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石余氏民居位于衢江区湖南镇破石村上村108号,2014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该民居是余氏太公余汝魁于道光年间建造。根据破石《余氏宗谱》记载:“汝魁,行十八,道光十七年,钦赐八品议敘陞授总藩理问厅。”余成吉民居坐东北朝西南,分布面积408.09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266.39平方米,主体建筑的平面布局呈四合院式。前厅面阔五间,明间梁架为抬梁式,次、梢间梁架均为穿斗式。中天井左右两边为南北厢房,天井用长条石铺设。后楼面阔五间,明间梁架为抬梁式,次、梢间梁架均为穿斗式。闺楼位于主楼对面,坐西南朝东北。面阔五间,梁架结构为穿斗式,门顶及二楼顶部正面都有“卍”字形窗格,牛腿雕刻简单。该建筑占地面积为55.5平方米。余氏民
小湖南廊桥位于衢江区湖南镇湖南村,1996年6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原建于清乾隆年间,咸丰八年(1858)焚毁后重建。是座单跨伸臂式木梁桥,全长25.5米、宽2.85米。廊桥横跨于村西南自西北向东南流经而过的湖南溪上,两岸采用当地的河卵石砌筑成驳岸,在驳岸上用纵四横三排列的圆木作二层向溪心悬挑,以支撑圆木桥平梁,平梁之上铺设木板桥面。之桥上架以七间五檩四柱廊屋,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廊屋两边设坐板,供来往行人休息之用。两侧各檐柱间设直棂栏杆,栏杆之上施工字纹花格窗。唯廊屋正中间东面设神龛二座,西面栏杆之上装饰成三连壸门。桥廊南端建有桥门屋。桥门屋坐北朝南,七开间后檐骑廊式二层楼。明间为上下廊桥的通道,后檐骑廊之上
乌溪江为衢江一级支流,发源于衢南仙霞岭山地,主源为浙江省龙泉清井,次源为福建省浦城县石子岩,流经龙泉、遂昌、江山、衢县,在衢州市东3公里处汇入衢江,全长150公里,流域面积2570平方公里。乌溪江婉蜒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山水交融,山青水秀,局部高山还保存了较大面积的原始森林,上游遂昌境内已建立了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另外中下游江山市、衢县境内,还有几处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冬暖夏凉,十分宜人,整个流域可作为旅游景观的有50多处,可开辟避暑疗养地的有10多处。乌溪江风景区是以湖南镇为中心的一江二库风景区,位于乌溪江中下游及衢县境内,是景点相对集中区,范围包括湖南镇、黄坛口、石室、闹桥等上下紧密相连的四级电站水库及近岸区域,
下窑口窑址位于湖南镇。为衢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里村红军标语位于湖南镇埂头村。为衢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湖南银矿遗址位于衢江区湖南镇湖南村项家村对面山前峦中。据《嘉庆一统志》载:“南山银矿,所出银矿,唐元和四年(809年)废,五代吴越钱氏复开仍闭”。南山即今衢州市衢江区湖南镇,该遗址2011年1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湖南银矿遗址开采于唐、宋、元、明、清,时开时禁,分布面积约400万平方米。湖南银矿遗址是我省开采年代较早的银矿遗址之一,其中一号洞,洞口约2米,洞内高约3米,往东南面延伸约12米;二号洞,深约40米,洞内约有大小4-6个小洞。该银矿遗址和炼银场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我国银矿开采与冶炼技术发展史具有重要历史研究与考古价值。湖南银矿遗址,大部分井洞是横向开采的,只有几处是竖井。洞口有的只容一人进出,也有的可容几十人同时作业,洞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