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墓位于龙湾区永中街道上朱垟村,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墓丘圈椅式,前残存石虎,内伴葬其孙王名世。王德(1517-1558),字汝修,号东华,永昌堡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授东昌府推官。二十九年(1550),出任广东按察使佥事,后因病回乡。三十一年(1552),与叔父王沛聚义兵千人备战抗倭。三十七年(1558)四月,倭寇大掠温州。六日,王沛在瑞安梅头被倭寇杀害,次日王德与倭寇激战,斩获数人。二十日,府城告急,王德率部驰救,至龙湾金岙遇伏阵亡。追赠太仆寺少卿,于康乐坊建愍忠祠以为纪念。王名世(1579-?),字时可,号翼宇。以武艺超群,举武解元、武会元,万历二十五年(1597)武状元,温州市区曾建“三元坊”以为纪念。任锦衣
王瓒家庙位于其家乡殿前村李浦路12号,即李浦王氏家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在这之前的南宋淳熙年间,王瓒先祖曾创建家庙于九甲监桥之北(今永兴街道南桥北村福善寺),明洪武元年王氏族人徙居李浦,又建家庙于殿前村雁泽桥之西,再迁于李浦路。现家庙坐西朝东,三进,砖木结构,建筑风格古朴庄重,飞檐雕栋,古风犹存。门口是两尊雄伟的站立式石豹,家庙牌坊正刻有“王氏家庙”,背刻“三槐世裔”,原为明嘉靖皇帝御敕坊表,当时并赐御制“肯构肯堂,绳其祖武”一联(家庙牌坊早毁,1997年复原),入门两边各一石马,石羊和石翁仲,栩栩如生,均为古物,旁有碑刻《重建家庙记》详记了自南宋起王氏家庙的数次重建。
张璁祖祠坐落在永中街道普门村,祠面宽五间(通面宽32.3米)共两进,左右厢房各七间,重檐悬山顶,天井中月台、甬道均用长条石横铺;还有照墙、牌坊,东、西仪门等,在1982年被公布为温州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张璁祖祠始建于明朝嘉靖初期,原在普门村。在1558年被倭寇所毁。到明万历年间,在永中三都沧河东岸今址重建,1661年清代顺治间,永强一带奉清廷命令内迁祠再毁,1693年康熙年间,仍在旧址复修。300年来,大规模维修数次。
望海桥位于龙湾区永中街道永兴水潭村。建于明代。原为十二孔式石桥,清同治三年(1864)重建时改为八孔。民国十三年(1924)修建时又缩为七孔。南北走向,跨水潭河,长37.80米,阔2.20米。两侧置青石栏杆,桥北尚存碑一通。碑文记载:“水潭之有望海桥,明正德年间溪滨公所建。其桥十二间,南北跨岸,西屏山,东面海,登高远望,见潮汛往来,银涛万倾,历历如在眼前”。
诸募桥位于龙湾区永中街道刘宅村。始建于宋淳熙元年(1174)。石质三孔梁式,东西走向,跨刘宅河,长15.00米,宽1.52米。石梁南侧直书阴刻“淳熙元年(1174)岁在甲午九月乙酉朔二十四戊申日建”20字,北侧楷书阴刻“□□癸亥高原张家□□□龙□桥□□□”17字。相传是宋代乾元寺僧人益谦向诸位信众募化而建,故名“诸募桥”。
横塘桥位于龙湾区永中街道永昌下六宅。始建于明代。为五孔梁式石桥,东西走向,跨永强塘河,长12米,宽2米。桥面南侧阴刻楷书“明诰封通政使司右通政王钲建桥”14字,北侧设置护栏,柱头雕饰。因用料讲究,技术精湛,桥面凿刻细密,可晒芝麻而不漏,故俗称芝麻桥。
东引桥位于龙湾区永中街道城南村。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为三孔梁式石桥,南北走向,跨李浦河,长19.6米,阔1.8米。桥梁东侧阴刻楷书“东引桥”三字,西侧阴刻楷书“崇祯四年□建”六字。桥面遍刻云纹和吉祥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