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l class="gvyhpgz"></ful>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莆田市旅游

莆田市文物古迹介绍

白塘李氏大宗祠
  白塘李氏大宗祠位于涵江区白塘镇洋尾村。为李富后裔为纪念李富所建。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建。坐北朝南,单进合院式。通面阔11.4米,通进深25.2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下厅、天井、上厅。上厅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存明弘治二年(1489)“白塘李氏重修先祠碑”1通;清乾隆二十八年“重建大宗祠碑”1通。……[详细]
庄边古窑址
  庄边古窑址位于涵江区庄边镇庄边村、滁洋村、百圳村三村交汇处。庄边古窑址分布于庄边镇龙潭山、五斗山和碗林山等三座山丘,范围约10万多平方米,堆积厚为2-6米。采集盖罐、洗、青瓷碗、盘、碟等器型和垫饼、垫柱、匣钵等窑具。装饰手法为印花和刻划,纹饰见双鱼纹、菊瓣纹、莲花纹,篾点纹等。史料记载产品曾销往日本、菲律宾等国。1981年公布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183、樟莲寺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樟莲寺
  樟莲寺位于秀屿区湄洲镇西亭村。原名樟楼寺,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1929年迁建。坐东北朝西南,二进合院式。通面阔17.2米,通进深35.6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修元堂、一元堂,左右钟鼓楼、逍遥楼。修元堂主祀释迦牟尼,面阔五间,山墙搁檩式结构。一元堂主祀观音面阔五间,山墙搁檩式结构。尚存1928年“慈航普渡”匾额1方。……[详细]
莆田关氏祠堂
  莆田关氏祠堂位于江口镇园下村,年代为明——清,类别为古建筑。2020年12月,被公布为涵江区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重修,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又修。坐北朝南,面阔5间,深2进,抬梁穿斗式,悬山顶。保护范围:东至自墙外小巷;西至自墙外小巷;南至自墙外小巷;北至自墙外小巷。……[详细]
嵩山寺仙姑妈祖殿
  嵩山寺仙姑妈祖殿位于莆田市秀屿区东庄镇嵩山上,年代为清。简介:仙姑妈祖殿位于嵩山寺内,仿木石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抬梁式梁架,悬山顶。附属文物有保存铭刻宋真宗咸平二年(999)的陈靖姑古樟木神像、陆秀夫衣冠冢墓道碑等。2013年,嵩山寺仙姑妈祖殿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嵩山寺四周围墙。……[详细]
澳柄宫革命旧址
  澳柄宫革命旧址位于白沙镇澳东村桥头自然村。始建于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清代重建,建筑面积641平方米。抱鼓石、柱础,雕刻精美。1929年红军第23军207团在此成立,左山墙尚存红军时期墨书美术字标语:“活捉匪首蒋介石”,故此宫亦为革命文物;澳柄宫革命旧址2009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澳柄宫革命旧址年代:1926~1937年座落地点:莆田市涵江区白沙镇澳东村简介:旧址包括澳柄宫、澳柄桥、列宁小学、兴隆法坛和灵应法坛。澳柄宫是清代重建,奉祀建澳柄桥“祖师”的宫庙。在此发生的主要革命事件有:1926年成立农会和莆田山区第一个党支部,1928年成立莆田第一支工农游击队,1929年游击队扩编为红军第23军第8师207团,1930年邓子恢和张鼎丞在此召开扩干会议等。澳柄桥是南宋绍兴十三年(1……[详细]
187、兴角宫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角宫
  兴角宫位于仙游县游洋镇兴山村上宫自然村。坐东朝西,由下厅、左右庑廊、上厅等组成。占地面积269平方米。下厅面阔五间,进深三柱,抬梁结构,悬山顶;上厅面阔五间,进深四柱,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宫内石柱为瓜棱形、石础为覆莲花形,用材粗壮,为宋代构件。兴角宫2013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188、州牧祠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州牧祠
  州牧祠位于白塘镇洋尾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20年12月,被公布为涵江区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现存为原建筑。坐北朝南,由门厅、主殿组成。面阔3间,主殿进深4柱,抬梁式,悬山顶。保护范围:东至自墙外小巷;西至自墙外小巷;南至砖埕;北至自墙外小巷;……[详细]
枫林世惠祠
  枫林世惠祠位于涵江区梧塘镇枫林村梅岺自然村。始建于宋代,历代重修。坐北朝南,由前殿、天井、主殿等组成,占地面积190平方米。主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附属文物有宋绍定五年(1232)“曾公陂”碑和古建筑龙溪祖社。枫林世惠祠2013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190、莲峰宫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莲峰宫
  莲峰宫位于涵江区大洋乡莲峰村。始建于宋宝庆二年(1226),清嘉庆丁卯年(1807)重建。坐西南朝东北,由门厅(前殿)、后正殿组成,建筑面积306平方米。前殿、后正殿均面阔五间,前殿进深四柱,后正殿进深五柱(含后墙壁柱),单檐歇山顶,抬梁穿斗式木构架。……[详细]
溪口窑址
  1987年发现,窑址面积约2500平方米,厚约1.5米的文化层,地表散布大量遗物,采集有影青碗、碟、杯等瓷片和窑具匣钵、陶垫等。窑址地表文化层现已不存在,尚存一近现代窑洞,窑洞用石块堆砌成,宽2.1米,高1.5米,深2.8米。地址:仙游县大济镇溪口村西南侧山坡。……[详细]
东埕林氏民宅(林氏民居)
  东埕林氏民宅(林氏民居)位于涵江区涵西街道延宁社区东埕尾89-92号,类别为古建筑。明天启年间(1621-1627)太仆卿林道楠建,清代重建。原建筑群共120间,现存仅中部主体部分。坐北朝南,单进合院式。通面阔24米,通进深32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围墙、砖埕、下厅、天井、上厅,两侧带厢房。东埕林氏民宅(林氏民居)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建筑外墙外延2米,西至建筑外墙外延2米,南至砖埕外沿外延3米,北至建筑外墙外延2米。……[详细]
建华王回祠
  建华王回祠位于仙游县龙华镇建华村下王尾厝,类别为古建筑。建华王回祠为仙游县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墙体向外延伸5米至王金蚕厝界;西至墙体向外延伸5米至王庆荣厝界;南至墙体向外延伸5米至王金胞厝界;北至墙体向外延伸8米。……[详细]
塔兜黄朝尊孝子祠
  塔兜黄朝尊孝子祠位于仙游县园庄镇塔兜村顶西,类别为古建筑。塔兜黄朝尊孝子祠为仙游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黄宝城、黄宝发、黄新清厝界;西至黄国进、黄新防、黄同华厝界;南至墙体向外延伸3米;北至墙体向外延伸1米。……[详细]
195、祥应庙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祥应庙
  祥应庙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溪白村,类别为古建筑。五代时已有,北宋重建于今址,初名大官庙,大观元年(1107)赐庙号祥应。宋代多次维修与扩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坐北向南,通面阔20米,通进深13.2米,建筑面积264平方米,占地面积1019平方米。为单体建筑,由砖埕、正殿组成。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抬梁土木结构。其祥应庙记碑现存三清殿东侧碑园内。庙侧立有其它地方移来的四通宋代墓道碑。祥应庙碑刻是研究莆田宋代海外贸易及海外交通的重要实物资料。祥应庙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祥应庙东面六角亭滴水外延11米,南至祥应庙主殿滴水外延11米,西至祥应庙西面六角亭滴水外延5米,北至祥应庙主殿滴水外延5米。……[详细]
朱天贵祠
  朱天贵祠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溪白村绶溪公园内,类别为古建筑。清康熙年间(1662~1722)为纪念随施琅征台阵亡的将领朱天贵而建,祠占地面积364平方米,坐东向西。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斗拱、雀替等构件雕刻精美。朱天贵祠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建筑外墙外延5米,西至滴水处外延15米,南至建筑外墙外延5米,北至建筑外墙与柯氏修史堂外墙之间距离的中心。……[详细]
河边翁氏民居
  河边翁氏民居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溪白村绶溪公园内,类别为古建筑。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为翁氏参将居地,坐北朝南,通面阔36米,通进深68米,占地面积2448平方米。为单进合院式建筑,由外院门、石埕、上、下厅,各厅左右的有正房、厢厅、厢房、护厝、书院组成,现建筑保存清朝原构,悬山顶,穿斗结构。该居木材规格粗大,材质优良,选用石料皆以青石磨光,精工雕刻。原左侧的护厝、书院和花园已废。河边翁氏民居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建筑外墙外延10米,西至建筑外墙外延30米,南至建筑外墙外延20米,北至建筑外墙外延13.8米。……[详细]
菜溪郑侨状元祠
  菜溪郑侨状元祠位于仙游县菜溪乡菜溪村郑侨自然村,类别为古建筑。菜溪郑侨状元祠为仙游县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李德艳屋墙角;西至墙体向外延伸0.5米;南至墙体向外延伸2米;北至墙体向外延伸0.5米。……[详细]
林内新塔窑址
  林内新塔窑址位于仙游县龙华镇林内村清源自然村隔岭头脚,类别为古遗址。林内新塔窑址为仙游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延伸3米至春福龙眼树界;西延伸3米金梅桉树界;南延伸5米隔岭头脚小路;北延伸5米。……[详细]
瑞云祖庙戏台
  瑞云祖庙戏台位于荔城区拱辰街道拱辰社区辰门兜小区,类别为古建筑。明代始建,清代重修,近年重修,现存为清代建筑风格。坐南向北,由前台、后台、乐座和左右厢戏房组成。用4柱,面阔4米,进深4米,高4.5米,顶棚施斗拱藻井,雕刻精细,歇山顶。后台、乐座宽4.5米,深3米;左右厢戏房各为9平方米。历史上凡经此地的戏船、戏班以及新戏班开台戏都要在此献演。逢神诞,连日义务献演的戏班排队献演。该戏台是莆田市重要的涉台文物,是研究莆仙戏文化的实物资料。拱辰瑞云祖庙位于荔城区拱辰街道办事处拱辰村辰门兜自然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始建,毁于嘉靖年间(1522~1566)倭乱,万历三年(1575)重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扩建,近代重修,现存建筑保存清代建筑风格。坐北向南,通面阔20.8米,通进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