击战战场,长约350米,宽约300米,面积约9万平方米。史料记载,新四军9纵75团,附警卫营坚守来龙庵、韩集等阵地。1946年12月13日至15日,新四军以伤亡300余人的代价,共毙、伤、俘敌600余人,为聚歼国民党军69师,取得宿北战役的全面胜利创造有利条件。庵庙已毁灭无存,现有建筑均为近年来新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