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宅门楼位于北仑区新碶街道高塘村林家自然村旗杆屋,据当地村民介绍,建于清代中期。林宅早年被毁,现仅存一座门楼。2006年11月重修。门楼坐北朝南,占地6平方米,高7米,阔(包括左右副楼)13米。门楼阳面较简单,除仿木构件斗拱外,多以青砖花纹为主,额有“长山仰止”四字,有一种朴素清秀之美。阴面富丽异常,满门镂钿青砖雕花玲珑剔透。大院主人林永,在清乾隆年间父子双双考中进士,赐“父子及第”匾额,故门楼上有“双桂留芳”四字;门楼上方还有“喜鹊双梅图”,梅开两枝,树下双鹊鸣歌,含意“喜鹊临门”,凝重含蓄;另刻有两朵巨大的牡丹花,寓意“富贵之相”;左右二侧镌刻着“吉祥石榴”,满枝果实累累,树下牛羊鸡鸭成群,含“五谷丰登”之意;“留芳”两旁雕着两
四份头位于北仑区新碶街道高塘村林家266号至269号,根据堂匾记载和当地村民介绍,由林姓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至民国时期,祖堂堂号“敬承堂”。四份头坐北朝南略偏西,占地1330平方米,三合院式,共有正屋前后二进、左右明轩各一进、东侧侧屋一进,均为穿斗结构、硬山顶平屋。前进祖堂面阔五间二弄,七柱八檩,后双步;后进余屋面阔五间二弄,五柱五檩;左右明轩面阔各三间,五柱五檩。东侧侧屋建于民国时期,面阔五间二弄。前明堂,后天井,四周建有青砖围墙。朝南大门设在左明轩前廊南侧,大门内保存有一块清光绪十三年(1887)“福”字木坐屏。四份头格局规整,总体保存较好,是北仑区典型的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宅第民居,2003年被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核定
备碶位于北仑区新碶街道备碶村备碶跟路南侧原岩河。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邑令周樽建,故又称“周公碶”。民国十二年(1923),因年久失修,碶傍罅漏日甚,淡水易洩,咸潮亦易入。灵岩自治委员董祖羲遴选里人贺性春,购石兴工,修筑完固。1970年“岩新碶”建成后废碶为桥。该碶全长8米,3孔,宽2米。条石干砌墩台,北侧每孔碶门两端均设有两道碶槽。桥面用石板梁铺就,南侧设有条石栏板。北侧上部设有用于葫芦起吊、四柱三檩钢砼结构框架,下部废碶后增设有钢砼结构栏板。备碶较好地反映北仑沿海清代至当代碶闸类水利建筑的演变过程,是我国古水利设施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实物见证。
一字屋位于北仑区新碶街道高塘村林家219号至225号,据当地村民介绍,建于清代晚期。一字屋坐西朝东略偏北,占地1262平方米,平面呈“一”字形,共有前、后二进,均为穿斗结构、硬山顶平屋。前进正屋面阔十间三弄,七柱七檩;后进余屋面阔十间三弄,四柱五檩,后双步。正屋前侧有明堂,正屋后侧和余屋后侧均有天井,正屋弄堂和余屋弄堂之间有廊屋相连。明堂朝南处和正屋后侧天井朝南处设有正门和偏门,四周建有青砖围墙。一字屋格局规整,总体保存较好,是北仑区典型的清代晚期宅第民居,2003年被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核定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点。
北仑山位于北仑区新碶街道横浦村下三山北侧的海中。占地约7800平方米,海拨19.9米。旧称北轮山,因形圆似轮,加上地处新碶街道北面,故名,今衍写为“北仑山”。1979年开始在山顶建设距海平面48米的北仑港导航灯塔,1982年12月15日,建成从下三山通往北仑山、全长165米的栈桥。目前,北仑山仍承担着进入北仑水域船舶的交通管理和水文气象资料的收集任务。北仑山因北仑港、北仑区均由此山得名,加上视野开阔、风景优美,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纪念意义。1996年被北仑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核定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点。
鲤鱼山碉堡群位于北仑区新碶街道算山村鲤鱼山东南侧山腰和山脚,据《镇海县志》记载,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秋天。碉堡群现存碉堡2座,均为抗日战争时期方形钢骨混凝土重机枪掩体。山腰碉堡占地24平方米,山脚碉堡占地32平方米,平面大致均呈方形,各设八字形枪眼1孔,抗战时各置重机枪1挺,曾阻击从算山登陆的日军。目前,山腰碉堡内外壁仍可清晰看见当年遗留下来的累累弹痕。鲤鱼山碉堡群格局规整,总体保存较好,是镇海口海防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被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核定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点。
徐舫艇故居(隆记渔行)位于北仑区新碶街道备碶村顺记6号、7号。俗称“三层楼”,建于清末,是当时附近最高的房子。该建筑坐北朝南,为面阔三间、木结构三层楼房。因西南侧原为河漕,因此建筑格局不规则。北为临街店面,以前曾为“隆记渔行”,是清末民国初年新碶(含备碶)10余家渔行中最著名的渔行之一。徐舫艇就出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青少年时代。徐舫艇(1931~2001),北仑新碶老街人。早年就读于家乡小学,学生时代起就受到进步思想影响。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五十军教导团学习。1950年12月赴朝鲜作战争,曾参加第一、二、三、四次战役,先后荣立小功二次、三等功一次,并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功勋章1枚。曾任总参谋部军训部副部长、国防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