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淮安市旅游

淮安市文物古迹介绍

淮安市古运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淮安市卉运河同家级水利风景区位于淮安市区,西起杨庄五岔河口,南至淮安区穿运地涵,全长30公里,面积30平方公里,具有浓厚的运河文化特征和地方气息,是该市文明发展的轴线,也是淮安水利景观建设的一张名片。自2005年8月,淮安市从楚州到清江浦这段碧波荡漾,两岸绿柳依依的30多里长的古运河就被水利部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里运河被大桥和小桥所联缀,沿岸的古墩、古庙、古塔、古桥、老街、老店、老厂、老窑以及街市的繁华景象、市民的生活习俗,造就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长廊。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淮安城市变成水的棋盘。至于它的古老,那得从吴王夫差公元前486年乘坐的战船在邗沟中驶向入淮处古末口算起,两千五百年。两千五百年来,就从未改变过它的波光粼粼的壮阔。里运河水,不老。最具生机的是蹁跹的海鸥,和我们见……[详细]
涟水烈士陵园
  涟水烈士陵园主要是为纪念涟水保卫战革命烈士而修建。1946年10月19日,-整编第74师向江苏省涟水县城进犯。华中野战军第6师、第10、11纵队及地方武装顽强抗击。25日,-整编第28师第192旅从淮阴赶来增援。经过激战,-军被击溃,退至淤黄河南岸。30日,新四军发起反击,至11月1日,歼灭第192旅大部和整编第74师一部。敌-退回淮阴、淮安。此次战斗历时14天,歼-军9000余人。12月13日,-整编第74师又向涟水进攻。华中野战军第6师、第10纵队第6旅及第7师第19旅等部奋战13天,歼敌4000余人,16日撤出涟水城。新四军伤亡4000余人,第10纵队司令员谢祥军在10月23日的战斗中牺牲。涟水保卫战是解放战争中一次著名的战役。那是一场血与火的拼搏,整整激战了14个昼夜,重创-王牌军七……[详细]
石塔湖公园
  石塔湖公园石塔湖公园位于河北路北,人民北路东侧,原系城北汪塘,此处曾是垃圾堆放、污水汇聚、环境污染严重之区,占地3.5公顷(水面2.4公顷)。1996年10月,市政府做出全面整治、建设石塔湖的重大举措,由市建委统筹安排,园林处组织实施,1996年12月破土动工,经过六个月的艰苦努力,1997年6月1日向广大市民免费开放。此前,1986年,市政府曾拨款建筑环湖路1000米长(4000平方米)建重檐八柱方亭一处。市政府与驻淮83480部队军民共建,驻淮部队出水面产权和劳力,政府出资建设。同年,部队和市政公司拉土填塘,拓宽人民北路,扩大0.24公顷陆地面积,并由市政公司负责砌驳岸120米,建栏杆260米,眺台100米。园林处负责园路绿地建设,铺设园路560平方为主,花坛9个(680平方米)。19……[详细]
岔河淮宝老区革命烈士陵园
  岔河淮宝老区革命烈士陵园原名为岔河烈士陵园,始建于解放初期,位于岔河东滩米厂院内,70年代初又迁至岔河水产大桥西侧磷肥厂院内,规模较小,1982年又从磷肥厂院内迁至小河东,集中安葬3名烈士。2009年,为了贯彻省、市、县关于抢救维护和集中迁葬辖区内零散烈士墓的精神,岔河镇党委、政府对辖区内的零散烈士墓进行了调查摸底,并通过与烈士亲属座谈协商,逐一签订《烈士墓集中安葬协议书》,开始了烈士墓动迁和岔河镇淮宝老区革命烈士陵园的建设工程,并进行了正式命名。于2011年清明节迁移并扩建,项目总投资30万元。墓地现位于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岔河镇南塘大圩东侧(原复圣村圩庄组大圩东侧),陵园占地面积3.8亩,建有纪念塔一座,烈士墓18座。2014年清明节前,镇政府投入40万元,对烈士陵园部分设施进行了改造。……[详细]
磨脐墩遗址
  磨脐墩遗址位于金湖县西部,属金湖县戴楼镇官塘乡小集村,中心地理坐标为N32º58′20.39″、E118º55′14.44″,海拔高度为16米。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50米,文化层普遍深度为3米。遗址延续时间较长,文化内涵丰富。地表散见大量遗物,种类有红陶罐、灰陶鼎、灰陶钵、夹砂陶鬲、磨制石器、红烧土块等。相传,金湖远古是一片海洋,磨脐墩就是海岸边。那里有古老传说。相传磨脐墩是住着大户有钱人家,也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附近农户有什么红白喜事,都到哪里借酒器碗筷一类的东西。那里有一“转磨”,周而复始,永不停止,说磨的大麦。有一过路人随手抓了一把麦粒带回家。一看,全是金子。后悔没有多抓点了。1999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马国顺著《历史上的金湖》一书记载:在……[详细]
26、二河闸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河闸
  二河闸位于洪泽区高良涧镇东北7公里处,苏北灌溉总渠以北的洪泽湖大堤上,是入海水道、分淮入沂总口门,发挥着泄洪、灌溉、引沂济淮等综合效益。该闸由江苏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设计,省水利厅第二工程队负责施工,1957年11月11日开工,1958年8月建成。全闸共设35孔,每孔净宽10米,总宽402米,闸底高程8米,顶高程19.5米,闸孔净高8米,采用弧形钢闸门挡水,用2×250KC卷扬式启闭机控制。闸上公路桥净宽7米,工作桥面高程28米,公路桥按汽-13级设计,拖-60校核。二河闸是淮河下游洪水分泄入新沂河及渠北临时分洪的控制工程,设计流量为3000立方米/秒,4000立方米/秒校核。当遇万年一遇洪水时,可分泄洪水9000立方米/秒,其中5000立方米/秒可经灌溉总渠渠北临时分洪,4000立方米/秒经……[详细]
都梁阁暨盱眙历史文化博物馆
  盱眙历史文化博物馆位于盱眙都梁阁一层,与都梁阁古典风韵浑然一体,是展示盱眙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标志性工程。该馆以溯源寻根、史前文明,帝王故里、千年古邑,山川形胜、江淮冲衢,英贤辈出、人文荟萃,秦砖汉瓦、唐陶明瓯,名胜古迹、甲秀风物,都梁丰碑、浩气长存,继往开来、风流今朝八个部分组成,浓缩了盱眙从原始社会至今五万年的文明史,重点体现了盱眙从秦置县以来2200多年来的文明史。盱眙历史文化博物馆设计以盱眙历史沿革发展脉络为主轴,选取盱眙历史上精彩的片断、亮点和历代有代表性的人文历史,通过实物展出、场景重现、沙盘显示、人物特写、图标陈列、雕塑烘托彰显盱眙荟萃的人文,更以现代的科技手法体现盱眙丰厚的积淀,多彩的文化,从而让人们走进盱眙厚重的历史,领略盱眙灿烂的文化,展望盱眙壮丽的未来。都梁阁由东南大学……[详细]
陈潘二公祠
  陈潘二公祠,位于淮安市清江浦区轮埠路边,坐落于清江浦景区内,东临吴公祠,西接观音庵,北靠里运河,南眺楚秀园,1987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祠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敕建,初祀永乐年间首任漕运总兵官、平江伯陈瑄,俗称陈公祠。清乾隆年间(1736-1795),于陈公祠加祀明总理河漕、水利名家潘季驯,遂更名为陈潘二公祠。祠原位于清江光华化学厂内,饱受侵蚀,加之年久失修,梁柱朽败,堂庑顷颓,仅存摇摇欲坠之享殿。1997年,享殿所在地域为淮阴卷烟厂征用,经江苏省文化厅批准,另行择址,迁移保护。2007年,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决定于今址复建陈潘二公祠,兼作大运河名人馆。陈潘二公祠占地2096平方米,建筑面积1019平方米,以传统纪念祠堂形式,通过展板、模型、塑像、多媒体演示等形式……[详细]
淮安关帝庙
  土山五大古庙之首,是江苏省最大的关帝庙,始建于明朝中期的1460年,至今五百四十余年,历经崇贞、雍正、道光、民国四次大修,这次在邳州市委、土山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于2005年五月动修复,按照原址原貌和修旧如旧的原则,由徐州古建园林工程队作了全面修复,恢复原庙址二十二亩,古建筑100余间,现分别向大家介绍:庙座北朝南,东四80余米,南北170多米,占地22亩多,该庙始建于明朝天顺三年(1460年),当时土山商业十分发达,古街两旁商铺林立,集市生意兴隆,每当集日,近百里的百姓纷纷云集土山,买卖做得红火,常常很晚很晚难收生意,土山街人为悼念关公的忠义感谢关公神灵保佑土山人发财发福,便于明朝“天顺”三年(1460)捐资建起了关帝庙和马迹亭。每年9月13日逢庙会,并在庙内的戏楼上连唱三天大戏,以示土……[详细]
泗州城遗址
  古泗州始建于1500年前。当年,隋文帝开凿洛渠,引黄河水,经开封、商丘、灵壁、夏丘至临淮(今盱眙县城淮河对岸)入淮。唐开元年间,徙泗州府于临淮县。从泗州通过淮河、运河、汴河和长江,可抵南京、开封、洛阳等重要都市,因此,泗州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漕运中心,商贾云集,辎铢喧闹,辉煌了900多年。400多年前,由于黄河夺汴入淮,洪泽湖水位不断提高,淹没线上移,泗州城根长期在水中浸泡,甃筑的城墙基趾日见崩坏,护城河的水位高于城内。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古泗州城终于一夜间被洪水淹没。现在,泗州城的故处,大部分已露出河滩,这是200多年洪泽湖淤积所至。古城的绝大部分遗址,专家估计沉埋在淮河边旗杆滩和城根滩的田园下,和第一山隔河相望。随着考古发掘的展开,泗州古城将逐步展现在世人的面前。2011年12月……[详细]
梁红玉祠
  梁红玉祠在淮安市新城北辰坊,纪念南宋巾帼英雄梁红玉。始建年代不详,几经兴废,1982年重建。梁红玉,生于楚州(即今淮安),是南来抗金名将韩世忠之妻。曾在江苏镇江金山击鼓助战抗击金兵,梁红玉“雷鼓抗金兵”,传为千古佳话。宋高宗建炎四年,与夫韩世忠镇守京口,与金兵大战黄天荡,梁红玉“亲执桴鼓”,指挥作战,获大捷。绍兴五年,屯兵楚州,挖蒲根以充军粮。“在淮十余年,兵仅三万,金人不敢南下。”-为安国夫人、杨国夫人。后随韩世忠率部进驻淮安,在淮安城北1里多筑新城抗击金兵。后人在此为之塑像建庙。因她排行第七,俗称“七奶奶庙”。经过修复的梁红玉祠为三间,有一庭院。三面围墙,南面是大门,门两面各有一只石鼓。洞内建有一座三尺六寸高的神台,神台上设有神龛,神龛三面板壁,南面一块约见六尺见方的玻璃,内置梁红玉戎装……[详细]
李更生故居
  在市区淮阴中学的北院内,有一古朴典雅、富于民族特色的院落,这就是民国大教育家李更生先生的故居。更生先生当年革新教育,振兴国家的理想虽已实现,但他那爱国主义和锐意革新的精神仍在激励着后人。为了缅怀这位勇于革新的教育家,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淮阴市政府在纪念他逝世六十周年之际,修复了李更生先生故居。李更生,名荃,字亘孙,1883年1月23日出生于清江浦的书香家庭,少年时代的李更生天资聪颖,学习用功,于1902年进入江北高等学堂读书,在新知识、新思潮的影响下,于1906年,怀爱国救国之心、“兴邦必先兴教育”之志,步入教坛,历时二十余年,把全部心血奉献给了教育事业,1927年4月7日逝世。故居分前后四进,青砖灰瓦,硬山隔扇,主堂房内陈列着李更生先生执教一生的坎坷奋进的事迹,陈列柜内放着江苏教育出版社……[详细]
蒋坝镇彭城村古井群
  蒋坝镇彭城村古井群 古井位于东经118°46′04.42″,北纬33°05′36.12″,在米范围内存古井七口,时代宋。○1歪砖井,井深7.6米,玄武岩井栏呈圆形,外径0.9米,内径0.56米。井口用方形青石板铺盖,中心凿径0.6米井眼。○2东秦庄井,井深11米,井栏移位。 ○3小东庄井,井深9米,玄武岩井栏,圆锥形,呈倒扣碗状,外径上口0.58米,下口0.65米,内径上口0.43米,高0.43米,井栏上口沿外侧凿有扣绳穿孔一对。 ○4八角井,玄武岩井栏,呈八角锥体形,外径上口0.50米,下口0.65米,内径上口0.35米,下口0.52米。 ○5西秦庄井,玄武岩井栏,呈圆柱形,外径0.55米,内径0.35米,高0.36米。 位于七队村东南角井,青石井栏呈圆形,外径0.8米,内径0.7米……[详细]
涟水保卫战革命烈士纪念塔
  涟水战役烈士纪念碑位于涟水县纪念广场。解放初期,涟水县人民政府曾在县五岛公园东岛建立烈士公墓,筑砌水泥碑一块。县人民政府于1969年将公墓迁至今纪念广场(烈士陵园)处,并新筑一座涟水保卫战革命烈士纪念塔。1980年清明节,由原苏皖边区主席李一氓同志书写“涟水保卫战革命烈士纪念塔”塔名。1982年10月涟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9月淮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拆除原塔,并在原址上重建,由曾在涟水战斗、休养过的开国上将、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涟水战役烈士纪念碑”碑名,自此“涟水保卫战革命烈士纪念塔”改为“涟水战役烈士纪念碑”,碑高30.4米,水泥混凝土结构,四周水泥预制栏杆,并有台阶。纪念碑四周浮雕长600cm、高200cm、南面为将领指挥战斗情……[详细]
淮安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
  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成立65周年来临之际,华中分局旧址纪念馆在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建成开馆,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历史瞬间,吸引了游客千余名群众和游客驻足观看。1945年10月25日,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华中军区在淮安成立,邓子恢、谭震林分别担任华中分局正、副书记;张鼎丞任华中军区司令员,粟裕和张爱萍任副司令员。华中分局统一领导华中面积约2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2300余万的73个县市党政军工作,在争取和平民主、准备自卫战争、巩固政权建设、推行经济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鹅钱乡土地改革等诸多的辉煌成就。1947年9月华中工委成立,华中分局至此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2019年10月7日,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韩信城遗址
  淮阴侯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0、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清江浦城南,从贯穿淮安市区南北主干道淮海路南端,过大运河桥,向西不远,有韩信城。筑于公元前202年,遗址至今犹存。南面及东、西两面高阜隆起,似可见出两千年前城池的规模。《太平寰宇记》云:“信本此县人,其冢宅处所并存,后受封为侯,因筑此城。”韩信城略东有土堆高丈余,据传曾是韩信的点将台。在韩信城周围,曾有水井72口,供士兵汲水用,因历史上黄淮屡次泛滥,水井今已全部废圯。……[详细]
吴承恩墓
  吴承恩墓在淮安城南6公里马甸乡二堡村,1974年冬被盗,其棺木头上存有“荆府纪善”、“射阳吴公之柩”等字。经查地方史志,有吴承恩充任过湖北“荆府纪善”一职事;后又于1975年在其墓旁获吴承恩父菊翁墓志一方,因此断定“荆府纪善”和“射阳吴公之柩”字样的墓,乃为吴承恩之墓。此墓三棺,左为吴承恩,右为其夫人叶氏和牛氏,共三棺合葬。1981年在吴父之墓西侧找到了吴承恩的墓井,并在墓井中找到吴承恩的颅骨,现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和古人类研究所用科学方法复原为半身塑像置其故居之中。墓因盗掘,于1982年修复,为土坑竖穴墓,长约2.5米,宽约5米,无墓道。墓前列“荆府纪善吴承恩之墓”碑,并建有四柱三门的牌坊和飞檐翘角方亭各一座。2006年6月5日,吴承恩墓被公布为第六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盱眙铁山寺科普园
  盱眙铁山寺科普园位于国家森林公园铁山寺自然保护区内。科普园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内设日晷,天象演示厅,天文图片展示厅,世界珍奇的蝴蝶展厅,吻月厅,报告厅等,拥有上万件天文知识图片和美国引进的斯密特-卡特望远镜,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天文科普园之一。1998年中科院考虑到南京城光源污染严重,派了多名专家,在全国各地选了许多拟建点,进行了漫长的选址过程,最终因跑马山空气清新,视宁度好,天空透明度高,没有任何大气污染,干扰小,工作环境清静等优越条件而脱颖而出,并于2000年在其山顶举行了此观测基地的奠基仪式。作为中国科学院重点工程的紫金山天文台盱眙铁山寺观测站,建好以后的观测站有7台望远镜。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近天体观测望远镜也将进驻山上。届时盱眙铁山寺将名扬世界。……[详细]
39、惠济祠
惠济祠
  惠济祠惠济祠,是古淮阴一座著名祠院,位于码头镇北二里许,紧靠运河、二河、张福河交汇处。该祠原名“天妃庙”亦称“铁鼓祠”,俗称“奶奶庙”。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清乾隆16年(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建行宫于祠左,圣命重修,仿内府坛庙修葺并改名“惠济祠”,该祠故有皇居之美。占地约58亩,由祠前三间日柱牌楼至行殿共8间。祠高居重岗之上,地势如脊,三面环河,漕河寺三日而行,旧时每届岁朝和农历四月初七供奉妈祖庙会,各地来祠烧香者以万计。此庙于“文革”间遭到破坏,仅留下御制重修惠济祠碑一座。祠虽无存,然南来北往船民和一些善男信女供奉祠神仍心切。该祠在海内外香客中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现虽祠之实体无存,但上香者仍源源不绝,其中不时有日、韩等国友人前来上香。……[详细]
第一山题刻
  第一山题刻,盱眙县城第一山公园内因在淮水之南,古称南山。后来北宋书画家米芾从开封南来,舟行千里,一路平原,直至汴河中才隔淮望见南山,于是赋诗:“京路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莫论衡霍撞天斗,且是东南第一山。”并题“第一山”三字。之后历代都有文人来游,在“第一山”赋诗抒怀,刻石留记。第一山所属范围内的敬一书院、试院、文庙、瑞岩观、县署等处,原有题刻172块,现尚存139块。按类型分,有摩崖99块,碑刻40块;从朝代看,最早北宋,最迟民国。上述题刻,有朝廷官府要员留记。如南宋吏部尚书余瑞礼、龙图阁学士曾考蕴、开封知府吕嘉间等。有文人学士的手迹。如米芾在第一山秀岩留下题名石刻二块。贺铸题有《上已晚泊龟山诗》、《元祐七年龟山晚泊诗》。杨万里题有《题东南第一山诗》、《玻璃泉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