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池州市旅游

池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上章李氏宗祠
  时代:清地址: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沙济乡上章村。该祠堂座落于青阳与黄山接界的黄萌岭下,坐北向南,建筑面积887m2。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重建大宗祠碑记》记载:此祠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乾隆46年(1781),嘉庆四年(1799)完工,历时二十年。其建筑工程巨大,雕刻技艺高超,一向为人称道。而最为众所注目的乃是其工艺精细的木雕、石雕、砖雕。祠堂正面,有三道大门,中门最为高大,两旁有一对黑色大理石的石板,人可骑坐其上,因之又名“骑鼓”。鼓门刻有“狮子戏球”图案,由门拾级而上,进入祠内,便是一幢高大宽敞的四合明堂,圆形木柱,粗可合抱,方形石柱,顶梁而立北面有一厅,名日“叙伦堂”是本族人聚会议事之所,对面有照壁,墙上刻有李氏名土竹火生撰写的《家训》全文。文中训诚子孙的语句,虽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但……[详细]
太平山房
  时代:明至清地址: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陵阳乡所村。太平山房,又名“聚德堂”,为徽派祠堂式建筑,初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该建筑呈长方形,坐北朝南。通面阔五开间共16.5米,进深三大进,共71.6米,占地面积1173平方米。每进以走廊、厢房、天井相属,严谨有致。正面是高大门坊,坊作四柱三楼式,正中匾额楷书阴刻“积善流芳”4个径尺大字,枋额间砖塑浮雕的内容为古代戏剧情节,底座是大理石雕的单层须弥座。楼顶用磨砖斗拱出挑,翘角凌空,气字轩昂。两侧砌立马头墙,高大墙体与鳞次屋面形成古趣盎然的外观。内部为抬梁式结构,116根粗壮的圆柱,顶梁而立,硕大的月梁纵横飞架,彩绘画枋穿插其间,柱础有鼓镜式、素复盆式、青脚式。石墙上有精雕细刻的繁花异卉珍禽图案,梁架间有制作雅秀的轩蓬顶。其后进是二层楼……[详细]
周馥接官厅及周氏宗祠
  周馥接官厅及周氏宗祠位于东至县。周馥接官厅,坐西朝东,建筑面积190平方米,抬梁兼穿斗架构,硬山墙仰瓦屋面,正脊1米多高。接官厅有门楼、主楼两层,内设会客厅、客房、设施豪华。厅内悬有御赐匾额:“七旬齐案,五子登科。”七旬系指周馥和夫人寿诞,五子系指长子学海、二子学铭、四子学熙、七子学渊、九子学辉,他们兄弟都中了进士、举人、拨贡等科举。还有一块御赐“风清南服”匾额,是对周馥督江南各省,为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时为官清正,受南方人民爱戴的褒扬。另有一块本县绅耆赠送的匾额,上曰“嘉惠桑梓”。接官厅右侧,是周姓义塾的楼房、花园、厨房、厕所等。周氏宗祠位于接官厅西约150米,坐南朝北,建筑面积109平方米,抬梁兼穿斗架构。前部分为“四水归堂”天井房,后部分是硬山墙仰瓦屋面,与接官厅几乎同一形制。两幢古建均……[详细]
徽州古道西线
  徽州古道西线位于安徽东至县葛公镇、洋湖镇、尧渡等乡镇,黄山市祁门县箬坑乡仙寓山(红旗村里中组山脚至榉根关与东至分界处。(1)东至古徽道,始建于唐代,是明、清时期南来北往的咽喉要道。青石板沿途铺设,每块石板长1-1.2米、宽0.4-0.6米、厚0.3米,有横跨古道、石亭、石凳、古井等。由于灰岩有不耐分化的特点,沿途的青石板、石拱桥、雕刻等出现不同程度的溶蚀现象。(2)榉根岭古道,古道全部用青石板铺设,总长约11公里,早在公元873年就已经是交通、军事要道。古道祁门段长约3.5公里,青石板约1.4米,宽0.4米。古道上遗存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古墓葬及古战场遗址等。徽州古道西线文化内涵及其丰富,作为明清以来著名的徽商通道,为徽州的茶叶、文房四宝等于外界商贸交易提供了重要的运输通道。该古道对寻访古……[详细]
石门高氏宗祠
  石门高氏宗祠位于池州市贵池区棠溪镇石门村。该祠始建于唐朝高霁的学堂,明朝扩建,座北朝南,为台粱砖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原为六进,现存五进。依次为门厅、中下厅、中上厅、香火厅、祭祖祠,各进之间以天井相属,前进到后进依山势地形逐渐增高,祭祖祠高于孝恩堂0.80米。宗祠进深长63米、面阔15.28米。脊高6.5米,占地面积945平方米。柱础石为青石质,有圆形、覆盆式,方形、六面、八面形等。祠内136根木柱衬托梁枋,柱上架梁,自下而上,逐层升高,直至屋脊,构成一组排列有序的木质构架。驼梁、月梁、撑拱,卷棚、雀替等木结构雕刻较简洁,留有明代遗风。硬山式屋面,天井两侧为单坡,上盖青灰小瓦。门厅两侧建有砖砌配房,立面成八字形,正门前设有广场,广场端筑有半月池。高氏宗祠是贵池辖区内保存较为完整、主体占地面积……[详细]
杏花村古井文化园
  晚唐诗人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诗,唱出了一个闻名千古的杏花村。杏花村,因诗而得名,这里是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文化古迹,是安徽池州城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古井文化园位于池州市城西的杏花村,是在杏花村古井遗址基础上建成的旅游景点。园区占地面积约13520平方米,主景区由黄公井院、酿酒坊、杏花亭、村志馆、焕园等组成。园区风格朴素、典雅,园内广植花草、杏树成林、溪流纵横,仿唐建筑错落有致,古戏台还有文艺演出,是现代游人凭吊怀古、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古井文化园古有酒肆,产名酒。南至齐山湖,北至钵顶山,东接西门吊桥,西临秋浦河边,杏花飞雨,横贯十里。昔日的杏花村杏林百亩,花艳如云,村中还有一家黄公酒垆,僻静优雅,浓酒飘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千古……[详细]
27、癨园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癨园寺
  癨园寺坐落于青阳县九华镇九华街东北、插霄峰西麓。始建于明代,称 “癨树庵”,清康熙年间 (1662~1723年)为化城寺东序寮房。嘉庆年间 (1796~1820年)住持隆山在此重建殿宇,其规模为九华山寺院之冠,遂易今名,其后屡有修建。整组建筑坐东朝西,现存清代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光明讲堂、方丈寮。经修复,目前已达 10余座殿宇斋寮,建筑总占地面积 240878平方米。作为山地寺庙,其总体布局顺应山形地势,将主要殿宇布置在四层台地上。山门、天王殿位于第一层台地,因地形而异,偏离大殿的中轴线,经转折、登高,进入大雄宝殿、地藏殿所在的第二层台地,其后登高可达第三层台地的方丈寮,再高处建有光明讲堂。除天王殿和大雄宝殿采用宫殿式建筑形式外,其余均为民居式建筑。癨园寺是九华山最大的寺……[详细]
神光岭南尼庵群
  由老街蹬石级上神光岭,沿途有净土庵、净洁精舍、广济茅蓬和无量寺等一级尼庵建筑群,与街区大寺相映衬,格调清新。净土庵为西进两厢建筑,后有翘角飞檐的观音殿。山门前竖一堵并不高大的照壁墙,上 书明憨山大师的《醒世文》,游人常驻足观看,大家可以欣赏一下这《醒世文》,“引以为训”。由净土庵上行,足蹬刻有莲花和铜钱图案的石级,神奇之感油然而生。为什么石级上要刻这两种图案呢?因为莲花是一种吉祥清净的花,出污泥而不染,佛教视莲花为圣洁的象征。石级莲花图案出自《杂宝藏经》中鹿女步迹生莲花的故事。喻意“步步生莲”。铜钱表示布施,种“福田”,其图案喻意“步步施财”。净洁洁精舍是常洁师太在古柏子堂遗址上新建的尼庵,由山门和大殿两部分组成,庄严、典雅。常洁师太近八十高龄,五十年前与师兄常净(胞姐)来到九华山,精舍用姐……[详细]
俞村章氏宗祠
  章氏宗祠位于池州市贵池区原解放乡俞村村。章氏宗祠,又名仲德公祠。章姓,是古代贵池“杜、李、姜、章”四大姓之一。据《章氏宗谱》记载:章氏,炎帝和神农氏的后裔,起源于山西列山。章氏出身官宦世家,历代名士辈出。他们中有秦国的大将军章邯,汉朝的巴东将军章直、御史大夫章赣,晋代的秦王章樵、兵部尚书章平、中散大夫章展,南朝齐广平太守章道盖、陈国的司空章昭达,唐代建州刺史章及等等。章氏宗祠是以木雕、石刻艺术装饰而成。额枋、平盘斗、撑拱、雀替、梁驼、护脊木、格扇槛窗、柱础石无一不精雕细镂。在内容题材上,门厅和藻井四周的卷棚月梁均镂刻“龙”状,既有“二龙戏珠”,又有“五子登科”、“连中三元”吉语。驼梁额枋上,刻有一幅幅历史画面,文武百官,兵卒僮鬟、山水拱桥、楼台亭阁等,层次分明、气韵生动。其刀法或浮雕,或剔透……[详细]
汪珊墓石刻
  汪珊墓石刻位于青阳县五溪乡,时代为明。汪珊,字德声,贵池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历官御史、河南副史、贵州巡抚,终官户部侍郎。墓由坟冢、拜台、神道三部分组成,神道长70多米,其两侧排列石龟、文武臣、卧羊、立马坐狮、石狮各1对。青阳县五溪望华禅寺右侧有一谕葬陵墓。虽然牌坊和神道两旁原有的石人、羊、马、狮、虎及墓穴等,在文革时作为四旧遭到破坏,但从其规模来看,仍足以显示墓主生前显赫的身份。400余年来,它一直在寺庙的晨钟暮鼓声中,仰望着灵山九华芙蓉日出、仙云缥缈;静听着秀水九华河迎面流淌、哗哗作响。在这灵山秀水之中长眠的就是明代户部侍郎汪珊!该墓依山面水景色秀美,其石象生形体高大,雕刻工艺精湛。保护范围:东至石牌坊基脚外10米,西至墓冢后沿外5米,南、北各距石像生基座后沿外15米。建设控……[详细]
杜氏宗祠
  杜氏宗祠位于池州市贵池区茅坦乡茅坦村。是一处始建于明代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杜氏宗祠是杜姓迁居贵池的祖祠。杜姓,位于古代贵池杜、李、姜、章四大姓之首。据《杜氏宗谱》记载:杜氏祖先本姓祁,为尧的后裔,虞时为陶唐氏,夏为御龙氏,商为豕韦氏,周为唐杜氏。周成王灭唐封弟叔虞,改封唐,其子孙于杜城(陕西京兆)杜县。杜氏到了汉代,杜固为西汉御史大夫,便成为杜氏的远祖。汉、魏、晋、唐数百年间,杜氏祖先世代为宦。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年)任池州刺史。传到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杜绍先由太平迁居贵池茅坦。杜绍先为贵池茅坦杜氏鼻祖,明清两代,杜氏子孙科第不绝、世代有宦,既有状元及第,又有武举赐官,既有翰林学士、尚书、又有御史大夫等等。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详细]
建德文庙大成殿
  建德文庙是清代安徽建德县的县学文庙,在今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东北的白象山下、梅城河畔。文庙有独特的“水泥大成殿”,1995年毁于洪水。据《建德县志》载,大成殿始建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在城东来苏坊。宋嘉定年间知县吴渊,移建于城西北善政坊。明崇祯41年(1631年)知县杨锡璜改建于梅城西北,清康熙元年(1662年)知县高寅再复建于城西北隅。光绪31年(1905年)按察使邑人周馥独揖大洋一万一千二百元,按旧址大小规式重建,民国初年周馥四子周学熙以钢筋水泥,仿砖木结构形式改建,故称“水泥大成殿”。现有面积372平方米。座北朝南,东、南、西开有双扇大门三,外为回廊,高约10米。雕梁画栋,斗拱重檐飞翘,中嵌大成殿额,绿色琉璃瓦面,脊塑二龙戏珠。水泥大成殿宏伟壮观,为文庙建筑史上之创举,1989年……[详细]
九华山净信寺
  净信寺,位于莲花峰东麓的金冲村境内,距青阳县城仅八公里。沿金山村后拾阶而上一公里许,在一片修篁掩映之中便隐约可见一座不起眼的庙宇,这便是“净信寺”。当地人称“老庵”。相传唐代那个修道成佛的疯癫和尚道济曾在此居庵多年。据《九华山志》载,净信寺始建于唐代,一名“安禅院”,又名“碧云庵”,俗称“老庵”。南宋诗僧释希坦将碧云庵修葺、扩建后易名“净信寺”。释希坦,号率庵,工诗,著有《九华诗集》,早佚,旧志中尚存其诗五首,现志仅存《九华崇寿塔》和《七步泉》二首。现在的净信寺主殿三间系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住持僧觉净携徒明顺、明通所建。大殿为全石结构,不仅四壁为青麻条石垒砌,而且整个殿宇的梁、柱、斗拱皆系青麻石凿成,有一人合围粗细,并云纹雕刻。正门柁梁之上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正楷大字。整个……[详细]
九华山百岁宫
  百岁宫位于九华山摩空岭(又名“插霄峰”)上.百岁宫初名“摘星庵”,又名“万年禅寺”.与祗园寺东崖寺、甘露寺同为九华山“四大丛林”.百岁宫也是九华山第二座肉身殿,供无瑕禅师肉身。据寺前碑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河北宛平僧海玉和尚,号“无瑕禅师”,由五台山云游至九华山,见此地九峰如莲,便在摩空岭摘星亭结茅布道,名“摘星庵”。“初住东岩摘星亭,见狮子山左右,有龟蛇供护之状,遂卓锡焉。”无瑕在此,长年以野果为食,不食烟火熟食,并用舌血和金粉,费时二十余年,抄写《大方广佛华严经》,计81卷,至今保存完好,为国家文物一级藏品。无瑕圆寂于天启三年(1623年),享年110岁,世称“百岁公”。逝前嘱弟子三年后启缸,弟子将其遗体跏趺缸中。过三年后,恰逢王钦差来山进香,夜见霞光,因与无瑕弟子启缸视之,见无瑕结跏趺坐……[详细]
35、慧居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慧居寺
  慧居寺原名“慧庆庵”,位于九华山天台峰山腰,始建于清朝,清末住持僧仁琳扩修,1938年住持僧普明募化重建大殿,扩允寮房,安单接众,始具丛林规模,易名“慧居禅寺。抗日战争期间,青阳中学迁于此地。1943-1953年,果乐、果宽、理空先后任住持。1982年重修殿宇。1984年所有佛像上漆贴金。全寺建筑面积541平方米。该寺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从闵园上天台,走台阶古道登高,约里许,在一片竹海之中,可见“密树藏金碧,山空应鼓钟”的慧居寺。该寺没有山门等附属建筑,大雄宝殿直露面前,似缺少佛殿的庄严气氛。实际上,在建寺时,山门、前殿及两厢附属房屋均已筹募就绪,木石砖瓦等材料齐备。即将动工之时,日寇的铁啼蹂躏保山,扩建工程被迫停止。大雄宝殿高10米,宽约15米,进深约10米。殿北有角门,可……[详细]
李白钓台
  江祖石位于里山村的清溪河北岸的江祖山临河处,是一块巨石立于河中。在其东侧延伸一块平坦岩面,坐卧皆宜;石下水流回旋形成深潭,游鱼可数;石上摩崖石刻,生满绿苔。明《嘉靖池州府志》记载:“形似古渡江神”故而得名“江祖石”。李白游此,登石观字,遂留下《秋浦歌》第九首: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在那坐卧皆宜的江祖石上,李白把酒垂钓。悠然自乐中,想起友--昭夷,作《独酌清溪江石上寄权昭夷》诗:我携一樽酒,独上江祖石。自从天地开,更长几千尺。举杯向天笑,天回日西照。永愿坐此石,长垂严陵钓。寄谢山中人,可与尔同调。由此,后人亦称江祖石为“李白钓台“。……[详细]
沟汀遗址
  沟汀遗址位于安徽生池州市石台县矶滩乡沟汀村。该遗址面积约225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0.3-0.5米。2012年6月21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地表采集的遗物有陶片和石器,有打制的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和磨制的石网坠、锛、凿、刀、斧、镞、铲等以及时期的半成品,陶器仅见夹砂红陶鼎足。在石器数量组成上打制石器多于磨制石器,磨制石器多于陶片;在种类上打制石器、磨制石器与陶器共存,刮削器所占比例最高。该遗址是皖南地区首个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对研究我国南方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活动具有重要价值。保护范围:南至机耕路,西、北各50米,东至S211省道。建设控制地带:同保护范围。……[详细]
贵池宝塔
  池州城边有两座宝塔,一名百牙山塔,一称清溪塔,双塔凌云对峙,俨然池城卫士。白牙山塔位于池州城东北白牙山东端,距城1公里,明嘉靖十七年(1358)池州知府陆冈筹建,为7层6角楼阁式塔,高34。30米,底周长20。98米,直径6。68米。每层都有拱门拱窗,塔壁塑有佛龛,佛像,塔内砖阶铺设,可拾级曲折攀至顶层。原来塔旁还建有庙`亭等附属建筑,现已不存,但塔身仍傲然耸立,为白牙青山增色。清溪塔又名秒因塔,,在池州城东北的下清溪山丘上,离城5公里,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7),7层8角,高达56米。后因天灾-,遭到破坏。1982年,政府拨款修葺,使古塔重新巍然挺拔,清晰河绿水为只生辉。 ……[详细]
程九万墓石刻
  程九万墓石刻南宋青阳县朱备乡东桥村程九万,青阳县蓉城镇牌楼村人,《宋史》载:程于淳熙二年中进士,历司农簿太府丞、两淮盐业史等,政绩颇著。其早年曾在九华山双峰下筑室读书,自称“双峰居士”。南宋淳熙二年(1175)进士及第,官到文华阁待制。程九万任职期间,处理公正,执法严明,深受百姓爱戴,被人称为“程青天”。著有九华诗百首、《历阳记》10卷。《宋史》及《安徽通志》、《中国人名大辞典》有传。墓占地面积约270平方米,由墓冢、拜台、神道三部分组成。神道两侧排列石虎、石羊、石人各1对,前置“文华阁待制青阳开国公程九万神道”石碑。该墓是研究南宋葬制、葬俗和石雕艺术的珍贵资料。……[详细]
济阳曹氏宗祠
  时代:清地址: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城关茶东。该祠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光绪年间曾扩建修缮。整个祠堂由门楼、曲廊、享堂和寝楼组成。面阔22.6米,长65.5米,为五开间的砖木结构。门楼部分建筑面积141平方米,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别具一格。享堂和寝楼部分建筑面积1237.4平方米,中间设有天井,两侧设有庑廊,屋面下部为抬梁式结构,上部大部分是穿枋式结构。整个建筑制作工艺精湛,浑为一体,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该祠原坐落在陵阳乡济阳村月塘队,1995年青阳县将祠迁至今址,经维修后辟为“青阳县博物馆”。保护范围:东至陈良台牌坊基脚外5米,西至后墙基脚外50米,南至山墙基脚外35米,北至山墙基脚外27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南25米,北3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