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旅游

    常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孟城北街民宅
      孟河本名河庄,因唐代常州刺史孟简在此疏浚运河而改名,河庄镇也就称之孟河城,简称孟城。孟城老街民宅位于新北区孟河镇孟城北街30、31号,现存二进,硬山造砖木结构,坐东朝西,房屋形制中西合璧,屋内梁架有描金木雕,非常精美,保存完好,为常武地区目前仅见。孟城北街民宅又叫白家民宅,由白宝善修建于1936 年,该屋为青砖、灰瓦、木结构。屋内地面全部铺设“罗地砖”,房内外有精致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非常精美。原为标准的平房,民国初年白家经商积累了一些钱财后,为经营的需要进行了彻底的翻修。据说用去了白银一万五千五百两,把这座民宅建成了体现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白宝善民宅建成后,曾经营服务性行业,生意兴隆。新中国成立后,先被孟河镇商会征用,作商会办公会所,后改为由个体医生--成立的孟河联合诊所使用,这里成为“孟……[详细]
    (湖头村)徽派古民居群
      湖头村委徽派建筑群位于金坛区儒林镇湖头村委水城古民居区,水城临近长荡湖,为金坛区儒林镇的重点旅游观光项目,整体坐西朝东。水城占地约100公顷,包含文博园、湿地公园等多个部分,徽派古民居位于水城的东南面,现为长荡湖湿地公园科普教育基地,一共包含11幢民居。21世纪00年代金坛从安徽、浙江等地移建了17幢徽派古民居,这11幢民居即为移建的17幢徽派古民居中的大部分,这些民居围绕着一个长条形池塘分布,池塘里种有荷花,水景与民居交相辉映形成一座园林。古民居区整体坐东朝西,系清代徽派民居建筑,皆为砖木结构,平面格局呈回字形,其内部为楼房形式,组成单元有:天井、厅堂、厢房、门屋、廊等,它以中轴线对称分布,内部雕琢精致,而外表上看,却有素净质朴美感。一号、八号、九号、十号、十一号民居列于一排,坐向皆为坐西……[详细]
    青城墩遗址
      青城墩遗址位于横林镇张村,南距大运河2公里,距太湖20公里,北距寺墩遗址12公里,距长江24公里,发现于二十世纪70年代,曾出土玉琮、玉瑗等良渚文化遗物。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为配合工程建设,南京博物院、我市考古研究所、复旦大学组成联合考古工作队,对青城墩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为保护遗址真实性和完整性,我市修改相关规划,对该遗址实施原址保护。2019年3月,该遗址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青城墩遗址主要为新石器时代遗存,内外两重壕沟和-多个遗址点拱卫中心土墩,共同组成了一处5000多年前(崧泽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早中期)的高等级聚落。遗址中发现有房址、墓葬,并出土新石器时代至历史时期的玉器、石器、陶器、金银器、瓷器、铜器等各类遗物500余件。青城墩遗址是以寺墩遗址为……[详细]
    124、篦箕巷
    篦箕巷
      常州篦箕巷位于常州城西,紧临运河,是古毗陵驿所在地,旧称“花市街”。常州自古以来就一直以制作篦箕和木梳而闻名,素有“宫梳名篦”和“常州梳篦甲天下”之盛誉,而这里整条街巷,家家户户都以制作梳篦为生。乾隆南巡时在此附近的毗陵驿登岸进城,见沿街尽是生产和销售梳篦的作坊和店铺,便将此地赐为“篦梳巷”。近代,常州的篦箕和木梳还在美国旧金山和费城的二次国际博览会上分别获得银质和金质奖;美国电影《星辰娇娃》中女主人公以常州梳篦作为胸饰、印尼前总统苏加诺访华回国也将两张常州篦箕作纪念品带走。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经这样说:“梳头百余梳,散头卧熟寝至明“。篦箕巷口有一个高大牌坊,-三个红色大字“大码头”,顾名思义,这里就是大码头所在地。明代毗陵驿即设于此巷,专供传递公文的差役和GY途径本地时停船休息或换马住宿的。……[详细]
    东坡书院旧址
      东坡书院旧址位于常州市天宁区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西为前北岸明代楠木厅(藤花旧馆)。旧址现存清代建筑一进,占地162.24平方米,为2007—2008年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整治时修缮,原有门楼、东西厢房及庭院。建筑坐北朝南,二层,硬山式砖木结构,面阔七间,宽20.8米,进深7.8米。前有廊、青石阶沿、踏步,东西两侧设有楼梯。小青瓦屋面,一瓦条筑脊,飞檐。墙体外粉纸筋灰浆面,门窗栏杆均采用“万寿”格式。常州的东坡书院始建于元代。明永乐《常州府志》引明洪武《毗陵续志》载“东坡书院,元至大间建立,在郡城顾塘桥北。至正庚寅(1350)郡守也速台重修,今不存”。明成化《重修毗陵志》载“东坡先生苏文忠公祠”条及万历《武进县志》“东坡先生祠”条记载,“元至大间改建(祠为)东坡书院,至正末废为民居”。海南儋……[详细]
    兆岐村人民大会堂
      兆岐村人民大会堂位于金坛区金城镇联丰村委兆岐村108号住宅东侧。该会堂建于20世纪50年代,源于对“人民自主”理念的实践,在建国初期及“文革-”时期,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坐东北朝西南,面阔8间,宽30米,进深12米,建筑面积总计360平方米。砖木结构,屋顶为人字形架梁,铺有灰瓦,墙壁以青砖砌成。屋体前端正面为风火山墙,中间为两扇对开的大门,门前有两层青石铺成的台阶,门檐沿水泥柱向外挑出,大门两侧墙体上各开窗户一扇,窗为木制方框式玻璃扇窗。大门左侧窗户外侧设有布告栏。风火山墙上部正中有五角星水泥雕塑,顶部树有旗杆,以供悬挂红旗。会堂每间两侧墙体中部均有玻璃扇窗,东西相互对应,扇窗下各有通气口一个。第5间两边对称各开有侧门一扇,上有门檐外挑,右墙第8间开有侧门一扇。会堂的讲台设于东北……[详细]
    溧阳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常州位于溧阳市溧城镇长富亭36-1号。1999年4月21日,溧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8月因城建需要,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陈氏宗祠迁移溧阳市溧城镇凤凰街11号凤凰公园内。陈氏宗祠迁移工程于2005年3月开工,同年6月15日竣工。现祠堂仅存大厅,系清式建筑,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9平方米。大厅面阔三间11.5米,进深九檩9.5米,坐西向东,内架为内四界前轩后双步用四柱硬山式,大梁和山界梁用楠木造,包括轩梁在内均做成扁作月梁形式(即内四架前后双步,大梁前双步扁作,后双步圆作),高6.5米,硬山造砖木结构。楠木月梁上雕刻龙凤花草图案,栩栩如生。杉木檐柱,青石质八角宫灯形柱础,造型独特,堪称艺术精品,在江南一带尚不多见。移建时,省文物专家现场指导后……[详细]
    清代寺庙
      东浦村在金坛区指前镇西南约7公里处,清代寺庙位于东浦村151号住宅东侧5米,坐北朝南,有前后两进,硬山式砖木结构,系清代建筑。据说此处曾为观音庙,后又作粮管所,现已无人居住。此处也曾经用来放电影、演戏,是附近村民的文化活动场所。2010年5月4日,金坛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浦村有200多户,大都姓吕,曾有金坛南门外第一大村之称。东浦村人最痴迷看戏,不光看,村里自己还有剧团,一年到头都要排演几台大戏,四时八节都有上演,而村里的这座清代寺庙,就成了东浦村人的舞台。东浦村的丝弦锣鼓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金坛、溧阳两地很有名气。丝弦锣鼓的演出,一般是在参加庙会时边行走边演奏,队伍排成一条长龙,少则三四十人,多则五六十人。最前面两人吹笙,笙下部圆圆的、黑黑的底托吹奏时朝前,象征两……[详细]
    金坛吕祖殿
      吕祖殿位于金坛区金城镇城南风景区顾龙山之南,为吕祖庙主殿。1986年1月1日,金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5月,吕祖行宫经金坛市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开放,建筑面积400 平方米,为茅山乾元观下院。吕祖庙系道教观,相传是道教仙人吕洞宾的行宫。吕祖庙建于明朝,清朝曾经重建,咸丰十年(1860)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只剩残垣断壁。为了纪念纯阳真人吕洞宾,后人对吕祖庙进行了复建。现屋为20世纪90年代参照地处茅山东麓青龙山郁岗峰的茅山乾元殿重新修建,史载该址原为三间季(札)子祠遗址。吕祖殿为砖木结构,木柱下为明代石基础。硬山式,坐北朝南,一进三间。面阔12.5米,进深12.85米,高9.1米;近年来在主殿的东西两侧又各建3间平房,砖木结构。为研究金坛清代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艺术提供了珍……[详细]
    黄景仁(仲则)故居
      黄景仁(仲则)故居在马山埠神仙观弄35号。前门在马山埠86号(现为62号),故居为一封闭式四合院,存轿厅2间,楠木厅3间,花厅后屋及东西两侧厢房。西厢房即诗人的书斋“两当轩”,明代建筑,檐下原为落地明瓦长窗,现已改为玻璃窗。大厅及天井均已废。市政府已把残存的“两当轩”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著名书法家刘海粟挥毫题写两当轩匾额。黄景仁(1749~1783),字汉镛,一字仲则,又字仲泽,别号西蠡,自号鹿菲子,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后裔,清代著名诗人。黄景仁著作有《两当轩集》22卷(内2卷补遗)、《竹眠词》4卷、《如无录》2卷、《西蠡印稿》若干卷。黄景仁与同里孙渊如、洪亮吉、赵味辛齐名,世称“孙洪黄赵”。他的诗集《两当轩集》有二十几种版本。-诗作中曾有“吾乡黄仲则,风雪一夜寒”之句;现代文学家郁达夫曾写……[详细]
    村前桥、亭
      村前桥、亭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镇村前村孟津河东侧约 100米处,桥指横渎桥,俗称“亭子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亭位于桥南堍。横渎桥,因所跨河为唐元和六年(811)常州刺史孟简组织开凿,河水流入滆湖的开口处为横渎港,故名横渎桥横渎桥原来只是一座木梁桥。相传当年,宋代大文豪苏东坡隐居在湟里晚步村。夕阳下,他从晚步狗爬桥沿着石板路散步至此,却发现此处只有一座窄木桥,通过比较困难,无奈之下 ,他只能在桥前望北兴叹。为了方便南北两岸的往来,后来 ,村里人又在此建起了一座木梁桥。清康熙年间(1662—1722),由邑贤赵锡礼慨然捐资首倡建石桥,里人乐助建造,改建为石拱桥。清道光十一年(1831),石桥发生倾圮,有善举者薛焕如、薛双喜等人以赵公为榜样,为修桥发起劝捐,横渎桥进行了重建。因尚有余资,乃筑亭于……[详细]
    132、一龙井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龙井
      一龙井又称方井,建于明嘉靖戍申年(1547),井栏外方内园,青石质,栏长0.74米,栏宽0.54米,井高0.54米,井口直径0.34米,南侧有阴刻草书体马一龙手迹,约60字,介绍凿井的时间和意义,井壁平砖圈砌。据说,该井原位于马一龙宅前。2000年7月6日溧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马一龙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农学家、文学家,字应图,号孟河,嘉靖丁未科进士,选庶吉士,官至国子监司业,后以母病归,归卧溧阳玉华山中,闭门谢客,读书谈道,著有《玉华子游艺集》。马一龙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生于江苏溧阳别桥马家村,其父马性鲁、其叔马从谦均为进士出身。马一龙的书法以草书见长,世称“梅花体”、“龙蛇体”。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一龙用笔流迅,而乏字源,浓淡大小,错综不可识,拆着亦不成章。”……[详细]
    逸仙中学旧址
      逸仙中学旧址位于常州市天宁区中山路117 号常州市中山路小学校内。逸仙中学是1927 年由中共党员与国民党左派人士利用原阳湖县药王庙所创办的一所私立中学,办学目的在于保存革命力量和掩护党员活动。今存改建过的四方厅一座、房屋两进及残碑二通,占地面积302 平方米。四方厅现坐南朝北,单层三开间,硬山顶,面宽8.8 米,进深8 米,东、西、北三面立柱设廊,南侧出檐0.55 米,廊宽1 米,檐高3.5 米,现辟为“中山书画苑”。四方厅东侧有南、北两进建筑,现坐南朝北,单层三开间,硬山顶,有翻轩。北进建筑面宽9 米,进深6.6 米,脊高5.7 米,檐高3.6 米,南有走廊宽1.5 米;室内悬有清光绪十一年(1885)秋郡人杨道徐所书的黑底金字“康济为怀”匾额。南进建筑面宽6.6 米,进深6.9 米,脊……[详细]
    金坛慰安所旧址
      金坛慰安所旧址位于金坛区金城镇沿河东路火巷32号。原为地主陈子京的住宅,金坛沦陷后被日军霸占,成为日军慰安所。房屋建于清代,整体为一座大院落,主体建筑带有清代风格,砖木结构,以青砖砌成,外刷白墙。内部分为东、西二个小院落,东面院落包括房屋两进,第一进面宽11米,进深5.8米,第二进面宽11米,进深10米,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为天井,天井宽3.8米。西边院落为三进,第一进面宽16.4米,进深11.4米,第二进面宽16.4米,进深6米,第三进面宽16.4米,进深11.4米。金坛沦陷期间,这处慰安所里安置有来自日本、朝鲜、中国的--大约15名。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投降,8月20日,金坛县城收复,日军撤往丹阳。此后,火巷慰安所改作他用。2009年7月3日,金坛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并登记……[详细]
    红星新村杜宅
      杜宅位于市区勤工路147号,建造者杜桂生原为浙江绍兴人,精于机械加工,为厚生制造机器厂总机械师,并培养出常州最早的一批机械工人,解放后他们成为常州柴油机厂的技术骨干。杜宅为二进五开间民国早期建筑,第一进正门为石库门,门上有雕花图案,窗上有各种图案,罗砖铺地;第二进为二层楼,民国式长窗和门保存完好,是常州民国时期优秀建筑代表之一,二进之间为一大天井,青石铺地,每进东西各有厢房一间。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杜桂生原为浙江绍兴人,从一无所知的贫寒少年到技术高超的车间领班,从大字不识的“门外汉”到熟识英文专有名词的“假洋鬼子”,他依靠的便是勤奋与学习。看图、翻样,车、钳、铸、锻,无一不晓,无一不通。“身从微凉寒薄气,名震犹有厚生魂。”他精于机械加工,为厚生制造机器厂……[详细]
    牛场窑群
      牛场窑群位于江苏省溧阳市戴埠镇、南山景区管委会的牛场村,由华神山古窑址群、坝上头古窑址、下西窑村西北古窑址、大塘村东古窑址、大塘村西古窑址、下西窑村西古窑址、下西窑村南古窑址、木竹颗村南古窑址、杨山古窑址、木竹颗村北古窑址、包家村1号古窑址、包家村2号古窑址、长岗古窑址、窑墩山古窑址、新湾村古窑址15处古窑址(群)组成,其中华神山古窑址群,西南到东北围绕山体成半圆形,占地面积达十余亩,陶片堆积层厚达10多米,窑址为龙窑。窑址周围散落大量的碎陶片,完整的陶器俯拾皆是。现场采集到的陶器主要有四系罐(俗称韩瓶)、执壶、瓶、盆等,陶胎为紫砂胎。该窑址与周围东官村、下西窑村、木竹颗村、神山村一带的古窑址共同组成牛场古窑址群,向东与宜兴市西渚镇境内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筱王古窑遗址相连。延烧时间较长,产量……[详细]
    137、牧斋院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牧斋院
      牧斋院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漕桥杨桥村老街(北街)38号。牧斋院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后裔朱牧斋的宅院。今有清代建筑砖木结构硬山式3进房屋,占地面积525平方米。头进坐东朝西6楹平房1间,大门为老式店铺排门,由北山墙中间开门进入天井、第二进等,山墙上筑门楼,门楼砖雕已毁,但门框下尚存浮雕有菱形方胜的青石阶沿石,天井东南角尚存一口古井;第二进7楹3间高敞大厅平屋,较破败,但月牙穿枋留有晚明风格;第三进6楹3间二层小楼,雕花窗格保存较好。自第二进至第三进建筑,房屋坐向不同于第一进,转向为坐北朝南。牧斋院建筑规模、形制保存较为完整,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宅院落风格,是常州乡土建筑的代表作。牧斋院主人朱牧斋为晚清秀才、地方乡绅名士。其子孙朱彦彬于1927年师从孟河名医巢渭芳学习中医,深得孟河中医学精粹,特别是……[详细]
    (夏王村)石狮(一对)
      石狮(一对)位于金坛区直溪镇吕坵村委夏王村东首河东30米,原来为王家祠堂的守门狮。门是进出房屋的必经之处,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人们认为门饰是有灵性的,对大门的装饰极为重视。守门石狮的诞生和古人对大门的重视有着不可割舍的内在联系。石狮不仅用于装饰建筑物的门面,也蕴涵着镇守大门,已达到辟邪纳吉的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明清时期,民间石狮艺术得到空前发展,守门石狮大量出现在建筑的大门前面,极大丰富了明清建筑中门的艺术效果。石狮一般雌雄成对,雄狮位于左边,雌狮位于右边。最初为行走的造型,后来受到佛教石狮风格的影响,从北朝开始出现蹲坐式石狮,并于唐代广泛地出现。唐朝以后,这种蹲坐式石狮对后世石狮的造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明清时期,蹲坐式石狮逐渐盛行起来,造型趋于稳定,形成……[详细]
    常州崇法寺
      崇法寺位于市中心钟楼区双桂坊,今人民公园东南隅。1987年1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崇法寺大殿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2月23日,常州市人民政府调整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崇法寺相传原为隋朝司徒陈果仁的后圃,后建成寺院,始建年代不详。解放初,崇法寺有僧40余人,专做经忏佛事,住持为莲开,后为普援。解放初期,解放军曾驻军庙中。1959年“大跃进”时寺废,后因人民公园扩建,拆除崇法寺后厢房,20世纪80年代末,藏经楼也被拆除,目前仅存大殿一座。大殿为九脊单檐歇山顶,高大古朴。面阔三间14.66米,进深十檩16.5米余,脊高12.5米,前后为木格落地长窗,正脊前后两面饰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字。四面屋檐呈双飞结构,四翘角凌空举折超出墙面5米余,雄伟之中透出灵巧。1……[详细]
    金坛城墙遗址
      金坛城墙遗址位于金坛区金城镇华罗庚公园内。在中国古代,城墙往往承担着一种守家卫国的责任,金坛建县始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筑城池始于唐长寿元年(692年),当时的县城位于县域的中部偏东,最初只是在县城周围建了一道土墙,周长七百步(约1050米),高一丈五尺(约4.5米)。至宋太祖建隆年间,城墙年久失修,已毁坏殆尽。金坛的古城墙始建于公元692年,初建时为土墙,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为了抵御倭寇入侵,改建为砖石城墙,大大加强了金坛城的军事防御能力。像城墙上布有很多个这样的瞭望口,是守城军队作瞭望射击之用。而城砖则是出自常州府官窑烧就的青砖砌墙,用米汁嵌镶缝隙,牢固坚实。过去,这里城道宽阔,还可供战马奔驰。建国后,为拓宽城区面积,南、北水关和城墙被全部拆除,护城河也被部分填平。现存的金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