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宿迁市旅游

    宿迁市文物古迹介绍

      蔡集烈士陵园,也称小蔡集烈士陵园,近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陵园村北约200米,东距耿陈村1000米,南距宿沭公路(省道304线)约1公里,西离牌坊约300米。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了抢夺人民胜利果实,撕毁“双十协定”,于1946年发动了反革命内战,在宿北战场上又将其整编第六十一师及六十九师调来向我大举进攻。12月14日,敌整编十一师师部进占曹集,以一个旅沿宿沭公路直扑我来龙庵,敌六十九师师部进占人和圩后,即遣所部占领邵店、嶂山、晓店等地。我来龙庵守备部队对来犯之敌予以沉重打击,毙俘敌一部,当晚即将来龙庵收复。15日,我大军迂回井儿头,毙俘敌一部后迅速切断敌六十九师退路,并迫使之与十一师隔绝。十六日下午,我八师向固守嶂山之敌发起攻击,守敌向晓店逃窜,当晚嶂山镇遂为……[详细]
      玉皇村墓群,汉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玉皇村北约400米,宿沭公路(省道304线)南约100米处。原先当地村民取土造田时,曾发现多座墓葬,出土多种陶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墩高约2米,整体呈三角形,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约3米,在出土地面采集到夹砂灰陶鬲、鬹足、泥质红陶瓿、盆、豆等残片,还暴露出灰坑居住面遗迹。现表面仍可见零星陶器残片。……[详细]
      曹墩墓群,汉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来龙镇左庄村曹墩组北约50米(东距徐绍瑞家约30米)。墓群地表以上为圆形土墩状,为人工夯筑而成,原高约4米,后因当地百姓取土造田,现墩存高约1米。1990年群众挖树塘时发现该墓群,在四周坡畔曾发现砖室墓4座,均为砖砌拱形顶,其一座墓葬长2.7米、宽1.5米、高1.3米左右,墓砖为素面和花纹皆有,随葬品有泥质灰陶瓮、罐、盆、盘、铜镜、铁剑以及“五铢”钱等。在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根据地形地貌及文化层情况分析,该墓群面积1万多平方米。现遗址表面散落较多墓葬青砖。……[详细]
      双蒋遗址,汉、唐时期,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双蒋村赵庄组西南侧约50米处,又名大宅顶。现墩存高约1.5米,地表土壤为黄褐色土,土质为岗土。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00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汉代文化堆积厚约1米,地表发现零星泥质灰色陶片。西部为唐代文化层,采集出土有砖砾、瓷片、“开元通宝”钱等。村北有唐代小型砖室墓。地表为旱作物农田,周边皆为农业用地。遗址有少量杨树和几座现代坟墓,东侧有一宽约3米水渠,水渠东、西两侧皆为村落,南侧为农田和杨树林,北侧为双蒋村赵庄组自然村落。向北约2200米为宿沭公路(省道324线)。当地村民取土造田及遗址西南部建造民房,使文化层遭到一定破坏,保存状况一般。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东大墩遗址,汉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左庄村村部北侧,在来龙镇西南约2.5公里,西北约500米是左庄桥,西侧约500米处是南北方向的四级水泥路,向北450米是宿沭公路(省道324线),向东400米为“三岔河”。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墩呈椭圆形,墩高约3米,南北宽约50米,东西长约100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左右。地表散布有泥质灰陶罐、瓿、壶和绳纹板瓦、砖块等遗物。现存墩存高约1米,文化层较薄,地表可见青砖和陶器残片等。表土层为黄褐色土,土质为岗土。因当地村民取土造田,致使文化层遭到不同程度破坏,遗址保存情况一般。植被以乔木为主兼种植小麦、玉米、蔬菜等作物。遗址地表分布主要为农田、蚕桑和少量杨树。四周皆为农田,南部、北部均为自然村落。……[详细]
      洪武墩墓群,汉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侍岭镇程庄北约500米,晓侍路南约500米,封土墩为人工夯筑而成,原墩高约5米左右,面积约30000平方米。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根据地形地貌及现场调查,该墩现存高约3米,呈椭圆形,面积约3万平方米。因被盗,20世纪80年代曾组织抢救性挖掘,墓群封土以红土为主,散见零星五花土,四周距地表1~2米,都曾出过竖穴土坑木棺墓。墓互有迭压打破关系,墓口通长约2.10米、宽1.20米左右;木棺通长约2米、宽0.65米左右。陪葬器物有泥质灰陶壶、陶罐、铜镜、铁剑、“五铢”钱等。现墓群地表作农田使用,主要种植小麦等旱作物,其中南部中心地区有面积约500平方米左右发掘清理过留下的凹坑。……[详细]
      西黄林遗址,汉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邱庄村黄庄组西南侧约200米处。遗址东北侧100米处为黄庄村落,东侧约1公里处为来侍公路(来龙镇通往侍岭镇的三级路),向南1800米是来龙新城行政区域,向北2000米为宿迁市久久集团有限公司(茧丝绸企业)。据历史资料记载,遗址高约1.5米,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50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地表散布泥质灰陶片,可辨器形有罐、壶、碗等,还有瓦砾。20世纪末,因当地百姓取土造田,文化层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加之水土流失等诸多因素,该遗址现高约0.5米。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该遗址地表处仅有零星陶片。该遗址周边地区以农业为主,西侧、南侧、北侧皆为农田。遗址上有现代坟墓10余座。……[详细]
      侍岭北井,唐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陆宋村三组北(邵兴路西约100米处)农田中,西北据邱墩遗址约2公里。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记录,该井盘为两块红砂石组合而成,整体呈长方形,厚0.22米,东西长1.86米,南北宽1.3米,井口直径0.56米,据当地村民介绍,该井底直径4米左右,井内青砖券井腹,水面至井口约0.5米,井深约10米。因该井现远离当地村庄,现已无人使用,两块井圈向外倾斜。……[详细]
      东大宅子遗址,时代为汉代,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路墩村东王组东南侧约200米处。遗址的西侧和北侧均为村民居住点,东侧300米处为三分干渠,南侧为农田,东北600米处为路墩电管站,向南约2500米为“304”省道,交通较为便利。遗址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60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地势向上隆起略高,表土是一层沙质黄土,文化层厚约1米,散见夹砂灰陶板瓦片、泥质灰陶罐、壶、钵等残片和铜镞等。遗址南部大部分为旱作物田地,北侧地表为杨树林。1996年村里在此墩上建窑厂取土,已夷为平地,文化层遭受破坏,保存状况一般。现为宿豫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后墩遗址,时代为战国、汉代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左庄村后屯组西南侧约400米处,西侧、南侧和北侧为农田,东北侧约300米处为黄庄村自然村落。向北约800米处为“304”省道,周边无其它道路。现存墩高(最高点)约1.3米,整体呈不规则圆形,遗址面积近2万平方米,土壤为黑褐色,土质为岗淤土。下层发现少量的米字纹饰硬陶片,为东周文化遗存。上层为约1米厚的汉代文化层,遗物有绳纹泥质灰陶罐、盆、壶及砖、瓦等。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地表发现陶片较少。因地方老百姓种植取土进行耕地改造或者垫住宅,文化层遭不同程度破坏,保存状况一般,如果地方政府再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不久将来很可能会损毁消失掉。遗址表面为农田植被,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2009年被宿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详细]
      沈墩遗址,时代为周代、汉代,2009年被宿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位于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西高圩村陆沈组北侧约500米处,遗址呈长方形,长约200米、宽约100米,残高1.5米,面积2万多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表层为汉代文化堆积层,其下有1米左右的东周文化层,再下层为西周文化堆积层。宿迁中运河以西以及以东的部分地区为黄泛区,古遗址均被掩埋在泛土下面,来龙镇辖区范围内地势较高,没有被泛土掩埋。表层土壤为黑褐色,土质为岗淤土。现场采集到的有泥质灰陶片、夹砂灰陶片,有鬲足、罐沿、豆盘、甗腰等。表土层也散见到汉代泥质绳纹灰陶片,器形有罐、钵等。陶片以灰陶为主,伴有少量的红陶和黑陶,陶质细腻,器型规整。采集的豆盘残片为圆唇,直口,内腹斜收,盘底外表突出。陶罐口沿分三式:Ⅰ式,方……[详细]
      毛墩遗址,年代为西周时期,2009年被宿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镇区北侧约1000米、来侍路东侧50米处,遗址东北200米是太平村八组。该遗址整体呈长方形,长约200米,宽约180米,遗址面积约3.6万平方米,现残高约1.5米(最高点),文化层厚约1米,地表土壤为黄褐色土,土质为岗土。根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调查资料记载,遗址高约2米,文化层厚约1.5米,地表层采集到的陶片虽然以灰陶为主,但红陶数量仍占较大的比例,可辨的器物有鬲、甗、罐簋等。采集标本:泥质灰陶罐为方唇、直口、矮颈、弧腹较深、大平底、外饰绳纹。甗腰为夹砂红陶,腰间饰一周指涡纹,上下饰绳纹,具有西周时期的器物特征。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现场采集到夹砂红陶鬲足、泥质红陶罐口沿、豆柄等,……[详细]
      尖墩遗址,年代为西周时期,宿迁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玉皇村尖湖组西侧约10米处。遗址东侧分布尖湖小组8户民居,南侧为农田,西侧约300米处为民居,北侧为农田。据当地群众讲述,该墩子原先很高,由于当地村民取土和耕种等原因造成墩子高度降低,文化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现存墩高约2米,长约250米,宽约150米,面积近四万平方米,整体呈长方形,地表土壤黄褐色,土质为沙土和岗土,文化层厚约1米。1961年,南京博物院文物调查工作组对该遗址进行过调查工作,遗址文化层厚约3米,地表采集到一块砺石和一块扁平陶拍,拍上方格划纹粗而深。鬲甗为灰砂质,短空足,宽裆,外表多有绳纹,甗腰有指窝一周;罍、瓿、罐、盆、豆等器物,均为泥质,轮制,表面光滑,颜色为深灰或黑色,除豆形器多为素面外,其余……[详细]
      路墩遗址,新石器、商周时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路墩村西侧约100米处。墩子较大,因当地村民取土造田,加之雨水冲洗等因素,对文化层造成不同程度破坏,现存墩高约3.5米,南北长约240米,东西宽约200米,面积约4.8万平方米,土壤为黄褐色沙土和岗淤土,遗址内分布农田、树林和农用水渠、道路以及现代墓葬30余座,墩子顶部种植旱作物。遗址内采集到少量新石器晚期遗物,有鼎足、缕孔圈足豆、双系壶、高柄杯等陶器残片。地表暴露出西周时期文化遗物比较丰富,多系灰黑陶,鬲足尖圆短小,有的表面饰绳纹。豆盘分灰陶和黑陶两种:灰陶豆为圆唇、直口、盘身内束、腹部较陡、盘面较大;黑陶豆为方唇、微敛口、浅腹、盘面较小,外壁凹凸不平。甗为泥质黑陶,其间饰一周指涡纹,上下通饰绳纹。遗址上还采集……[详细]
      仁济医院旧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基督教徒建立,医院为二层楼,局部三层,其余是平房,一、二楼设有病房、放射室、手术室、图书室等,三楼堆放杂物。……[详细]
      后海墓群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屠园乡陈海村后海组,该墓群见明显包状封土,高约3米。封土面积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1500米。封土的南部有一条新修的东西向水泥路和筑路时开挖的一条水沟。调查时据当地知情者介绍,筑路取土时发现大量的砖头和陶片,也发现骨头。普查组实地调查时,在路边的冲沟内仍可采集到许多砖头和陶器残片,且发现筒瓦的残片。砖头有素面和带纹饰的两种。经比对砖头的尺寸和纹饰,以及陶器的残片和筒瓦均具汉代特征,据采集到的标本分析初步判定为汉代墓葬群。这个墓葬群于2014年秋被盗过,经考古人员对被盗掘现场的实地考察,根据墓葬大致形制推测被盗的墓葬为元明以后时期的墓葬,说明这个墓葬群的最高封土是晚期墓葬,所幸早期的汉代墓葬这次没有被盗扰。2010年被公布为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洋河韩家古民居位于洋河镇米市街支巷17号,米市街是洋河镇区东部的一条古街,也是古镇最古老的街道,米市街顾名思义就是粮油交易市场,是这个镇最为繁华之地,街道不宽,弯弯曲曲,南北长约1、1公里。街道两边有许多小巷,巷道里分布许多古民居,建国后这些古民居大多都进行了改建,仅有部分尚存。韩氏古民居便是保存下来的古民居之一。现存的这座古民居是韩氏原有建筑群中的一座,坐北朝南,东西宽9.8米,进深4.5米。硬山顶,“个”字梁。门窗上方均有砖雕。周边被现代建筑所包围。据其梁架的特点分析,应为民国时期的建筑。现已公布为宿迁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洋河戴氏家族古民居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洋河镇米市街53号,南园村4组。米市街是洋河镇区东部的一条古街,也是古镇最古老的街道,米市街顾名思义就是粮油交易市场,是这个镇最为繁华之地,街道不宽,弯弯曲曲,南北长约1、1公里。街道两边大多是商铺,也有部分民居,民国名噪一时的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也祖居于此。建国后米市街两旁的建筑大多都进行了改建,仅有部分民居或商铺尚存,戴氏古民居便是保存下来的古民居之一。现存古建筑二座,分属两家所有,一是小楼一座,产权属戴耀贤所有,三开间,座北朝南,东西宽9.1米,进深4.4米,中间客厅有隔断,东隔断为老隔板,西隔断为新隔板。硬山顶,梁架为“个”字梁,门上方有砖雕。二是东偏房一座,产权属戴耀贤所有,三开间,座东朝西,南北宽8米,进深4.8米,硬山顶,梁架为“个”字梁,保存……[详细]
      尤庄大墩汉墓群位于江苏省宿迁市仓集镇河西村尤庄组,北临青年河约100米南距李夏河约1500米,面积大约6400平方米。大墩墓葬群的现状是:其形状大体呈方形,落高于周边地面。其上遍植杨树。据老百姓介绍这里原来是个圆形大墩,墩高约3米,有许多神秘的传说,让他们记忆犹新的是借盘和借碗的故事。传说周边无论谁家办喜事或丧事,只要前一天晚上在墩子之上烧上一炷香,然后磕头祷告说明来意后,第二天一大早来到墩子上就可以取到所需的盘和碗,但必须如期归还,后因一家借了没有归还,其后就再也借不到了。只因借不到盘和碗这个墩子就开始被挖掘。现有高度不足1米,遗址周边为大面积水稻田,唯墩体遍植杨树,附近的群众在挖坑植树时经常发现墓砖,根据群众描述所出土砖的尺寸,我们初步认定为汉墓群。现已公布为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刘圩村烈士墓位于江苏省宿迁市耿车镇刘圩村,始建於1990年,是为了纪念新四军为保卫刘圩而牺牲的七名烈士而建的墓园,因不知烈士姓名,又叫“无名烈士墓”。这个墓园埋葬新四军两次保卫刘圩战斗中牺牲的7名军人和5匹战马。第一次战斗是1943年,当时的耿车镇以及周边的睢宁凌城等地被日本侵略者占领,这年11月18日,从洪泽湖开来一支新四军至刘圩开辟敌后根据地。当天伪保长狗腿子就向维持会报告,说这里来了一批“土八路”。中午,凌城维持会便来这里扫荡。我军在八十一团团长夏义华的指挥下,利用有利地形,将大部分敌人消灭。在打扫战场时,我军的李班长和一名战士被假装投降的敌人击中身亡。第二次战斗是发生在1944年4月,当时以凌城为中心的日本伪军和被打散的国民党十八团残匪,纠集在一起,向我解放区发起进攻。当时区里只有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