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宅位于鹿城区杨柳巷36号,系清同治年间温州官商冯月成兴建,后售予白累德医院戚姓医生。该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通面阔17.6米,进深30.1米,由门厅、正厅及厢房构成两进合院式木构建筑。梁架抬梁穿斗混合式,硬山顶。门屋为五间单层硬山顶建筑,-墙上有花草纹砖雕漏窗,进深五柱八檩,小青瓦屋面。门屋明间外为八字砖砌仿木构门台,单间,悬山顶,门楣上置四组斗栱,小筒瓦屋面,抹灰屋脊,脊头有龙头凤尾饰。正屋为五间单层硬山顶建筑,进深七柱十一檩,中柱落地,前后分心,前带船篷轩廊,小青瓦屋面,檐口存部分勾头滴水。门屋与正屋间为东、西两厢,面阔三间。正屋之后为一小院,东西各筑两间厢房,硬山顶,旧做厨房、杂物间等。北部围墙东侧为一砖砌小门
厉氏民居系温州开港后中西建筑艺术互相融合的典型民居居建筑之一。厉氏民居位于墨池社区瓦市巷36弄3号,坐北朝南,由南北两院及东侧院落组成。北院建筑呈“H型”分布,由南北厢房及正屋组成,南北各有一天井。正屋五间一层木构建筑,南厢房两间一层,北厢房为三间一层(东面西厢已改建)。南天井南侧有青砖砌门台通南院(现已封闭)。东院平面呈“一”字型,中部有一南北向风水墙将其隔为两个小院落,墙上开门以连通,东院北为七间一层砖木混合建筑(风水墙东三间,西四间),南有天井。南院建筑平面呈“H”型,由南北厢房门台及正屋构成,门台为砖砌仿木构,正屋为三间二层木构建筑,带东、西两耳房,两侧风火墙上部做成观音兜。西耳房三间二层木构,东耳房三间两层木构,东侧开有门
现存温州市区的华盖山城墙残留2段。北段呈西北至东南走向,残长67米,残高4.3米,残宽7米。南段南北走向,残长30米,残高2.5米,残宽9米,西侧靠山,保护范围以城墙向外延伸5米为界。城墙两侧为块石砌筑,北部为混土夯筑。据清光绪《永嘉县志》记载,“国朝顺治十五年修筑并浚壕……神威火器置各山”,雍正、乾隆、道光、同治年间,为巩固城池,有五次较大规模修城浚壕。华盖山城墙是温州旧城的历史见证,在温州城市发展史上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2000年4月,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华盖山城墙等为温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时间:2000年4月2日类别:古遗址保护范围:以城墙底向外延伸5米为界。建筑控制地带:以城墙两侧开始延伸至华盖山东西山脚,在此范围内建
东瓯王庙门台位于鹿城区华盖里,庙中有清末翰林余朝绅撰联。砖石结构,平面呈八字形,通面阔9.8米,青石台基高0.4米,中间设垂带踏跺,明间门额中嵌楷体直书“东瓯王庙”青石匾,左右次间做成照壁式,悬山造顶。东瓯王庙门台为纪念东瓯王驺摇,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现存门台为清代重建。东瓯王庙门台于1981年被公布为温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清公布时间:1981年6月11日类别:古建筑保护范围:以门台向前后延伸一米为界。建筑控制地带:一类:东面自门台向外延伸八点五米为界;西面自门台向外延伸0-五米至华盖里路边为界;南、北两面自门台延伸至原围墙为界。三类:南、北面原围墙外延伸六米,东、西外延伸十米,建筑高度十米以下。
墨池位于温州旧城东部,华盖山西侧,墨池坊1号,鹿城区民政局等单位大院内西侧大门旁,相传东晋永和三年(347)王羲之任永嘉郡守,临池作书,洗砚于池,故称墨池。墨池略呈方形,南面向西南角凸出一小长方形,以块石垒筑成规整的池塘立面,池沿原有一层花岗岩阶沿石,石上竖有一排封闭的花岗岩栏杆和栏板,池水清冽。1992年,墨池被列为温州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清公布时间:1992年4月17日类别:古建筑保护范围:以墨池砖栏周围向外延伸十米为界。
华盖山大观亭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五马街道华盖山山顶,原名江山一览亭,刘宋永嘉太守谢灵运曾在此建亭并赋《郡东山望溟海》诗。嘉靖(1522-1566)年间重建,改名吸江亭。万历十六年(1588)巡道蔡廷臣重建,改名大观亭。康熙十三年(1674)六月初一,温州总兵祖宏勋归附耿精忠叛清,在大观亭内杀温处道陈丹赤和永嘉县令马琾。清雍正(1723-1735)间巡道芮复传重建,后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毁于飓风。同治六年(1867)知府戴槃重建,保存至今。华盖山大观亭系温州市区规模最大的古亭,为传统的六边攒尖顶式亭,木石混合结构。平面呈六边形,石砌台基,亭内地面夯三合土,台基南北设踏步。亭设六檐柱和六金柱,檐柱皆为花岗岩石柱,立于台基之上,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