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开封市旅游

开封市文物古迹介绍

大相国寺大雄宝殿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有称为大殿的。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电话0378-5665090门票 45元开放时间 8:00-18:30 景点位置开封市内鼓楼区自由路西段36号大相国寺内……[详细]
朱仙镇大石桥
  贾鲁河贯通朱仙镇南北,明清之际达到巅峰。其时,贾鲁河上,舟楫相配,得水而行,一派繁荣景象。为沟通沿河两岸人民交通,遂于明朝初年兴建大石桥。大石桥雄跨贾鲁河上,南舟北马在此交汇,荡起尘埃多高。大石桥巍然屹立,造福一方百姓。直至共和国后,它依然长期是开许公路上的必经之桥。近年随着交通的不断升级,方始逐渐退隐,成为使用中的文物。姜夔有词曰: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大石桥仍在,桥下却再也不见碧波荡漾的贾鲁河水,唯有旺盛的水草,把这里当作生长的乐园,覆盖住干瘪的河床。清光绪二十六年,朱仙镇的水运地位被别处取代,再也不通舟楫,这是朱仙镇衰落的开始。随着倚-运的时代彻底结束,公路、铁路相继发展,中国的交通版图完全改观。贾鲁河渐渐湮没无闻,直至彻底干涸。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朱仙镇大石桥,河南省人民政……[详细]
尉氏刘家宅院
  【刘家宅院】在刘家胡同同二号,建于清未民初,是尉氏县大地主刘耀德家宅院,除后花园已被改建,其它三进院保留完整。大们为木制门楼、瓦顶、有照壁。第一进院南屋面阔三间,北雕穿堂,面阔三间,东西屋各三间。第一进院,东西屋各三间。第三进院,门楼高3.30米.东西层各三间,北屋五间,全院房子出厦,东西房均有廊柱,有走廊相通。设计精美。建筑严谨,古朴典雅。为开封市仅有的保留完好的一处四合院。现为第一商业局红旗幼儿园使用。……[详细]
段岗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至周在河南省杞县县城西南6公里段岗村北、黄岗沟南岸沙丘上。出土古斧、石凿、骨匕首,灰色、红褐色、泥质、沙质绳纹、条纹、附加堆纹之瓮、壶、罐、盘等残片和不完整的陶献、矮乳状鬲腿以及鹿角、兽骨等,属龙山文化遗存。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对该遗址重新进行发掘,出土了龙山、二里头、商周时期的大量陶器。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开封仓颉陵
  开封仓颉墓,在今城东北9.5公里、黄河大堤之外,刘庄村的北侧。明《汴京遗迹志》载:“仓颉墓在城北时和保。俗称仓王冢是也。”《禅通记》称“仓颉居阳武而葬利乡”。关于利乡的位置,罗泌称:“浚仪县即春秋阳武高阳乡也,或曰利乡。亦即时和保之墟也。”这是开封认定开封仓颉墓是真迹的重要论据之一,《水经注》及宋《太平寰宇记》东汉《陈留风俗传》等著作也有有关仓颉城和仓垣陵墓的记载。……[详细]
黄土岗秦汉古墓群
  黄土岗秦汉古墓群在县城东北16公里黄土岗村西北岗地上,墓区高于平地1.6米,分为南北两区,占地66亩。1977年发现一座新莽时期砖石墓,出土随葬品有鼎、盒、尊、灶、鸡、鸭等陶器制品及铜墩、大泉五十币等,1982年3月又发现一座秦代墓葬,出土陶器40件、铜器3件、银箍3年、玉环12个、小铜铃(马饰)30个和方形料珠等。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牛角岗遗址
  牛角岗遗址:位于今杞县县城西南10公里的高阳镇牛角岗村北,东北与段岗遗址相距约4公里,遗址原高于现今地表约2.5米,也因村民常年取土而遭破坏,生土层与毁坏的文化堆积相间裸露。1989年秋,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清理试掘,共清理出残破灰坑15个,残房基址1处,出土了以二里头文化为主的实物资料,其文化面貌与段岗遗址、朱岗遗址的同期文化类似。……[详细]
圉城旧址
  圉城旧址在县城西南25公里,今圉镇及前城、后城村一带。春秋时先后隶属陈、郑,西汉为圉县治,唐贞观元年(627)废县为镇,为镇治。旧址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5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墙基为红岗土和碎砂石搅拌夯筑而成。城址内外出土有春秋铜矛、剑、戈和汉绿釉瓷壶、陶鼎、瓮、尊、绳纹大筒瓦等文物。198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段岗龙山文化遗址
  段岗龙山文化遗址在县城西南6公里段岗村北、黄岗沟南岸沙丘上。出土古斧、石凿、骨匕首,灰色、红褐色、泥质、沙质绳纹、条纹、附加堆纹之瓮、壶、罐、盘等残片和不完整的陶献、矮乳状鬲腿以及鹿角、兽骨等,属龙山文化遗存。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对该遗址重新进行发掘,出土了龙山、二里头、商周时期的大量陶器。……[详细]
开封府文庙棂星门
  开封府文庙棂星门原在文庙内,现已临街,并因路面抬升而略显低矮。其建筑结构为抬梁式,以四根通天柱支撑,柱顶饰石雕走兽。柱间朱扉三座,中间一座略高,门上各施斗栱,顶为绿琉璃筒瓦,并有脊兽。门前还有石狮一对,亦是文庙原物。1991年,棂星门被公布为开封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8日,被列入第四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朱岗遗址
  朱岗遗址:位于今杞县县城东约3公里的朱岗村边,北距惠济河约1.2公里。遗址原为一处东西长约75米,南北宽约40米的坡状台地,后因村民常年取土而成为凸凹不平的洼地,黄土裸露,文化层被毁殆尽。1989年秋季,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清理试掘,共清理二里头文化灰坑9个,获得了一批以二里头文化陶器为大宗的实物资料。……[详细]
92、郦生冢
郦生冢
  郦生冢在县城西南11公里高阳村西南隅,铁底河南岸。冢高15米,东西120米,南北250米,上有汉广野君郦食其及大将军曲周侯郦商墓。二墓东西并列,墓后有郦祠,建于东汉延熹六年(163),毁于民国28年(1939)。出土文物有小型砖室墓、绳纹筒瓦、五株钱等。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杞县文昌庙
  文昌庙原称文昌祠,亦称文昌宫,在县黉学东院。清嘉庆六年(1801)移建县城文化街路北。现存大殿和西陪房,均3间。大殿与卷棚相连,四面砖墙,殿内梁柱木架,主柱10根,东西长12.6米,南北宽14.25米。现为县医药公司中药库房,院内存重修文昌庙碑2座。198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冯玉祥兴修水利碑
  【冯玉祥兴修水利碑】民国十八见(1929年)河南大旱,冯玉祥主持豫政时,遂命河南河务局派员赴泸购买吸机三部,在今牛庄乡东回回寨村修筑机器房引黄河水灌溉土地,开创了黄河水里史的新纪元。现尚存水泥机座、墙垣残迹数节。村北大堤有该年所立《柳园口虹吸碑记》残碑。……[详细]
开封古城墙
  开封城墙始于战国时期魏国都城——大梁城,与今城墙部分重合,稍偏西北。公元960年,北宋定都开封,史称东京城,历经九代帝王168年,形成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相套的宏大城郭。据史记载:北宋后期,东京外城周长50里165步,高4丈,宽5丈9尺,居住人口达150余万。经金、元、明、清各朝代,开封城几经战火、水患,一代名城逐渐湮没于历史长河。今开封城墙系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高8米,宽5米,周长14.4公里,青砖结构,与东京内城规模大体相近。虽不及宋城之宏大,但仍为仅次于西安城墙的国内第二大城垣,并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梁门俗称西门,始建于唐建中二年(781年)。明初,朱元璋升开封为北京,为明都南京之陪都,改西门为大梁门,今大梁门系于1998年重建,是开封目前唯一重建的一座城……[详细]
96、无梁庙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无梁庙
  【无梁庙】位于龙亭区无梁庙街22号。建于清朝,年月失考。现存建筑坐北面南。前有卷棚,面阔三间(8米),进深一间(4米)。庙一间,长6米,宽5米。庙为纯砖结构,无梁柱,迭涩收顶,庙顶为歇山式。有道光二十年《重修无梁庙碑记》和咸丰九年《万善同归》碑各一通。……[详细]
97、阮籍墓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阮籍墓
  阮籍墓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县城东南15公里的小陈乡阮庄村,乾隆年间,大学士阮元曾书墓碑,碑高2.3米,宽0.65米,厚0.26米,正中镌刻“魏关人候散骑常侍嗣宗阮君之墓”几个大字,墓地原来有祠宇,可惜被黄水淹没,祠毁墓淤。……[详细]
孟子游梁祠
  孟子游梁祠是是为纪念战国时代大学问家孟子到魏国国都大梁游学而建立的,始建于北宋。北宋时的孟子游梁祠,在东京(开封)里城西南隅(今包公湖一带)。明初巡抚方大美捐资三百余金,檄有司鸠工而葺之。新建的游梁祠,大殿六楹。中祀孟夫子,左右为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门题曰“仁义”。殿后建讲堂六楹,题曰“性善”。东西各列号舍十八间以定诸生。使游梁祠达到了“崇贤有仪”和“敬业有所”之双重目的,盛极一时。毁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水淹没。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知府朱之瑶将游梁祠移建在新府学明伦堂之后,名游梁书院。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抚阎兴邦将游梁书院改为名抚祠,又在开封府文庙北,贡院之东,守道街之西(今北道门街)重新修建了游梁祠和书院。沈春祥题游梁祠联:千里而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详细]
横寨明墓群
  【横寨明墓群】在开封县西姜寨乡横寨村东北。1956年省博物馆于此发掘明隆庆三年(1569年)封丘郡王墓一座。据初步调查,该地还有数十座明墓。为一处明墓群。……[详细]
黄陵岗塞河功完碑
  黄陵岗塞河功完碑位于兰考县城东北40公里宋庄村碑楼内。碑系汉白玉雕刻而成,通高3.25米,碑身高2米,碑额高0.75米,厚0.20米。下有一龟形座,高0.5米,额上雕盘龙。明弘治八年(1495年)立,刘健撰文,李伦篆额,李真、周文书丹。碑文主要记载了明弘治二至八年(1489-1495年)7年间,开封东至山东西南和江苏西北交界处这一段黄河决口及治理的经过。文中对明朝政府先后委派的官吏和治河的方法、兴修的主要工程、动员民工的人数,都有较详细记载。尤其是对弘治六年(1493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刘大夏、太监李兴、平江伯陈锐3人的治河功绩记载更详。碑文书法圆熟秀丽,耐人玩味,是难得的书法珍品。黄陵岗河口堵塞功成以后,于当地建庙立碑。后来庙倾碑存,由于风雨浸蚀,个别字遭损毁。建国后,建碑楼,树铁栅,加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