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跳所城距三门县城20公里,东临三门湾海域。三门健跳所城地处海防要塞,历来受外国侵略者的垂涎和掠抢。名将俞大猷、戚继光、谭纶等先后在三门湾驻守抗倭,屡与倭寇鏖战于三门湾畔,威震海疆,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汤和循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的旨意,在江浙沿海筑卫所城几十处,健跳所便是其中之一。明代朝鲜人崔溥(1454-1504年)在《缥海录》中曾详细记述了健跳所城:“门皆重城,鼓角、铳冲声震海岳……”。所城依山而筑,居高临下,雄峙江畔,三面阻山,东面距海,既易守难攻,又便于望远。“非兵船预伏探哨,贼卒很难靠岸。”城南有健跳港,港阔四百余丈,接海直通三门湾猫头洋,上接蛇蟠诸岛,下接青屿与牛头洋,是海防哨
三门湾民俗博物馆以旧时三门人出生到婚嫁,而后成家立业为线索,展现了三门独有的生儿育女习俗和从说媒、办嫁妆到拜堂入洞房及回门的完整婚礼习俗,同时也展示了三门人家的生活劳作习俗。让青山白水之间,世代生息的古老村落独特的民俗内涵得以彰显。本博物馆的设计理念以情景体验,视觉引发兴趣为核心,将朴素还原到最真,将民俗文化提升为艺术,将参观改变为融入,即元素在传统元素里采集,以现代的手法展现,休闲互动的设计贯穿始终,营造不经意的感动。三门湾民俗博物馆展馆建筑面积1563.3平方米,展厅面积为1548.3平方米。其中东面展厅为主展厅——主要展示三门早年婚姻习俗,面积约774.2平方米;西面展厅为临时展厅,展示民间生活物品,面积约774.1平方米;二
安住寺 在健跳镇浮门村。南朝陈霸先之后因避祸而迁居于此,在五峰山下修建陈皇家庙,供奉先帝遗像。唐大顺年间(890—891年)更名为安住寺。明末清初被火所毁。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重建,更名为浮门寺。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建东西两月洞门,东门为钟鼓楼,西门内设学馆。山门前建“永镇”“万兴”二石梁桥,俗称“三桥连山门,门前着衣亭”。清咸丰十年(1860年)安住寺不慎失火烧了半个寺院,至民国寺院因长期失修,僧众四散,日渐冷落。1969年浮门村拆除上下大殿及东厢房,安住寺被夷为平地。20世纪90年代重建。清光绪《宁海县志》记载:“安住寺,在南一百二十里,唐大顺中建。”2004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登云桥位于健跳镇小蒲村村口,古为海游通六敖必经之地。桥梁东西走向,横跨前面坑,系块石结构单孔石拱桥,全长25米,桥面宽3.83米。拱券块石并列砌筑,净跨7.5米,矢高8米。桥面以鹅卵石铺砌,两侧无栏板,东西落坡较陡峭,各设台阶五级。桥两侧拱券石上分别阴刻有“登云桥”,旁镌“乾隆五年(1740年)三月”等字样。“登云”寓意步步高升,蟾宫折桂,平步青云。登云桥建造纪年确凿,构造坚固,保存完好,颇具江南特色。桥旁有三棵二人合抱粗的参天大树,桥下溪水清碧,绿阴婆娑。桥西北百步外有建于清雍正年间的双桂书院。2011年7月27日,被列为三门县文物保护单位。
岙口吴氏宗祠位于三门县健跳镇岙口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尖坑山“别有天地”石刻位于三门县健跳镇中街村。为文物保护点。
古安住寺石刻位于三门县健跳镇大塘村。为文物保护点。
横山洞摩崖石刻位于三门县健跳镇七市村健(跳)木(勺)公路3.7公里处内侧。为文物保护点。
健跳街八角水井位于三门县健跳镇健跳街。为文物保护点。
高湾山烽火台位于三门县健跳镇七市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蒲林奉宣墓位于三门县健跳镇小蒲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桂书院位于三门县健跳镇小蒲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戚继光去思碑位于三门县健跳镇健农村东部城隍庙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蒲西巡检司城位于三门县健跳镇巡检司村城隍山。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