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泰州市旅游

泰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溱潼高二适读书处
  溱潼高二适读书处为其十八九岁(1920-1921年)时读书的地方,院落座西朝东现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他在此研读《孝经》、《论语》、《古诗源》、《杜诗镜铨》等古籍经典,打下了厚实的国学、国史功底。院中偏东北面南二层砖木结构小楼为三上三下6间,东西阔10.2米,南北进深5.3米,二楼檐口至地面5.5米,脊高7米;东门楼为南北排三上三下小间口,东西进深3.9米,南楼下的一间为出东门的通道。高二适(1903-1977),姜堰区兴泰镇小甸址人,原名锡璜,号舒凫,著名诗人、书法家,在文史、诗词、考古、书法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后改名二适,自释其名曰:“二适者,适吾所适也;舒凫者,舒展自如也。”称“吾素不乐随人俯仰作计”,治学“出入千数百年,纵横于百数十家”。1965年5月,他针对郭沫若的“《兰亭序》为后……[详细]
兴化东岳庙
  兴化东岳庙位于兴化市区牌楼路41号。主体建筑初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其中四圣观建于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8),是兴化历史上体量最大的道教丛林。明清两朝及当代多有修缮,因战争而颓废。余产(东岳庙正殿及四圣观、财神祠等殿室)建国后曾归文化部门使用。主体建筑正殿为前后两殿,中间以卷棚勾搭连成,深邃阔大。前殿为三间七檩硬山顶,开阔15米。后殿高18米,重檐歇山,内呈方形藻井式。前后殿之间以五檩卷棚相衔接,相接处为层层叠叠的斗拱,工艺精湛,为国内罕见。从外观看,大殿重檐歇山九脊高瓴,戗角飞翘,檐下饰以斗拱、额枋、雀替。瓦垒角下悬楣子、风铃。脊瓴中央置铜制葫芦形宝瓶,两端有鸱吻。凡脊皆塑有仙人、走兽。气势恢宏,雄伟壮观。2008年基本按历史原样修复。除正殿外,恢复山门、十王、文……[详细]
周氏住宅
  周氏住宅(俗称99间半)地处市区草河头西侧,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周氏住宅建于清咸丰年间,建筑面积近2900多平方米。整座建筑群按4条轴线排列,由14个天井组成各自完整的10多个院落。宅内厅堂、账房、厢房、水井、花园、假山等一应俱全。整座建筑群青砖黛瓦、建筑工艺考究,木雕、砖雕、石雕美轮美奂,为泰州现存古民居之首。周氏住宅原主人为周彬,是地方富商。周家败落后将宅邸卖给了当时卸任回泰的广东盐大使吴希彭,吴希彭举家搬至周氏住宅居住。觉得当时此宅的部分建筑风水不好,是导致周氏家族败落的原因之一,因此,决定重新规划扩建。扩建时,拆除了原大门,将门的朝向改为斜向东南。门前增设了照壁,增加了厅堂,又在西侧新辟了花园,形成了东西4条轴线、住宅园林齐全、号称九十九间半的泰州第一豪宅。解放后周氏……[详细]
光孝律寺
  介 绍 “江淮名刹”光孝律寺始建于东晋义熙年间,原名万寿寺,后因南宋高宗赵构为超度徽、钦二帝亡灵,诏令该寺摆设道场,敕令改称“报恩光孝寺”。乾隆年间,又改称“报恩光孝律寺”。该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最盛时期容纳常住僧人千余人。本世纪30年代光孝律寺创办佛学研究社,现在海外-的不少名僧都曾在光孝律寺就学。光孝律寺收藏珍贵文物较多,如收有历代名家墨迹,世称孤本的宋拓“汝帖”;隋唐时代从印度传来的“贝叶经”等。 寺庙附近是繁华的商业街区,毗邻有泰州秋叶原之称的青年路电器一条街,购物很方便  交 通 乘5、6、8、9、10、15、16、29、36路可达。江苏泰州……[详细]
泰兴文庙
  泰兴孔庙(学宫)位于泰兴古城中心偏东北位置,这一地块人文集中,是泰兴千年文脉所在,也是泰兴古城最富精气的地块。小南海东侧,地形南北狭长,北至内城河,南至仙鹤湾,东西两侧各有一条水系,孔庙环水而居,似乎立于水上。小南海东岸,孔庙北端地块三面环水,如一水中半岛,且位于泰兴城池龙首位置,又形似龙头,巧夺天工,这一半岛被誉为“龙首岛”。孔庙是古代供士绅祭祀孔子的儒家文化圣地。孔庙紧邻权力中心县衙,反应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占有统治地位。孔庙也称学宫,因为它在古代作为生员读书深造的学府。古代泰兴孔庙规模宏大,形制全备,主要建筑有鲲化池、奎文阁、牌楼、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等,这些建筑从空中俯看如文房四宝错落其中,独特且有创意。目前还保留有大成殿及周边古代水脉。县衙,孔庙这些重要人文场所周边环水,……[详细]
影山头遗址
  中国江淮地区面积最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江苏省江淮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距今约五千五百至六千三百年。在二零零七年四月至二零零九年十一月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发现。二零一零年元月十八日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之一。兴化影山头位于兴化市林湖乡魏庄西村(魏庄东南两里许),南临白涂河,现场可测的遗址面积约十五万平方米。河岸的断面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层,最厚达一点米,上限在新石器文化晚期,下限不晚于汉代。在遗址上采集的文化遗物包括石器、陶器、骨角器,器形有石斧、石刀、石纺轮、陶鼎、陶釜、陶盉、陶豆、陶罐、陶壶、陶三足盘以及骨笄、骨镞等;自然遗物有陆生的大型动物麋鹿、家猪和水生的丽蚌、蓝蚬等,其中部分陆生动物骨骼已形成亚化石,整体保存情况良好。影山头遗址的发现,对探索……[详细]
魏氏民居
  魏氏民居位于市区昭阳街道新义社区北上河边6号,东经119°50′23.5″、北纬32°56′51.7″,明代建筑。现存门楼和前后三进厅屋(照厅、大厅、花厅),厅屋东侧有一条长约60多米的火巷。房屋梁架用料粗大,制作精致,古朴大方,木雕工艺精湛,保持了明代建筑风格。魏氏民居为明晚期魏应春(字茂枝,号育吾,明天启兵部左侍郎魏应嘉从弟)所建。清末民初,其八世孙魏晋卿曾加以修缮。魏晋卿(1844-1926年),字小竹,号亚韩,晚号闇然居士,清廪贡生,例授修职佐郎,候补儒学训导。擅长诗词书法,晚年潜心佛学,为民国时期兴化著名居士。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魏晋卿任职北普济堂,主管慈善工作。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魏晋卿被推举为兴化临时县议会会长,主持兴化政务。著有《阅藏诗百首》等。魏氏民居是兴化梁……[详细]
68、宗镜庵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宗镜庵
  宗镜庵,黄桥镇上的一座明代寺庙。它始建于明初,嘉庆八年进行了重修,占地面积有105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644平方米,原有房屋二十间,现在还保留有十六间。宗镜庵历史悠久,在这数百年里它的三间正堂已然添上了许多岁月的痕迹。正间的禅堂早年翻修过上盖,但是骨架并没有变动,虽然外表有些破旧,但是还难能可贵地保持着完好的原貌。宗镜庵的南侧是六间僧人用房,因为年代久远,保留了原有的骨架,将上盖和面墙都重新整修,还拖了庇,所以看起来改变较大。在大门的南侧还另有两件小屋。除了古老的屋舍,宗镜庵还保留着一块古石碑。这块石碑在正堂的东山墙,高1.6米,宽0.8米,上有二龙戏珠,周围还雕有五福和梅兰竹菊的图案。石碑刻于嘉庆年间,石上的碑文清楚地记载着宗镜庵的历史、四址、递传、庙产以及修复情况。从明初至今宗镜庵已经有……[详细]
马庄法华庵
  法华庵位于淤溪镇马庄村东南部,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道光年间(1821-1850)整修,民国初年再修,上世纪八十年代按清代建筑风格又作整修。现存大殿3间,坐北朝南。脊檩挂枋有准确纪年。大殿面阔10.33米、主间4.33米、两次间均为3.05米、七檩进深6.06米、檐高3.02米、脊檩高4.85米,设戗脊,硬山造,青砖小瓦高屋脊。东西两山墙前檐分别设置砖雕“鹿鹤延年”、“松鹿同春“,刀法清湛,形象生动。前廊券顶,旺砖抹线密不透风。后檐砖细七道封砖,丝丝入扣。文物藏品珍贵,现存汉白玉石炉座,原为经幢底座,侧面雕刻双龙戏珠纹,形神毕俱,体现清代龙纹特点。殿内主祀佛光观音,系缅甸玉精雕而成,由国际佛教名僧台湾省了中法师捐赠。了中青年时在该庵削发受戒,并在当地民众中广施善举。该庵历尽沧桑,仍保持古建筑雍……[详细]
黄桥真武庙
  在泰兴市黄桥镇十桥中路中段的西侧有一间小寺庙真武庙,这寺庙规模不是很大,旧时尚有前后五进,现在只余三进。真武庙始建于明代,人们从方丈室的中山上可以判断,虽然在时光的风化下寺庙外表显得有些破落,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寺庙的内部大有文章,直来桥碑石和唐代的经幢石都是从这座庙里发现的。寺庙的第一进保存着嘉庆十年重修直来桥石碑一块,碑文上述及“以余力修理三官神殿”。直来桥由清代嘉庆年间邑人丁丰占发起重修,修建完毕后人们雕刻了这块直来桥石碑以作纪念。寺庙的下一进也有些特殊,因为它的侧门是由一块匾额改制而成。这块匾额长约两米,宽约八十公分,上刻着“临下有绩”四个大字,下有落款“康熙岁次丁酉春元旦”。康熙丁酉年间的元旦发生了什么事,又是谁题写了这块匾额,现在已经无法得知,只能从这扇特殊的侧门里模糊窥探。寺……[详细]
高谷故居
  高谷故居位于市区昭阳街道儒学社区兴化市第一中学旁,东经119°50′18.1″、北纬32°56′13.7″。主要由门楼、火巷、三个内宅院构成,低檐小瓦,简朴无华,门前“益恭”牌坊(毁于“文革”)跨街而立。高谷故居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门楼东向,悬“忠结主知”额,入门有照壁,南北间有火巷。火巷西为三进两天井,布有正厅、照厅、厦屋、轿房、书斋、花坛、水井等,均基本以明代早中期规制复建。高谷(1391-1460),字世用,又字育斋,明初兴化人。永乐十三年(1415)进士,景泰元年(1450)入阁,官至谨身殿大学士兼东阁大学士,系兴化籍明代三相国第一人。高谷一生正直清廉,历经“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后称“五朝元老”。所著《育斋文集》入《明史·艺文志》。高谷故居是明代早中期历……[详细]
兴化城隍神庙
  城隍庙全称兴化城隍神庙,位于市区昭阳街道牌楼社区牌楼西路68号,东经119°49′57.9″、北纬32°56′09.7″,坐北朝南。明朝洪武二年(1369),神庙初建时较为简陋,大殿进深浅窄。洪武二十四年(1387)增建正门如官廨,添设戏楼,两侧添建庑楼(二十四司)。嘉靖三十三年(1554)知县陈时霖扩修并增建大殿前楹。文学家宗臣为之撰《城隍庙新建前楹记》。增建后的大殿由前后两殿连成,较为深邃阔大。至建国初,庙宇颓废。后为兴化粮食局招待所。1987年在此恢复宝严古寺(佛教)。占地面积448.5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正殿前殿后殿,由勾连搭连接,硬山顶,面阔三间6.4米,进深10.2米,高7.2米。兴化市城隍庙是一座保存较好的清代寺庙,布局合理,用料考究,对于研究兴化清代寺庙提供了实物依……[详细]
李详故居
  李详故居位于市区昭阳街道牌楼南路范公祠巷2号,东经119°50′28.2″、北纬32°56′07.6″。李详(1859-1931),字审言,晚号齳叟。清末民初兴化人,国学大师,扬州学派后期代表人物。曾任东南大学教授,1927年与胡适、鲁迅等同时聘为中央研究院特约撰述员。一生著作丰厚,著有《愧生丛录》、《选学拾沉》、《学制斋文集》等18种,建国后出版《李审言文集》。李详故居,俗称李家大院,明建清修,大门朝东,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坐北朝南,计十九间,硬山顶,前进中间三间为正屋,西侧两间为书房。占地面积575平方米,建筑面积239平方米。后又开门朝南,即牌楼南路范公祠2号。2005年因旧城改造,在原址整合重修。正南门上嵌有李详生前文友胡启东先生之子胡乔木先生亲书“李审言故居”石额。入门后为两进两天……[详细]
中原才子坊
  中原才子坊位于今儒学广场西南侧,石质,四柱三门,砖木重檐,东西向,下为旧儒学街。牌坊初建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为嘉靖十年(1531)辛卯科经魁宗周(官至四川马湖知府)、二十九年(1550)庚戌科进士宗臣父子而立,名“父子科第”。嘉靖三十九年(1560)因宗臣逝世,于“父子科第”坊的背面加镌“中原才子”,又制匾悬于四牌楼上。后因年久失修,重檐、坊额尽失,仅四根石柱仍存。2009年按历史原样复建,并按原儒学街原高度将地坪下沉。宗臣(1525-1560),字子相,号方城,明代兴化人。著名文学家,“嘉靖七子”(又称“后七子”)之一,被誉为“中原才子”。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官至福建按察副使。其《宗子相集》15卷入《四库全书》,其中《报刘一丈书》入《古文观止》,建国后曾作高中语文教材。中……[详细]
姜堰中学五四堂
  姜堰中学五四堂是江苏省姜堰中学内的一做具有古朴典雅风格的砖砌建筑,是姜中至今唯一保留的标志性旧建筑。1951年姜堰荣汉初中与苏北溱潼初中合为苏北姜堰初级中学,1956年增设高中,名为泰县姜堰中学。1952年泰县人民政府筹资在学校中轴线北半段上兴建五四堂,南北进深31.6米,东西宽16米,檐高5.8米,脊高9米,南门楼高9.8米,抬梁式,堂内不设顶柱,墙体青灰小砖线缝,屋面盖红洋瓦,时为泰县城乡最高大建筑。定名“五四堂”,旨在传承、弘扬“五四”运动开创的新文化精神,初为会堂兼餐厅,后为学校图书报刊阅览大厅。“五四堂”大门东西两侧植一对五针松树龄近200年,虬枝蓬勃,扬溢着“五四”精神的青春活力。古朴庄重的“五四堂”,凸显于现代化教学楼群中,已成为姜堰中学文化品位的标志性象征,成为奉献在-的省姜……[详细]
苏中七战首战七纵指挥部驻地纪念碑
  苏中七战首战七纵指挥部驻地纪念碑位于姜堰区张甸镇高单庄村,年代为1992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946年6月国民党挑起的内战之火在全国多处地方燃起,我华中野战军司令粟裕与党中央、中央军委议定,为配合全国--、支援兄弟部队作战,在办中大地上一个半月连续七次发起攻击型自卫反击战,每战皆捷。是年7月13日,首战泰兴宣家堡,华中野战军七纵在管文蔚(曾任新四军北渡长江时的挺纵司令、江苏省副省长)率领下参战,歼敌3000余人,大振军威。当时七纵指挥部设在姜堰区张甸镇高家庄。1993年5月张甸乡人民政府特在高家庄立碑纪念,碑为砖砌混凝土结构,面东。该碑基座长1.5米、宽0.63米、通高3米,占地150平方米。碑文正楷竖排阴刻,9行、满行23字,记述宣家堡战斗的经过和意义。碑为县(市)级文物……[详细]
陈五房进士第
  陈五房进士第又名陈氏五进士第,位于市区儒学社区儒学街儒学广场西侧陈五房巷,东经119°50′12.9″、北纬32°56′07.0″。陈五房进士第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曾经修葺,因明清两代陈氏家族先后有陈常道(明嘉靖四川松潘兵备副使)、陈爰诹(明万历礼部主事)、陈履中(明崇祯吏部主事)、陈以恂(清顺治平遥知县)和陈广德(清道光户部主事)等五人荣登进士榜而得名。陈五房进士第有明显的轴线,讲究规制,五进相通,门楼、景门、格扇、敞檐、卷棚,青砖黛瓦,砖刻木雕精美,雀替龙纹清晰,布局既有层次又次第推进,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且保存较为完整。2009年,兴化市人民政府予以整合修缮,现有厅屋、书房、堂屋、门楼、轿房、厢房等25间,大小院落6个,占地面积达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550平方米。2007年……[详细]
溱潼陈吉山宅
  陈吉山宅座落在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城北社区溱湖街38号,始建于清初,后逐步发展。解放前为溱潼镇首富陈吉山兄弟所有,抗美援朝期间为荣誉军人学校。学校搬迁后,先后为夏、孙、徐、刘、严等姓居住至今。该建筑群建筑体量大,保存较完好。前后三进,东侧有小巷进出。最后进为五架梁六间,中间一进为七架大三间,最前一进为七架梁九间,均为抬梁式木结构,檐前设落地花格门,青砖砌墙。每间之间隔以木山板。第一进、第二进为清代早期建筑。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570平米,建筑面积360平米。以前面第一进最具特色。第一进门头有砖雕,前有檐廊,檐下置石台阶,廊檐为木雕券棚结构,檐柱抱以披麻作灰保护层,下垫橄榄形覆盆式石础,屋檐为九道望砖封檐到顶,屋脊置马头墙,有灰塑。此宅为溱潼古民居中仅有九道封檐之构造,国内亦不多见,有较高的历史价……[详细]
解放街戚宅
  解放街戚宅为明代天启年间戚世光高中进士后所建,已有400余年历史。古宅所处位置是形成于南宋庆元年间的千年古街庆元街(新中国成立后称解放街),旧时古街两侧商铺、公馆林立,口岸镇富商显贵大多居住于此。戚宅坐北朝南,古宅大门面街而置,从南往北分别由门厅、对厅、敞厅、卷厅、堂屋和一座后花园构成,厅堂有序,庭院深深,虽历经风雨,依然显露着曾经之盛气,是高港保存较好的明代建筑,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明代诰命龛盒以及将近400年的黄杨古树,尽显古朴苍桑,文化气息浓郁,是戚氏古宅里的两件宝物。2010年,该宅被列为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进行修缮。修缮后的戚氏进士第,总占地面积1906平方米。在保留原风貌的同时,辟为“中华武进士馆”,重点展示古代科举考试中关于武进士的相关内容,展现传统科举文化的魅力,现为……[详细]
四巷陈宅
  陈氏住宅的宅主为泰州名门,位于五巷历史街区的四巷西侧。有面巷大门3座,仪门3座,腰门1座;主体建筑从前面第一进照厅往后,依次有厅屋、堂屋、厅屋、穿堂、堂屋前后6进。加上东边临巷的上厢房(一排草房、灶房)与西边的套房、下厢房,有房屋49间,院落10个,火巷2条,水井2口,共同组成一座体量宠大,布局规范而又富有变化的大家族民居群,占据了四巷西侧全巷近三分之二的空间,因而曾有过陈半巷之称。四巷陈宅建于封建社会晚期,但总体上仍能继承传统,体现居中为尊,主次分明;虽然所处空间较为狭窄,但布局严谨,功能齐全,上下厢房应有尽有;虽然院落大小不等,但多能因地制宜,变化灵活,处处恰到好处。尤其是简易大门、二道豪华仪门、如意砖雕图案、斜铺方砖的响厅、火巷中设置腰门、灶房内凿有水井等等,均具特色。在五巷地区算得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