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黄山市旅游

黄山市文物古迹介绍

中共皖浙赣省委驻地旧址
  皖浙赣省委驻地旧址在休宁县汪村镇石屋坑村,原为农户张志周家,1924年建,长11米,宽9米,占地面积99平方米,共3层,整个建筑面积约160平方米。1936年4月,中共皖浙赣省委成立后,省委机关即在此房办公。屋内有暸望台2处,二楼为省委书记关英等人住处,三楼为省委小印刷厂。以石屋坑村为中心,皖浙赣省委、皖南红军独立团开展了三年的游击战争,在当地革命群众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给予国民党-派以沉重的打击。在附近的葛藤坞、野猪塘、螺丝宕、平鼻岭等密林中,至今还存留当年农民团和赤卫队建立的秘密棚、红军医院和红军开挖的战壕。与旧址相隔50米处的红军屋,是当年红军开会、休息和训练的地方。……[详细]
玉虚宫牌坊
  虚宫牌坊休宁县齐云山建于1515年,二柱三楼,建于1520年,二柱三楼,建于1517年。三坊均为楼阁式,石质为红砂石。牌坊石雕玲珑剔透,斗拱飞檐,造型古朴,是探讨道教与建筑艺术关系的宝贵实物资料。玉虚宫牌坊,时代为明,位于休宁县齐云山。牌坊位于齐云山紫霄崖下玉虚宫前,为并列的3座石牌坊,中间一座为玉虚坊,四柱五楼,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左边为治世仁威坊,二柱三楼,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右边为天乙真庄坊,二柱三楼,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三坊均为楼阁式,石质为红砂石。牌坊石雕玲珑剔透,斗拱飞檐,造型古朴,是探讨道教与建筑艺术关系的宝贵实物资料。……[详细]
倪望重宅
  倪望重宅当地俗称新屋里,是清同治甲戌科进士倪望重的宅第,建于清光绪十年,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一府六县是古徽州的一种建筑形式,它以徽州建制命名,即在一个大院里,除了一个府厅外,还没有六个县厅。所谓府厅,就是正厅,这种正厅建成官厅,上有楼。另有一个花厅,属县厅中的一种,是主人读书和会客的地方。无论府厅还是县厅,都配有天井通风采光,檐水采用徽州通常的做法,向中间会集,称做四水归堂,象征财通四方,福自天来。一府六县在一宅之内,每个部分的设计或庄或谐,或幽或明,或丽或拙,或连或分,在静谧中勾托出动感,把丰富的历史内涵和鲜明的民俗意识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儒道思想自然地交融于诗情画意之中。保护范围:本体外,东12米,南、西、北各3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各10米。……[详细]
蜀源牌坊群
  蜀源牌坊群及思恕堂位于古徽州鲍氏聚居村落。蜀源村是古徽州鲍氏聚居村落之一,宋建炎年间建村,有800年历史。现有古民居建筑32处,位于村口的三座明清石牌坊和村内清代民居思恕堂就是其中的代表。三座石牌坊由南而北分别为:三间四柱冲天式清代节孝坊、贞寿之门坊,两柱单间明代赞宪坊。思恕堂位于村西北街中,由厅堂、居室、门厅、厨房及其附属建筑组合而成,是清代中后期古民居的建筑精品。蜀源牌坊群和思恕堂有着徽州古村落文化的丰厚积淀,是博大精深的“徽学”的研究的良好素材。反映了古徽州先民的生存状态和思想追求,是研究古代乡土文化的重要个例,是“徽州古建三绝”中牌坊和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2019年10月7日,蜀源牌坊群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节孝坊、贞寿之门坊。保护范围:坊基础外,东、西各10米,……[详细]
方文泰宅
  方文泰宅为砖木结构,口字形四合院,三间二进,楼房。楼下前进明间为门厅,两旁厢房。后进明间为客厅,次间为卧室。楼上明间设把祖座,两进之间有狭长天井,左右有廊屋,右廊屋内设楼梯。柱础底部保持四方形,四边垂线内收,方型四角凿成下凹的弧线,上部四角斜削琢成不等边八角形,浅凹再收成圆形。窗振梗空全部为方格或合角式接榫,窗外栏于属雏形勾栏,两傍望柱头上雕有莲瓣,栏身上部有雕刻极佳的云拱三个,下部四围嵌有雕镂精巧的镂空花板,中央用镂空方格。楼面弧形栏杆是该宅最突出的部分。在明间缝檐柱之间置有座板,栏杆身向外弯曲,超出檐柱外侧形成飞来椅。栏杆下部裙板全部用框格式壶门装饰,玲球剔透,雕工精美。……[详细]
106、圣僧庵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圣僧庵
  圣僧庵位于歙县七里头村,始建于唐武德年间(618-626年),因寺僧慧明善治眼疾被人尊为圣僧,庵由此得名。后代曾多次修葺,平面变化很大。现建筑由大殿、享殿、庭院、僧房、天井等部分组成。总面积近300平方米,庵四周茂林修竹,环境清幽。庵内墙壁上有明代万历年间歙县画家黄柱所绘制的壁画,壁画绘于大殿和两庑的壁上。大殿后壁为“侧座观音像”;左庑为“九尊罗汉九龙图”通景,右庑为“九尊罗汉伏虎图”通景,均被柱子隔成3个独立的画面。享殿台阶两边壁上分为“苍松图”,“翠柏图”,现右壁“苍松图”已无存,余皆保存完好。尤其是“翠柏图”,其枝桠穿插富有变化,用笔挺拔有力。现存庵占地面积276.36平方米,由庭院、大殿、经堂等组成。坐南朝北,面阔9.4米,进深29.4米。大殿墙上有明万历时画家黄柱绘水墨观音像、十八……[详细]
黄村进士第
  时代:明地址: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东洲乡黄村祠堂名。明嘉靖年间进士黄福所建。规模宏伟,气势壮观,大问问楼有七层斗拱。脊高12米,进深51米,通面宽15.5米,前后共四进,依次为门楼、门屋、享堂、寝楼,每进庭院两侧均有侧廊相连。但门屋前增建有门楼,寝楼后又加一天井,并在后天井的垣墙上做假门楼,在纵轴线上形成进深为五进的格局。占地面积790平方米。该房门楼上嵌有木匾一块,-进士第三个大字。整座建筑有木柱102根,主柱围粗1.6米,选料讲究。横梁上雕楼龙、凤、狮、虎等异禽猛兽,刀法细腻,形象生动。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村进士第是徽州典型的祠堂建筑,平面布局完整,结构用材硕大,建筑工艺精细,雕刻装饰精美,是研究徽州古建筑的重要实物例证。保护范围:四周墙基外,东、南、西、北各5米。建设控制地……[详细]
108、曹门厅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门厅
  曹门厅原为汪氏敦本堂的分祠,堂屋被毁,现存门厅五间及廊庑。通面阔19.75米,进深12.5米,平面呈凹形,中间为天井水池。阑额上加用补间铺作,以栌斗出双抄五铺作,一跳头并出45度斜拱承檐槽,以代令拱。拱头卷杀分瓣苍劲有力。该厅不但在覆盆础、梭柱(断面椭圆形)、斗拱、雀替等构造式样上体现明中期特点,而且在一些构件上沿袭了宋、元以来的禅宗样古法,如把大斗凹角刻作凹人的海棠瓣,宋法称为讹角斗;有的在大斗下加垫板,古称照板等。该厅不但在复盆础梭柱、斗拱,雀替等构造式样上体现了明中期的特点,而在一些构件上沿袭了宋、元以来的“禅宗样”古法。……[详细]
观瀑楼及听涛居
  观瀑楼及听涛居位于黄山市黄山风景区。其建筑初始于汉末会稽太守陈业隐居黄山,至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普门和尚入山后,寺院亭阁数量渐多。然历经风雨和时代变迁,如今这些古建多已湮没废圮,仅存慈光阁等少量遗迹。现存完好年久之建筑,多为民国时期所建,其功能主要用于观景和提供食宿。坐落在温泉景区的观瀑楼、听涛居及白龙桥,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不仅如此,这些建筑更因人文因素,起到了见证黄山乃至中国历史演进的作用。如观瀑楼上,邓小平纵论改革开放为黄山开山壮行;正道居里(即今听涛居),张学良无悔西安事变以人间正道沧桑。两处史迹现已成为黄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详细]
110、义仁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义仁堂
  义仁堂又称程家祠堂,原坐落在歙县溪头乡湖岔村靠后山的高地上,坐面朝东。2001年拆迁移至潜口民宅清园内集中保护。清早期砖木结构一层砌明造厅堂建筑。通面阔11.8米,进深19.66米,占地面积232.05平方米。该祠建于清康熙五年(1667),至今已有346年历史,该祠三间两进,规模不大,它是家族融合与家族祭祀等重大活动的重要场所。门前竖立四根方形石柱,柱间装有棂星门,两侧装饰清水八字墙。大门装饰抱鼓石一对,庄严肃穆。屋面正脊两端装饰鳌鱼(龙吻),寓意出人头地,多子多孙,整个建筑庄严朴实,具有厅堂建筑的美感,又具有家族融合、聚会所要求的亲切感。……[详细]
南溪南村牌坊
  南村牌坊位于黄山市屯溪区南溪南村村北水口处。包括吴中明坊和吴蔚起坊。吴中明坊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4年),为四柱三间三楼冲天式石碑楼,高12.6米,通阔9.6米。现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村牌坊顶层竖坊为篆书,三层为横坊,右侧刻有“明万历四十年孟秋”,中间刻有“荣恩三代”大字。二层为横坊。该牌坊设计科学,是明代徽州石坊的代表。吴蔚起坊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为四柱三间三楼冲天式,宽9.6米,高13.4米。顶层竖坊刻有“覃恩”二字;二层横坊刻有“荣封三代”四个大字;三层四层横坊也刻有字。该牌坊做工精致,是清代徽州石坊的代表。(1)吴中明坊。保护范围:东、南、西、北各2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各10米。(2)吴蔚起坊。保护范围:东、南、西、北各20米。建设控制……[详细]
112、三甲祠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甲祠
  三甲祠位于黄山市黄山区城区六角楼广场东侧,年代为明。三甲祠又名世德堂,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每年腊月二十三晚,是祠堂祭祖之时。祭祖膳桌摆列36桌,每桌系红帷,点一对红烛,共72支红烛,所有梁钩上挂有大小宫灯、琉璃灯,烛火融融,红光一片,着实可见其气象之不一般。三甲祠大门前,隔月湾河,有一座同样高大巍峨、雕琢精致的楼阁式牌坊,名“皇华一品坊”,为明代中期的进士崔廷健而立。崔廷健有著作《皇华集》传世。三甲祠西有东平王庙,东平王庙西有关帝庙。关帝庙在今省直库粮库西大门西侧2019年,三甲祠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胡正言故居
  胡正言故居座落在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海阳镇文昌巷1号,始建于明末,清代中期作了补充及修复,平面呈正方形,现存部分为一明两暗的建筑形式,主建筑面阔12.24米,进深8.95米;东边轴线前附边厅及门厅院落,面阔为3.84米,进深为15.13米,占地面积为168平方米,底层为300平方米,底层为一明两暗,正向厅两侧为厢房;前为天井,天井两侧为廊庑,东边廊庑前接前边厅及门廊、院落等。楼梯向设在厅堂照壁后,楼上为卧房、起居等用房。木构架为抬梁式和穿斗式结合,用料中等偏稍巧,斗拱等做法中透着明代建筑遗风。2008年3月,胡正言故居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宅基四周外,东、南、西、北各4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各15米。……[详细]
屯溪龙山寺(小龙山)
  屯溪龙山寺(小龙山)位于屯溪区黎阳镇,时代为唐。小龙山,原称主簿山、响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黎阳镇西南。旧传宋初有位主簿,羡此溪山之胜,居此而得名。抗日战争期间,山前古刹重修时,又以丫状石峰似龙首,山后土山山势如长龙盘卧,改名为“小龙山”。主峰海拔150.8米,悬岩壁立,拔地而起,有“二童讲经”、“螺蛳脱壳”等怪石奇景,是屯溪西部游览胜地。山下则为龙山寺,始建于唐,原名“仁寿尼寺”、三簿庵,明清时重建。古人有诗云:“山0-上人如织,唯一禅林是小龙”,有“江南小九华”之称。屯溪龙山寺(小龙山)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文昌古道
  文昌古道是从歙县南乡到旌德挑米的道路之一,这条古道经岔口镇文山村、武阳乡、洽河村通往昌溪下坝源村,全长6公里,路宽1.8米,一律由青石板铺就。相传,这条古道是清末民初由文山村财主为迎娶媳妇而兴建。在文昌古道中有两座海拔600多米的山岭,即文山岭和坝岭,中间一条长2000多米的石板横道,途中修建了六个路亭,供山民劳作和走亲访友歇息。文昌古道不仅是歙县南乡百姓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还是这里老百姓到旌德挑米的道路。想当年,这条古道甚是繁华,沿途布有凉亭、茶馆、客栈、商铺,就连浙江商人也行走在这古道上,前往歙县、绩溪、旌德做生意。……[详细]
116、六角楼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角楼
  甘棠崔家镇守月弯河风水的村口亭,配有锁桥、钥桥各1座,并有铁链和石桩栓锁。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崔宪按参加北京皇宫修建的太平艺师毕昌带回的图样捐资修建,八角;17块青石浮雕则出于青阳—艺师之手。因毁于火,明崇祯四年(1631),崔应兆重建,改为六角,俗称“六角楼”。清嘉庆八年(1803)、光绪八年(1882)、民国初年均重修。1981年、2001年安徽省文物局和黄山区人民政府拨款大修。1984年7月黄山市(原太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赤桥民主小学(方氏宗祠)
  赤桥民主小学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凫峰乡恒峰村塔下组村内,原为方家祠堂,坐北朝南,建于清代,砖木结构,木雕艺术价值较高,整座祠堂设有明、暗柱98根,分前进、中进、后进三部分,为典型的徽派建筑,建筑面积871.2平方米,占地(包括球场空地)近2000平方米,祠堂整体情况尚好,后进有所改动。1948年底,人民解放军黄西大队解放了我县凫峰乡并成立了民主政府,新政权成立后即在祠内开办了一所新型的革命学校,这所学校对研究解放战争后期的军事、政权、文化以及群众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2000年9月公布为第四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同德仁药店
  同德仁药店位于黄山市屯溪区,年代为清。徽州老字号药铺,创办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距今已有140年历史。最初,由上溪口程德宗和隆阜邵远仁合伙开设,店员仅五六人,以经销中药批发为主,兼坐堂行医,店名“同德仁”,既包含两人名字,还寓意“同心同德,办事仁义”。初期比较兴旺,后因店东失和,经营管理不善,加以用人不当,药店两度蚀本,难以继续维持。光绪十五年(1889年),经过股东协商重组,并起用账房程燮卿当管事(经理),药店重新得到振兴。2012年,同德仁药店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房基外,东3米,南院墙外5米,西1米,北5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7米,南5米,西9米,北5米。……[详细]
昌溪太湖祠
  太湖祠建成于明代,祠长40米、宽17.5米,两边建有“议事厅”、“-区所”、戏台和其它配套建筑。总占地面积约为1100平方米。太湖祠主厅内的两根楠木大柱柱围达5.1尺,大门枋上有明太祖朱元璋御笔题赐的“第一世家”匾额。太湖祠前有可容七八千人的广场,每逢二月十八、十月十八日(昌溪人祭拜汪公大帝第八子的盛大节日)、春节,广场上搭花戏台演出村人自导自演的节目。太湖宗祠的建筑手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集中反映了建筑布局、形制、工艺、技术等各方面的高超水平,对研究徽派古建筑乃至中国建筑历史具有重要价值。2019年10月7日,昌溪太湖祠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保护范围:祠外墙周边各5米加门前坦,南到照墙外5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周边50米。……[详细]
昌溪庙坦及水口
  昌溪庙坦及水口安徽省歙县忠烈庙建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越国公汪华)及其第八子(汪俊,村人尊称“八老爷”)该庙共分三间。正间供了汪公大帝两尊忠臣烈士父子神像,庙前广场即庙坦,500平方米,用各色石英石、云母石铺缀成“鹤鹿同春”、“丹凤朝阳”、“连升三戟”等图案为全国罕见、昌溪仅有,对研究徽州古代古村落建设历史和水口文化有较高的价值。位于庙坦的正前方就是昌溪的古水口,形成于元朝的末年。村外大塘坑、小塘坑两股清澈的溪水穿街过巷,在庙坦融汇后形成优美的“S”形(也称为八卦形)溪流,注入昌源河。保护范围:北至庙后银杏树,南至水圳出口,东、西至庙坦外5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周边50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