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黔西南州旅游

黔西南州文物古迹介绍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
  24道拐抗战公路世界公路奇观,抗战史上最伟大的弯道——24道拐抗战公路关隘在晴隆县城西南1公里,是史迪威公路的标识路段,起点于大水沟,盘旋于晴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斜坡上。24道拐公路设计精巧,从晴隆山山脚的大水沟至鸦关关口,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6米,在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全程约4公里,有24道拐,因此,称24道拐,堪称险峻公路建设史上的杰出典范。从关下仰望,如巨龙欲飞;在飞上俯瞰,似蛟龙逍游下山。在晴隆山观景台看24道拐,若是有雾,一层薄雾在山腰飘浮,24道拐像巨龙在雾中舞动,奇妙无穷,给人惊叹之感。24道拐关隘古代叫鸦关,是古代入滇的必经之地,昔日鸦关:“满目青磷夜聚,元猿昼啼失所,哀鸿尽瘁招徕,于是渐获宁宇。”鸦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战略位……[详细]
2、安龙招堤 AAAA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湿地公园
安龙招堤
  招堤位于安龙县城东北,始建于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堤的两侧垂柳成行,荷花池53000多平方米,曲桥300米,观荷亭和朱楼画廊数幢,联为一体。堤边有明代“十八先生墓”、清代“十八先生墓”、咸丰同治年间回民起义领袖-祥、马河图合葬墓、南明永历帝故宫、明御校场、清代试院、武庙石碉等古迹。交通安龙是黔、滇、桂三省(区)交通要道,南昆铁路旅客列车停靠安龙站。公路东与贵黄路连接,距贵阳300公里,往西64公里到马岭河峡谷,69公里到兴义。贵阳长途汽车总站(延安西路32号)每天8:00、9:00、10:00、17:00有班车开往安龙。地址: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顺城街电话:0859-5210737开放时间:8:00-18:00。门票门票90人民币……[详细]
兴义刘氏庄园
  刘氏庄园坐落在兴义城南4里的下五屯,为原贵州省省长刘显世,滇黔边务督办刘显潜的故里,庄园由中西合壁的大小13座四合院组成,忠义祠、花厅、宗祠、书斋等各一栋,宏伟壮观。至今主体建筑基本保持原貌,原宗祠现为贵州少数民族婚俗博物馆。刘氏庄园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咸、同时期初具规模。随着刘氏家族的不断壮大发迹,建筑也不断扩大。到民国期间,又大兴土木,使之成为全省最大的私家庄园。现存忠义祠、花厅、书斋、刘显潜居室、家庙、校场坝,部分城垣、炮楼及法式建筑各一栋。刘氏庄园宏伟壮观,至今主体建筑基本保持原貌。1983年6月,兴义县人民政府将刘氏庄园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家拨款35万元维修刘氏宗祠,1989年10月在庄园内建成“贵州民族婚俗博物……[详细]
明十八先生墓
  明十八先生墓位于贵州安龙城西天榜山丽,是埋葬为南明永历小王朝而死节的18位朝内官员的古墓。永历八年(1654年)三月,孙可望派心腹郑国招大学士吴贞毓等18人,诬以“欺君误国,盗宝矫诏”罪,全部处死。遗骸丛葬于北关马场。史称“十八人之狱”。朱由榔移驻昆明后,对安龙死难诸人分别予以赠恤,并建庙勒碑,表曰“十八先生成仁处”。明十八先生墓的墓区约4000余平方米,由墓区、祠堂、摩崖三个部分组成,依次渐高,四面高墙围护。墓园依山势逐级向上。墓前是一座4米高,6米宽的大石坊四柱三门,坊上刻有“岿然千古”、左右分刻“成仁”、“取义”8个大字,系贵州省著名书法家陈恒安先生补书,坊上镌刻松、梅、竹、兰花卉浮雕。墓前有小石坊一座树于大石坊之后,上刻“明十八先生之墓”7字,坊柱、坊幅上刻云龙、狮子,刻工精细,形态……[详细]
花江铁索桥及崖画
  花江铁索桥及崖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花江铁索桥,横跨于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之间的北盘江花江段上,由14根粗大铁链拼拉而成,上铺木板作桥面,全长70余米,宽3米,下距正常水面约15米。古人曾以“横空铁索系山腰,俨似扬州廿四桥;履险如夷通利济,征车那计浪中摇”描绘花江铁桥雄姿,可谓惟妙惟肖。该桥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系时任贵州提督蒋宗汉募捐创建。据民国《贵州通志·舆地志》记载:“此桥清季新建,在永宁州东南四十里募役司南,为贵阳、安顺逾关索岭南行经兴义出滇之道,左右皆重岩垒山献,行者危栗。”花江铁索桥为沟通滇黔交通之又一孔道要枢。桥历时四载,三建两毁,几易其地,方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落成。14根铁链,每根262环,拴在两岸人工凿成的石孔内,上铺……[详细]
三家寨道堂
  三家寨道堂位于兴仁县城西南约23公里的鲁础营乡三家寨,曾是统领安顺、平坝、安龙、贞丰、兴仁、盘县、普安等12方的伊斯兰教总道堂。道堂位于寨中,由道堂、姑祖花园两组建筑群组成。清光绪年间,教主马光烈令杨云鹤主持修建,光绪十八年(1892)落成。道堂门前有古树,树旁建有望月楼,楼为木柱支撑,下为通道,上是9平方米、四面有窗的望月楼,是专供阿訇登楼望月,决定把斋、开斋、诵经礼拜时刻而设。望月楼后为前厅,过前厅入内是宽6米、长8.5米的天井。两厢、前厅及正殿组成了四合院,檐下挂有各方人士书赠的匾额。正殿大门两侧有清光绪年间各地方官所赠楹联。正殿一楼一底,面阔16.3米,进深10.7米,木结构,上下设廊,楼上设窑窝,是诵经礼拜的地方。正殿左侧并列有天井、厢房、伙房、水房(沐浴之处)等,占地304.5平……[详细]
交乐墓群
  交乐墓群位于兴仁县县城西南雨樟镇交乐村。1987年初,公安机关破获交乐乡龙树脚汉墓被盗案,文物管理部门对10号、14号等4座墓进行清理发掘,发现此墓为夫妇葬墓,被-的为男室,女室完好,发掘出文物45种近百件。其中14号多室墓,是目前贵州所发掘的汉墓中最大的一座。被有关人士称之为“全国少见,贵州仅有的汉墓葬”。贵州省博物馆对其中5座墓进行发掘,为砖室墓、石室墓及砖室和石室同冢三类。2号墓为砖室“大”字形室墓,分甬道、正室、左耳室、右耳室。1、4号为砖室“凸”字形墓。3号墓为方框形石室墓,5号墓为砖室与石室同冢。被盗的5座墓,发掘出土文物有:铜盘、铜碗、铜带钓鱼台、环首铜刀、残铜刀、铜鸡及摇钱树座等。另还有五铢钱、货泉、添盘、银器、琥珀、狮饰、烧料耳当、小骨铜串珠、玉牌等。墓葬大约在东汉和帝(8……[详细]
兴义猫猫洞古文化遣扯
  顶效镇位于兴义市东北25公里,离镇不远,有猫猫山,因山顶有两个隆起的山包,一个低而微垂如猫头,一个高而扁长似猫身拱起而得名。远远望去,它像一只山猫匍匐在地,正准备纵身而起,捕获猎物。猫头上,有一个高3米,宽4米左右的岩洞,酷似山猫圆睁的大眼,当地人称之为猫猫洞。1974年冬,考古工作者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洞里找到了有古代人工打击痕迹的石片。次年10月进行试掘,11月正式发掘。从洞内黄褐色砂质上层和堆积物里,获得珍贵的人骨化石、哺乳动物化石等大量文化遗物,还发现不少用火遗迹。出土的人骨化石下颔骨粗壮低矮,齿弓短而宽,形态与“山顶洞人”的下颌骨近似。股骨较粗壮,骨壁厚,髓腔小,与晚期“智人”化石相似。出土打制石器石材4000余件,可供研究的石器标本1200余件,其中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雕……[详细]
鲁屯牌坊群
  鲁屯牌坊群鲁屯至今保存有完好的清代中后期建成的石牌坊三座,它们是鲁屯经济文化发展鼎盛时期的标志性建筑。鲁屯石牌坊群是“屯堡文化”在黔西南地区的典型代表。耸立于南门口的那一尊“李汝兰之母百岁坊”建于道光十八年(公元1839年);耸立于下排街的那一尊“李锦章百岁坊”建于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6年),座落在铁匠街口的“黄健勋之母李氏节孝坊”建于道光十九年(公元1840年)。三座牌坊均系四柱三门五楼式。铆榫结合构造。坊座坚固,坊体楼高各7米,坊底为束腰须弥座;两根中柱高4.5米,宽0.8米,如此石料难于找到。石柱下边有顽狮护鼓,鼓面分别浮雕着各种古代的神话故事,“有嫦蛾奔月”、“钟鸣逐鹿”、“麒麟戏鹤”、“吴刚伐桂”,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石牌坊一楼中间有长2.5米的石匾,书有“贞寿之门”、“志……[详细]
“仁学会“会址——文昌宫
  文昌宫位于贞丰县城东门内,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平面布局应用均衡对称的手法,沿纵轴线建前殿及左右配殿、正殿。在整个建筑群的前面,有长方形的荷花池,池中建木桥为出入道,似一个“中”字。整体建筑由高到低,错落有致。正殿外观似“高”字形,与城外文笔塔相映,人称“文笔高中”。前殿和正殿均为木结构歇山式屋面,九架梁,三开间。翼角为仔角梁起翘,但举架合度,房顶曲面柔和,出檐不显硬直。正殿为重檐歇山式,双步回廊,自腰檐起,第二层的檐外装修退至金柱之间,使正殿建筑风格较为活泼。此殿通面阔6米,进深9米,基高0.4米,整个建筑高13米。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文昌宫正殿被清翰林吴嘉瑞(厢丹)辟为“仁学会”会址,吸收贞丰有志青年为会员,传播维新、变法等思想,讲授数、理、化知识,“创我县新学之渐”,遂“开盘江风……[详细]
普安崧岿寺
  普安城北,山峦延宕,滇黔古驿道蜿蜒其中。城北15公里的谭家湾一带,五条游龙似的山岭,错落有致地环绕着葱茏幽静的崧岿山,历来就有“五龙顾胜”之说。崧岿山上,青松林立,古木参天;山脚,溪水清澈,小桥横卧。明朝中期,这里建了一座古刹,因其山形而称“五龙观”。传说清朝顺治年间,一位名叫善权的太监,出京四访名山大川来到谭家湾,见这里奇松翠竹,山水旖旎,恍若仙家圣境,便在此住下,削发为僧。他捐金献银,维修古刹,并取山上青松高大挺拔之意,将“五龙观”更名为“崧岿寺”。崧岿寺占地600多平方米,南向,由前、后殿,左、右两厢组成四合院。寺门前有护门双狮,用“银花玉”大理石雕成,造型别致,工艺精湛。山门前,列有15级踏道,中部辟为鱼池。进入古寺,殿宇宏阔。前殿为单檐硬山顶木结构,面阔5间,檐前悬挂“崧岿古刹”匾……[详细]
定边城万人墓
  万人墓位于明定边城(今龙场镇定塘)遗址西门外150米处,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墓为石砌,封土高2米,周长19米。墓前有单檐硬山顶四柱三门牌楼式墓碑,主碑侧有耳碑四块,除右边最外侧的一块已毁外,其余均完整。主碑高3.05米,宽1.5米,中有月梁式栏额,额上横行阴刻“云蒸霞蔚”四字,高浮雕两幅,一为“双凤朝阳”,一为“二龙戏珠”。主碑正中竖行阴刻“定头诚被难众姓老幼男女遗骸之总墓”,左刻“嘉庆丁巳二月初一破诚被难”右刻“嘉庆已卯季春月寒食节吉旦”。两旁楹联,上联“廿余年吞凤饮露几忘当日遭劫恨”,下联“亿万载俎豆馨香岂料今朝乐安眠”。两侧次碑各高2.55米,宽1.05米,栏额书“呤风”、“唱月”,额上有云纹高浮雕,两块次碑刻有400余位死者姓名。次碑楹联,上联“几处蝼蛄今夜月”,下联“一……[详细]
定边城遗址
  定边城遗址位于贞丰县城西龙场镇大塘村后的台地上,面积0.19平方公里。据《兴义府志》记载:“明天启六年(1626)普安监军副使朱家民筑城于定头,宿兵以卫民”。明思宗朱由检赐名曰定边城,但当地居民习惯以“定头城”呼之。清嘉庆二年(1797)二月初一,南笼起义军攻破此城。定边城平面呈梯形,西南城垣长约650米,南面城垣长350米,东、北两面城垣各长约550米。整个城垣周长约2100米,厚1.5米。均用五面剔青(石灰石)砌成。现残存的城垣,最高处仍有4米,最低处亦有1米以上,此城原有东、南、西、北四门,现仅存西门门拱,高3.9米,宽3.28米,厚2.41米。各道城门之外均有驿道相通。城内尚存明代筑就的石街路和部分屋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建成观音庙、关帝庙和陆续修建的民宅,城内现仍有70余……[详细]
马二元帅府
  贞丰县城内现一中校址,是清雍正九年(1731)修建的长坝营游击署,俗称“武衙门”。清咸丰十一年(1861)三月十六日,白旗军一部攻占贞丰城,其首领马斯俊(又名马仲)设府于该衙。因白旗军公推马斯俊为二元帅,故又称其府为“马二元帅府”。马二元帅府为四厅六厢三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坐东向西。有演武场,后有炮坊箭道,房屋均属木结构穿斗式硬山顶建筑。大门及正厅均系圆拱,重重叠叠。第一院正厅门额上原有匾一块,上 书-“元帅府”三字。花厅、正厅、议事厅均属单檐,小格花窗,浮雕栏额,门面刻有花、草、竹、林,古雅大方。院坝系方块青石铺就,设有花坛。花厅中原有丈许过楼,直通隔壁周衙,为文武官员议事、眷属互往的通道。下楼折内拾级而下,穿朝门,入四合天井。左右有厢房三间,正为后厅,房五间,中间为拱门,有木空雕花檐枋,……[详细]
李晓炎故居
  李晓炎(1889~1930)原名正源,学名乐,贵州贞丰县平街乡李家屯人。祖籍湖南邵阳。系民国贵州军阀混战中崛起的一位战将,1929年曾任贵州省临时政府主席。李晓炎故居在贞丰县城北约40公里的平街乡李家屯,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由正房、左右厢房组成一楼一底的四合大院,坐西向东,木结构悬山式。石拱门,门框两边阴刻楷书楹联:“青莲学问高唐代;大树勋名溯汉家”,题额:“贰家喜庆得春和”。笔势流畅,苍劲有力。正房五间,面阔20米,进深10米,高9.33米。左、右厢房各三间,面阔10.1米,进深8米,高7米,天井内有照壁、花坛,门窗饰有雕刻花纹。照壁上绘有大幅山水画,花坛内种有各色花草,砖面上分别模有“华居志喜”、“民国十五年丙寅吉日晓炎、文波、曙炎建造”字样。整座建筑占地约1000平方米。其故居……[详细]
兴义万佛寺
  •建于喀斯特地貌上的寺庙,洞中数千座佛像,是中国著名天然洞穴道场。景点介绍兴义万佛寺位于兴义城的东南方向,距离城区有十多公里,是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风景区内的一处景观。它与万峰林风景区融为一体,同泥凼石林和万峰湖相衔,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周围青山灵秀,奇石挺拔,民风淳朴,是中国著名天然洞穴道场。万佛寺建于明嘉靖年间,洞宽126米、高82米,洞中奇观千姿百态,造型完美,堪称洞中精华。塑有释迦牟尼、弥勒、观音、地藏诸菩萨像,建有大雄宝殿、弥勒殿、观音殿、地藏殿、斋堂、客堂,有僧众锡道场十余人,洞内墙壁上还摆放了几千个小佛像,寓意万佛朝宗。地址: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万峰林风景区内类型:寺庙开放时间:8:00-17:30门票信息:免费开放。交通 乘19路公交车至终点站可达 ……[详细]
白岩关战斗遗址
  白岩关位于县城东7.5公里之崖山丫口上,建筑为古城堡式,整个建筑都用白棉石砌成。城楼长5.2米,高4.3米,城门高4.4米,宽2.3米,门坎高、宽约0.2米,拱门额宽0.4米,长0.9米。正中横行阴刻“白岩关”三个大字,右直行阴刻“光绪癸卯年”五字,左直行阴刻“知贞丰州事徐德修建”九字。关隘两边,依山修筑城垣,总长75米,墙身高1.6米,厚0.9米,墙脊有垛口十数个,间距约3米。1935年4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五军团和军委纵队前梯队,与当时驻守白岩关的黔军常和笙部张红-生短促遭遇战,双方均有伤亡。该关附近有红军阵亡战士坟茔数座,当地百姓至今称白岩关为“红军丫口”。1987年11月2日,贞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贞丰县城——白岩关,途径s309省道,驾车约行驶15分钟,无门票。……[详细]
花江摩崖石刻群
  横跨于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之间北盘江花江段上的花江铁索桥以及桥岸崖壁上的众多珍贵石刻作为茶马古道贵州段重要的历史遗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近日,中心副主任娄清带队对花江铁索桥摩崖石刻群开展专门调查工作。花江铁索桥摩崖石刻近20处,镌刻于岩体表面,岩体所处环境受自然风化、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多数现存石刻字迹清晰、保存完整,但仍有碑刻风化、人为破坏的痕迹。各类石刻详细地记录了自清光绪年间以来,花江铁索桥修建始末、资金筹措、名人题刻、相关历史人物等丰富的信息。此外,崖壁内还保存有建桥匠人所凿塑的“普陀真境”摩崖造像三尊,蒋炳堂摩崖造像一尊。通过对各类历史遗迹的调查、识读及影像记录,对中心在茶马古道贵州段各类文物的保护、利用及研究思路的拓展带来了新的启发。……[详细]
晴隆“欲飞”石刻
  晴隆“欲飞”石刻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晴隆县莲城镇城西后山上。石面斜向东北,长8米,宽5米。“欲飞”二字各长3.3米,宽2.4米,笔划最宽处约2.4米。“欲飞”二字,笔力雄健,浑厚洒脫,既藏柳公权之“骨”,又含颜真卿之“筋”。据《安南县志》记载:“城西文庙有‘欲飞’二字,为明朝总兵邓子龙书。”邓子龙实名邓钟,福建晋江人,明万历年间中武进士,继而任总兵之职。邓子龙所到之处,喜题诗赋对,勒墨迹于石,概书子龙,不署其名。在明代万历末年至崇祯年间,黔地水西、安南(晴隆)毛口一带,烽火连绵,少数民族揭竿起义,与朱明王朝分庭抗礼。邓子龙奉旨来到贵州平“乱”,驻扎安南卫城,在城中发现一块巨石,在石上 书-下了“欲飞”二字。“欲飞”摩崖虽经无数雨淋日晒,至今仍基本保持完好。……[详细]
普安铜鼓山遗址
  时代:商、春秋铜鼓山遗址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青山镇营盘村陈家龙滩东约500米的铜鼓山山顶,遗址总面积4000平方米,保护范围总面积41420平方米。在两次中发掘共清理房址4座、窑址1座、灰坑11个和活动面、火塘、大量零散柱洞等遗迹,出土较完整陶器、石器、青铜器、铁器、玉器和冶铸青铜器的陶石范模500余件,陶器碎片1万余片。尤其重要的是,冶铸青铜用具除部分陶坩埚外,出土的范模包括戈范、剑范、钺范、镞范和鱼钩范等。发掘者认为:铜鼓山遗址是一个铸造铜器(以兵器为主)的手工作坊遗址,其北半区主要是铸造铜器的作坊区,南半区主要是生活区。遗址时代为战国~西汉时期。它是贵州境内经过正式发掘的唯一一处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冶铸遗址,具有重大的学术科研和保护价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