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泰州市旅游

泰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姜堰南街当铺
  南街当铺古建筑群,紧靠姜堰市图书馆西南边,始建于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占地近3亩,系镇江北三圩张少儒开设,字号“恒章典”。民国十六年,“东街当铺”停业,虽一度在原址又开设一个为股东性质的当铺,字号“元大公典”,但不久歇业。“南街当铺”因其资金雄厚,经营有道,当铺颇具规模,且功能齐全,直到“七.七事变”以后闭业,姜堰镇典当从此歇业。姜堰南街当铺原存房屋81间,占地面积2946平方米,建筑面积2415平方米,房屋大部分坐北朝南,铺面朝东,颇具规模。南街当铺大门朝东盖小瓦,面砖用手工磨制,两扇大门均是“乳钉门”,门口路面为双行石头路。一进大门,便见一巨型壁照墙,上 书-一大“当”字。壁照墙后面不远便是对外营业的“柜房”,柜房3间朝东,柜台异常巨大,高约1.5米或1.6米,有的高达2米。柜台上方装有木……[详细]
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纪念馆
  1924年初,沈毅受党的指派到泰兴传播革命真理,开展农民运动。1926年初秋原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在泰兴刁家网(刁氏宗祠)成立,次年底改建为泰兴县特别支部。1928年初,“特支”改建为泰兴县委,沈毅任县委书记。就在这一年的春天,在江北特委传达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的鼓舞下,沈毅领导农民武装举行“五一”如泰农民暴-动-,后因敌强我弱而失败,沈毅被悬赏缉拿,最终被逮捕而英勇就义。在1924-1928这短短的几年间,沈毅在刁家网创立了扬泰地区第一个农民协会、农民运动委员会及塾师联合会,建立了扬泰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成立了江苏省第一个合作社——醒农合作社,领导了大规模的“七·二”围城斗争和震撼大江南北的“五·一”农民暴-动-。毛泽东曾在1926年《向导周报》上发表的文章《江……[详细]
何御史府
  当我们走进黄桥何氏宗祠的展厅,正墙之上挂着百年何家先祖们的画像,这其中有一个身穿红色朝服的名叫何棐,作为晚辈他的画像竟与黄桥何氏第一代世祖孔庭公画像并肩,这何棐究竟是何许人?弘治壬戌年,也就是何棐中举的第二年,他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中获得第十名,殿试为三甲九十三名,赐“同进士出身”。原议留京任兵科给练,因有人从中梗阻,改派为福建浦城县令。何棐到任后,以自己的廉洁建立威信,以自己的机敏稽查弊端,并时常深入民间,问民之疾苦,查办了少数首恶分子,那些偷掘银矿的人失去依附,便不再嚣张了。在此期间,何棐还为老百姓办了几件实事,例如建立社仓、订立乡规民约、兴办学校等等。何棐的这些举措,使他的名声大振,上司表彰了他的贤能。丁卯年经考绩,何棐奉调进京,任陕西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俗称巡按,“代天子巡狩”,官虽不高……[详细]
丁西林故居
  丁西林自幼喜爱文艺,留学期间阅读了大量欧洲戏剧、小说名著,归国后从事业余戏剧创作,成为“五四”以来致力于喜剧创作的有影响的剧作家之一,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唯一专门写喜剧的剧作家。在文学上有很高成就的丁西林,他的正业其实一名颇有建树的物理学家。1914年,丁西林入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1920年归国,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他在研究声学时,他对中国传统乐器——笛进行了改进,开发出符合12平均律的“11孔新笛”,又可说是一位乐器工艺家。丁西林抱有教育救国思想,历来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建设物理实验室,亲自编写讲义,整理和订正物理学名词术语的中文译法……,对我国中学物理教学工作的充实和提高起了重要作用。丁西林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间,丁西林多次……[详细]
天目山商周遗址
  天目山遗址,位于姜堰城区北部,东经120º、北纬32º,新通扬运河南侧,姜溱河东畔。遗址所在地地势较高,四面环水,形似一座小岛。2006年5月29日,经国务院核准公布,天目山遗址作为历史时期不同朝代、不同类别、不同地域且保存基本完好的典型遗址,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8月至2003年10月,由南京博物院主持,南京博物院、泰州博物馆、姜堰文管办3方人员组成天目山遗址考古队,对天目山遗址先后进行了两次考古考掘,揭露面积1316平方米。考古发现,该遗址是一座西周时期的古城址,分为内城和外城,外城外侧有环城河道,外城墙目前仅发现东、北、西三侧。内城周长近于万历《泰州志》所载史实。城墙为土筑,始建时城墙高度不超过10米,与古文献相符。发掘中还发现了河道、台基、房……[详细]
解家祠堂
  解家祠堂位于兴化市区东城外大街市场巷内,明代建筑,砖木结构。由东楼、西楼、中楼(正厅)、厢房、大门、二门、后门(阙门)等构成。现存东西3幢两层楼房和西厢房,共有房屋18间,其东端设有2间两层楼梯屋,建筑面积368.11平方米。解家祠堂是解氏家族明初迁居兴化时的最早聚居处。据《鹤立堂解氏宗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解氏始祖解七二携家从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在今“解家祠堂”一带建屋定居。不久,解七二将原住宅改建为“松鹤道院”(又名来鹤院),又在东南隅建成一座坐西朝东三进殿宇式的“晏公庙”(又名老祖庙)。明永乐(1403-1424)年间,解氏于“松鹤道院”东北角建成大门朝东,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解家祠堂”。宗祠前一进为坐北朝南2层楼房(上世纪90年代坍塌),后一进为一字排开坐北朝南串楼,分……[详细]
东方禅寺遗址
  东方禅寺坐落在泰兴市古溪镇,始建于唐末,兴于北宋北宋嘉佑年间。清嘉庆二十年,四方信众捐资重修,建成殿房九十九间半,盛极一时。然而抗战时期正殿及部分殿房毁于兵火,文革--中古寺遗存被毁坏殆尽,只留下“东方禅寺”一座古碑。东方禅寺在当地被称为西寺,除了供奉平常寺院皆有的诸佛菩萨之外,东方禅寺还有自己的-伽蓝——东岳神君,在当地留下了诸如“东岳显圣靖江城”、“张王显圣乾坤镇”、“惩罚神马钉铁掌”等脍炙人口的传说。相传东岳大帝坐镇一方,护得百姓平安兴旺,可有一日不知何处的一阵妖风让镇上百姓得了无法医治的怪病,百姓便去拜求东岳大帝。东岳大帝立即向玉皇大帝禀报,玉皇大帝便派张王菩萨下届行医。张王菩萨听闻怪病,心急如焚,变作一个郎中骑着杏红马,路过镇上一户员外家。这员外的儿子正得了此怪病,张王菩萨为这家少……[详细]
宗臣故居
  宗臣故居位于市区昭阳街道新阳社区西门大街侯家垛46号,东经119°49′33.0″、北纬32°56′06.8″,又名“宗府”。是一座由门楼、大厅、正厅、花厅、照厅、蝴蝶厅等前后三进、附属用房及戏楼、甬道等组成的明代府第建筑群。历史上的“宗府”体量庞大。宗臣故居门楼朝东,系二层楼建筑,南北长约三十米,门楼上原有“世科第”匾额,大门两侧墙上有系马环。进门是深巷,原为长廊,长廊南侧有马厩。经过四道门后折转向北为第五道门,门朝东。第五道门外北侧,有一座二层的戏楼,砖木结构,屋脊两端有狮子头砖雕,楼高4.5米,面阔4.2米,进深6米。楼上为戏台,面积约25平方米,西山墙与西侧的大厅相通,南有格窗,可以装卸。楼下为化妆室,向北有门通内室。每遇喜庆、宴客之时,常邀戏班演戏。由第五道入内为天井,南为照厅,北……[详细]
杨根思烈士祠墓
  杨根思烈士祠墓1922年11月6日,杨根思烈士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黄桥地区羊郎店。长大参军后,先后荣获“战斗模范”、“爆破大王”、“三级人民英雄”、“一级战斗英雄”等称号。1950年11月29日,在保家卫国的朝鲜战场上,他率领一个排扼守1071高地,与美国“王牌军”进行殊死战斗。在连续打退敌人八次反扑,阵地仅剩他一人时,他只身抱起0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中国人民志愿军最高领导机关追认他为“特等功臣”,授予“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政府授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并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他生前所在连被命名为“杨根思连”,他的家乡被命名为“根思乡”。杨根思烈士陵园于1955年、1980年及2000年,历经三次修建扩建,现占地3.5万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陈毅……[详细]
都天行宫
  都天行宫在泰州市西仓桥东引桥北侧,老廒新村58号,都天行宫坐北朝南,南临护城河,北近泰州船闸。因该庙是“都天菩萨”出巡时居住的宫室,所以称为“都天行宫”,又称“都天庙”。庙中所供神像,为唐开元末安禄山叛乱时死守睢阳、城破不屈的大将张巡,被人们尊称为“都天菩萨”,敕封“吴天大帝”。都天行宫系清康熙三、四年间,就社稷坛旧址的西半改建而成,光绪二年、民国二十二年先后两次重修。这组古建筑群在南北一条中轴线上。由门楼、戏台、东、西厢楼、大殿、后楼等组成了庙宇主体。门楼5间,中开券门,上嵌“古都天行宫”石额,并饰有祥云图案的砖雕,门前两侧立狮子盘球的石鼓一对。 门内后金柱下置屏门,平时开两侧小门,香期屏门打开。戏台与山门楼相连,座南朝北,上下两层,下层为通道,上层为演戏台,单檐歇山屋面,翘角飞檐,小巧精……[详细]
31、元老府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老府
  元老府(局部)位于市区昭阳街道牌楼社区元老府巷3号,东经119°50′18.1″、北纬32°56′13.7″。现存三进宅院和北院各一处。门楼朝东,为元老府府内宅院。李春芳(1511-1585),字子实,一字石鹿,别号华阳洞天主人,明代兴化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状元,四十四年(1565)入阁为次辅,隆庆二年(1568)升任首辅,兴化籍“明代三相国”之一,后人为旌表李春芳,制匾“状元宰相”悬挂在四牌楼上。嘉靖四十四年(1565),李春芳入阁,俗称“阁老”或“元老”,故在城内东大街另建元老府(相府)。其时府门朝南,悬“元老府”黑底金字匾额,入门为火巷,巷两侧多为府内宅院。庭院深深,厅堂成群。由于时代变迁,到2008年修缮前,元老府仅有两处庭院尚保留原状。现存元老府内宅院,不仅是明代状元宰相李……[详细]
黄桥战斗指挥部旧址
  黄桥战斗指挥部旧址位于泰兴市黄桥镇。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1982年3月黄桥战斗指挥部旧址1940年泰兴县黄桥镇包括: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苏北行政委员会;黄桥战斗前沿指挥部;支前委员会等。……[详细]
兴化垛田
  分布于兴化市境内垛田、林湖、城东、竹泓等各乡镇。核心保护区位于垛田镇东南部芦洲、征北及高家荡、杨家荡一带,总面积5000余亩。兴化地处苏中里下河腹部,地势低洼,湖荡沼泽连绵,历史上由泻湖淤积而成。今垛田镇境内的耿家垛遗址及邻近的南荡遗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和先秦时期,种植业和垛田刍形已经出现。先民们为垦殖和抵御洪水灾害,在湖荡和沼泽处利用自然积土成丘,垒土成垛,与水争田。在水面上形成成千上万块形态各异、溪流回旋的岛状田块,称之为“垛”,又名“岸”、“葑”、“岛”等。唐大历二年(767)常丰堰筑成后,由于劳动力增多、种植业发展,垛田大面积出现。宋元时期又在沼泽地用木桩、木架塞上泥土水草,覆盖土壤,形成架田(葑田)。明代以后逐渐固定、加高,在种植果蔬的同时,形成了“葑田凫唼唼,芦渚雁嗈嗈”的胜景……[详细]
黄桥文明桥
  泰兴市黄桥镇文明桥,建于何年无从查考。光绪十二年(1886年)《泰兴县志》卷五《河渠》记载“县东四十里黄桥,其镇有永丰、拱辰、文明、永安、花园、吕家、致富、永昌、直来诸桥”,而《泰兴县志》中又说文明桥“气势雄伟壮观”。传说明朝时就已有文明桥,桥面有两条车行道和三条人行道,在当时非常罕见。所谓要致富先讲文明也,我们现在也只能大概推测文明桥的年代要早于致富桥。文明桥地当季黄、分黄二河之交,来往船只很多,水流湍急,清朝末年的时候已有几百历史的桥被冲毁。文明桥破败不堪,人们过桥时行走艰难,黄桥人朱履先的堂兄朱励生决心重建文明桥。当时朱励生在外当县长,他找了很多黄桥地方上的绅士捐助,发动大家共同出资修桥。根据碑记记载,当年,朱励生为重修文明桥,历尽千辛万苦,从黄桥的乡绅名流、各大店铺募集了大洋1274……[详细]
兴化八字桥遗址
  八字桥原址位于市区城内东大街原北市河南端,东经119°50′21.5″、北纬32°56′13.4″。一为东西向,石质;一为南北向,砖砌,皆为宋建明修。南宋宝庆元年(1225)兴化建城,设四水关与城内市河及海子池、西隈潭(明代以后称升仙荡)相连。城内形成东西向及南北向市河,成“T”形相接,河上桥梁众多。依东西向市河北侧形成的城内东大街,因南北向市河而中断,因而建桥以续,桥身与古街同宽,命名为“中和桥”。明代万历年间曾改名“登瀛桥”,在桥上构筑“凌霄亭”,悬“宰相里”额,桥西堍立贞节坊。随着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逐步发展,街市及市民阶层形成。入清后,拆除牌坊亭阁及护拦,并在桥身两侧建过河楼,形成与街市相连的店铺,中和(登瀛)桥仅剩石板桥身。为方便街市行人,桥身逐渐放平。因拱形桥洞中立有神……[详细]
仓场祖师庙
  仓场祖师庙位于泰州市姜堰区俞垛镇仓场村中,建于元末明初。2003年5月23日,经省、市古建筑专家组现场评鉴,为古代的一座厅堂。厅堂为硬山造,屋面盖小蝴蝶瓦,3门面阔7.22米、进深6.06米、脊檩下高4.37米、檐檩下高2.54米、金柱3.59米(围长1.01米);后金柱落地,前金柱为减柱法、檐柱头用卷杀,柱下无柱础,安装柱顶石,金柱内侧脚。四步扁作梁,梁长3米、高0.39米、厚0.18米,节点用斗拱,荷叶墩式驼峰,檩下木机及梁下雀替呈多莲瓣雕刻,蜀柱上安斗拱,包梁云雕刻构建,两侧安叉手。仓场是元末明初一方农民起义首领张士诚加工、屯积粮食的场所。张士诚至正十三年(1353年)率领盐丁起义反元,先取泰州,继而渡江南下,定都平江(今苏州),改平江府为降平府,自称吴王。这一时期仓场被称为“仓厂”。……[详细]
兴化古城墙
  兴化古城墙始建于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当时兴化人为抗击金兵入侵而挖河取土筑成一圈长6华里157步、高一丈多的土墙。城墙设有四城门,门上有楼,墙外有护城河相依。至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城墙重砌为砖墙,高达11米以上。东南西北四门依次为启元门、文明门、威武门、肇魁门,四楼为观海楼、怀曛楼、见山楼、仰宸楼。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为防御倭寇的侵扰,再次全面建造城垣,次年竣工。以后城墙多次修葺。民国时为方便交通增开小南门、小东门、小北门,至此城墙有了7个城门。兴化城墙在历史上曾多次发挥了抗御外敌的作用。在抵御侵犯者的历史上,最著名的莫过于知县胡拱辰领军民力拒元兵入侵事迹,双方浴血奋战。兴化城终因无有援兵而被攻破,而胡知县也与城共亡。英雄史事,令人感怀。兴化城墙兴时可以游览。明末……[详细]
杨根思烈士陵园
  杨根思烈士陵园位于根思乡宣泰路49号,为祭奠、缅怀特级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获得者杨根思烈士,1951年由根思乡人民政府自发筹资而建,原名杨根思祠,后经省政府批准,多次进行修缮、扩建,1987年6月15日被确定为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并命名为省、市级德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杨根思烈士陵园占地39102平方米,其中建筑物面积4100平方米,由著名建筑大师杨延宝、齐康教授主持设计,建筑物为古典式大屋顶结构,呈阶梯式拾级而高。陵园大门系汉阙式斩假石精琢而成,宽11.7米,高5.4米,门柱中镑刻有金星奖章图案和1950.11.29字样,记载着烈士在朝鲜牺牲日期,园内斩假石卧碑雄浑凝重,陈毅敬题的“杨根思烈士碑”6个大字苍劲有力,背面镌刻有叙……[详细]
兴化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
  兴化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位于大营镇大营村东北,东经120°13′24.1″、北纬33°03′45.4″,始建于1943年,1987年重修。塔园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塔身为水泥结构,高19.43米(寓意1943年立),呈方锥形。正方形塔座,分为两层,底层宽12米,高0.55米;上层宽7米,高0.32米。塔身正面刻有“兴化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右上方书“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三月建,公元一九八七年冬迁建”,左下方书“兴化县长蔡公杰题”。纪念塔背面镌刻着严昌荣团长、朱廉贻县长等92位烈士英名。纪念塔顶端为“四星朝天”(寓意新四军)。中央是一杆高1.76米的步枪,刺刀直指蓝天。纪念塔前建有一座三门牌坊,正门上方书有“浩气长存”,左、右门上方分别书“生的伟大”和“死的光荣”。 坊、塔之间有长36米、宽4米……[详细]
泰兴城隍庙
  每个城市都有城隍庙。城隍庙里的城隍爷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信奉守护的城池之神。泰兴也有这么一座城隍庙。泰兴的城隍庙又名邑庙,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1127年,北宋建炎元年,金兵南犯,城隍庙遭遇火灾,几成废墟。南宋绍兴年间重新修建,但国家不安,一座庙宇又能如何。元兵南下时,这座庙宇再次焚毁于战火,直到明洪武年间再次重建。这次重建的城隍庙有正殿、后楼、两厢等。几经风雨坎坷的城隍庙这次一直安稳到民国36年。1947年的秋天,襟江小学迁校于城隍庙,这座千百年的古庙内响起的不再是梵音,而是阵阵读书声。祈求神明也许并不能拯救命运,但是知识可以。小学经过几次扩建、改建,城隍庙仅留下正殿和后楼。正殿由前后殿组成,前殿卷棚屋面,通面阔3间1……[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